中医内科学 第7节
如湿热郁结肝胆,肌肤、巩膜发黄,宜清热利湿退黄,用茵陈蒿汤;湿热郁滞大肠,泄泻、痢疾,用葛根芩连汤或芍药汤加减;湿热下注膀胱,病发淋浊、尿血,用八正散加减。
3.脾虚湿困
症状:面色萎黄不华,神疲乏力,脘腹胀满,纳谷欠香,多食则胀,大便溏软,甚或濡泻,肢体困重。舌质淡胖,或边有齿痕,舌苔白腻,脉濡细。
病机:脾虚不运,湿邪内停。治法:健脾化湿。
方药:香砂六君子汤加减。本方健脾理气和胃,治脾胃气滞,腹胀,纳差,便溏等症。
药用党参、白术、甘草补气健脾;茯苓、苡仁运脾渗湿;半夏、陈皮燥湿运脾,理气和胃;木香、砂仁化湿行气。
如脾阳不足,阴寒内盛,伴见腹中冷痛,手足不温者,加肉桂、于姜温脾散寒。
四、内燥
内燥是津液耗伤的一种表现,多由热盛津伤,或汗、吐、下后伤亡津液,或失血过多,或久病精血内夺等原因引起。主要病机是津液耗伤,阴血亏耗,病变可涉及肺、胃、肝、肾。内燥的临床表现以口咽干燥、皮肤干涩粗糙、毛发于枯不荣、肌肉消瘦、大便干结等津伤血少的症状为主,故又称为“津亏”或“血燥”。
1.肺胃津伤
症状:时发低热,干咳无痰,口渴欲饮,大便干结,小便短少。舌红少苔,脉细而数。
病机:燥伤肺胃,津液亏耗。
治法:滋养肺胃,生津润燥。
方药:沙参麦冬汤加减。本方甘寒生津,滋养肺胃,治燥伤肺胃,口干咽燥,干咳痰少者。
药用北沙参、麦冬、天花粉、玉竹润养肺胃之阴;桑叶清宣肺热;扁豆、甘草和养胃气。
若津伤为主,内热不甚者,可用五汁安中饮,取梨、藕、荸荠、麦冬、芦根汁,以生津养液。
2.肝肾阴亏
症状:口干咽燥,头晕目眩,或耳鸣耳聋,或五心烦热,或腰脊酸软,盗汗遗精,或骨蒸潮热。舌红少苔,脉沉细而数。
病机:肝肾不足,阴虚内热。
治法:滋补肝肾,养阴润燥。
方药:六味地黄丸加减。本方滋养肾阴,治肾阴不足,虚火上炎,腰酸,口干咽燥,眩晕耳鸣等。
药用地黄、枸杞子、制首乌、山萸肉养阴益肾;麦冬、玄参滋养阴液;黑芝麻、桑椹、女贞子、知母润燥生津。
若见虚火偏亢,烦热、遗精、盗汗者,加知母、龟板滋阴清火。
五、内火
内火多由情志抑郁,劳欲过度,导致脏腑阴阳失调,内热炽盛而引起,称为“五志之火”。内火有虚实之分,如《素问·调经论》说:“阴虚生内热……阳盛生外热。”实火多属心肝气郁化火,或胃热火盛,有火旺的一系列症状;虚火多为肺肾阴虚火旺,表现阴虚特点。但火旺每易伤阴,与阴虚有互为因果的关系。辨证应以虚实为纲,结合脏腑病位,采取相应治法。
1.实火
症状:头痛,面红目赤,心烦易怒,不寐,口苦口干,口舌生疮,齿龈肿痛,吐衄出血,尿赤便秘。舌苔黄腻,舌质红,脉数或弦数。
病机:心肝火旺,胃热火盛。
治法:清热泻火。
方药:泻心汤、龙胆泻肝汤加减。前方苦寒清热泻火,治心胃火盛,烦热、面赤、吐衄出血、便秘等症;后方清肝泻火利湿,治肝胆湿热实火,头痛、目赤、胁痛等症。药用大黄、黄芩苦寒清热泻火;黄连、竹叶清心泄热;龙胆草、山栀清泻肝胆实火;泽泻、木通、车前子清利湿热,导火下行。
若火盛伤阴加麦冬、生地、天花粉、石斛。
2.虚火
症状:五心烦热,潮热骨蒸,颧红,盗汗,口干咽燥,头晕目涩,腰膝酸软,干咳痰少带血,形体消瘦。舌红少苔或花剥,脉细数。
病机:肺肾阴虚,虚火内灼。
治法:滋阴降火。
方药:百合固金汤、知柏地黄丸加减。前方滋阴清热,润肺化痰,治肺肾阴亏,虚火上炎,咽燥干咳、低热等症;后方治肾阴亏虚,相火偏亢,潮热骨蒸、头晕、腰酸、遗精等症。
药用百合、沙参、麦冬滋养肺阴;生地、玄参、山萸肉滋肝肾之阴;黄柏、知母苦寒坚阴,清热降火。
咳嗽加百部、贝母清润止咳;骨蒸潮热,加鳖甲、地骨皮、丹皮育阴清热降火。
【临证备要】
内风、外风的治疗用药是相对的,治疗内风病证,也可配合使用治外风药,如治肝风人络,肢体麻木不遂,用全蝎、蜈蚣、僵蚕、地龙等,可以提高疗效。内风往往夹痰夹火,故用平肝息风法宜兼顾化痰清火法,病属虚风者当以滋肾柔肝法为主。内寒多因脾肾阳虚,当区分是寒邪偏盛为主,还是以阳气虚衰为主。内湿致病重浊腻滞,易壅塞气机,辨证应分虚实、审寒热;临床还应掌握外湿与内湿的类证鉴别,以及内外湿邪的相互影响。内燥治以养阴生津为主,但有肺胃、肝肾之分,阴虚火炎者,适当配合清热泻火之品。内火,当区分虚实,结合不同脏腑用药。心肝之火多属实,心火宜用黄连、栀子清心泻火,肝火宜用龙胆草、黄芩清泻肝胆;肺肾之火多属虚,宜用滋肾润肺、养阴清火法。
第三节脏腑病证辨治概要
脏腑病证,是指脏腑在发生病理变化时反映于临床的症状和体征。由于各个脏腑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有所不同,故表现的病证也多种多样。根据各个脏腑不同的生理病理辨析病证,这就是脏腑辨证。临床的辨证方法虽然很多,且各有特点,但要辨明病证的部位、性质,并指导治疗,都必须落实到脏腑。因此,脏腑辨证是辨证论治的核心。脏腑是构成人体的一个有密切联系的整体,五脏之间有生克乘侮的关系,脏腑之间有互为表里的联系,因此,在进行脏腑辨证时一定要从整体观念出发,不仅要考虑一脏一腑的病理变化,还必须注意脏腑问的联系和影响,只有这样,才能把握某一脏腑病的本证,又抓住病变全局。
五脏六腑通过各自所属的经络,将四肢百骸、五官九窍、皮肉筋脉等联结成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所以脏腑的病证,与十二经脉又密切相关,因此,脏腑的病证应联系经脉的循行部位,综合分析。
气血津液由脏腑化生、输布,而脏腑又赖之以进行正常的生理活动,脏腑发生病变则可影响气血津液的化生和输布,而气血津液的病变也可影响脏腑的功能活动,所以气血津液的病变不能离开脏腑的病变而孤立存在。
脏腑病证,既涉及气血津液,又与经络密切相关,虽然错综复杂,但归纳其证候性质,仍不出八纲辨证的范围,因此,脏腑辨证,还必须以八纲辨证为基础,进行分析研究,才能全面地认识病证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