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学名著 > 中医内科学

中医内科学 第6节


药用天麻、钩藤、白蒺藜、菊花平肝息风;石决明、生龙骨、生牡蛎潜阳息风;生地、白芍养阴柔肝;黄芩、山栀清肝泄热。

若阴虚明显,口干,舌红少苔,脉细弦,加龟板、玄参、麦冬滋养阴液。

2.热极生风

症状:壮热如焚,头痛,两目上视,手足抽搐,项强,甚则角弓反张,神志不清。舌红苔黄,脉弦数有力。

病机:邪热亢盛,伤及营血,内陷心肝,扇动内风。治法:清热凉肝息风。

方药:羚角钩藤汤加减。本方清肝息风止痉,治热动肝风,高热抽搐等症。

药用羚羊角、石决明、钩藤、丹皮凉肝息风;黄连、山栀、龙胆草清泄三焦火热。痰多加天竺黄、胆星、川贝清化痰热;抽搐甚加全蝎、地龙息风止痉;若大便燥结者,宜配合调胃承气汤,加大黄、芒硝攻下泄热,釜底抽薪;若神昏,另服安宫牛黄丸清热开窍。

3.阴虚风动

症状:颜面潮红,精神疲倦,手足心热,四肢瘛疚,肌肉啁动,口干舌燥。舌红绛,少苔,脉大无力。

病机:阴血不足,筋脉失养,虚风内动。

治法:滋阴养血,柔肝息风。

方药:大定风珠、补肝汤加减。前方滋阴息风,治热灼真阴,虚风内动之证;后方以补肝养血为主,治肝肾不足,阴血亏损之证。

药用生地、熟地、白芍、当归养血滋阴柔肝;木瓜、麦冬、甘草酸甘化阴;生牡蛎、石决明、鳖甲、龟板潜阳息风。

如真阴亏耗可加阿胶、鸡子黄滋填阴液。

二、内寒

内寒是机体阳气不足,寒从内生的一种表现,由脾肾阻虚而生,属虚证,故又称为“虚寒”。其中尤其以肾阳虚衰为主,故《素问·至真要大论》说:“诸寒收引,皆属于肾。”

脾主运化水谷精微,其运化功能的发挥,主要依赖肾阳的温煦。若肾阳亏虚,命门之火衰微,则“釜底无薪”,脾阳亦不能健运,表现为脾肾阳虚的证候。

1.阴寒内盛

症状:形寒怕冷,四末不温,甚则四肢逆冷,呕吐清水,或腹中冷痛,下利清谷,或呼吸缓慢,口鼻气冷,或神志迟钝,面肢浮肿。舌淡,苔白滑,脉沉细。

病机:阴寒内盛,阳气虚衰。治法:助阳祛寒。

方药:四逆汤加减。本方有回阳救逆的功效,治寒盛阳衰之证。

药用熟附子大辛大热,温阳散寒,回阳救逆;干姜、良姜、荜茇、吴萸、肉桂温中散寒。

若伴见下利清谷,手足厥冷,脉微欲绝,症情较险者,可选用通脉四逆汤为主方,重用干姜以温阳守中。

2.脾肾阳虚

症状:面色苍白,腰膝酸冷,或呕恶频作,脘腹冷痛,畏寒喜暖,或五更泄泻,小便清长。舌淡胖,边有齿印,脉沉细无力。

病机:脾肾阳虚,阴寒凝结。治法:温补脾肾。

方药:附子理中汤加减。本方温补脾肾以祛阴寒,治脾肾阳虚所致胃痛、腹痛、呕吐、大便溏泄等症。

药用人参、干姜补益脾气,温运脾阳;附子温肾散寒;白术燥湿健脾。

伴呕吐者加吴萸、生姜;伴五更泄泻者加补骨脂、肉豆蔻;脘腹冷痛者加肉桂。

三、内湿

内湿系指内生之湿,与脾有密切关系,故有“脾虚生湿”及“湿困脾运”等说。内湿的形成,多因素体肥胖,痰湿过盛,或因饮食失节,恣食生冷,过食肥甘,纵饮酗酒,或饥饱不节,内伤脾胃,以致脾的运化、输布津液的功能障碍,聚而成湿,且可随病因及体质的不同,而有寒化、热化之分。故《素问·至真要大论》说:“诸湿肿满,皆属于脾。”

内湿既是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因素。内湿与外湿虽有不同,但在发病过程中又常相互影响。外湿致病,多犯脾胃,导致脾失运化,湿从内生;而脾失健运,又容易招致外湿的侵袭。

内湿与外湿在病理特点方面具有相同之处,如黏滞而固着,不易速去,湿性重浊、趋下等。但内湿黏腻,更易阻滞气机,导致中焦气机不利,脾胃升降失常。若湿郁化热,或湿热内生,则可形成湿热证候。由于湿热阻滞的部位不同,因而出现不同的病证。例如湿热蕴结胸膈,上蒸于口,可见口舌生疮、糜烂,或口于、口苦等;湿热郁结肝胆,胆汁泛溢肌肤,可发为黄疸;湿热阻滞大肠,清浊不分,或脂络受损者,可出现泄泻与痢疾;湿热下注膀胱,气化不利,可出现淋浊、尿血;湿热损伤冲任,女子可见赤白带下。

1.寒湿中阻

症状:脘腹痞满作胀,或恶心欲吐,不思饮食,或头重如裹,身重或肿,或腹痛,肠鸣,泄泻。苔白腻,脉濡缓。

病机:寒湿内郁,困遏脾运。

治法:温中化湿。

方药:胃苓汤、实脾饮加减。两方均为祛湿利水剂,专治水肿、尿少。但胃苓汤燥湿通阳利水,以治水湿标实为主;实脾饮温阳健脾,化气利水,以治本虚脾阳不振,水湿无制为主。

药用苍术、白术、陈皮、厚朴燥湿除满;猪苓、茯苓、泽泻淡渗利湿;肉桂温化寒气。

若寒湿之邪较著者,可加附片、干姜、草豆蔻温中散寒。

2.湿热内蕴

症状:发热,倦怠,脘腹痞闷,呕恶厌食,胁痛,口苦,口黏,口渴而不欲饮水,大便泻利,小便短赤,频急,疼痛,或见目睛、肌肤黄染,周身瘙痒。舌苔黄腻,脉濡数。

病机:湿热蕴中,脾胃气滞。治法:清热化湿。

方药:甘露消毒丹加减。本方功能清热化湿泄浊,用于湿热阻于气分之证。

药用茵陈、滑石、木通清热利湿;连翘、黄芩苦寒泄热;藿香、薄荷、菖蒲、蔻仁芳化湿浊,行气醒脾。
首节 上一节 6/156下一节 尾节 返回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中国道教

下一篇:陶行知文集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