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学名著 > 中医内科学

中医内科学 第68节


证机概要:胃阴不足,失于濡润,和降失司。治法:滋养胃阴,降逆止呕。

代表方:麦门冬汤加减。本方具有益胃生津、降逆下气功能,用于胃阴不足,润降失司之呕吐。

常用药:北沙参、麦冬、石斛、乌梅养阴生津;太子参、谷芽、甘草益气和胃;半夏降逆止呕。

若呕吐甚,加竹茹、橘皮、枇杷叶和降胃气;津伤较甚,大便燥结,舌红无苔者,酌加生地黄、天花粉、火麻仁、白蜜等生津养胃,润燥通腑;伴倦怠乏力,纳差舌淡,加白术、山药益气健脾。

【预后转归】

暴病呕吐一般多属邪实,治疗较易,治疗及时则预后良好。惟痰饮与肝气犯胃之呕吐,每易复发。呕吐日久,病情可由实转虚,或虚实夹杂,病程较长,且易反复发作,较为难治。

久病、大病之中出现呕吐,其轻重进退取决于原发疾病的控制。若呕吐不止,饮食难进,脾胃衰败,后天乏源,易变生它证,或致阴竭阳亡。

【预防调护】

饮食失调是导致呕吐最常见的原因,因此要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不暴饮暴食,不食变质腐秽食物;脾胃素虚者勿过食生冷、肥甘腻滞等食品;胃中有热者忌食辛辣、香燥之品。保持心情舒畅,避免精神刺激,对肝气犯胃者尤当注意。对可能引起呕吐的原发疾病要积极治疗。

呕吐患者应少食多餐,以清淡流质饮食为主,并注意营养的均衡。忌食肥甘厚腻、生冷粗硬、腥膻异味及辛辣刺激之品,必要时禁食。对呕吐不止的病人,应卧床休息,密切观察病情变化。重症、昏迷或体力差的病人要侧卧,防止呕吐物进入气道。吐后用温水漱口,清洁口腔。

【临证备要】

1.合理使用和胃降逆药物。胃气上逆是呕吐发病的关键,治疗呕吐当以和胃降逆为基本治法,故在审因论治中,不论何种治法,皆应配合和胃降逆药物,以顺应“胃气以下行为顺”的正常生理功能,呕吐始能得止。处方宜精,选药宜少,以芳香醒脾之剂为宜,药如半夏、生姜、苏梗、黄连、砂仁、丁香、旋覆花、代赭石等。历代医家认为降逆止呕药中,以半夏、代赭石效力最著。而于辛开苦降一法中,生姜味辛,黄连味苦,为该治法中具有代表性的药物,值得参用。避免使用臭浊味厚之品,服药也应少量频服,并根据病情采取热服或冷服,或加入少量生姜或姜汁,以免格局难下。

2.注意对因治疗。由于呕吐可涉及多种疾病,在辨证施治的同时,应结合辨病,明确发病原因,对因治疗以消除致吐之源。

3.不可见吐治吐。由于呕吐既是病态,又是人体祛除胃中病邪的一种保护性反应,如遇饮食腐秽,停饮积痰,或误吞毒物,邪停上脘,欲吐不能或吐而未净者,不应止吐,当因势利导,给予探吐以祛除病邪。

4.合理运用下法。就一般而论,呕吐病位在胃,不应用下药攻肠。若呕吐属虚者,下之更有虚虚之弊。但下法又非所有呕吐之禁忌。胃与肠相连,同主运化,若呕吐因于胃肠实热,又兼大便秘结者,应及时使用下法,通其大便可折其上逆之势。大黄不但是通腑主药,亦是降胃良药,《金匮要略》有“食已即吐者,大黄甘草汤主之”的记载。

5.呕吐日久变证多。剧烈呕吐或顽固性呕吐日久,多伤津损液,甚至引起气随津脱等变证,应采取纠正脱水、调整水电解质平衡等措施,防治变证。

【医案举隅】

王某,女,18岁。1974年3月5日初诊。

患呕吐已1年余,食后胃中不舒,渐渐吐出不消化物,无酸味,吐尽方舒,吐后又觉饥嘈,略进饮食,泛吐如前。形体消瘦,大便艰难(x线胃肠检查无异常发现),口干,舌质红,脉细弱。由于精神刺激,饥饱失调,引起久吐不止,导致气阴两伤,上逆之气,从肝而出,损伤脾胃。先用顺气降逆,泄肝养胃之法。

煅赭石12g,北沙参9g,麦冬9g,川楝子9g,半夏9g,陈皮6g,姜竹茹9g,谷芽12g,枳壳4.5g。3剂。

二诊:3月8日。呕吐略减,胃嘈如前,前方再加黄连1.5g。7剂。三诊:3月15日。呕吐逐步减轻,原方续服7剂。

四诊:3月23日。呕吐已止,大便亦通,饮食渐进(先进豆浆、稀粥,渐渐能食软饭),胃中较舒,但神疲,舌红无苔,脉细。可见脾胃已伤,气阴未复,再与益气生津、健脾和胃之法,方用《金匮》麦门冬汤加减。

麦冬9g,半夏4.5g,党参9g,生甘草3g,陈皮4.5g,香谷芽12g。此方嘱连服10剂,巩固疗效,并注意饮食不宜过量,以防复发。

按:患者肝气犯胃,久吐伤正,虚实夹杂。治疗先以泄肝降逆止呕为主,兼以养胃,治标以控制病情;终以益气生津,健脾和胃,治本而复正收功。本案临证思路清晰,治疗重点突出,用药灵巧,既有守法坚持,也有随证更方,疗效显著。

(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医文献研究所.内科名家黄文东学术经验集.

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1994)

【古代文献精选】

《景岳全书-呕吐》:“呕吐一证,最当详辨虚实。实者有邪,去其邪则愈;虚者无邪,则全由胃气之虚也。所谓邪者,或暴伤寒冷,或暴伤饮食,或因胃火上冲,或因肝气内逆,或以痰饮水气聚于胸中,或以表邪传里,聚于少阳、阳明之间,皆有呕证,此皆呕之实邪也。所谓虚者,或其本无内伤,又无外感,而常为呕吐者,此既无邪,必胃虚也。或遇微寒,或遇微劳,或遇饮食少有不调,或肝气微逆,即为呕吐者,总胃虚也。”

《临证指南医案·呕吐》华岫云按:“今观先生之治法,以泄肝安胃为纲领,用药以苦辛为主,以酸佐之。如肝犯胃而胃阳不衰有火者,泄肝则用芩、连、楝之苦寒。如胃阳衰者,稍减苦寒,用苦辛酸热,此其大旨也。若肝阴胃汁皆虚,肝风扰胃呕吐者,则以柔剂滋液养胃,息风镇逆。若胃阳虚,浊阴上逆者,用辛热通之,微佐苦降。若但中阳虚,而肝木不甚亢者,专理胃阳,或稍佐椒、梅。若因呕伤,寒郁化热,劫灼胃津,则用黄连温胆汤加减。若久呕延及肝肾皆虚,冲气上逆者,用温通柔润之补下焦主治。若热邪内结,则用泻心法。若肝火冲逆伤肺,则用养金制木,滋水制火。”

《证治汇补·呕吐》:“夹寒,则喜热恶寒,肢冷脉小。夹热,则喜冷恶热,躁渴脉洪。气滞者,胀满不通。痰饮者,遇冷即发。呕苦,知邪在胆。吐酸,识火入肝。呕涎水,虽属痰饮,尚疑虫症。吐酸腐,无非食滞,更防火患。吐清水,是土之卑监。吐绿水,是木之发生。黑水从胃底翻出。臭水是肠中逆来。”

第四节呃逆

呃逆是指胃气上逆动膈,以气逆上冲,喉问呃呃连声,声短而频,难以自制为主要表现的病证。

《内经》无呃逆之名,其记载的“哕”即是本病,如《素问·宣明五气》日:“胃为气逆,为哕。”该书已认识本病的病机为胃气上逆,还认识到呃逆发病与寒气及胃、肺有关,如《灵枢·口问》说:“谷人于胃,胃气上注于肺。今有故寒气与新谷气,俱还入于胃,新故相乱,真邪相攻,气并相逆,复出于胃,故为哕。”且认识到呃逆是病危的一种征兆,如《素问·宝命全形论》日:“病深者,其声哕。”在治疗方面,《灵枢·杂病》提出了三种简易疗法,说:“哕,以草刺鼻,嚏,嚏而已;无息而疾迎引之,立已;大惊之,亦可已。”汉·张仲景在《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中将呃逆分了三类,并提出了治法方药。本病证在宋代还称为“哕”,如宋·陈无择在《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哕逆论证》中说:“大率胃实即噫,胃虚则哕,此由胃中虚,膈上热,故哕。”指出呃逆与膈相关。元·朱丹溪始称之为“呃逆”。明·张景岳进一步把呃逆病名确定下来,并澄清了一些混乱称谓,如《景岳全书·呃逆》说:“哕者,呃逆也,非咳逆也;咳逆者,咳嗽之甚者也,非呃逆也;干呕者,无物之吐,即呕也,非哕也。噫者,饱食之息,即嗳气也,非咳逆也。后人但以此为鉴,则异说之疑,可尽释矣。”清·李用粹《证治汇补·呃逆》对本病系统地提出治疗法则:“治当降气化痰和胃为主,随其所感而用药。气逆者,疏导之;食停者,消化之;痰滞者,涌吐之;热郁者,清下之;血瘀者,破导之;若汗吐下后,服凉药过多者,当温补;阴火上冲者,当平补;虚而夹热者,当凉补。”至今仍有一定指导意义。

呃逆相当于西医学中的单纯性膈肌痉挛,而其他疾病如胃肠神经官能症、胸腹腔肿瘤、肝硬化晚期、脑血管病、尿毒症及胸腹手术后等所引起的膈肌痉挛之呃逆,均可参考本节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

呃逆多由饮食不节、情志不遂、正气亏虚等所致。胃失和降,膈间气机不利,气逆动膈是呃逆的主要病机。

一、病因

1.饮食不节

进食太快,过食生冷,或滥服寒凉药物,寒气蕴蓄于胃,循手太阴之脉上动于膈,导致呃逆。或过食辛热煎炸,醇酒厚味,或过用温补之剂,燥热内生,腑气不行,气逆动膈,发生呃逆。《景岳全书·呃逆》曰:“皆其胃中有火,所以上冲为呃。”

2.情志不遂

恼怒伤肝,气机不利,横逆犯胃,逆气动膈;或气郁化火,灼津成痰,痰火蕴胃;或肝郁克脾,或忧思伤脾,运化失职,滋生痰浊;或素有痰饮内停,复因恼怒气逆,逆气夹痰浊上逆动膈,发生呃逆。《证治准绳·呃逆》即有“暴怒气逆痰厥”而发生呃逆的记载。

3.正气亏虚

或素体不足,年高体弱,或大病久病,正气未复,或吐下太过,虚损误攻,均可损伤中气,或胃阴耗伤,胃失和降,发生呃逆。甚则病深及肾,肾气失于摄纳,浊气上乘,上逆动膈,均可发生呕逆。如《证治汇补·呃逆》提出:“伤寒及滞下后,老人、虚人、妇人产后多有呃证者,皆病深之候也。若额上出汗,连声不绝者危。”

轻证病人多以饮食不节、情志失调为主,而重证患者则以正气亏虚为主。

二、病机
首节 上一节 68/156下一节 尾节 返回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中国道教

下一篇:陶行知文集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