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学名著 > 中医内科学

中医内科学 第69节


胃失和降,膈问气机不利,气逆动膈是呃逆的主要病机。上述病因引起胃失和降,气逆于上,循手太阴之脉上动于膈,膈间之气不利,气逆上冲咽喉,致喉间呃呃连声,不能自制。

呃逆病位在膈,病变脏腑关键在胃,且常与肺、肾、肝、脾有关。胃居膈下,其气以降为顺,胃与膈有经脉相连属;肺处膈上,其主肃降,手太阴肺之经脉还循胃口,上膈,属肺。肺胃之气均以降为顺,两者生理上相互联系,病理上相互影响。肺之宣肃影响胃气和降,且膈居肺胃之间,诸多病因影响肺胃时,使胃失和降,膈间气机不利,逆气上冲于喉间,致呃逆发作。情志失调,肝失疏泄,横逆犯胃,胃失和降,气逆动膈;或脾失健运,痰饮食浊内停,胃气被遏,气逆动膈,均成呃逆。肺之肃降与胃之和降,还有赖于肾的摄纳,若肾元亏虚,肾失摄纳,逆气上冲,夹胃气上逆动膈,亦可致呃。

病理性质有虚实之分。实证多为寒凝、火郁、气滞、痰阻,胃失和降;虚证每由脾肾阳虚或胃阴耗损等正虚气逆所致。但亦有虚实夹杂并见者。病机转化决定于病邪性质和正气强弱。寒邪为病者,主要是寒邪与阳气抗争,阳气不衰则寒邪易于疏散;反之,胃中寒冷,损伤阳气,久可致脾胃虚寒之证。热邪为病者,如胃中积热或肝郁日久化火,易于损阴耗液而转化为胃阴亏虚。气郁、食滞、痰饮为病者,皆能伤及脾胃,转化为脾胃虚弱证。亦有气郁日久或手术致瘀者,血瘀而致胃中气机不畅,胃气上逆者。

【诊查要点】

一、诊断依据

1.呃逆以气逆上冲,喉间呃呃连声,声短而频,不能自止为主症,其呃声或高或

低,或疏或密,间歇时间不定。

2.常伴有胸膈痞闷、脘中不适、情绪不安等症状。

3.多有情志刺激、受凉、饮食等诱发因素,起病多较急。

二、病证鉴别

呃逆与干呕、嗳气:呃逆与干呕、暖气三者同属胃气上逆的表现。呃逆为胃气上逆动膈,气从膈间上逆,气冲喉间,呃呃连声,声短而频,不能自制。干呕乃胃气上逆,发出呕吐之声,属于有声无物的呕吐。暖气乃胃气阻郁,气逆于上,冲咽而出,发出沉缓的嗳气声,常伴酸腐气味,食后多发,故张景岳称之为“饱食之息”。在预后方面,干呕与嗳气只是脾胃疾病的症状,与疾病预后无明显关系,而呃逆若出现于危重病人,往往为临终先兆,应予警惕。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呃逆的辨证当分清虚、实、寒、热。如呃逆声高,气涌有力,连续发作,多属实证;呃声洪亮,冲过而出,多属热证;见声沉缓有力,得寒则甚,得热则减,多属寒证;呃逆时断时续,气怯声低乏力,多属虚证。

二、治疗原则

呃逆的治疗以理气和胃、降逆平呃为基本治法。平呃要分清寒、热、虚、实,分别施以祛寒、清热、补虚、泻实之法。在此基础上,辅以降逆平呃之品,以利隔间之气。对于重危病证中出现的呕逆,治当大补元气,急救胃气。

三、证治分类

1.胃中寒冷证症状:呃声沉缓有力,胸膈及胃脘不舒,得热则减,遇寒更甚,进食减少,喜食热饮,口淡不渴,舌苔白润,脉迟缓。

证机概要:寒蓄中焦,气机不利,胃气上逆。

治法:温中散寒,降逆止呃。

代表方:丁香散加减。本方温中祛寒,降逆止呃,适用呃声沉缓、得热则减、遇寒更甚之呃逆。

常用药:丁香、柿蒂降逆止呃;高良姜、干姜、荜茇温中散寒;香附、陈皮理气和胃。

若寒气较重,脘腹胀痛者,加吴茱萸、肉桂、乌药散寒降逆;若寒凝气滞,脘腹痞满者,加枳壳、厚朴、陈皮以行气消痞;若气逆较甚,呃逆频作者,加刀豆子、旋覆花、代赭石以理气降逆。

2.胃火上逆证

症状:呃声洪亮有力,冲逆而出,口臭烦渴,多喜冷饮,脘腹满闷,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苔黄燥,脉滑数。

证机概要:热积胃肠,腑气不畅,胃火上冲。

治法:清胃泄热,降逆止呃。

代表方:竹叶石膏汤加减。本方有清热生津、和胃降逆功能,用于治疗呃声洪亮、口臭烦渴、喜冷饮之呃逆。

常用药:竹叶、生石膏清泻胃火;沙参(易原方人参)、麦冬养胃生津;半夏和胃降逆;粳米、甘草调养胃气;竹茹、柿蒂助降逆止呃之力。

若腑气不通,痞满便秘者,可合用小承气汤通腑泄热,使腑气通,胃气降,呃自止;若胸膈烦热,大便秘结,可用凉膈散以攻下泻热。

3.气机郁滞证

症状:呃逆连声,常因情志不畅而诱发或加重,胸胁满闷,脘腹胀满,暖气纳减,肠鸣矢气,苔薄白,脉弦。

证机概要:肝气郁滞,横逆犯胃,胃气上逆。

治法:顺气解郁,和胃降逆。

代表方:五磨饮子加减。本方有理气宽中降逆的作用,适用于呃逆连声、因情志改变诱发或加重之呃逆。

常用药:木香、乌药解郁顺气;枳壳、沉香、槟榔宽中降气;丁香、代赭石降逆止呕。

肝郁明显者,加川楝子、郁金疏肝解郁;若心烦口苦,气郁化热者,加栀子、黄连泄肝和胃。若气逆痰阻,昏眩恶心者,可用旋覆代赭汤加陈皮、茯苓,以顺气降逆,化痰和胃。若气滞日久成瘀,瘀血内结,胸胁刺痛,久呃不止者,可用血府逐瘀汤加减以活血化瘀。

4.脾胃阳虚证

症状:呃声低长无力,气不得续,泛吐清水,脘腹不舒,喜温喜按,面色咣白,手足不温,食少乏力,大便溏薄,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

证机概要:中阳不足,胃失和降,虚气上逆。

治法:温补脾胃止呃。

代表方:理中丸加吴茱萸、丁香。本方温中健脾,降逆止呃,适用于呃声无力、喜温喜按、手足不温之呃逆。

常用药:人参、白术甘草甘温益气;干姜温中散寒;吴茱萸、丁香、柿蒂温胃平呃。

若呃声难续,气短乏力,中气大亏者,可加黄芪、党参补益中气;若病久及肾,肾阳亏虚,形寒肢冷,腰膝酸软,呃声难续者,为肾失摄纳,可加肉桂、紫石英、补骨脂、山茱萸、刀豆子补肾纳气平呃。

5.胃阴不足证
首节 上一节 69/156下一节 尾节 返回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中国道教

下一篇:陶行知文集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