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学名著 > 中医内科学

中医内科学 第66节


证机概要:脾胃虚弱,健运失职,升降失司。

治法:补气健脾,升清降浊。

代表方:补中益气汤加减。本方健脾益气,升举清阳,用于治疗喜温喜按、少气乏力的脘腹胀满者。

常用药:黄芪、党参、白术、炙甘草益气健脾,鼓舞脾胃清阳之气;升麻、柴胡协同升举清阳;当归养血和营以助脾;陈皮理气消痞。

若胀闷较重者,可加枳壳、木香、厚朴;纳呆厌食者,加砂仁、神曲等醒脾开胃;若四肢不温,阳虚明显者,加制附子、干姜温胃助阳,或合理中丸以温胃健脾;舌苔厚腻,湿浊内蕴者,加半夏、茯苓,或改用香砂六君子汤加减以健脾祛湿,理气除胀。

2.胃阴不足证

症状:脘腹痞闷,嘈杂不舒,饥不欲食,恶心暖气,口燥咽干,大便秘结,舌红少苔,脉细数。

证机概要:胃阴亏虚,胃失濡养,胃失和降。

治法:养阴益胃,调中消痞。

代表方:益胃汤加减。本方滋养胃阴,行气除痞,用于口燥咽干、舌红少苔之脘腹不舒者。

常用药:生地、麦冬、沙参、玉竹滋阴养胃;冰糖濡养肺胃,调和诸药;香橼疏肝理气,消除脘腹痞满。

若阴虚较重,火旺嘈杂者,可加石斛、花粉、百合;食欲不振者,加山楂、谷芽、麦芽等消食开胃;若腹胀较著者,加佛手、枸橘、厚朴花理气消胀;便秘者,加火麻仁、玄参润肠通便;如兼神疲乏力,气短懒言者,可加太子参、莲子、黄精等气阴同治。

【预后转归】

痞满一般预后良好,只要保持饮食有节,心情舒畅,并坚持治疗,多能治愈。但痞满多为慢性过程,常反复发作,经久不愈。若久病失治,或治疗不当,痞满日久不愈,气血运行不畅,痰浊瘀血内生,可由不痛或痛轻发展至疼痛或由触之无形发展至触之有形,而转化为胃痛、积聚、噎膈等病证;另痞满日重,脾胃大伤,纳食不足,气血乏源,后天失养,可形成虚劳。

【预防调护】

患者应饮食有节,勿暴饮暴食,勿食无定时,同时饮食宜清淡,忌肥甘厚味、辛辣醇酒以及生冷粗硬之品。慎用、忌用大热、大寒、有毒等易损伤脾胃的药物。注意精神调摄,避免忧思恼怒及情绪紧张。慎起居,适寒温,特别是季节交替时注意腹部保暖。注意劳逸结合,适当参加体育锻炼。

【临证备要】

1.久痞虚实夹杂、寒热并见者,治宜温清并用,辛开苦降。痞满虽有虚实寒热之别,但在病变过程中,常出现虚实相兼、寒热错杂等复杂证型。如脘腹灼热嘈杂、口苦、苔黄腻,与肠鸣辘辘、腹中冷痛、下利清稀互见的胃热肠寒证;或脘腹痞闷、喜温喜按、得热则减,与腹胀便秘、食热为甚的胃寒肠热证。对此,应效法仲景诸泻心汤法,辛开苦降,温清并用,补泻同施,以达辛开苦降甘调,泻不伤正,补不滞中的目的。诸泻心汤主要针对胃热肠寒证所设,对于胃寒肠热之证可选用枳实消痞丸、枳实导滞丸等消补兼施,苦降辛开。

2.久痞由气及血,痰瘀内生者,治宜软坚散结,化痰活血。因痞满以自觉胀满、疼痛不著、触之无形为临床特点,因此一般不从痰浊瘀血论治。但痞满在临床上具有病情迁延,反复发作,易发展为积聚、噎膈、癌病等病变的特点,根据“怪病多痰”、“久病多瘀”,我们有理由认为由气及血,痰瘀内生是痞满迁延不愈的重要病机。早在《类证治裁·痞满论治》中即云:“痰夹瘀血,成窠囊,作痞,脉沉涩,日久不愈,惟悲哀郁抑之人有之,宜从血郁治。”因此对于久治不愈的痞满,可考虑应用软坚散结、化痰活血的治法,选用莪术、三棱、乳香、没药、山慈菇、土鳖虫等药物。

【医案举隅】

赵某,男,24岁,1985年9月24日初诊。

患者一月来胃脘胀满,食后益甚,烧心,泛酸,嗳气频频,纳物一般,大便尚调。脉弦滑,舌质稍红,苔白腻兼黄。证属饮食不节,中焦失运,治以消导调中。

处方:木香10克,枳壳10克,槟榔10克,陈皮10克,生赭石10克,旋覆花10克,焦六曲10克,厚朴10克,马尾连8克,吴萸6克,茯苓皮30克,砂仁5克。

二诊:9月28日。药尽4剂,烧心、泛酸已平,脘胀嗳气均缓。舌如前。再为消导运中,以前方变通。

上方去尾连、吴萸,加白术10克,冬瓜皮30克,太子参15克。

三诊:10月4日。药又进4剂,诸症续减而未尽除。近因饮食未和,时感恶心。脉仍弦小,舌质略红,苔白腻,稍兼黄。仍本前法,佐清化和中。

上方加竹茹20克,生姜8克,法半夏10克,炒内金6克。

四诊:10月8日。诸症几平,惟空腹时或饮食过量后稍有不适,舌黄苔已退,脉如前,再予上方4剂以巩固疗效。

按:此患者由饮食不节,脾胃内伤,痰湿内生,日久化热,湿热中阻,气机不利而成痞满。初诊病以邪实为主,故先治以消导调中、清化痰湿,妙在茯苓皮大量应用渗湿健脾,配合陈皮、旋覆花、厚朴、马尾连、砂仁解散痰湿郁热,四剂显效,继则加重健脾除湿之药以固其本,后又因伤食而痰浊反复,酌加化痰和胃之品。盖痞满之证或医虚而致实,或因实而致虚,多虚实兼夹,要能权衡轻重,分清缓急,灵活施治。

(董建华主编.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精华·第三辑.北京出版社.1990)

【古代文献精选】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伤寒发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硬,噫气不除者,旋覆代赭汤主之。”

《证治汇补·痞满》:“大抵心下痞闷,必是脾胃受亏,浊气夹痰,不能运化为患。初宜舒郁化痰降火,二陈、越鞠、芩、连之类;久之固中气,参、术、苓、草之类,佐以他药。有痰治痰,有火治火,郁则兼化。若妄用克伐,祸不旋踵。又痞同湿治,惟宜上下分消其气,如果有内实之证,庶可疏导。”

《类证治裁·痞满》:“伤寒之痞,从外之内,故宜苦泄;杂病之痞,从内之外,故宜辛散。……痞虽虚邪,然表气入里,热郁于心胸之分,必用苦寒为泻,辛甘为散,诸泻心汤所以寒热互用也。杂病痞满,亦有寒热虚实之不同。”

第三节呕吐

呕吐是指胃失和降,气逆于上,迫使胃内容物从口而出的病证。古代文献将呕与吐进行了区别:有物有声谓之呕,有物无声谓之吐,无物有声谓之干呕。临床呕吐常多兼见,难以截然分开,故统称为“呕吐”。

《内经》已对呕吐有较详细的论述,在病因病机方面上认为外邪、火热、食滞及肝胆气逆犯胃等均可导致呕吐。《素问·举痛论》曰:“寒气客于肠胃,厥逆上出,故痛而呕也。”《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诸呕吐酸……皆属于热。”“诸逆冲上,皆属于火。”《素问·脉解》云:“所谓食则呕者,物盛满而上溢,故呕也。”《灵枢·四时气》云:“邪在胆,逆在胃,胆液泄则口苦,胃气逆则呕苦。”汉·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设有“呕吐哕”专篇,根据不同病因、症状而立法遣方,至今仍被临床广泛应用。他还认识到呕吐又是人体排出胃中有害物质的保护性反应,提出不可止呕的治疗禁忌。如《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日:“夫呕家有痈脓,不可治呕,脓尽自愈。”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呕吐哕逆》推崇生姜的止呕作用,指出:“凡呕者,多食生姜,此是呕家圣药。”元·朱震亨《丹溪心法·呕吐》也指出:“大抵呕吐以半夏、橘皮、生姜为主。”明·张景岳将呕吐分为虚实两大类,《景岳全书·呕吐》云:“呕吐一证,最当详辨虚实。实者有邪,去其邪则愈;虚者无邪,则全由胃气之虚也,补其虚则呕吐可止。”这一分类方法提纲挈领,对后世影响很大。清·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中提出“泄肝安胃”为呕吐治疗纲领,在用药方面强调“以苦辛为主,以酸佐之”,治法方药丰富。

呕吐可以单独出现,亦可伴见于多种急慢性疾病中。西医学中的急慢性胃炎、幽门梗阻、食源性呕吐、神经性呕吐、十二指肠壅积症等可参考本节辨证论治。另如肠梗阻、急性胰腺炎、急性胆囊炎、尿毒症、颅脑疾病、代谢紊乱以及一些急性传染病早期,当以呕吐为主要表现时,亦可参考本节辨证论治,同时结合辨病处理。对于喷射性呕吐应重视查找病因,采取综合诊疗措施。

【病因病机】

呕吐的病因多由饮食所伤、外感时邪、情志失调、素体脾胃虚弱所致。病机主要为胃失和降,胃气上逆。

一、病因

1.外邪犯胃

风、寒、暑、湿、秽浊之邪侵犯胃腑,胃失和降,水谷随逆气上出,均可发生呕吐。但由于季节不同,感受的病邪亦不同。如冬春易感风寒,夏秋易感暑湿秽浊。因寒邪最易损耗中阳中气,凝敛气机,扰动胃腑,故寒邪致病者居多。

2.饮食不节

或饮食无制,饱餐过量,暴饮暴食,偏嗜酒辣,过食生冷油腻,可导致食滞不化,物盛满而上溢;或进食馊腐不洁,或误食异物、毒物等,致清浊混杂,胃失通降,上逆为呕吐;或饮食不节,脾胃受伤,水谷不归正化,变生痰饮,停积胃中,饮邪上逆,则发生呕吐。
首节 上一节 66/156下一节 尾节 返回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中国道教

下一篇:陶行知文集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