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学名著 > 中医内科学

中医内科学 第65节


两者均有自觉脘腹满闷的症状,但鼓胀基本病理变化为肝、脾、肾受损,气滞、血瘀、水停腹中。临床上鼓胀以腹部胀大如鼓,皮色苍黄,脉络暴露为主症;胃痞则以自觉满闷不舒,外无胀形为特征。鼓胀按之腹皮绷急,胃痞却按之柔软。

3.痞满与积聚

两者均可有脘腹满闷的特征,但积聚的病机主要为气机阻滞,瘀血内结。临床上痞满的满闷不适,系自觉症状,而无块状物可扪及;积聚则是腹内结块,或痛或胀,不仅有自觉症状,而且有结块可扪及。

4.痞满与胸痹

胸痹主要病机为心脉痹阻,临床以胸部闷痛为主症,常兼气短、心悸等症,偶有痛彻脘腹情况。而痞满则以脘腹满闷不舒为主症,多兼饮食纳运无力之症,偶有胸膈不适,并无胸痛等表现。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1.辨虚实

体壮气实,痞满不减,按之尤著,食后为甚,能食便秘,舌苔厚腻,脉实有力者为实痞。体虚气怯,痞满时作,喜揉喜按,食少纳呆或食后迟消,大便清利,脉虚无力者属虚痞。

2.辨寒热

痞满绵绵,遇寒则甚,口淡不渴,或渴不欲饮,舌淡苔白,脉沉者属寒。痞满势急,遇热则甚,口渴喜饮,口苦便秘,舌红苔黄,脉数者为热。

二、治疗原则

痞满的基本病机是中焦气机不利,脾胃升降失职。所以,治疗总以调理脾胃升降,行气除痞消满为基本法则。根据其虚实分治,实者泻之,虚者补之,虚实夹杂者补泻并用。补虚重在补脾益胃,或养阴益胃。祛邪则视具体证候,分别施以消食导滞、除湿化痰、理气解郁、清热祛湿等法。治疗中应注意无论补泻用药不可过于峻猛,以免重伤脾胃,对于虚痞,尤当慎重。

三、证治分类

(一)实痞

1.饮食内停证

症状:脘腹满闷而胀,进食尤甚,嗳腐吞酸,厌食呕吐,或大便不调,矢气频作,味臭如败卵,舌苔厚腻,脉滑。

证机概要:饮食停滞,胃腑失和,气机壅塞。

治法:消食和胃,行气消痞。

代表方:保和丸加减。本方消食导滞,和胃降逆,用于食谷不化,脘腹胀满者。

常用药:山楂、神曲、莱菔子消食导滞,行气除胀;半夏、陈皮和胃降逆,行气消痞;茯苓健脾渗湿,和中止泻;连翘清热散结。

若食积较重者,可加鸡内金、谷芽、麦芽;胀满明显者,可加枳实、厚朴、。大腹皮;若食积化热,大便秘结者,加大黄、槟榔导滞通便,或用枳实导滞丸推荡积滞,清利湿热;兼脾虚便溏者,加白术、扁豆健脾助运,化湿和中,或用枳实消痞丸消痞除满,健脾和胃。

2.痰湿中阻证

症状:脘腹痞塞不舒,胸膈满闷,身重困倦,头昏纳呆,暖气呕恶,口淡不渴,舌苔白厚腻,脉沉滑。

证机概要:痰湿阻滞,脾失健运,气机不和。

治法:除湿化痰,理气和中。

代表方:平胃散合二陈汤加减。前方燥湿运脾,行气和胃,后方燥湿化痰,理气和中,两方合用,共奏燥湿健脾、化痰利气之功,用于脘腹胀满,呕恶纳呆之证。

常用药:苍术、厚朴燥湿除满;半夏、陈皮化痰理气;茯苓健脾利湿;甘草健脾和胃。

若痰湿盛而满闷甚者,可加紫苏梗、桔梗、藿香等;若气逆不降,嗳气不止者,加旋覆花、代赭石化痰降逆;如渴不欲饮,水入即吐,可合用五苓散以化饮消痞;痰湿郁久化热而口苦、舌苔黄者,可改用黄连温胆汤;兼脾胃虚弱者,加用党参、白术、砂仁以健脾和中。

3.湿热阻胃证

症状:脘腹胀闷不舒,灼热嘈杂,恶心呕吐,口干不欲饮,口苦,纳少,大便干结或黏滞不畅,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证机概要:湿热内蕴,困阻脾胃,气机不利。治法:清热化湿,和胃消痞。

代表方:泻心汤合连朴饮加减。前方泄热破结,后方清热燥湿、理气化浊,两方合用,可增强清热除湿、散结消痞之功,用于脘腹胀闷嘈杂、口干口苦、舌红苔黄腻之痞满者。

常用药:大黄泻热散痞,和胃开结;黄连、黄芩苦降泄热和中;厚朴理气燥湿;石菖蒲芳香化湿,醒脾开胃;半夏和胃燥湿;芦根清热和胃,止呕除烦;栀子、豆豉清热除烦。

若灼热嘈杂明显者,可加蒲公英、连翘、瓦楞子;若恶心呕吐明显者,加竹茹、白蔻仁、生姜;若大便黏滞不畅者,可加蚕砂、皂角子、泽泻等以除湿导浊;若津液受伤明显,口干舌燥者,可加天花粉、沙参以清热生津。如寒热错杂,用半夏泻心汤苦辛通降。

4.肝胃不和证

症状:脘腹痞闷不舒,胸胁胀满,心烦易怒,善太息,呕恶嗳气,或吐苦水,大便不爽,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

证机概要:肝气犯胃,肝胃不和,气机逆乱。

治法:疏肝解郁,和胃消痞。

代表方:越鞠丸合枳术丸加减。前者长于疏肝解郁,善解气、血、痰、火、湿、食六郁,后者消补兼施,长于健脾消痞,合用能增强行气消痞功效,用于治疗脘腹胀满连及胸胁、郁怒心烦之痞满者。

常用药:香附、川芎疏肝散结,行气活血;苍术、神曲燥湿健脾,消食化滞;栀子泻火解郁;枳实行气消痞;白术健脾益胃;荷叶清香升散,和胃醒脾。

若胀满较甚者,酌加柴胡、大腹皮、青皮,或用五磨饮子加减以理气导滞消胀;若心烦不寐者,可加合欢皮、郁金、酸枣仁解郁安神;若郁而化火,嘈杂反酸者,可合用左金丸;若痞满日久不愈,舌暗脉涩,可加丹参、莪术、三棱等活血散结。

(二)虚痞

1.脾胃虚弱证

症状:脘腹满闷,时轻时重,喜温喜按,纳呆便溏,神疲乏力,少气懒言,语声低微,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
首节 上一节 65/156下一节 尾节 返回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中国道教

下一篇:陶行知文集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