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学名著 > 中医内科学

中医内科学 第64节


上述证治均可配合制酸和胃法,以乌贝散为主方。其中乌贼骨、浙贝能制酸收敛。或加煅瓦楞子,为末吞服,借以增强制酸之力。

附嘈杂

嘈杂是指胃中空虚,似饥非饥,似辣非辣,似痛非痛,莫可名状,时作时止的病证。可单独出现,又常与胃痛、吞酸兼见。本证名始见于《丹溪心法·嘈杂》,其日:“嘈杂,是痰因火动,治痰为先。”又说:“食郁有热。”《景岳全书·嘈杂》:“嘈杂一证,或作或止,其为病也,则腹中空空,若无一物,似饥非饥,似辣非辣,似痛非痛,而胸膈懊侬,莫可名状,或得食而暂止,或食已而复嘈,或兼恶心,而渐见胃脘作痛。”其病证常有胃热、胃虚之不同。

1.胃热证

症状:嘈杂而兼恶心吞酸,口渴喜冷,口臭心烦,脘闷痰多,似饥非饥,舌质红,苔黄干,脉滑数。

治法:清热化痰和中。

代表方:温胆汤加味。

常用药:半夏燥湿化痰降逆,陈皮理气燥湿,竹茹清热化痰降逆,枳实行气导滞,生姜和胃降逆,甘草调和诸药,加黄连、栀子清泄胃热。

2.胃虚证

症状:嘈杂时作时止,口淡无味,食后脘胀,体倦乏力,不思饮食,舌质淡,脉虚。

治法:健脾益胃和中。

代表方:四君子汤加味。

常用药:党参益气补中,白术健脾燥湿,茯苓渗湿健脾,甘草甘缓和中,加山药补脾养胃,C选C书C网xuanCshuC.coMC蔻仁温中行气。

若胃阴不足,饥不欲食,大便干结,舌苔脉细者,可用益胃汤益胃养阴。

3.血虚证

症状:嘈杂而兼面白唇淡,头晕心悸,失眠多梦,舌质淡,脉细弱。

治法:益气养血和中。

代表方:归脾汤。

常用药:黄芪、党参补气健脾,当归、龙眼肉养血和营,木香健脾理气,茯神、远志、枣仁养心安神,生姜、大枣、甘草和胃健脾,以资化源。

第二节痞满

痞满是由于中焦气机阻滞,脾胃升降失职,出现以脘腹满闷不舒为主症的病证。以自觉胀满,触之无形,按之柔软,压之无痛为临床特点。

痞满的病名首见于《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说:“太阳之复,厥气上行……心胃生寒,胸膈不利,心痛痞满。”并认为其病因有饮食不节、起居不适和寒气为患等,如《素问·太阴阳明论》说:“饮食不节,起居不时者,阴受之,阴受之则入五脏,入五脏则膜满闭塞。”《素问·异法方宜论》说:“脏寒长满病。”汉·张仲景在《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明确指出:“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也,半夏泻心汤主之。”在与结胸的鉴别中,明确提出痞满的临床特点,并创诸泻心汤治疗,一直为后世医家所效法。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诸痞候》则结合病位、病机对病名要领作出阐释:“诸痞者,营卫不和,阴阳隔绝,脏腑痞塞而不宣,故谓之痞”,“其病之候,但腹内气结胀满,闭塞不通。”金元时期,李东垣倡脾胃内伤之说,其理法方药多为后世医家所借鉴,《兰室秘藏·心腹痞闷门》中辛开苦降、消补兼施的枳实消痞丸更是后世治痞的名方。朱震亨《丹溪心法·痞》将痞满与胀满作了区分:“胀满内胀而外亦有形;痞者内觉痞闷,而外无胀急之形也。”至明清时期,林佩琴《类证治裁·痞满》将伤寒之痞和杂病之痞明确区分,对杂病之痞进行了系统论述。张介宾在《景岳全书-痞满》中指出:“凡有邪有滞而痞者,实痞也;无邪无滞而痞者,虚痞也。”这种虚实辨证对后世痞满诊治颇有指导意义。

痞满的临床表现与西医学的慢性胃炎(包括浅表性胃炎和萎缩性胃炎)、功能性消化不良、胃下垂等疾病相似,这些疾病若以脘腹满闷不舒为主症时,可参照本节内容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

饮食不节、情志失调、药物所伤等可引起中焦气机阻滞,脾胃升降失常而发生痞满。

一、病因

1.饮食不节

饥饱失常,或恣食生冷,或嗜食辛辣,或过食肥甘,或茶酒无度,损伤脾胃,纳运无力,食滞内停,痰湿中阻,胃气壅塞,升降失司,而成痞满。如《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云:“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硬而满。”

2.情志失调

抑郁恼怒,情志不遂,肝气郁滞,失于疏泄,乘脾犯胃,脾胃升降失常,或忧思伤脾,脾气受损,运化不力,胃腑失和,气机不畅,发为痞满。如《景岳全书·痞满》言:“怒气暴伤,肝气未平而痞。”

3.药物所伤

误用、滥用药物,或因他病长期大量应用大寒大热或有毒药物,损伤脾胃,内生寒热,阻塞中焦气机,升降失司,遂成痞满。如《太平圣惠方·治乳石发动心膈痞满腹痛诸方》日:“因服冷药太过,致心膈痞满。”

二、病机

脾胃同居中焦,脾主运化,胃主受纳,共司饮食水谷的消化、吸收与输布。脾主升清,胃主降浊,清升浊降则气机调畅。肝主疏泄,调节脾胃气机,肝气条达,则脾升胃降气机顺畅。上述病因的出现,均可影响到胃,并涉及脾、肝,使中焦气机不利,脾胃升降失职,而发痞满。

痞满的病性有虚实之分。痞满初期,多为实证。如因饮食、药物等实邪于胃,导致脾胃运纳失职,痰湿内生,中焦气机阻滞,升降失司,出现痞满;如情志失调,肝郁气滞,逆犯脾胃,可致气机郁滞而成痞;如为热性药物所伤,或食滞、气郁、痰湿停留日久,均可导致热邪内蕴,困阻脾胃而成痞。实痞日久,可致虚痞。如饮食、药物所伤,日久失治,或痰湿困脾日久,使正气El渐消耗,损伤脾胃,或素体脾胃虚弱者,均可致中焦运化无力而成气虚之痞;湿热之邪或肝胃郁热日久伤阴,导致胃阴亏损,胃失濡养,和降失司,而成阴虚之痞。因实痞常与脾虚不运、升降无力有关,虚痞之脾胃亏虚,也易招致实邪内侵,所以临床上,每见虚实互兼、寒热夹杂之证,且时轻时重,反复发作。

总之,痞满的基本病位在胃,与肝、脾关系密切。中焦气机不利,脾胃升降失职为本病的病机关键。病理性质不外虚实两端,实即实邪(食积、痰湿、气滞等)内阻,虚则脾胃虚弱(气虚或阴虚),虚实夹杂则两者兼而有之。

【诊查要点】

一、诊断依据

1.以脘腹满闷不舒为主症,并有触之无形,按之柔软,压之无痛的特点。

2.发病缓慢,时轻时重,反复发作,病程漫长。

3.多由饮食、药物、情志等因素诱发。

二、病证鉴别

1.痞满与胃痛

两者病位同在脘腹部,且常相兼出现。然胃痛以胃气阻滞,不通则痛为主要病机,临床上胃痛以疼痛为主,痞满以满闷不适为患;胃痛病势多急,压之可痛,而胃痞起病较缓,压无痛感,两者差别显著。

2.痞满与鼓胀
首节 上一节 64/156下一节 尾节 返回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中国道教

下一篇:陶行知文集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