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学名著 > 中医内科学

中医内科学 第33节


喘证的病理性质有虚实之分。实喘在肺,为外邪、痰浊、肝郁气逆,邪壅肺气,宣降不利所致;虚喘责之肺、肾两脏,因阳气不足,阴精亏耗,而致肺肾出纳失常,且尤以气虚为主。实喘病久伤正,由肺及肾,或虚喘复感外邪,或夹痰浊,则病情虚实错杂,每多表现为邪气壅阻于上、肾气亏虚于下的上盛下虚证候。

喘证的严重阶段,不但肺肾俱虚,在孤阳欲脱之时,每多影响到心。因心脉上通于肺,肺气治理调节心血的运行,宗气贯心肺而行呼吸,肾脉上络于心,心肾相互既济,心阳根于命门之火,心脏阳气的盛衰,与先天肾气及后天呼吸之气皆有密切关系。故肺肾俱虚,亦可导致心气、心阳衰惫,鼓动血脉无力,血行瘀滞,面色、唇舌、指甲青紫,甚至出现喘汗致脱,亡阴、亡阳的危重局面。

【诊查要点】

一、诊断依据

1.以喘促短气,呼吸困难,甚至张口抬肩,鼻翼扇动,不能平卧,口唇发绀为特征。

2.多有慢性咳嗽、哮病、肺痨、心悸等病史,每遇外感及劳累而诱发。

二、病证鉴别

1.喘证与气短

喘证与气短同为呼吸异常,喘证呼吸困难,张口抬肩,摇身撷肚,实证气粗声高,虚证气弱声低;短气亦即少气,主要表现呼吸浅促,或短气不足以息,似喘而无声,亦不抬肩撷肚。清·李用粹《证治汇补·喘病》说:“若夫少气不足以息,呼吸不相接,出多人少,名日气短。气短者,气微力弱,非若喘证之气粗奔迫也。”可见气短不若喘证呼吸困难之甚。但气短进一步加重,亦可呈虚喘表现。

2.喘证与哮病

喘指气息而言,为呼吸气促困难,甚则张口抬肩,摇身撷肚。哮指声响而言,必见喉中哮鸣有声,有时亦伴有呼吸困难。正如清·程钟龄《医学心悟》日:“夫喘促喉间如水鸡声者谓之哮,气促而连续不能以息者谓之喘。”喘未必兼哮,而哮必兼喘。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1.首当分清虚实。实喘者呼吸深长有余,呼出为快,气粗声高,伴有痰鸣咳嗽,脉数有力,病势多急;虚喘呼吸短促难续,深吸为快,气怯声低,少有痰鸣咳嗽,脉象微弱或浮大中空,病势徐缓,时轻时重,遇劳则甚。明·张介宾《景岳全书·喘促》云:“实喘者,气长而有余;虚喘者,气短而不续。实喘者,胸胀气粗,声高息涌,膨膨然若不能容,惟呼出为快也;虚喘者,慌张气怯息短,惶惶然若气欲断,提之若不能升,吞之若不能及,劳动则甚,而惟急促似喘,但得引长一息为快也。”

2.实喘当辨外感内伤。外感起病急,病程短,多有表证;内伤病程久,反复发作,无表证。

3.虚喘应辨病变脏器。肺虚者劳作后气短不足以息,喘息较轻,常伴有面色咣白,自汗易感冒;肾虚者静息时亦有气喘,动则更甚,伴有面色苍白、颧红,怕冷,腰酸膝软;心气、心阳衰弱时,喘息持续不已,伴有紫绀,心悸,浮肿,脉结代。

二、治疗原则

喘证的治疗应分清虚实邪正。实喘治肺,以祛邪利气为主。区别寒、热、痰、气的不同,分别采用温化宣肺、清化肃肺、化痰理气的方法。虚喘以培补摄纳为主,或补肺,或健脾,或补肾,阳虚则温补之,阴虚则滋养之。至于虚实夹杂,寒热互见者,又当按具体情况分清主次,权衡标本,辨证选方用药。此外,由于喘证多继发于各种急慢性疾病中,所以还应当注意积极地治疗原发病,不能见喘治喘。

三、证治分类

(一)实喘

1.风寒壅肺证症状:喘息咳逆,呼吸急促,胸部胀闷,痰多稀薄而带泡沫,色白质黏,常有头痛,恶寒,或有发热,口不渴,无汗,舌苔薄白而滑,脉浮紧。

证机概要:风寒上受,内舍于肺,邪实气壅,肺气不宣。

治法:宣肺散寒。

代表方:麻黄汤合华盖散加减。前方宣肺平喘,散寒解表,适用于咳喘,寒热身痛者;后方宣肺化痰,适用于喘咳胸闷,痰气不利者。两方比较,前者解表散寒力强,后方降气化痰功著。

常用药:麻黄、紫苏温肺散寒;半夏、橘红、杏仁、苏子、紫菀、白前化痰利气。

若表证明显,寒热无汗,头身疼痛者,加桂枝配麻黄;寒痰较重,痰白清稀,量多起沫者,加细辛、生姜;若咳喘重,胸满气逆者,加射干、前胡、厚朴、紫菀宣肺降气化痰。

2.表寒肺热证

症状:喘逆上气,胸胀或痛,息粗,鼻扇,咳而不爽,吐痰稠黏,伴形寒,身热,烦闷,身痛,有汗或无汗,口渴,舌苔薄白或罩黄,舌边红,脉浮数或滑。

证机概要:寒邪束表,热郁于肺,肺气上逆。

治法:解表清里,化痰平喘。

代表方:麻杏石甘汤加减。本方有宣肺泄热、降气平喘的功效,适用于外有表证,肺热内郁,咳喘上气,目胀睛突,恶寒发热,脉浮大者。

常用药:麻黄宣肺解表;黄芩、桑白皮、石膏清泄里热;苏子、杏仁、半夏、款冬花降气化痰。

表寒重者,加桂枝;痰热重,痰黄黏稠量多者,加瓜蒌、贝母;痰鸣息涌者,加葶苈子、射干泻肺化痰。

3.痰热郁肺证

症状:喘咳气涌,胸部胀痛,痰多质黏色黄或夹有血色,伴胸中烦闷,身热有汗,口渴而喜冷饮,面赤咽干,小便赤涩,大便或秘,舌质红,舌苔薄黄或腻,脉滑数。

证机概要:邪热蕴肺,蒸液成痰,痰热壅滞,肺失清肃。

治法:清热化痰,宣肺平喘。

代表方:桑白皮汤加减。本方有清热肃肺化痰之功,适用于喘息,胸膈烦闷,痰吐黄浊者。

常用药:桑白皮、黄芩清泄肺热;知母、贝母、射干、瓜蒌皮、前胡、地龙清化痰热定喘。

如身热重者,可加石膏辛寒清气;喘甚痰多,黏稠色黄者,可加葶苈子、海蛤壳、鱼腥草、冬瓜仁、苡仁清热泻肺,化痰泄浊;腑气不通,便秘者,加瓜蒌仁、大黄或风化硝。

4.痰浊阻肺证

症状:喘而胸满闷塞,甚则胸盈仰息,咳嗽,痰多黏腻色白,咯吐不利,兼有呕恶,食少,口黏不渴,舌苔白腻,脉滑或濡。

证机概要:中阳不运,积湿生痰,痰浊壅肺,肺失肃降。

治法:祛痰降逆,宣肺平喘。

代表方: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加减。二陈汤燥湿化痰,理气和中,适用于咳而痰多,痰质稠厚,胸闷脘痞,苔腻者。三子养亲汤降气化痰,适用于痰浊壅肺,咳逆痰涌,胸满气急,苔滑腻者。两方同治痰湿,前方重点在胃,痰多脘痞者较宜;后方重点在肺,痰涌气急者较宜。
首节 上一节 33/156下一节 尾节 返回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中国道教

下一篇:陶行知文集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