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学 第32节
症状:短气息促,动则为甚,吸气不利,咳痰质黏起沫,脑转耳鸣,腰酸腿软,心慌,不耐劳累。或五心烦热,颧红,口干,舌红少苔,脉细数;或畏寒肢冷,面色苍白,舌淡苔白质胖,脉沉细。
证机概要:哮病久发,精气亏乏,肺肾摄纳失常,气不归原,津凝为痰。
治法:补肺益肾。
代表方:生脉地黄汤合金水六君煎。两者都可用于久哮肺肾两虚,但前者以益气养阴为主,适用于肺肾气阴两伤,后者以补肾化痰为主,适用于肾虚阴伤痰多。
常用药:熟地、山萸肉、胡桃肉补肾纳气;人参、麦冬、五味子补益肺之气阴;茯苓、甘草益气健脾;半夏、陈皮理气化痰。
肺气阴两虚为主者,加黄芪、沙参、百合;肾阳虚为主者,酌加补骨脂、仙灵脾、鹿角片、制附片、肉桂;肾阴虚为主者,加生地、冬虫夏草。中成药可服用河车大造丸。另可常服紫河车粉补益肾精。
临证所见,上述各类证候,就同一患者而言,在其多次发作中,也可先后交叉出现,故既应辨证,又不能守证。
【预后转归】
哮病是一种反复发作,缠绵难愈的疾病。部分青少年患者,随着年龄的增长,正气渐充,肾气日盛,再辅以药物治疗,可以终止发作,而中老年及体弱患者,肾气渐衰,发作频繁,则不易根除,或在平时亦有轻度哮鸣气喘。如长期不愈,反复发作,病由肺脏影响及脾、肾、心,可导致肺气胀满,不能敛降之肺胀重证。
【预防调护】
注意保暖,防止感冒,避免因寒冷空气的刺激而诱发。根据身体情况,做适当的体育锻炼,以逐步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饮食宜清淡,忌肥甘油腻、辛辣甘甜,防止生痰生火,避免海膻发物。避免烟尘异味。保持心情舒畅,避免不良情绪的影响。劳逸适当,防止过度疲劳。平时可常服玉屏风散、肾气丸等药物,以调护正气,提高抗病能力。
【临证备要】
1.注意寒热虚实之间的兼夹与转化。寒痰冷哮久郁可化热,尤其在感受外邪引发时,更易如此。小儿、青少年阳气偏盛者,多见热哮,但久延而至成年、老年,阳气渐衰,每可转从寒化,表现冷哮。虚实之间也可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一般而言,新病多实,发时邪实,久病多虚,平时正虚,但实证与虚证可以因果错杂为患。实证包括寒热两证在内,如寒痰日久耗伤肺脾肾的阳气,可以转化为气虚、阳虚证,痰热久郁耗伤肺肾阴液,则可转化为阴虚证。虚证属于阳气虚者,因肺脾肾不能温化津液,而致津液停积为饮,兼有寒痰标实现象;属于阴虚者,因肺肾阴虚火炎,灼津成痰,兼有痰热标实现象。兼腑实者,又当泻肺通腑,以恢复肺之肃降功能。因肝气侮肺,肺气上逆而致者,治当疏利肝气,清肝肃肺。
2.发时治标顾本,平时治本顾标。临证所见,哮病发作之时,虽以邪实为多,亦有正虚为主者,缓解期常以正虚为主,但其痰饮留伏的病理因素仍然存在,因此对于哮病的治疗发时未必全从标治,当治标顾本,平时亦未必全恃扶正,当治本顾标。尤其是大发作有喘脱倾向者,更应重视回阳救脱,急固其本,若拘泥于“发时治标”之说,则坐失救治良机。平时当重视治本,区别肺、脾、肾的主次,在抓住重点的基础上,适当兼顾,其中尤以补肾为要着,因肾为先天之本、五脏之根,肾精充足则根本得固。但在扶正的同时,还当注意参入降气化痰之品,以祛除内伏之顽痰,方能减少复发。
3.重视虫类祛风通络药的应用。风邪致病者,为痰伏于肺,外感风邪触发,具有起病多快、病情多变等风邪“善行而数变”的特性,治当祛风解痉,药用麻黄、苏叶、防风、苍耳草等,特别是虫类祛风药擅长走窜入络,搜剔逐邪,可祛肺经伏邪,增强平喘降逆之功,且大多具有抗过敏、调节免疫功能作用,对缓解支气管痉挛,改善缺氧现象有显著疗效,药如僵蚕、蝉衣、地龙、露蜂房等。
【医案举隅】
曹某,女,32岁,工人。初诊日期1988年9月17日。
素有过敏性鼻炎病史,年前剖宫产后发生哮喘,迁延经年不愈,近来每日夜晚均发作,发时胸闷气塞,气逆作喘,喉中哮鸣,不得安枕,吸气尤难,伴有烦热多汗,口干,痰稠色黄味咸,脉来沉细滑数,苔淡黄腻中灰,舌质黯红。证属肾元下虚,痰热蕴肺,肺气上逆,升降失司。治宜补肾纳气,清肺化痰。
处方:南北沙参各10g,当归10g,生地12g,知母10g,天花粉10g,炙桑白皮10g,竹沥半夏10g,炒苏子10g,炙僵蚕10g,诃子肉3g,沉香3g(后下),脐带2条。另海蜇(漂)50g,荸荠7只,同煮,代水煎药。7剂。
二诊:9月24日。药后哮喘旋即控制,惟咳频痰稠,汗出量多,苔淡黄灰腻,脉细滑。肺实肾虚,治守前意观察。原方去诃子肉,加五味子3g,山萸肉6g,续服7剂,诸症悉平。观察半年,未见复发。
按语:“发时治标,平时治本”,此为治疗哮喘之常法。临床所见,发作之时,虽以邪实为多,但亦有正虚为主者。若囿于治标之说,纵投大剂祛痰降气之品,亦鲜有效验。本案素禀不足,产后体虚,阴血耗伤,复加外感诱发哮喘,故前投治标之剂少效。病人痰稠色黄,舌苔黄腻,脉滑数,虽属痰热之象,但审其痰有咸昧,脉见沉细,乃肾元亏虚,气失摄纳,津聚成痰。故取南北沙参、天花粉清养肺阴;生地、当归、山萸肉、脐带、沉香滋养肾元,纳气归窟;复以射干、知母、苏子、竹沥半夏、桑皮、僵蚕清肺化痰;加诃子肉、五味子收敛耗散之气,补敛相济。且仿王孟英雪羹汤意,用海蜇、荸荠清化痰热,甘寒生津,扶正祛邪。诸药合参,肺得清宁,肾能蛰藏,痰消气降而哮喘告平。
(周仲瑛著.周仲瑛临床经验辑要.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8)
【古代文献精选】
《医宗必读·喘》:“喘者,促促气急,喝喝痰声,张口抬肩,摇身撷肚。短气者,呼吸虽急,而不能接续,似喘而无痰声,亦不抬肩,但肺壅而不能下。哮者与喘相类,但不似喘开口出气之多,而有呀呷之音。……三者极当详辨。”
《时方妙用·哮证》:“哮喘之病,寒邪伏于肺俞,痰窠结于肺膜,内外相应,一遇风寒暑湿燥火六气之伤即发,伤酒伤食亦发,动怒动气亦发,劳役房劳亦发。”
《王旭高医案·痰喘》:“喘哮气急……治之之法,在上治肺胃,在下治脾肾,发时治上,平时治下。”
第四节喘证
喘证是以呼吸困难,甚至张口抬肩,鼻翼扇动,不能平卧为特征的病证。
喘证的症状轻重不一,轻者仅表现为呼吸困难,不能平卧;重者稍动则喘息不已,甚则张口抬肩,鼻翼扇动;严重者,喘促持续不解,烦躁不安,面青唇紫,肢冷,汗出如珠,脉浮大无根,发为喘脱。
喘证的名称、症状表现和病因病机最早见于《内经》。如《灵枢·五阅五使》说:“肺病者,喘息鼻张。”《灵枢·本脏》日:“肺高则上气肩息。”《灵枢·五邪》云:“邪在肺,则病皮肤痛,寒热,上气喘,汗出,喘动肩背。”书中提出肺为主病之脏,且可涉及肾、心、肝、脾等脏,描述了喘证的症状表现,提出喘证的病因既有外感又有内伤,病机也有虚实之别。汉·张仲景《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中所言“上气”即是指气喘、肩息、不能平卧的证候,亦包括“喉中水鸡声”的哮病和“咳而上气”的肺胀。金元时期的医家对喘证的论述各有补充。如刘河间论喘因于火热,他认为:“病寒则气衰而息微,病热则气甚而息粗……故寒则息迟气微,热则息数气粗而为喘也。”元·朱丹溪认识到七情、饱食、体虚等皆可成为内伤致喘之因,《丹溪心法·喘》说:“七情之所感伤,饱食动作,脏气不和,呼吸之息,不得宣畅而为喘急。亦有脾肾俱虚,体弱之人,皆能发喘。”明·张介宾把喘证归纳成虚实两大证,如《景岳全书·喘促》说:“实喘者有邪,邪气实也;虚喘者无邪,元气虚也。”指出了喘证的辨证纲领。清·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喘》说:“在肺为实,在肾为虚。”清·林佩琴《类证治裁·喘证》认为:“喘由外感者治肺,由内伤者治肾。”这些论点,对指导临床实践皆具有重要意义。
喘证既可以作为一个独立的病证,亦可见于多种急慢性疾病过程中。它所涉及的范围很广,不仅多见于肺系疾病,且可因其他脏腑病变影响于肺所致,因此应结合辨病,西医学中如肺炎、喘息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源性心脏病、心源性哮喘、肺结核、矽肺以及癔症等发生呼吸困难时,均可按照本节辨证施治。
【病因病机】
喘证常由多种疾患引起,病因很复杂,常见的病因有外感、内伤两大类。外感为六淫外邪侵袭肺系;内伤为痰浊内蕴、情志失调、久病劳欲等,致使肺气上逆,宣降失职,或气无所主,肾失摄纳而成。
一、病因
1.外邪侵袭
(1)外感风寒:常因重感风寒,邪袭于肺,外闭皮毛,内遏肺气,肺卫为邪所伤,肺气不得宣畅,气机壅阻,上逆作喘。若表邪未解,内已化热,或肺热素盛,寒邪外束,热不得泄,则热为寒郁,肺失宣降,亦气逆作喘。
(2)风热犯肺:风热外袭,内犯于肺,肺气壅实,清肃失司;或热蒸液聚成痰,痰热壅阻肺气,升降失常,发为喘逆。如明·张介宾《景岳全书·喘促》说:“实喘之证,以邪实在肺也,非风寒则火邪耳。”
2.饮食不当
过食生冷肥甘,或因嗜酒伤中,脾运失健,水谷不归正化,反而聚湿生痰,痰浊上干,壅阻肺气,升降不利,发为喘促。宋·杨士瀛《仁斋直指方》说:“惟夫邪气伏藏,痰涎浮涌,呼不得呼,吸不得吸,于是上气喘促。”即是指痰涎壅盛的喘证而言。如复加外感诱发,可见痰浊与风寒、邪热等内外合邪的错杂证候。若痰湿久郁化热,或肺火素盛,痰受热蒸,则痰火交阻于肺,痰壅火迫,肺气不降,上逆为喘。若湿痰转从寒化,可见寒饮伏肺,常因外邪袭表犯肺,引动伏饮,壅阻气道,发为喘促。
3.情志所伤
情志不遂,忧思气结,肺气闭阻,气机不利,或郁怒伤肝,肝气上逆于肺,肺气不得肃降,升多降少,气逆而喘。明·李梃《医学入门·喘》所说“惊忧气郁,惕惕闷闷,引息鼻张气喘,呼吸急促而无痰声者”即属此类。
4.劳欲久病
慢性咳嗽、肺痨等肺系病证,久病肺虚,气失所主,气阴亏耗,不能下荫于肾,肾元亏虚,肾不纳气而短气喘促,故明·王肯堂《证治准绳·喘》说:“肺虚则少气而喘。”或劳欲伤肾,精气内夺,肾之真元伤损,根本不固,不能助肺纳气,气失摄纳,上出于肺,出多人少,逆气上奔为喘。正如明·赵献可《医贯·喘》所言:“真元损耗,喘出于肾气之上奔……乃气不归原也。”若肾阳衰弱,肾不主水,水邪泛滥,干肺凌心,肺气上逆,心阳不振,亦可致喘,表现虚中夹实之候。此外,如中气虚弱,肺气失于充养,亦可因气虚而喘。
二、病机
喘证的发病部位主要在肺和肾,涉及肝脾。因肺为气之主,司呼吸,外合皮毛,内为五脏华盖,为气机出入升降之枢纽。肺的宣肃功能正常,则吐浊吸清,呼吸调匀。肾主摄纳,有助于肺气肃降,故有“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之说。若外邪侵袭,或他脏病气上犯,皆可使肺失宣降,肺气胀满,呼吸不利而致喘;如肺虚气失所主,亦可少气不足以息而为喘;肾为气之根,与肺同司气体之出纳,故肾元不固,摄纳失常则气不归原,阴阳不相接续,亦可气逆于肺而为喘。另外,如脾经痰浊上干,以及中气虚弱,土不生金,肺气不足;或肝气上逆乘肺,升多降少,均可致肺气上逆而为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