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学 第34节
常用药:半夏、陈皮、茯苓化痰;苏子、白芥子、莱菔子化痰下气平喘;杏仁、紫菀、旋覆花肃肺化痰降逆。
痰湿较重,舌苔厚腻者,可加苍术、厚朴燥湿理气,以助化痰定喘;.脾虚,纳少,神疲,便溏者,加党参、白术;痰从寒化,色白清稀,畏寒者,加干姜、细辛;痰浊郁而化热,按痰热证治疗。
5.肺气郁痹证
症状:每遇情志刺激而诱发,发时突然呼吸短促,息粗气憋,胸闷胸痛,咽中如窒,但喉中痰鸣不著,或无痰声。平素常多忧思抑郁,失眠,心悸。舌苔薄,脉弦。证机概要:肝气郁结,气逆犯肺,肺失宣降。
治法:开郁降气平喘。
代表方:五磨饮子加减。本方行气开郁降逆,适用于肝气郁结之胸闷气憋,呼吸短促者。
常用药:沉香、木香、川朴花、枳壳行气解郁;苏子、金沸草、代赭石、杏仁降逆平喘。
肝郁气滞较著者,可加用柴胡、郁金、青皮等;若有心悸、失眠者,加百合、合欢皮、酸枣仁、远志等宁心安神;若气滞腹胀,大便秘结者,可加用大黄以降气通腑,即六磨汤之意。
在本证治疗中,宜劝慰病人心情开朗,配合治疗。
(二)虚喘
1.肺气虚耗证
症状:喘促短气,气怯声低,喉有鼾声,咳声低弱,痰吐稀薄,自汗畏风,或见咳呛,痰少质黏,烦热而渴,咽喉不利,面颧潮红,舌质淡红或有苔剥,脉软弱或细数。
证机概要:肺气亏虚,气失所主,或肺阴亦虚,虚火上炎,肺失清肃。
治法:补肺益气养阴。
代表方:生脉散合补肺汤加减。前方益气养阴,以气阴不足者为宜;后方重在补肺益肾,适用于喘咳乏力,短气不足以息者。
常用药:党参、黄芪、冬虫夏草、炙甘草补益肺气;麦冬、五味子补肺养阴。
若咳逆,咳痰稀薄者,加紫菀、款冬花、苏子、钟乳石等温肺止咳定喘;偏阴虚者,加沙参、玉竹、百合、诃子;咳痰稠黏,加川贝母、百部、桑白皮化痰肃肺;病重时常兼肾虚,喘促不已,动则尤甚,加山萸肉、胡桃肉、脐带等;中气虚弱,肺脾同病,清气下陷,食少便溏,腹中气坠者,配合补中益气汤。
2.肾虚不纳证
症状:喘促日久,动则喘甚,呼多吸少,气不得续,形瘦神惫,跗肿,汗出肢冷,面青唇紫,舌淡苔白或黑而润滑,脉微细或沉弱;或见喘咳,面红烦躁,口咽干燥,足冷,汗出如油,舌红少津,脉细数。
证机概要:肺病及肾,肺肾俱虚,气失摄纳。
治法:补肾纳气。
代表方:金匮肾气丸合参蛤散加减。前方温补肾阳,适用于喘息短气,形寒肢冷,跗肿;后方取人参、蛤蚧补气纳肾,适用于咳喘乏力,动则为甚,吸气难降。前者偏于温阳,后者长于益气;前方用于久喘而势缓者,后方用于喘重而势急者。
常用药:附子、肉桂、山萸肉、冬虫夏草、胡桃肉、紫河车温肾纳气;熟地、当归滋阴助阳。
若脐下筑筑跳动,气从少腹上冲胸咽,为肾失潜纳,加紫石英、磁石、沉香等;喘剧气怯,稍动喘甚者,加人参、五味子、蛤蚧益气纳肾。肾阴虚者,不宜辛燥,宜用七味都气丸合生脉散加减以滋阴纳气,药用生地、天门冬、麦门冬、龟板胶、当归养阴,五味子、诃子敛肺纳气。
本证一般以阳气虚者为多见,若阴阳两虚者应分清主次治之。若喘息渐平,善后调理可常服紫河车、胡桃肉以补肾固本纳气。
3.正虚喘脱
症状:喘逆剧甚,张口抬肩,鼻扇气促,端坐不能平卧,稍动则咳喘欲绝,或有痰鸣,心慌动悸,烦躁不安,面青唇紫,汗出如珠,肢冷,脉浮大无根,或见歇止,或模糊不清。
证机概要:肺气欲绝,心。肾阳衰。
治法:扶阳固脱,镇摄肾气。
代表方:参附汤送服黑锡丹,配合蛤蚧粉。前方扶阳固脱,适用于元气大亏,阳气暴脱,汗出黏冷,四肢不温,呼吸微弱,或上气喘急者;后方镇摄肾气,适用于真阳不足,肾不纳气,浊阴上泛,痰壅胸中,上气喘促,四肢厥逆,冷汗不止,舌淡苔白,脉沉微。蛤蚧可温肾阳,散阴寒,降逆气,定虚喘。
常用药:人参、黄芪、炙甘草补益肺气;山萸肉、冬虫夏草、五味子、蛤蚧(粉)摄纳肾气;龙骨、牡蛎敛汗固脱。
若阳虚甚,气息微弱,汗出肢冷,舌淡,脉沉细者,加附子、干姜;阴虚甚,气息急促,心烦内热,汗出黏手,口干舌红,脉沉细数者,加麦冬、玉竹,人参改用西洋参;神昧不清者,加丹参、远志、菖蒲安神祛痰开窍;浮肿者,加茯苓、炙蟾皮、万年青根强心利水。
【预后转归】
喘证的预后与病程的长短、病邪的性质、病位的深浅有关。一般而论,实喘易治,虚喘难疗。实喘由于邪气壅阻,祛邪利肺则愈,故治疗较易;虚喘为气失摄纳,根本不固,补之未必即效,且每因体虚易感外邪,诱致反复发作,往往喘甚而致汗脱,故难治。
【预防调护】
对于喘证的预防,平时要慎风寒,适寒温,节饮食,少食黏腻和辛热刺激之品,以免助湿生痰动火。
已病则应注意早期治疗,力求根治,尤需防寒保暖,防止受邪而诱发,忌烟酒,远房事,调情志,饮食清淡而富有营养。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但活动量应根据个人体质强弱而定,不宜过度疲劳。
【临证备要】
1.注意寒热的转化互见。喘证的证候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临床辨证除分清实喘、虚喘之外,还应注意寒热的转化。如实喘中的风寒壅肺证,若风寒失于表散,入里化热,可出现表寒肺热;痰浊阻肺证,若痰郁化热,或痰阻气壅,血行瘀滞,又可呈现痰热郁肺,或痰瘀阻肺证。
2.掌握虚实的错杂。本病在反复发作过程中,每见邪气尚实而正气已虚,表现肺实肾虚的“下虚上实~选~书~网~x~u~a~n~s~h~u~.c~o~m”证。因痰浊壅肺,见咳嗽痰多,气急,胸闷,苔腻;肾虚于下,见腰酸,下肢欠温,脉沉细或兼滑。治疗宜化痰降逆,温肾纳气,以苏子降气汤为代表方,并根据上盛下虚的主次分别处理,上盛为主加用杏仁、白芥子、莱菔子,下虚为主加用补骨脂、胡桃肉、紫石英。另外可因阳虚饮停,上凌心肺,泛溢肌肤,而见喘咳心悸,胸闷,咳痰清稀,肢体浮肿,尿少,舌质淡胖,脉沉细。治当温肾益气行水,用真武汤加桂枝、黄芪、防己、葶苈子、万年青根等。若痰饮凌心,心阳不振,血脉瘀阻,致面、唇、爪甲、舌质青紫,脉结代者,可加用活血化瘀之丹参、桃仁、红花、川芎、泽兰等。
3.虚喘尤重治肾,扶正当辨阴阳。虚喘有补肺、补肾及健脾、养心的不同治法,每多相关,应结合应用,但肾为气之根,故必须重视治肾,纳气归原,使根本得固。扶正除辨别脏器所属外,须进一步辨清阴阳。阳虚者温养阳气,阴虚者滋阴填精,阴阳两虚者根据主次酌情兼顾。一般而论,以温阳益气为主。
4.对于喘脱的危重证候,尤当密切观察,及时采取应急措施。
【医案举隅】
夏某,58岁,女。
喘证已历多年,既往每届冬令发作加甚。今年自冬至夏,发作持续不已,呼吸困难,动则喘甚,稍有咳嗽,痰少,喉中少有痰鸣,心慌,舌质淡,脉沉细。证属肺肾两虚,痰浊阻气,治拟苏子降气汤加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