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学名著 > 中医内科学

中医内科学 第31节


表寒明显,寒热身痛,配桂枝、生姜辛散风寒;痰涌气逆,不得平卧,加葶苈子、苏子泻肺降逆,并酌加杏仁、苏子、白前、橘皮等化痰利气;咳逆上气,汗多,加白芍以敛肺。中成药可服用冷哮丸。

2.热哮证

症状:喉中痰鸣如吼,喘而气粗息涌,胸高胁胀,咳呛阵作,咳痰色黄或白,黏浊稠厚,咳吐不利,口苦,口渴喜饮,汗出,面赤,或有身热,甚至有好发于夏季者,舌苔黄腻,质红,脉滑数或弦滑。

证机概要:痰热蕴肺,壅阻气道,肺失清肃。

治法:清热宣肺,化痰定喘。

代表方:定喘汤、越婢加半夏汤加减。两方皆能清热宣肺,化痰平喘,前者长于清化痰热,用于痰热郁肺,表证不著者,后者偏于宣肺泄热,用于肺热内郁,外有表证者。

常用药:麻黄宣肺平喘;黄芩、桑白皮清热肃肺;杏仁、半夏、款冬、苏子化痰降逆;白果敛肺,并防麻黄过于耗散;甘草调和诸药。

若表寒外束,肺热内郁,加石膏配麻黄解表清里;肺气壅实,痰鸣息涌,不得平卧,加葶苈子、广地龙泻肺平喘;肺热壅盛,痰吐稠黄,加海蛤壳、射干、知母、鱼腥草以清热化痰;兼有大便秘结者,可用大黄、芒硝、全瓜蒌、枳实通腑以利肺;病久热盛伤阴,气急难续,痰少质黏,口咽干燥,舌红少苔,脉细数者,当养阴清热化痰,加沙参、知母、天花粉。

3.寒包热哮证

症状:喉中鸣息有声,胸膈烦闷,呼吸急促,喘咳气逆,咳痰不爽,痰黏色黄,或黄白相兼,烦躁,发热,恶寒,无汗,身痛,口干欲饮,大便偏干,舌苔白腻罩黄,舌尖边红,脉弦紧。

证机概要:痰热壅肺,复感风寒,客寒包火,肺失宣降。

治法:解表散寒,清化痰热。

代表方:小青龙加石膏汤、厚朴麻黄汤加减。前方用于外感风寒,饮邪内郁化热,而以表寒为主,喘咳烦躁者;后方用于饮邪迫肺,夹有郁热,咳逆喘满,烦躁,而表寒不显者。

常用药:麻黄散寒解表,宣肺平喘,石膏清泄肺热,二药相合,辛凉配伍,外散风寒,内清里热;厚朴、杏仁平喘止咳;生姜、半夏化痰降逆;甘草、大枣调和诸药。表寒重者,加桂枝、细辛;喘哮痰鸣气逆者,加射干、葶苈子、苏子祛痰降气平喘;痰吐稠黄胶黏者,加黄芩、前胡、瓜蒌皮等清化痰热。

4.风痰哮证

症状:喉中痰涎壅盛,声如拽锯,或鸣声如吹哨笛,喘急胸满,但坐不得卧,咳痰黏腻难出,或为白色泡沫痰液,无明显寒热倾向,面色青黯,起病多急,常倏忽来去,发前自觉鼻、咽、眼、耳发痒,喷嚏,鼻塞,流涕,胸部憋塞,随之迅即发作,舌苔厚浊,脉滑实。

证机概要:痰浊伏肺,风邪引触,肺气郁闭,升降失司。

治法:祛风涤痰,降气平喘。

代表方:三子养亲汤加味。本方涤痰利窍,降气平喘,用于痰壅气实,咳逆息涌,痰稠黏量多,胸闷,苔浊腻者。

常用药:白芥子温肺利气涤痰;苏子降气化痰,止咳平喘;莱菔子行气祛痰;麻黄宣肺平喘;杏仁、僵蚕祛风化痰;厚朴、半夏、陈皮降气化痰;茯苓健脾化痰。

痰壅喘急,不能平卧,加用葶苈子、猪牙皂泻肺涤痰,必要时可暂予控涎丹泻肺祛痰;若感受风邪而发作者,加苏叶、防风、苍耳草、蝉衣、地龙等祛风化痰。

5.虚哮证

症状:喉中哮鸣如鼾,声低,气短息促,动则喘甚,发作频繁,甚则持续喘哮,口唇爪甲青紫,咳痰无力,痰涎清稀或质黏起沫,面色苍白或颧红唇紫,口不渴或咽干口渴,形寒肢冷或烦热,舌质淡或偏红,或紫黯,脉沉细或细数。

证机概要:哮病久发,痰气瘀阻,肺肾两虚,摄纳失常。

治法:补肺纳肾,降气化痰。

代表方:平喘固本汤加减。本方补益肺肾,降气平喘,适用于肺肾两虚,痰气交阻,摄纳失常之哮喘。

常用药:党参、黄芪补益肺气;胡桃肉、沉香、脐带、冬虫夏草、五味子补肾纳气;苏子、半夏、款冬、橘皮降气化痰。

肾阳虚,加附子、鹿角片、补骨脂、钟乳石;肺肾阴虚,配沙参、麦冬、生地、当归;痰气瘀阻,口唇青紫,加桃仁、苏木;气逆于上,动则气喘,加紫石英、磁石镇纳肾气。

附喘脱危证

症状:哮病反复久发,喘息鼻扇,张口抬肩,气短息促,烦躁,昏蒙,面青,四肢厥冷,汗出如油,脉细数不清,或浮大无根,舌质青黯,苔腻或滑。

证机概要:痰浊壅盛,上蒙清窍,肺肾两亏,气阴耗伤,心肾阳衰。

治法:补肺纳肾,扶正固脱。

代表方:回阳急救汤、生脉饮加减。前者长于回阳救逆,后者重在益气养阴。

常用药:人参、附子、甘草益气回阳;山萸肉、五味子、麦冬固阴救脱;龙骨、牡蛎敛汗固脱;冬虫夏草、蛤蚧纳气归肾。

如喘急面青,烦躁不安,汗出肢冷,舌淡紫,脉细,另吞黑锡丹镇纳虚阳,温肾平喘固脱,每次服用3~4.5g,温水送下。

阳虚甚,气息微弱,汗出肢冷,舌淡,脉沉细,加肉桂、干姜回阳固脱;气息急促,心烦内热,汗出黏手,口干舌红,脉沉细数,加生地、玉竹养阴救脱,人参改用西洋参。

(二)缓解期

1.肺脾气虚证

症状:气短声低,喉中时有轻度哮鸣,痰多质稀色白,自汗,怕风,常易感冒,倦怠无力,食少便溏,舌质淡,苔白,脉濡软。

证机概要:哮病日久,肺虚不能主气,脾虚健运无权,气不化津,痰饮蕴肺,肺气上逆。

治法:健脾益气,补土生金。

代表方:六君子汤加减。本方补脾化痰,用于脾虚食少,痰多脘痞,倦怠少力,大便不实等症。

常用药:党参、白术健脾益气;山药、苡仁、茯苓甘淡补脾;半夏、橘皮燥湿化痰;五味子敛肺气;甘草补气调中。

表虚自汗,加炙黄芪、浮小麦、大枣;怕冷,畏风,易感冒,加桂枝、白芍、附片;痰多者,加前胡、杏仁。

2.肺肾两虚证
首节 上一节 31/156下一节 尾节 返回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中国道教

下一篇:陶行知文集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