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学 第12节
常用药:郁金、黄连、竹茹清化痰热;竹沥、半夏、胆星、远志、石菖蒲豁痰开窍;茯苓、陈皮理气化痰。
若痰热内盛,舌苔黄腻,大便秘结,加礞石、大黄下其痰火。痰浊闭窍,神识不清者,宜加服苏合香丸。
4.心血瘀阻
心悸,胸闷而痛,多为钝痛或绞痛,痛引肩背及臂臑内侧,口唇及指甲紫绀。舌质暗红,或见紫斑点,脉细涩,或三五不调,或促结。
治法:活血通脉。
例方:血府逐瘀汤加减。本方功能活血通脉,理气通络,适用于心血瘀阻,心脉不畅等病证。
常用药:当归、丹参、川芎养血和络;红花、桃仁化瘀通络;郁金、枳壳、沉香行气活血。
心神不安,心悸甚者,加珍珠母、龙齿镇心安神。
5.水饮凌心
心悸,眩晕,胸闷,肢冷,尿少,下肢浮肿,咳喘,恶心吐涎。舌苔白滑,脉弦滑。
治法:化饮(利水)宁心。
例方:苓桂术甘汤加味。本方功能温阳化饮利水,适用于水饮凌心,心阳不振等病证。
常用药:桂枝、干姜温阳化饮;茯苓、白术、泽泻健脾利水;红花、丹参、泽兰活血化瘀以助行水;半夏、甘草化痰和中。
水肿甚,小便短少者,加附子、黄芪、党参温阳益气利水。水饮去后,用温补心阳、健脾益肾等法,从本图治。
6.热陷心包
高热烦躁,神昏谵语,直视狂乱,面赤,斑疹,口渴。舌质红绛,苔黄,脉数。
治法:清心开窍。
例方:安宫牛黄丸。本方清热解毒开窍,适用于高热昏迷、神识不清等温热邪人心包的病证。
常用药:黄连、山栀、银花、连翘、大青叶清热解毒;生地、玄参、丹皮、麦冬养阴清热。
如有抽搐,可加全蝎、蜈蚣、僵蚕;痰多者,可加竹沥、天竺黄、胆南星;如痰多昏睡者,可加郁金、菖蒲以增强豁痰透窍之力。
(三)兼证
1.心脾两虚
心悸气短,头昏目眩,睡眠不熟或失眠,面色萎黄,精神疲倦,饮食减少,大便或溏,妇女月经不调。舌苔薄白,质淡红,脉细。治法:补益心脾。
例方:归脾汤加减。本方益气养血,用于心脾气血两虚之证。
常用药:当归、熟地、白芍补血养心;党参、茯苓、黄芪、白术益气补血;远志、酸枣仁养心安神;木香、香附理气醒脾。
气虚血少,血不养心,心动悸,脉结代,可用炙甘草汤加减;血虚阴伤,心悸,虚烦不寐,舌红口干,可加生地、麦冬、五味子。
2.心肾不交
心悸健忘,虚烦少寐,额红面赤,头晕目花,耳鸣,梦遗,腰腿酸软,口干。舌质红,脉细数。
治法:交通心肾。
例方:交泰丸加味。本方交通心肾,用于心肾失交,阴阳失调之证。
常用药:黄连、山栀、知母清泄心火;生地、玄参、麦冬、杞子滋阴以清热。
心神不宁,心悸不寐,加朱茯神、磁石、龙骨、牡蛎镇心安神;相火偏旺,加黄柏、地骨皮清泄郁热。
【临证备要】
1.注意心之气血阴阳虚弱的侧重。心气虚与心阳虚的区别:在其发生和发展过程中,两证虽有区别,仍亦有一定的联系。如心气虚日久,可发展为心阳虚;而心阳虚必兼有心气虚的表现。故心气虚病轻而势缓,心阳虚则病重而势急。心血虚与心阴虚的区别:心阴虚可包括心血虚,心血虚进一步发展耗伤心阴,可成为心阴虚。心血虚一般无热象,常与脾虚证并见,故又称为心脾两虚。心阴虚大多兼有热象,每影响肝肾之阴,而出现阴虚内热证。故心阴虚比心血虚病情深重,累及脏腑较多。
2.注意证与证之间的转化与合病。心系病证除了虚实之间的转化外,实证之痰、火、瘀,虚证之气血阴阳亏虚,均可相互兼夹与转化。如火盛灼津为痰,则痰火互结;痰浊久留,气滞血瘀,则痰瘀又每互兼;心阳虚弱与水饮凌心可互为因果;心阴虚又可与痰火扰心相兼同病。气血阴阳的不足亦常同时并见。因而在治疗上应予兼顾。若气血阴阳俱虚者,应调和阴阳,培补气血,如炙甘草汤、十全大补汤等均可随证选用。心血瘀阻证伴有气滞者,适当加行气药;夹有痰浊者,需伍以通阳泄浊化痰之品等。
3.注意心与其他脏腑之间的关系。在辨清心系病证的同时,还需注意心与其他脏腑之间的关系。如心脾同病,可表现为心脾气血两虚;心肾同病可表现为心肾阳虚、心肾阴虚、心肾不交。心火亢盛者每易引动肝火上亢,表现为心肝火旺;心血瘀阻者与肺的治节有关,可表现为心肺同病等。在选方用药时应统筹兼顾。
4.酌配安神之品。心藏神,心病则心神不宁,故心系病证一般可加入宁心安神之品。虚证可佐养心安神之品如酸枣仁、柏子仁、茯神等,或参入酸枣仁汤意;实证均可加入重镇安神之品,如龙骨、牡蛎、磁石等。
5.注意心系病的危重证候。心阳虚或阴伤及阳者,可导致心阳浮越,发生心阳欲脱之变。心血瘀阻证,若猝感寒邪,寒瘀闭阻心窍,可以骤然发生真心痛或心阳暴脱的险证。再如痰火闭心证,若病情进一步加重,则可出现内闭外脱的危候。
脾
脾为后天之本,气血津液生化之源,其特性是喜燥恶湿。脾病运化不健,则湿蕴不化,故脾病多与湿有关。
【藏象与病能】
一、主运化
所谓“运化”,是指脾有转输和消化吸收的功能。其具体可分为运化水谷和运化水湿两个方面。
1.运化水谷
指对饮食物的消化和吸收。饮食入胃必须依赖脾的运化,将水谷精微转化为气血津液,转输供养全身。如《素问·厥论》说:“脾为胃行其津液者也。”若脾失健运,则消化吸收功能失调,出现食欲不振,腹胀便溏,形体消瘦,倦怠无力等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