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学 第11节
两症常相兼见,多因心脾两虚,心肾不交,或痰热上扰,导致阳不能入于阴。
三、治疗原则
虚证分别用温阳、补气、滋阴、养血法。实证宜予清火、涤痰、化饮、行瘀法。若热陷心包者,当清心开窍。心神不安者,宜镇心安神。虚实夹杂者,又需兼顾调治。
四、证治分类
(一)虚证
1.心气虚
心悸气短,动则为甚,自汗,面色咣白,神疲乏力,胸部闷痛。舌淡红,苔薄白,
脉细弱。
治法:益气养心。
例方:养心汤加减。本方功能益气宁心,养血安神,适用于心气不足,心神失养之病证。
常用药:黄芪、党参、茯苓、炙甘草补益心气;当归、丹参、红花、川芎活血通脉;枣仁、柏子仁、五味子、茯神养心宁神;陈皮调中健脾。
若心肾气虚,动则短气喘促,加紫石英、五味子兼纳肾气。
2.心阳虚
心悸而有空虚感,惕然而动,喘促阵发,面浮肢肿,形寒肢冷,或心痛暴作,脉来迟弱或结代。若阳虚欲脱,则可出现面色苍白,唇青肢厥,甚或汗出,脉沉微细欲绝等危候。
治法:温补心阳。
例方:参附汤、四逆汤加减。两方共具回阳救逆功能,适用于心阳衰弱及心阳欲脱,之危重证。参附汤治气随阳脱,重在回阳益气,以汗多脉微,心阳欲脱者为宜;而四逆汤重在回阳救逆,以四肢厥冷,阳脱者为宜。
常用药:附子、肉桂温补心阳;人参、黄芪、白术、炙甘草补益心气,以宁心神。
出现心阳欲脱者,急用参附、四逆合方,并加龙骨、牡蛎、山萸肉以回阳益气,救逆固脱;若因阴竭阳亡,酌配麦冬、五味子救阴以扶阳。
3.心血虚
心悸怔忡,虽静卧亦不减轻,健忘,失眠多梦,面色咣白无华,头昏目眩,神疲乏力。舌质淡红,脉细弱或结代。
治法:养血宁心。
例方:归脾汤加减。本方功用健脾益气,养血宁心,适用于心脾两虚或心血不足,血不养心等病证。
常用药:当归、白芍、熟地、桂圆肉补血养心;党参、黄芪、白术益气生血;远志、枣仁养心安神;木香理气醒脾。
如不寐较重者,酌加五味子、柏子仁,有助养心宁神,或加合欢花、夜交藤、龙骨、牡蛎,以镇静安神。
4.心阴虚
悸烦不宁,寐少梦多,惊惕不安,口干舌燥,或舌疮频发,面赤升火,手足心热,盗汗。舌红少苔,脉来细数。
治法:滋养心阴。
例方:天王补心丹加减。本方功能滋阴清热,养心安神,适用于心阴不足,阴虚火旺,心神不宁等病证。
常用药:天冬、麦冬、玉竹滋养心阴;玄参、生地滋肾养心;丹参、当归补血养心;远志、柏子仁养心宁神;枣仁、五味子敛心气,宁心神。
若心火偏旺,心烦不寐,口舌生疮者,加黄连、山栀清心泄热;伴肾阴虚,腰酸耳鸣,咽燥者,加首乌、枸杞、龟板、鳖甲滋养肾阴以济心阴。
(二)实证
1.心火炽盛
心悸阵作,烦热躁动不安,寐多噩梦,面赤目红,口干苦,喜凉饮,口舌糜烂肿痛,小便黄赤灼热。舌尖红绛,苔黄或起芒刺,脉数有力。治法:清心泻火。
例方:朱砂安神丸、导赤散加减。朱砂安神丸功能镇心安神,养阴清热,用于阴虚火旺之心悸、失眠等症。导赤散功能清心泻火,导热下行,用于心火上炎之心烦、舌糜、尿赤热等症。
常用药:黄连、山栀、竹叶、木通等清心泻火;朱砂镇心安神;当归、生地补养阴血;甘草梢清热泻火,导热下行。
心神不安,心悸甚者,加珍珠母、龙齿镇心安神;火郁伤阴者,伍滋养心阴药;火盛灼津成痰者,当配温胆汤以化痰宁心。
2.痰浊闭阻
胸中窒闷而痛,或胸痛放射至肩背,咳喘,痰多,气短,形体偏胖。舌苔浊腻,脉滑。
治法:通阳泄浊,豁痰开窍。
例方:瓜蒌薤白半夏汤加味。瓜蒌薤白半夏汤功能开胸化痰,降逆通阳,适用于痰浊壅阻之胸闷痛、气短、喘促等症。
本方如再加入干姜、陈皮、白蔻仁等以通阳豁痰,温中理气,则效果更佳。如兼见瘀血,可加当归、赤芍、川芎、红花等活血祛瘀之品。
3.痰迷心窍
神志呆钝,表性淡漠,或神识失常,胡言乱语,哭笑无常,或呈现一时性昏厥,甚或昏迷。舌苔腻或黄腻,脉弦滑。
治法:豁痰开窍。
例方:温胆汤加减。本方功能清热化痰,和中除烦,用于痰热扰心之心惊、烦躁、失寐等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