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学名著 > 中医内科学

中医内科学 第116节


【预防调护】

畅情怀,正确对待性的自然生理功能,减轻对房事的焦虑心理;调饮食,不过食酒醇及肥甘厚腻;勤锻炼,增强体质,提高整体机能,积极治疗全身性疾病;适劳逸,在感到情绪不快、身体不适、过度疲劳时,应暂时避免房事;早诊断,早治疗,切忌讳疾忌医,隐瞒病情,贻误治疗时机。

【临证备要】

1.男子阳痿不是孤立的问题,非独肾虚或肝郁可以致痿,五脏皆可致痿,尤其情志因素是影响性功能的重要原因。性者,心生也(左“心”右“生”,即为“性”),故无“心”则无“性”。心藏神,为五脏六腑之大主。在心神统帅之下,脏腑功能协调,气血畅顺,性功能才能正常发挥。不良情绪可以诱发和加重性功能障碍,性功能障碍亦可诱发和加重不良情绪。所以,治疗阳痿等性功能障碍应注重心神调理,根据不同情况采用养心安神、解郁安神或交通心肾、温通心阳等法治疗。

2.男子之阳,以通为用。今时之人,往往以车代步,多坐少动,多食少劳,情怀自扰,多瘀多郁,或痰瘀交阻,气机不畅,邪实者十之八九。此类阳痿患者,临床所见甚多,乃宗筋气机不通而然。阳器阳气,通则为用,不通乃病。治疗男子阳痿,重在恢复宗筋正常气机,以使阳道通畅。通阳之法,又当谨守病机,随证而施,或疏肝,或宣肺,或散寒,或涤痰,或活血,或化湿,或清热,或娱心以通阳。确有脏腑亏损、气血虚弱者,补虚与通阳相结合。

【医案举隅】

王某,男,41岁。1985年5月初诊。

主诉:阳痿已十余年之久,或举而不坚,或痿而不用,下肢痿弱无力,精神萎靡,手足心热,夜寐不安,多梦纷纭。曾用针灸并中西药多方治疗,未见效果,故来求治。

诊查:舌苔薄白微黄,脉沉细,略有弦象。

辨证:肾精亏损,日久阳气虚亏,宗筋失养,以致作强无能,形成肾衰阳痿之证。

治法:补肾益精,温助元阳,以充作强,缓缓调补。

处方:生地黄60g,山萸肉30g,怀山药60g,枸杞子30g,炒川续断60g,紫梢花120g,柴狗肾2具。

上药共为细末,炼蜜为丸,每丸重6g,早晚分服2丸,淡盐水送下。

患者诉,连服上方药四天即见功效,阳事欣然。继服药一个半月,效果继增,并得以巩固。一料丸药服尽,健如常人,并嘱摄生之道,十余年之阳痿竟获愈。

按:阳痿多由肾精亏虚,命门火衰而成,所以火衰,当先水亏,阴虚及阳,致成阳痿不用。余在临证治疗本病,多以地黄、山萸肉、怀山药、枸杞子、续断、紫梢花、柴狗肾等为基本用药,以滋补肾阴为主,随症加减,辅以助阳之品,做成丸剂,并以淡盐水送服,以资助肾之元阴也。以此缓缓调补,如法服用多效。若欲急于求成,反欲速而不达。试观重服汤剂,喜用参、茸、海马、附、桂、三鞔等品,致使火升鼻衄龈肿等症,而阳痿如故者不鲜见。

本案此人年过四十,肾气渐衰,阳事不举已有十余年之久,当时未满三十,正是“肾气平均,筋骨强劲”、精血旺盛、元气充沛之时即患阳痿。余审其手足心热,夜寐多梦,脉沉细略弦,阴虚之象已明,故用六味地黄丸“三补”中熟地易生地。因生地甘寒滋阴能补肾,是从阴补阳,以生地黄为主,突出审证求因、辨证论治之特点,故效果甚为满意。

(董建华,王永炎主编.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精华.北京出版社.1990)

【古代文献精选】

《素问·痿论》:“思想无穷,所愿不得,意淫于外,人房太甚,宗筋弛纵,发为筋痿……筋痿者,生于肝使内也。”

《证治准绳·阴痿》:“阴痿弱,两丸冷,阴汗如水,小便后有余滴,臊气,尻臀并前阴冷,恶寒而喜热,膝亦冷,此肝经湿热,宜固真汤、柴胡胜湿汤。”

《景岳全书·阳痿》:“凡肝肾湿热,以致宗筋弛纵者,亦为阳痿,治宜清火以坚肾,然必有火证火脉,内外相符者,方是其证。宜滋阴八味丸,或丹溪大补阴丸、虎潜丸之类主之。火之甚者,如滋肾丸、大补丸之类俱可用。”

第六节遗精

遗精是指不因性生活而精液遗泄的病证。其中因梦而遗精的称“梦遗”,无梦而遗精,甚至清醒时精液流出的谓“滑精”。必须指出,凡成年未婚男子,或婚后夫妻分居,长期无性生活者,一月遗精1~2次属生理现象。如遗精次数过多,每周2次以上,或清醒时流精,并有头昏、精神萎靡、腰腿酸软、失眠等症,则属病态。

本病记载首见于《内经》,称遗精病为“精自下”。《灵枢·本神》指出:“心怵惕思虑则伤神,神伤则恐惧,流淫而不止。恐惧而不解则伤精,精伤骨酸痿厥,精时自下。”明确指出遗精与情志内伤有密切关系。汉·张仲景称本病为“失精”。《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中记载:“夫失精家,少腹弦急,阴头寒,目眩,发落”,“梦失精,四肢酸痛,手足烦热,咽于口燥。”认为此病为虚劳所致,治疗上以桂枝加龙骨牡蛎汤调和阴阳,固涩精液。隋唐时期,巢元方和孙思邈分别称遗精为“尿精”、“梦泄精”及“梦泄”,并进一步认识到本病的病机由肾虚而致。如《诸病源候论·虚劳失精候》云:“肾气虚损,不能藏精,故精漏失。”宋代以后,遗精从虚劳、肾虚门类分离,作为独立的病证。《普济本事方-膀胱疝气小肠精漏》正式提出遗精和梦遗的名称。在病机上除将梦遗归为下元虚惫外,还提出经络壅滞,欲动心邪,并分立补肾、清心、利湿诸治法。《济生方·小便门》认为“心肾不交”在本病病机上占绝大多数。金元时期,朱丹溪除了将遗精分为梦遗与滑精外,还倡“相火”导致遗精理论,指出:“肝与肾皆有相火,每因心火动则相火亦动。”明·方隅继相火之说后,在《医林绳墨·梦遗精滑》中认为:“梦遗精滑,湿热之乘。”进一步充实了遗精的病机理论。在此基础上,后世医家在治疗上提出了滋阴降火、补脾化湿、清利湿热、益气升提治则,并认识到不同脏器病损所致的遗精需分而治之。

根据本病临床表现,西医学中的神经衰弱、前列腺炎、精囊炎、包茎等疾患造成以遗精为主要症状者,均可参阅本节内容辨证治疗。

【病因病机】

本病的发生,多由劳心太过、恣情纵欲、饮食不节、欲念不遂诸多因素而致。其基本病机为肾失封藏,精关不固。

一、病因

1.劳心太过

烦劳伤神,心阴耗损,心阳独亢,肾水亏虚,心肾不交,虚火妄动,扰动精室而遗精。诚如《折肱漫录·遗精》所云:“梦遗之证……大半起于心肾不交。”

2.恣情纵欲

青年早婚,房事过度,或少年无知,频犯手淫,或醉而人房,纵欲无度,日久肾虚精脱,或相火扰动精室,或肾不固精,乃成遗精。如《证治要诀·遗精》所言:“有色欲过度,而滑泄不禁者。”

3.饮食不节

嗜食醇酒厚味,脾胃运化失常,酿生湿热,扰动精室,精液外泄。如《张氏医通·遗精》所谓:“脾胃湿热之人,及饮酒厚味太过,与酒客辈,痰火为殃,多致不梦而遗泄。”

4.欲念不遂

少年气盛,情动于中,或心有恋慕,所欲不遂,皆令心动神摇,君相火旺,扰动精室而遗精。正如《金匮翼·梦遗滑精》所说:“动于心者,神摇于上,则精遗于下也。”

二、病机

遗精的基本病理变化总属肾失封藏,精关不固。其病位在肾,与心、肝、脾三脏密切相关。肾为封藏之本,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正常情况下肾精不会外泄。如肾脏自病,或其他因素影响肾之封藏功能,则精关不固,精液外泄,发生遗精。精之藏制虽在肾,但精之主宰则在心,心为君主之官,主神明,性欲之萌动,精液之蓄泄,无不听命于心,神安才可精固。若劳心太过,心有欲念,以致君火摇于上,心失主宰,则精自遗。肝肾内寄相火,相火因肾精的涵育而守位听命,其系上属于心。若君火妄动,相火随而应之,势必影响肾之封藏。故君相火旺,或心、肝、肾阴虚火旺,皆可扰动精室而成遗泄。脾主运化,为气血生化之源,水谷入胃,脾气散精,下归于肾,则为肾中所藏精髓。若久嗜醇酒厚味,脾胃湿热内生,下扰精室,则迫精外泄;抑或劳倦思虑,脾气下陷,气不摄精而成遗精。由上可知,遗精一病虽为肾病,但与心、肝、脾相关,其病理因素不外乎湿与火。

遗精的病理性质有虚实之别,且多虚实夹杂。因君相火旺、湿热下注,扰动精室而遗者多属实;肾脏亏损,封藏失职,精关不固而泄者多属虚。初起多因于火旺、湿热,以实证为主;久病则相火、湿热灼伤肾阴,而致肾阴亏虚,甚或阴损及阳而成阴阳两虚,肾阳衰惫等各种虚证。且在病理演变过程中往往出现阴虚火旺、阴虚湿热等虚实夹杂之证。

【诊查要点】

一、诊断依据

1.男子梦中遗精,每周超过2次以上;或清醒时,不因性生活而排泄精液者。

2.常伴有头昏、精神萎靡、腰腿酸软、失眠等症。

3.本病常有恣情纵欲、情志内伤、久嗜醇酒厚味等病史。

二、病证鉴别
首节 上一节 116/156下一节 尾节 返回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中国道教

下一篇:陶行知文集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