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学名著 > 中医内科学

中医内科学 第115节


寒则面白、肢寒、舌淡苔白、脉沉细,热则面红、溲赤、便结、舌红苔黄、脉滑数。

3.明脏腑

情志所伤,郁怒所致,病在肝或心;外受湿热,邪客肝经;气血不足或湿热内蕴,则脾胃先病,后入肝经;恣情纵欲,肾精先亏,精损及阳;胆怯多疑,病在心、胆、肾。

二、治疗原则

总的治疗原则为补肾疏肝,健脾益气,行气活血,恢复前阴宗筋气血正常运行。年轻而体壮者,病多在心肝,实证者为多,治以调和心肝为主;年老而体弱者,病多在脾肾,虚证或虚实夹杂证者为多,治以调补脾肾为先。本病往往因郁致痿或因痿致郁,在辨证基础上适当加入解郁安神、行气活血之品,常可提高疗效。同时正确运用心理疏导方法。

三、证治分类

1.命门火衰证

症状:阳事不举,或举而不坚,性欲减退,腰膝酸软,畏寒膝冷,精神萎靡,头晕耳鸣,尿频清长,甚至五更泄泻,阴器冷缩,舌质淡胖,舌苔白,脉沉迟或沉细。病机概要:命门火衰,宗筋失温。

治法:温肾壮阳。

代表方:赞育丹加减。本方功效温肾补阳,兼以滋养肾阴,适用于真火不足,阳虚精衰之证。

常用药:肉苁蓉、巴戟天、蛇床子、韭菜子、仙灵脾、仙茅、肉桂、杜仲温肾壮阳补火;枸杞子、山茱萸、熟地、当归滋阴养血,从阴求阳;白术健脾以补后天。

滑精频繁,精薄精冷,加覆盆子、金樱子、益智仁补肾固精。阴阳两虚者,可选用还少丹加减。火衰不甚,精血薄弱,或真阴不足,可用左归丸治疗。

本证多见于年高体衰者,用药注意阴阳相济,所谓“阳得阴助而泉源不竭”,尤肾精不足为主而阳虚不甚者,更应以填精为主,少佐温阳之品,若滥用燥烈之品则更耗真精。

2.心脾亏虚证

症状:阳举困难,心悸,失眠多梦,力不从心,神疲乏力,面色萎黄,遇劳加重,纳少腹胀,大便溏薄,舌质淡,舌边有齿痕,苔薄白,脉细弱。

病机概要:心脾两虚,气血乏源,宗筋失养。

治法:补益心脾。

代表方:归脾汤加减。本方功效益气健脾,养心补血,适用于心脾不足,气血虚弱之证。

常用药:党参、黄芪、白术、茯苓、炙甘草健脾益气;枣仁、远志养心安神;熟地、当归、龙眼肉养血生血;木香、香附理气解郁。

临床应用时可加巴戟天、仙灵脾、九香虫、露蜂房等以助兴阳起痿,重者另配人参炖服。本证多见于劳心劳脑、操劳过度者,治疗同时应注意劳逸结合,配合药膳调补更好。

3.肝郁气滞证

症状:临房不举,举而不坚,或寐中或其他时候却有阳事自举,心情抑郁烦闷,胸胁胀满或窜痛,喜太息,脘闷不适,食少便溏,舌质淡,苔薄白,脉弦。

证机概要:所愿不遂,肝郁气滞,血行不畅,宗筋不用。

治法:疏肝解郁。

代表方:柴胡疏肝散加减。本方具有疏肝解郁、行气养血柔肝作用,用于情怀不畅,抑郁烦闷,气机阻滞证。

常用药:柴胡、香附疏肝解郁,调理气机;芍药助柴胡和肝解郁,养血柔肝;陈皮、枳壳、川芎行气活血。

若气郁化火,出现口干口苦,急躁易怒,目赤尿黄,可加丹皮、山栀子、龙胆草;兼有瘀血,可加丹参、赤芍、鸡血藤以活血化瘀。兼见纳呆便溏者,为肝郁脾虚,可选逍遥散加减。

本证多见于年轻者及新婚者,须重视心理调理,辅以药物治疗,方能取得良好效果。

4.惊恐伤肾证

症状:临房不举或乍举乍泄,心悸惊惕,胆怯多疑,夜寐噩梦,言迟声低,常有被惊吓史,舌质淡,苔白,脉弦细。

病机概要:惊恐伤肾,肾精破散,心气逆乱,气血不畅,宗筋失养。

治法:益肾宁神。

代表方:启阳娱心丹加减。本方具有益肾壮阳、疏郁宁神作用,适用于惊恐伤肾,心肾亏虚证。

常用药:人参、菟丝子、当归、白芍补益肝肾;远志、茯神、石菖蒲、生枣仁宁心安神,交通心肾;柴胡、香附、郁金理气疏郁。

惊悸不安,夜寐噩梦者,加磁石、龙齿重镇安神;脉络瘀阻者,加蜈蚣、露蜂房、丹参、川芎通络化瘀。

5.湿热下注证

症状:阳痿不举,阴茎痿软弛长,阴囊坠胀作痛,潮湿多汗,瘙痒腥臭,胁胀腹闷,倦怠体困,泛恶口苦,尿黄灼痛,大便不爽,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病机概要:湿热下注,蕴结肝经,宗筋不利。

治法:清热利湿。

代表方:龙胆泻肝汤加减。本方泻肝胆实火,清下焦湿热,适用于湿热下注肝经之证。

常用药:龙胆草、黄芩、山栀子清肝泻火;木通、车前子、泽泻、土茯苓清利湿热;柴胡、香附疏肝理气;当归、生地活血凉血坚阴。

阴部潮湿瘙痒者,可加地肤子、苦参、蛇床子以燥湿止痒。若湿盛困遏脾肾之阳,可用右归丸合平胃散。若湿热伤肾,阴虚火旺者,可合用知柏地黄丸。

临床应用本方须注意中病即止,以防过于苦寒,伤阳损脾。

【预后转归】

本病之预后,因不同病机与病情轻重而异,大多数病人预后良好。恣情纵欲或思虑过度而致命门火衰,气血亏损者,予适当治疗与调养,精血自能恢复。对肝郁、惊恐、湿热而致气机不畅,气机逆乱,经络阻遏者,当各种病理因素去除,病情亦可向愈。但对先天不足,天癸缺失,或久病痰瘀闭阻经络者,则预后大多不良。
首节 上一节 115/156下一节 尾节 返回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中国道教

下一篇:陶行知文集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