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学名著 > 大外交

大外交 第85节

对的。假设他顺利挑起因捷克而起的战端,民主国家是否能牺牲到底
只求一胜还成问题。因为捷克问题与民族自决原则太相违背,而民意
也还不能接受战争初期几乎免不了的败仗。
然而,慕尼黑却成为希特勒心理战策略的终点站。在此之前,他


一直能够挑动民主国家对凡尔赛和约的内疚;但这次会议后他唯一的
武器就只剩残酷的武力,毕竟再惧怕战争的人忍受勒索也有一定的限
度。
英国的情形尤其是如此。希特勒在戈德斯堡及慕尼黑的行为,已
使他耗尽英国仅存的一些善意。张伯伦返回伦敦时虽有“为当代带来
和平”的违心之论,他也下定决心再也不受勒索,并且积极展开建军
计划。
事实上他在慕尼黑的言行比后世所描述的要复杂得多。慕尼黑会
议后他大受欢迎,但此后便一直被标上投降的标记。民主国家的民众
在大难当头时是毫不留情的,即使当初是为满足他们一时的希望才造
成灾难也不例外。一旦事实摆在眼前,他并未达成“当代和平”,张


伯伦的名声便一败涂地。希特勒很快就找到另一个战争的借口,此时
张伯伦曾领导英国,使后来英国能全民同仇敌忾并以重建的空军渡过
难关,这些功劳已得不到任何肯定。
在事后对绥靖者天真的言论嗤之以鼻固然很容易。但他们大多是
正人君子,在对欧洲传统外交普遍失望之余,在人人感到身心疲惫之
际,为实现威尔逊理想主义所建构的新世界秩序而积极奔走。过去从
未有一位英国首相,会像张伯伦在慕尼黑那样,用这种理由为一个协
定辩护,指它能“去除长久以来破坏气氛的猜忌及敌意”。此言仿佛
认为外交政策属心理学的范围。然而,这些观点都来自于想要以公理
正义为诉求,以超越现实政治及欧洲历史为目的的理想主义做法。
希特勒并未让姑息他的人等得太久,便粉碎了他们的美梦,也因
而加速他本身的覆亡。1939年3月,慕尼黑会后不到半年,他占领捷
克硕果仅存的领土。捷克人居住的部分变成德国的保护国;斯洛伐克
理论上是个独立国,但也是德国的附庸国。英法虽在慕尼黑表示要保
护捷克,但这个保证始终未形诸文字,也不可能形诸文字。
毁掉捷克自地缘政治上看不出任何意义;只显示希特勒非理性的
思考与一味求战。捷克失去国防力量及法苏的盟约后,势必落人德国
的势力范围,东欧也必然要针对这个新现实有所调整。苏联刚完成整
个党政军领导阶层的整肃,有一段时间内不必在意它。现在希特勒只
需要耐心等待,因为以法国实际上保持中立,德国迟早会成为东欧的
盟主。但等待当然是希特勒情绪上最大的弱点。
英法(由英国领头)势不两立的反应,就传统权力政治而言同样
没有多大意义。捷克被占领既未影响均势,也未改变局势演变的方
向。但就凡尔赛标榜的原则来说,占领捷克却是个分水岭,因为此事
显示出希特勒志在征服欧洲,与民族自决或平等无关。
希特勒的错误不在于违反了传统的均势原则,而是他触犯了英国
战后外交政策的道德前提。他的侵略行为是要把非德裔的人口纳入纳
粹德国之中,这就违反民族自决原则,而他先前所有的片面夺取领土
都因这个原则而被容忍。英国的容忍度并非毫无止境,也不是国家懦
弱使然;希特勒终于符合英国民众对侵略所持的道德看法,虽然还不


合英国政府的定义。张伯伦迟疑数日后,改变顺应民意的政策。自
此,英国开始对抗希特勒,但不是为遵守传统的均势原则,而只是因
为希特勒已不值得信任。
威尔逊对国际关系所采取的原则,促成希特勒为过去欧洲所有国
际体系所不容许的行为,但到某个程度后,也造成英国划下比在现实
政治下更严格的界线,倒是相当讽刺。威尔逊的主张虽导致未能及早
对付希特勒,但也种下一旦他明显违反道德标准后便让人恨之入骨的
因子。
1939年希特勒主张收回但泽,并企图修改波兰走廊,此时问题的
症结与一年前大同小异。但泽是个纯德语都市,其自由的地位对民族
自决原则而言,与苏台德区在捷克的情形相同。波兰走廊的人口虽较
复杂,但根据民族自决原则对边界有所调整确实相当可行,至少理论
上是如此。但希特勒未能了解情势的演变,他不明白一旦越过道德上
所能容许的界限,以往使民主国家能容忍他的道德至上原则,现已转
化为空前难以妥协的态度。德国占领捷克后,英国民意已忍无可忍;


自这一刻起,除非希特勒按兵不动,否则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已指
日可待,但真实证明按捺不住是他的本性。
在那个重大事件发生之前,国际体系又遭遇再一次震撼,这一次
是来自另一个在20世纪30年代多事之秋一直被忽视的也是企图翻案
的强国——斯大林统治下的苏联。


第十三章 斯大林待价而沽


希特勒与斯大林
如果意识形态能够决定外交政策,那希特勒与斯大林就绝不可能
联手,这跟300年前黎塞留与土耳其苏丹的情况类似。但地缘政治上


的共同利益是一股强大的结合力量,促使希特勒与斯大林这两个往日
仇敌唇齿相依地结合在一起。
此事发生时民主国家难以置信;各国的惊愕显示他们对斯大林心
态的了解跟对希特勒同样不足。斯大林与希特勒一样都是自社会边缘
起家,虽然他花了更长久的时间才取得绝对的权力。希特勒仗恃他煽
动人心的才能,不怕孤注一掷而大获全胜。斯大林则深入俄共官僚体
系内部清除异己,终至大权在握,而其他角逐权力者并未把他放在眼
首节 上一节 85/119下一节 尾节 返回目录下载地址

上一篇:哭泣的骆驼

下一篇:读大学,究竟读什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