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外交 第38节
很快便一跃而成为第一,也因此令邻国十分不安。所以德国若想参与
欧洲协调,就必须在外交政策上格外地自制。可惜自俾斯麦去职后德
国最欠缺的就是节制。
德国政治家之所以如此沉迷于赤裸裸的实力,乃因为跟其他民族
国家比起来,德国缺乏团结全国上下的思想架构。形成西欧其他现代
民族国家的各种理想,没有一种见于俾斯麦擘画下的德国,没有英国
所强调的传统自由,法国大革命所标榜的全民自由,甚至看不到奥地
利的主张天下一家的善意帝国主义思想。严格说来,俾斯麦一手建立
的德国根本不符合民族国家的理念,因为他刻意将奥地利的德国人排
除在外。他的德国只是范畴加大的普鲁士,是别有用心的图谋,主要
目的是为增加普鲁士本身的实力。
缺少思想基础是德国外交政策漫无目标的罪魁祸首。多年来一直
是欧洲主战场的惨痛记忆,在德国人民心中种下了极度的不安全感。
俾斯麦所建立的帝国现在虽是欧陆第一强国,德国领袖们始终有一种
模糊的被威胁感,这表现在整军经武与好战的言论上。且军方参谋人
员总是以全部的邻国同时进攻作为战备的依据。为准备应对这最坏的
假想状况,他们反而弄假成真。因为德国若有实力足以同时击败所有
邻国的攻势,则压倒个别国家必然易如反掌。这些邻国眼见德国重兵
压境,自然会结合在一起互求保护,于是德国原意在求安全的做法反
造成不安全。
或许采取明智且节制的政策可延迟甚至改变即将到来的恶果。但
俾斯麦的后继者抛弃了他的收敛作风,越来越追求纯粹的实力,就如
同一句他们常挂在嘴边的话:德国要做欧洲外交的铁锤,而非处于挨
打的铁砧。德国仿佛已耗尽太多力量投入国家的统一,以致无暇思考
建国的目标何在。帝制时代的德国始终没有一个清晰的国家利益概
念。随一时情绪摇摆且对外交气氛极度缺乏敏感度,使俾斯麦之后的
德国领袖既蛮横又优柔寡断,将国家先是带向孤立,继而走向战争。
俾斯麦曾极力压抑德国实力的展现,利用他复杂的同盟大局约束
众多的盟国,以避免各国间潜在的不和演变成战争。俾斯麦的后继者
对如此复杂的情势缺乏耐心与敏锐感。德皇威廉一世于1888年驾崩
后,其子腓特烈(其崇尚自由主义曾令俾斯麦忧心不已)仅在位98天
便因喉癌而辞世,由腓特烈之子威廉二世继位,这位君主的言行令人
颇感不安,欧洲最强国家的统治者岂可如此不成熟又反复无常。心理
学家曾解释他之所以会如此反复又粗暴,是因为天生有一只手臂畸形
的补偿心理,普鲁士皇室尚武传统浓厚,因此这对他而言是极大的打
击。这位好显威风的年轻皇帝在1890年罢黜了被视为功高震主的俾
斯麦。从此威廉二世的外交便成为欧洲和平的关键。丘吉尔曾讽刺但
传神地描绘出这位皇帝:
“只知昂首阔步,装腔作势,将手中之剑耍得嘎嘎作响。
他只想有拿破仑的威风,不想象拿破仑一样上战场。他绝对
是输人不输阵。假设是个火山口,至少也要冒得出烟来。他
正是如此,白昼远观是一团云雾,晚上是一团火光:久而久
之旁观者必定心生恐惧,而亟思团结以求自保。而在种种矫
揉造作、虚张声势之后,却是个极其平庸、虚有其表但大体
而言没有恶意,又想成为腓特烈大帝第二的人。…
威廉二世最渴望的是国际间承认德国的重要地位尤其是实力。他
企图推行他与幕僚人员所称的全球政策( Weltpolitik),却从未深究这
个全球政策的定义为何,与德国的国家利益又有何关系。空有口号没
有理论基础:以狂妄的言词掩饰内在的空洞;以大言不惭模糊内心的
胆怯与缺乏方向感。好大喜功却优柔寡断反映出德国两个世代的本位
主义。即便德国的政策不是如此不智且不负责任,要使德国这个巨人
融入当时的国际架构中仍是相当艰巨的工程。更何况德皇的个性与德
国内政体制相激励的结果,根本无法产生明智负责的政策,反而是任
性而为,适得其反,使德国素来所恐惧的后果弄假成真。
俾斯麦去职后20年间德国居然促成了化敌为友、化友为敌的180
度大反转。1898年时英法几乎为埃及而开战。英俄反目几乎一直是影
响19世纪国际关系的要素之一。英国也时而想要找寻对抗俄罗斯的
盟友,先试着找过德国,最后是找到日本。谁也想不到英、法、俄有
一天会站在同一阵线上。但十年后德国强势威胁性外交的后果正是如
此。
俾斯麦种种的操控手法虽复杂,但从未逾越传统均势的范围。他
的后继者却显然对均势怀有戒心,也从未能认识到德国越是扩大其实
力,越会鼓励欧洲均势体系下不可避免的反德同盟及武器竞赛的生
成。
对于其他国家不愿与已是欧洲第一强国且有独霸可能的国家结
盟,德国领袖深感憎恶。他们似乎认为要采取高压的做法,才最能够
让邻邦认清其实力之不足和与德国结盟的好处。但这种贬抑别人的做
法却收到反效果。俾斯麦之后的德国领袖为求国家绝对安全,反使欧
洲其他各国均感到绝对不安全,几近于自然而然地形成与德国相抗衡
的同盟。要取得霸权没有外交捷径,唯有诉诸战争,这个道理俾斯麦
之后德国见识浅短的领袖觉悟得太晚,以致一场世界性大战已不可
免。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在德国帝制时期,被视为和平主要威胁的多半
是俄国而非德国。先是帕默斯顿后有迪斯累里,都深信俄罗斯图谋伸
入埃及和印度。到1913年时德国领袖同样恐惧于惨遭俄罗斯铁蹄的
征服,而且其恐惧感之强烈,对促使他们于一年后决定强迫各国作致
命性摊牌影响颇大。
其实担心俄国想建立一个欧洲帝国并没有确切的证据。德军情报
单位宣称有证据证明俄罗斯正计划发动战争,这既不可信也无关紧
要。当时两个同盟的国家都沉醉于铁路与军事动员计划等新技术,也
欧洲协调,就必须在外交政策上格外地自制。可惜自俾斯麦去职后德
国最欠缺的就是节制。
德国政治家之所以如此沉迷于赤裸裸的实力,乃因为跟其他民族
国家比起来,德国缺乏团结全国上下的思想架构。形成西欧其他现代
民族国家的各种理想,没有一种见于俾斯麦擘画下的德国,没有英国
所强调的传统自由,法国大革命所标榜的全民自由,甚至看不到奥地
利的主张天下一家的善意帝国主义思想。严格说来,俾斯麦一手建立
的德国根本不符合民族国家的理念,因为他刻意将奥地利的德国人排
除在外。他的德国只是范畴加大的普鲁士,是别有用心的图谋,主要
目的是为增加普鲁士本身的实力。
缺少思想基础是德国外交政策漫无目标的罪魁祸首。多年来一直
是欧洲主战场的惨痛记忆,在德国人民心中种下了极度的不安全感。
俾斯麦所建立的帝国现在虽是欧陆第一强国,德国领袖们始终有一种
模糊的被威胁感,这表现在整军经武与好战的言论上。且军方参谋人
员总是以全部的邻国同时进攻作为战备的依据。为准备应对这最坏的
假想状况,他们反而弄假成真。因为德国若有实力足以同时击败所有
邻国的攻势,则压倒个别国家必然易如反掌。这些邻国眼见德国重兵
压境,自然会结合在一起互求保护,于是德国原意在求安全的做法反
造成不安全。
或许采取明智且节制的政策可延迟甚至改变即将到来的恶果。但
俾斯麦的后继者抛弃了他的收敛作风,越来越追求纯粹的实力,就如
同一句他们常挂在嘴边的话:德国要做欧洲外交的铁锤,而非处于挨
打的铁砧。德国仿佛已耗尽太多力量投入国家的统一,以致无暇思考
建国的目标何在。帝制时代的德国始终没有一个清晰的国家利益概
念。随一时情绪摇摆且对外交气氛极度缺乏敏感度,使俾斯麦之后的
德国领袖既蛮横又优柔寡断,将国家先是带向孤立,继而走向战争。
俾斯麦曾极力压抑德国实力的展现,利用他复杂的同盟大局约束
众多的盟国,以避免各国间潜在的不和演变成战争。俾斯麦的后继者
对如此复杂的情势缺乏耐心与敏锐感。德皇威廉一世于1888年驾崩
后,其子腓特烈(其崇尚自由主义曾令俾斯麦忧心不已)仅在位98天
便因喉癌而辞世,由腓特烈之子威廉二世继位,这位君主的言行令人
颇感不安,欧洲最强国家的统治者岂可如此不成熟又反复无常。心理
学家曾解释他之所以会如此反复又粗暴,是因为天生有一只手臂畸形
的补偿心理,普鲁士皇室尚武传统浓厚,因此这对他而言是极大的打
击。这位好显威风的年轻皇帝在1890年罢黜了被视为功高震主的俾
斯麦。从此威廉二世的外交便成为欧洲和平的关键。丘吉尔曾讽刺但
传神地描绘出这位皇帝:
“只知昂首阔步,装腔作势,将手中之剑耍得嘎嘎作响。
他只想有拿破仑的威风,不想象拿破仑一样上战场。他绝对
是输人不输阵。假设是个火山口,至少也要冒得出烟来。他
正是如此,白昼远观是一团云雾,晚上是一团火光:久而久
之旁观者必定心生恐惧,而亟思团结以求自保。而在种种矫
揉造作、虚张声势之后,却是个极其平庸、虚有其表但大体
而言没有恶意,又想成为腓特烈大帝第二的人。…
威廉二世最渴望的是国际间承认德国的重要地位尤其是实力。他
企图推行他与幕僚人员所称的全球政策( Weltpolitik),却从未深究这
个全球政策的定义为何,与德国的国家利益又有何关系。空有口号没
有理论基础:以狂妄的言词掩饰内在的空洞;以大言不惭模糊内心的
胆怯与缺乏方向感。好大喜功却优柔寡断反映出德国两个世代的本位
主义。即便德国的政策不是如此不智且不负责任,要使德国这个巨人
融入当时的国际架构中仍是相当艰巨的工程。更何况德皇的个性与德
国内政体制相激励的结果,根本无法产生明智负责的政策,反而是任
性而为,适得其反,使德国素来所恐惧的后果弄假成真。
俾斯麦去职后20年间德国居然促成了化敌为友、化友为敌的180
度大反转。1898年时英法几乎为埃及而开战。英俄反目几乎一直是影
响19世纪国际关系的要素之一。英国也时而想要找寻对抗俄罗斯的
盟友,先试着找过德国,最后是找到日本。谁也想不到英、法、俄有
一天会站在同一阵线上。但十年后德国强势威胁性外交的后果正是如
此。
俾斯麦种种的操控手法虽复杂,但从未逾越传统均势的范围。他
的后继者却显然对均势怀有戒心,也从未能认识到德国越是扩大其实
力,越会鼓励欧洲均势体系下不可避免的反德同盟及武器竞赛的生
成。
对于其他国家不愿与已是欧洲第一强国且有独霸可能的国家结
盟,德国领袖深感憎恶。他们似乎认为要采取高压的做法,才最能够
让邻邦认清其实力之不足和与德国结盟的好处。但这种贬抑别人的做
法却收到反效果。俾斯麦之后的德国领袖为求国家绝对安全,反使欧
洲其他各国均感到绝对不安全,几近于自然而然地形成与德国相抗衡
的同盟。要取得霸权没有外交捷径,唯有诉诸战争,这个道理俾斯麦
之后德国见识浅短的领袖觉悟得太晚,以致一场世界性大战已不可
免。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在德国帝制时期,被视为和平主要威胁的多半
是俄国而非德国。先是帕默斯顿后有迪斯累里,都深信俄罗斯图谋伸
入埃及和印度。到1913年时德国领袖同样恐惧于惨遭俄罗斯铁蹄的
征服,而且其恐惧感之强烈,对促使他们于一年后决定强迫各国作致
命性摊牌影响颇大。
其实担心俄国想建立一个欧洲帝国并没有确切的证据。德军情报
单位宣称有证据证明俄罗斯正计划发动战争,这既不可信也无关紧
要。当时两个同盟的国家都沉醉于铁路与军事动员计划等新技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