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外交 第29节
义,偶尔则出现舍我其谁的救世企图;俄罗斯也因此而充满使命感,
但经常因此而走向军事冒险。
俄籍民族主义宣传家卡柯夫( Mikhail Katkov)对西方与俄罗斯价
值观的差异有如此的分析:“彼处事事讲求契约关系,此地则讲求信
仰;此一对比源自教会于西方与东方所取得之地位。彼处同时存在双
重权威;此地则独一无二。”
俄罗斯族与泛斯拉夫族的作家及知识阶层,异口同声地将所谓的
俄国利他主义归之于其希腊正教的信仰。伟大的小说家也是热爱俄国
的民族主义者陀思妥耶夫斯基( Fyodor Dostoyevsky),将俄国的利他
主义解释为一种必须把斯拉夫人自外国的统治中解放出来的义务,且
必要时不惜对抗整个西欧的反对。他在1877年俄罗斯在巴尔干半岛
用兵时写道:
“问问人民;问问士兵;为何要挺身而起?为何要走上
战场?如此所为何来?他们将众口一词地答以为侍奉基督,
也为解放受压迫之兄弟。我国应监督其相互和谐,保护其自
由独立,即便与全欧为敌亦在所不惜。”
俄罗斯虽既钦佩、忌妒,又轻视西欧各国,但它并不像西欧各国
一样把自己视为一个国家,而是自视为一个使命,超出于地缘政治之
外,受信仰所驱使,借武力而结合在一起。陀思妥耶夫斯基不认为俄
国的使命仅是解放其他斯拉夫民族,还包括维持他们彼此间的和谐,
这种社会任务很容易便会演变成对其他民族的统制。在卡柯夫眼里俄
罗斯是第三罗马帝国:
“俄皇不仅为其先人之继承者;亦为东罗马诸皇、成立
教会及奠定基督信仰教义之宗教会议主其事者之继承人。拜
占庭灭亡后,莫斯科兴起,俄罗斯伟大之一页于兹开始。”
俄国革命后,这殷热烈的使命感转移到共产国际上面。
俄国历史的矛盾在于同时受解救同胞的使命感与普遍的不安全感
两股力量所煎熬,始终挥之不去。到最后终至错乱,成为不扩张就分
裂的恐惧感。因此,在俄罗斯主导瓜分波兰时,一部分是为安全理
由,一部分也为追随18世纪的扩张潮流。一个世纪后,俄国的征服
已成为不由自主的行动。1869年,一位泛斯拉夫官员法德耶夫(Ros
tislav Andreievich Fadeyev),在一篇影响深远的文章《东方问题之我
见( Opinion on the Eastern Question)》中指出,俄罗斯必须持续西进
以保护既有的征服成果:
“俄国自第聂伯河朝向维斯瓦河(即瓜分波兰)之历史
性举动乃对全欧宣战,东西已分裂不再相属。俄国如今立于
敌方阵营之中,但此仅为一时情况:它唯有击退敌人,否则
便须放弃阵地,若无法将其势力推进至亚得里亚海( Adriat
ic),则只得再退居第聂伯河以东。”
法德耶夫的分析与凯南( Gee Kennan)大同小异。凯南在其早
期论苏联行为根源的文章中是自战争的另一面加以解析。凯南在文中
曾预言,苏联若扩张不成,便会分裂崩溃。
俄罗斯自视甚高很少能获得外界的共鸣。虽然俄国在文学及音乐
上有非凡的成就,却从未能像一些殖民国家一样,成为被征服民族在
文化上仿效的对象。俄罗斯帝国也从未被其他社会或其统治的民族视
为榜样。在外界看来,俄罗斯是一支庞大可怕的力量——神圣而深具
侵略野心,令人生畏,必须以合作或对抗来加以遏制。
梅特涅尝试过合作路线,在当时大致相当成功。但德、意统一
后,19世纪上半叶的自由民主伟大理想失去统合的力量。民族主义及
革命式共和思想不再被视为对欧洲的秩序的威胁。一旦民族主义成为
普遍被接受的国家组成原则,俄、普、奥各国君王合力防卫正统的必
要性便越来越减弱。
梅特涅得以建立一个接近欧洲政府的架构,是基于各国君王公认
共同的价值观是对抗革命不可或缺的防御工事。但到19世纪70年
代,或是对革命的恐惧已消减,或是各国自认为不借外力即可打倒革
命。此时自路易十六上断头台后已过了两个世纪;1848年的自由革命
已大功告成;法国虽已是共和,但也失去感化其他社会的热忱。俄奥
在巴尔干或德法为阿尔萨斯及洛林越演越烈的冲突,如今已没有共同
的价值观可约束。列强相互看待彼此时,眼中不再看到为共同目标合
作的伙伴,而是危险甚至不共戴天的敌人。冲突成为标准的外交模
式。
现实政治已成主流
在更早时英国曾扮演欧洲平衡者的角色,对约束各国有所助益。
即使此时,在欧洲所有强国中,只有英国仍处于可进行均势外交的地
位,不受对另一国有宿仇的束缚。但英国已逐渐无法掌握什么才是最
严重的威胁,要再等数十年才恢复正常。
为英国所熟悉的维也纳均势体系已完全改观。统一的德国无须外
求正渐渐累积雄霸欧洲的实力。过去英国一直反对以征服来达到德国
统一,但大部分英国领袖,迪斯累里除外,认为无理由反对中欧基于
民族国家而进行的统合,因为这是英国政治家几十年来都赞成的,更
何况最后完成统一的是拜一场战争之赐,而战争中法国等于是侵略的
一方。
自40年前坎宁开始将英国与梅特涅体系保持距离后,光荣孤立
政策使它大致得以扮演平衡维持者的角色,因为欧陆没有一个国家占
绝对的优势。德国在统一后却逐步获得此种能力。而德国又不是以对
外征服而是以发展本身的疆土建立实力,一时之间令人看不出其真正
的意义。英国的作风向来是均势真正受到破坏而不是有可能受到破坏
时,才会插手干预。而德国对均势的威胁要数十年后才看得出来,因
此19世纪后半叶英国外交政策的主要考虑是在法、俄,法国是因为
在海外殖民野心上与英国有冲突,俄国则是因为她向达达尼尔海峡与
但经常因此而走向军事冒险。
俄籍民族主义宣传家卡柯夫( Mikhail Katkov)对西方与俄罗斯价
值观的差异有如此的分析:“彼处事事讲求契约关系,此地则讲求信
仰;此一对比源自教会于西方与东方所取得之地位。彼处同时存在双
重权威;此地则独一无二。”
俄罗斯族与泛斯拉夫族的作家及知识阶层,异口同声地将所谓的
俄国利他主义归之于其希腊正教的信仰。伟大的小说家也是热爱俄国
的民族主义者陀思妥耶夫斯基( Fyodor Dostoyevsky),将俄国的利他
主义解释为一种必须把斯拉夫人自外国的统治中解放出来的义务,且
必要时不惜对抗整个西欧的反对。他在1877年俄罗斯在巴尔干半岛
用兵时写道:
“问问人民;问问士兵;为何要挺身而起?为何要走上
战场?如此所为何来?他们将众口一词地答以为侍奉基督,
也为解放受压迫之兄弟。我国应监督其相互和谐,保护其自
由独立,即便与全欧为敌亦在所不惜。”
俄罗斯虽既钦佩、忌妒,又轻视西欧各国,但它并不像西欧各国
一样把自己视为一个国家,而是自视为一个使命,超出于地缘政治之
外,受信仰所驱使,借武力而结合在一起。陀思妥耶夫斯基不认为俄
国的使命仅是解放其他斯拉夫民族,还包括维持他们彼此间的和谐,
这种社会任务很容易便会演变成对其他民族的统制。在卡柯夫眼里俄
罗斯是第三罗马帝国:
“俄皇不仅为其先人之继承者;亦为东罗马诸皇、成立
教会及奠定基督信仰教义之宗教会议主其事者之继承人。拜
占庭灭亡后,莫斯科兴起,俄罗斯伟大之一页于兹开始。”
俄国革命后,这殷热烈的使命感转移到共产国际上面。
俄国历史的矛盾在于同时受解救同胞的使命感与普遍的不安全感
两股力量所煎熬,始终挥之不去。到最后终至错乱,成为不扩张就分
裂的恐惧感。因此,在俄罗斯主导瓜分波兰时,一部分是为安全理
由,一部分也为追随18世纪的扩张潮流。一个世纪后,俄国的征服
已成为不由自主的行动。1869年,一位泛斯拉夫官员法德耶夫(Ros
tislav Andreievich Fadeyev),在一篇影响深远的文章《东方问题之我
见( Opinion on the Eastern Question)》中指出,俄罗斯必须持续西进
以保护既有的征服成果:
“俄国自第聂伯河朝向维斯瓦河(即瓜分波兰)之历史
性举动乃对全欧宣战,东西已分裂不再相属。俄国如今立于
敌方阵营之中,但此仅为一时情况:它唯有击退敌人,否则
便须放弃阵地,若无法将其势力推进至亚得里亚海( Adriat
ic),则只得再退居第聂伯河以东。”
法德耶夫的分析与凯南( Gee Kennan)大同小异。凯南在其早
期论苏联行为根源的文章中是自战争的另一面加以解析。凯南在文中
曾预言,苏联若扩张不成,便会分裂崩溃。
俄罗斯自视甚高很少能获得外界的共鸣。虽然俄国在文学及音乐
上有非凡的成就,却从未能像一些殖民国家一样,成为被征服民族在
文化上仿效的对象。俄罗斯帝国也从未被其他社会或其统治的民族视
为榜样。在外界看来,俄罗斯是一支庞大可怕的力量——神圣而深具
侵略野心,令人生畏,必须以合作或对抗来加以遏制。
梅特涅尝试过合作路线,在当时大致相当成功。但德、意统一
后,19世纪上半叶的自由民主伟大理想失去统合的力量。民族主义及
革命式共和思想不再被视为对欧洲的秩序的威胁。一旦民族主义成为
普遍被接受的国家组成原则,俄、普、奥各国君王合力防卫正统的必
要性便越来越减弱。
梅特涅得以建立一个接近欧洲政府的架构,是基于各国君王公认
共同的价值观是对抗革命不可或缺的防御工事。但到19世纪70年
代,或是对革命的恐惧已消减,或是各国自认为不借外力即可打倒革
命。此时自路易十六上断头台后已过了两个世纪;1848年的自由革命
已大功告成;法国虽已是共和,但也失去感化其他社会的热忱。俄奥
在巴尔干或德法为阿尔萨斯及洛林越演越烈的冲突,如今已没有共同
的价值观可约束。列强相互看待彼此时,眼中不再看到为共同目标合
作的伙伴,而是危险甚至不共戴天的敌人。冲突成为标准的外交模
式。
现实政治已成主流
在更早时英国曾扮演欧洲平衡者的角色,对约束各国有所助益。
即使此时,在欧洲所有强国中,只有英国仍处于可进行均势外交的地
位,不受对另一国有宿仇的束缚。但英国已逐渐无法掌握什么才是最
严重的威胁,要再等数十年才恢复正常。
为英国所熟悉的维也纳均势体系已完全改观。统一的德国无须外
求正渐渐累积雄霸欧洲的实力。过去英国一直反对以征服来达到德国
统一,但大部分英国领袖,迪斯累里除外,认为无理由反对中欧基于
民族国家而进行的统合,因为这是英国政治家几十年来都赞成的,更
何况最后完成统一的是拜一场战争之赐,而战争中法国等于是侵略的
一方。
自40年前坎宁开始将英国与梅特涅体系保持距离后,光荣孤立
政策使它大致得以扮演平衡维持者的角色,因为欧陆没有一个国家占
绝对的优势。德国在统一后却逐步获得此种能力。而德国又不是以对
外征服而是以发展本身的疆土建立实力,一时之间令人看不出其真正
的意义。英国的作风向来是均势真正受到破坏而不是有可能受到破坏
时,才会插手干预。而德国对均势的威胁要数十年后才看得出来,因
此19世纪后半叶英国外交政策的主要考虑是在法、俄,法国是因为
在海外殖民野心上与英国有冲突,俄国则是因为她向达达尼尔海峡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