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外交 第25节
长的借幕后操持化解衰弱的奥国所面临的危机,现在奥地利却学而不
用,几经犹豫不决,终于决定与俄罗斯的敌人结盟。俾斯麦立即意识
到此次战争促成了一项外交革命。他说:“只需数年,算计实力之日
必将来临。”
的确,与克里米亚战争有关的最重要的历史文献,就是俾斯麦在
1856年战争终了时所发的电文。像过去一样,文中主张充分的外交策
略弹性,并毫不掩饰地崇尚机会主义。德国史家称之为“经典电文
(Prachtbericht英译Master Dispatch)”的确当之无愧,因其中汇集了
现实政治的精华,不过对收件人普鲁士首相曼托伊费尔( Otto von
Manteuffel)来说,这种言论还是太大胆,由他所做的无数批示中可见
出他根本难以接受。
电文一开始便说明拿破仑三世在战争终了时处于最有利的地位,
俾斯麦因此认为欧洲各国都会向法国示好,但最有可能成功的是俄罗
斯:
“法俄同盟极其自然,不容轻忽。迄今神圣同盟之向心
力尝令法俄无从合流;然沙皇尼古拉已逝,神圣同盟因奥而
解散,再无可阻挡一无利益冲突之法俄二国自然修好之障
碍。”
俾斯麦预言,奥地利将沙皇推向法国,因此已身陷自作聪明的泥
沼中难以脱身。拿破仑为维持军队的效忠正需要有文章可做,方便他
随时可找到“不过于妄为且不过于无理之借口发动侵略。意大利为最
1859年,在奥地利与法国和皮耶芒开战时,俾斯麦又老调重弹:
“目前的情况再次向我们显示出有重大斩获可得,只要
我们让奥地利与法国之间的战事演发至不可收拾,接着南向
出兵,拔掉两国之间的界碑,直抵康斯坦湖或其他任何奥地
利人无法支配的区域再宣布战果。”
当时梅特涅已经料想到这种异端行径,但腓特烈大帝对于采纳其
属下征服西里西亚的建议更关心,并不赞同梅特涅的顾虑。
当俾斯麦整合日耳曼内部的时候,服膺的是达成欧洲均势时、根
本不讲情义的分析方式。在克里米亚战事方酣的时候,俾斯麦指出普
鲁士原则上可采取的方案如下:
他在同一电文中列举了三个同样可取的选择:(可基于保守利益
的相同立场)与俄罗斯联手对抗法国;与奥地利协议联手对抗次要的
德境诸邦(或许也对抗俄罗斯);内政转向自由主义以与奥地利、俄
罗斯对立(或许与法国结盟)。俾斯麦与黎塞留一样,对于选择盟国
不喜受拘束。不论法、奥、俄均可考虑;完全根据哪一个选择最有利
于普鲁士国家利益来做决定。虽然他强烈反对奥地利,却仍愿意研究
与奥国合作的可能性,以换取在德国境内的补偿。另外,他在内政上
虽然极端保守,却毫不在意让普鲁士的内政向左转,只要这么做能对
外交有利,因为他视内政政策也是现实政治的工具。
当然想要改变欧洲均势的企图,即使在梅特涅主义的全盛时期也
所在多有。但当年各国必然会设法协调取得一致共识使改变的结果合
法化。梅特涅体系是通过召开欧洲会议调整均势,而非采取威胁或反
威胁的外交政策来达此目的。俾斯麦应是最不可能反对道德共识有效
的人,但这对他而言仅是众多权力元素中的一个。而国际秩序的稳定
正是有赖这种种元素的相互运作。靠施压改变均势,却不再空洞地强
调既有的条约关系、共同理念或欧洲协调,这代表外交的一大革命。
121
理想之对象。对萨丁尼亚之野心,加以对波拿巴与缪拉( Murat)之
感怀,借口已足,对奥之怨恨则有推波助澜之功。”当然这预言在三
年后完全应验。
在法俄势必暗度陈仓地合作,而法奥极可能起冲突的情况下,普
鲁士应如何自处?依梅特涅体系的做法,普国应加紧与保守的奥地利
联盟,强化德意志邦联,与英国建立紧密关系,并设法断绝俄罗斯与
拿破仑三世结盟。
俾斯麦却一一推翻这些做法。英国的陆军太微不足道,在对抗法
俄同盟上作用不大。结果是普、奥必须承受战争的冲击。德意志邦联
也无法增加真正的实力:
“若得俄、普、奥之后援,德意志邦联或可团结一体,
因即便未获支持,其对得胜仍有信心;然若东西两面作战,
则未受制于我方枪下之诸邦,倘未出现于反我之战场,亦必
会宣示中立以求自保。”
虽然超过一个世纪以来,奥地利一直是普鲁士主要的盟国,但现
在在俾斯麦眼中却是个不太相称的伙伴。它成为普国成长的主要障
碍:
“德国之小,容不下二主,若彼我总同耘一田畴,则唯
有奥国可令吾国获永久之得或遭永久之失。”
不论考虑到国际关系的哪一个层面,俾斯麦都认为普鲁士必须突
破因邦联而受到的对付奥地利的束缚,并扭转梅特涅时代的政策,以
便利用任何机会削弱奥国:
“奥国有如螳螂捕蝉,吾国乃黄雀在后。”
稳定的国际体系都有一个可怕的弱点,即对于致命的挑战几乎完
全无法预见。革命党人的盲点在于他们认为,自己可以结合本身目标
的优点与接收自打倒对象的优点。但革命所解放出的力量往往一发不
可收拾,而这些力量的发展方向却不见得是由革命者所标榜的主义所
决定的。
俾斯麦也不例外。自1862年掌权后五年内,他得以实践前十年
中自己所提出的主张,除去了妨碍德国统一的奥地利。经由本章前面
所述的三场战争,他把奥地利逐出德国,并使法国残存的黎塞留所留
下的梦想破灭。
用,几经犹豫不决,终于决定与俄罗斯的敌人结盟。俾斯麦立即意识
到此次战争促成了一项外交革命。他说:“只需数年,算计实力之日
必将来临。”
的确,与克里米亚战争有关的最重要的历史文献,就是俾斯麦在
1856年战争终了时所发的电文。像过去一样,文中主张充分的外交策
略弹性,并毫不掩饰地崇尚机会主义。德国史家称之为“经典电文
(Prachtbericht英译Master Dispatch)”的确当之无愧,因其中汇集了
现实政治的精华,不过对收件人普鲁士首相曼托伊费尔( Otto von
Manteuffel)来说,这种言论还是太大胆,由他所做的无数批示中可见
出他根本难以接受。
电文一开始便说明拿破仑三世在战争终了时处于最有利的地位,
俾斯麦因此认为欧洲各国都会向法国示好,但最有可能成功的是俄罗
斯:
“法俄同盟极其自然,不容轻忽。迄今神圣同盟之向心
力尝令法俄无从合流;然沙皇尼古拉已逝,神圣同盟因奥而
解散,再无可阻挡一无利益冲突之法俄二国自然修好之障
碍。”
俾斯麦预言,奥地利将沙皇推向法国,因此已身陷自作聪明的泥
沼中难以脱身。拿破仑为维持军队的效忠正需要有文章可做,方便他
随时可找到“不过于妄为且不过于无理之借口发动侵略。意大利为最
1859年,在奥地利与法国和皮耶芒开战时,俾斯麦又老调重弹:
“目前的情况再次向我们显示出有重大斩获可得,只要
我们让奥地利与法国之间的战事演发至不可收拾,接着南向
出兵,拔掉两国之间的界碑,直抵康斯坦湖或其他任何奥地
利人无法支配的区域再宣布战果。”
当时梅特涅已经料想到这种异端行径,但腓特烈大帝对于采纳其
属下征服西里西亚的建议更关心,并不赞同梅特涅的顾虑。
当俾斯麦整合日耳曼内部的时候,服膺的是达成欧洲均势时、根
本不讲情义的分析方式。在克里米亚战事方酣的时候,俾斯麦指出普
鲁士原则上可采取的方案如下:
他在同一电文中列举了三个同样可取的选择:(可基于保守利益
的相同立场)与俄罗斯联手对抗法国;与奥地利协议联手对抗次要的
德境诸邦(或许也对抗俄罗斯);内政转向自由主义以与奥地利、俄
罗斯对立(或许与法国结盟)。俾斯麦与黎塞留一样,对于选择盟国
不喜受拘束。不论法、奥、俄均可考虑;完全根据哪一个选择最有利
于普鲁士国家利益来做决定。虽然他强烈反对奥地利,却仍愿意研究
与奥国合作的可能性,以换取在德国境内的补偿。另外,他在内政上
虽然极端保守,却毫不在意让普鲁士的内政向左转,只要这么做能对
外交有利,因为他视内政政策也是现实政治的工具。
当然想要改变欧洲均势的企图,即使在梅特涅主义的全盛时期也
所在多有。但当年各国必然会设法协调取得一致共识使改变的结果合
法化。梅特涅体系是通过召开欧洲会议调整均势,而非采取威胁或反
威胁的外交政策来达此目的。俾斯麦应是最不可能反对道德共识有效
的人,但这对他而言仅是众多权力元素中的一个。而国际秩序的稳定
正是有赖这种种元素的相互运作。靠施压改变均势,却不再空洞地强
调既有的条约关系、共同理念或欧洲协调,这代表外交的一大革命。
121
理想之对象。对萨丁尼亚之野心,加以对波拿巴与缪拉( Murat)之
感怀,借口已足,对奥之怨恨则有推波助澜之功。”当然这预言在三
年后完全应验。
在法俄势必暗度陈仓地合作,而法奥极可能起冲突的情况下,普
鲁士应如何自处?依梅特涅体系的做法,普国应加紧与保守的奥地利
联盟,强化德意志邦联,与英国建立紧密关系,并设法断绝俄罗斯与
拿破仑三世结盟。
俾斯麦却一一推翻这些做法。英国的陆军太微不足道,在对抗法
俄同盟上作用不大。结果是普、奥必须承受战争的冲击。德意志邦联
也无法增加真正的实力:
“若得俄、普、奥之后援,德意志邦联或可团结一体,
因即便未获支持,其对得胜仍有信心;然若东西两面作战,
则未受制于我方枪下之诸邦,倘未出现于反我之战场,亦必
会宣示中立以求自保。”
虽然超过一个世纪以来,奥地利一直是普鲁士主要的盟国,但现
在在俾斯麦眼中却是个不太相称的伙伴。它成为普国成长的主要障
碍:
“德国之小,容不下二主,若彼我总同耘一田畴,则唯
有奥国可令吾国获永久之得或遭永久之失。”
不论考虑到国际关系的哪一个层面,俾斯麦都认为普鲁士必须突
破因邦联而受到的对付奥地利的束缚,并扭转梅特涅时代的政策,以
便利用任何机会削弱奥国:
“奥国有如螳螂捕蝉,吾国乃黄雀在后。”
稳定的国际体系都有一个可怕的弱点,即对于致命的挑战几乎完
全无法预见。革命党人的盲点在于他们认为,自己可以结合本身目标
的优点与接收自打倒对象的优点。但革命所解放出的力量往往一发不
可收拾,而这些力量的发展方向却不见得是由革命者所标榜的主义所
决定的。
俾斯麦也不例外。自1862年掌权后五年内,他得以实践前十年
中自己所提出的主张,除去了妨碍德国统一的奥地利。经由本章前面
所述的三场战争,他把奥地利逐出德国,并使法国残存的黎塞留所留
下的梦想破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