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外交 第19节
有的现状。但欧洲现在却是一片混乱,这主要是拿破仑三世的功劳。
俄罗斯不打算与它镇压波兰革命时未介入的普奥为敌。英国对普奥进
攻丹麦虽感到不安,但必须与欧陆国家结盟始可插手,但唯一可行的
结盟对象法国又令人不敢信任。
历史、意识形态和“国家至上”原则应已足以警告拿破仑三世,
此种局势发展下去不久就会失控。但他却在要维持法国传统的外交原
则使德国继续分裂,或奉行他年轻时所笃信的民族主义原则之间摇摆
不定。法国外长路威( Drouynde Lhuys)写给驻英大使杜维涅(La
Tour d'Auvergne)的信中说:
“一方涉及我长期同情之友国之权利,一方涉及德意志
人民之愿望,两者均须虑及,吾国势必较英国更为审慎其
事。”
然而,政治家的责任在于解决问题而非思考问题。对缺乏决断力
的领导者而言,审慎便成了拖延决定的托辞。拿破仑三世自认为坐而
言才算明智,便听任普奥决定石勒苏益格与荷尔斯泰因的前途。在欧
洲其他国家袖手旁观的情况下,切断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与丹麦
的关系并合力加以占领,这在梅特涅时代是难以想象的举动。法国最
恐惧的梦魇,也是拿破仑三世逃避了十年的德国的统一,终于就要来
临。
俾斯麦并不打算与他国分享德国的领导权。于是他把为石勒苏益
格与荷尔斯泰因而打的战争,变作又是奥地利所犯的一大错误。十年
来奥国仿佛大错不断,使其大国的地位江河日下。奥地利犯下这些错
误的原因都一样,每每主动提出与其合作以讨好所谓的敌手。但讨好
策略对普鲁士的效用,与十年前克里米亚战争中对抗法国时的结果差
不多。对丹麦的胜利不但未能使奥地利摆脱普鲁士的压力,反而提供
了新的而且是对奥国不利的角力场所。它现在必须与普鲁士共同治理
石勒苏益格与荷尔斯泰因,而普鲁士首相俾斯麦是决心要利用这个机
会,在距奥国千百英里外却接近普鲁士主要地区的土地上,挑起一场
他等待已久的摊牌行动。
紧张情势升高,拿破仑三世进退维谷的态势也越加明朗。他害怕
德国统一,但又同情德国的民族主义,对解决这棘手的难题畏惧不
已。他认为普鲁士是最道地的德意志民族国家,在1860年曾写道:
“普鲁士为德意志民族、宗教改革、商业进步、自由宪
政之表率,乃正统德意志王国中最大者;其自由良知,思想
开明,人民之参政权,均优于其余诸多德意志邦国。”
俾斯麦对这番话必定举双手赞成,但对他而言,拿破仑三世肯定
普鲁士的独特地位,正是他如何定夺的关键。拿破仑公开表示对普鲁
士的推崇,最后又成为他坐而言不起而行的一个借口。他把犹豫不决
当做是英明权谋,并实际上鼓励普奥开战,部分原因是他认为普鲁士
必败。1865年12月他告诉前任外长瓦留斯基( Alexandre Walewski):
“卿可信朕所言不虚,奥普之战必有意外结果,对我之利将不止一
端。”很奇怪,在鼓动两方作战时,他似乎从未自问,若普鲁士胜算
如此之小,那俾斯麦为何执意要上战场。
普奥战争爆发前四月,拿破仑三世已毫不避讳,明白敦促双方兵
戎相见。1866年2月他告诉普鲁士驻巴黎大使戈尔兹伯爵(Count von
der Goltz):
“请代致贵国王陛下,彼我友好和睦永不生变。普奥若
起战事,朕必保持绝对中立。朕愿石勒苏益格与荷尔斯泰因
公国与普合一。设若情势出人意表,朕深信必可与普取得谅
解,因贵我双方多有所见略同,然朕与奥则无协议之可能。”
拿破仑三世究竟想要如何?难道他相信战争会出现僵局使他的谈
判筹码增加?他显然是希望普鲁士肯做些让步以换取他的中立。俾斯
麦知道他用意何在,便提议,若拿破仑肯保持中立,他对法国占领比
利时将采乐观其成的态度,.因为这有让英国涉入与法纷争的好处。拿
破仑可能对这个提议不太在意,因为他认定普鲁士会战败;他的行动
着眼于让普鲁士继续走向战争的成分大于为法国争取利益。数年后法
国外长首席助理阿曼德伯爵(Count Armand)承认:
“外务部唯一之顾虑为普国遭击溃羞辱太过严重,对此
吾国誓以及时介入予以防范。皇上陛下欲待普国战败,既而
干预,并依其想象建造德意志。”
他所想的是黎塞留式谋略的更新版。它假定普鲁士会因战败而愿
献出西部土地作为对法国的补偿,威尼西亚给意大利,德国境内的新
安排则是,设立由普鲁士领导的北德邦联及由法、奥支持的南德意志
集团。这个计划唯一的问题是,黎塞留知道该如何判断各股势力之间
的关系,且愿意为自己的判断而战,拿破仑却两方面都不行。
他一再拖延,盼望出现转机,好让他不必冒任何风险便可实现他
最大的愿望。他用的是一贯的策略,提议召开欧洲会议化解战争危
机。各国的反应到现在也有了固定的模式。大家对拿破仑的图谋深怀
戒心,均拒绝参加。不论他转向哪一边,都是两难的抉择:他可以放
弃对民族主义的支持,决定维持现状;要不然就是鼓励革命及民族主
义,而危及法国传统的国家利益。他逃避的做法是向普鲁士暗示要有
“补偿”,却不明讲是什么补偿,这令俾斯麦相信法国的中立是代价问
题而不是原则问题。戈尔兹致俾斯麦的信中说:
“以法皇视之,普、意、法于会议采共同立场唯一之难
处为法未获补偿。吾国之所求,众所皆知;意国之所求,亦
众所皆知;然法皇于法国之所求语焉不详,就此我等无从予
其任何意见。”
英国提出参加欧洲会议的条件是,法国必须同意维持现状。对于
法国一手促成且对其安全关系重大的德境情势,拿破仑却未能善用确
立此一情势的机会,反而临阵退缩,坚称:“为维护和平须衡酌国民
情绪与要求。”换言之,他情愿冒普奥不免一战及德国统一的风险,
只为取得在意大利对法国实质国家利益无关痛痒的不明确战利品,及
俄罗斯不打算与它镇压波兰革命时未介入的普奥为敌。英国对普奥进
攻丹麦虽感到不安,但必须与欧陆国家结盟始可插手,但唯一可行的
结盟对象法国又令人不敢信任。
历史、意识形态和“国家至上”原则应已足以警告拿破仑三世,
此种局势发展下去不久就会失控。但他却在要维持法国传统的外交原
则使德国继续分裂,或奉行他年轻时所笃信的民族主义原则之间摇摆
不定。法国外长路威( Drouynde Lhuys)写给驻英大使杜维涅(La
Tour d'Auvergne)的信中说:
“一方涉及我长期同情之友国之权利,一方涉及德意志
人民之愿望,两者均须虑及,吾国势必较英国更为审慎其
事。”
然而,政治家的责任在于解决问题而非思考问题。对缺乏决断力
的领导者而言,审慎便成了拖延决定的托辞。拿破仑三世自认为坐而
言才算明智,便听任普奥决定石勒苏益格与荷尔斯泰因的前途。在欧
洲其他国家袖手旁观的情况下,切断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与丹麦
的关系并合力加以占领,这在梅特涅时代是难以想象的举动。法国最
恐惧的梦魇,也是拿破仑三世逃避了十年的德国的统一,终于就要来
临。
俾斯麦并不打算与他国分享德国的领导权。于是他把为石勒苏益
格与荷尔斯泰因而打的战争,变作又是奥地利所犯的一大错误。十年
来奥国仿佛大错不断,使其大国的地位江河日下。奥地利犯下这些错
误的原因都一样,每每主动提出与其合作以讨好所谓的敌手。但讨好
策略对普鲁士的效用,与十年前克里米亚战争中对抗法国时的结果差
不多。对丹麦的胜利不但未能使奥地利摆脱普鲁士的压力,反而提供
了新的而且是对奥国不利的角力场所。它现在必须与普鲁士共同治理
石勒苏益格与荷尔斯泰因,而普鲁士首相俾斯麦是决心要利用这个机
会,在距奥国千百英里外却接近普鲁士主要地区的土地上,挑起一场
他等待已久的摊牌行动。
紧张情势升高,拿破仑三世进退维谷的态势也越加明朗。他害怕
德国统一,但又同情德国的民族主义,对解决这棘手的难题畏惧不
已。他认为普鲁士是最道地的德意志民族国家,在1860年曾写道:
“普鲁士为德意志民族、宗教改革、商业进步、自由宪
政之表率,乃正统德意志王国中最大者;其自由良知,思想
开明,人民之参政权,均优于其余诸多德意志邦国。”
俾斯麦对这番话必定举双手赞成,但对他而言,拿破仑三世肯定
普鲁士的独特地位,正是他如何定夺的关键。拿破仑公开表示对普鲁
士的推崇,最后又成为他坐而言不起而行的一个借口。他把犹豫不决
当做是英明权谋,并实际上鼓励普奥开战,部分原因是他认为普鲁士
必败。1865年12月他告诉前任外长瓦留斯基( Alexandre Walewski):
“卿可信朕所言不虚,奥普之战必有意外结果,对我之利将不止一
端。”很奇怪,在鼓动两方作战时,他似乎从未自问,若普鲁士胜算
如此之小,那俾斯麦为何执意要上战场。
普奥战争爆发前四月,拿破仑三世已毫不避讳,明白敦促双方兵
戎相见。1866年2月他告诉普鲁士驻巴黎大使戈尔兹伯爵(Count von
der Goltz):
“请代致贵国王陛下,彼我友好和睦永不生变。普奥若
起战事,朕必保持绝对中立。朕愿石勒苏益格与荷尔斯泰因
公国与普合一。设若情势出人意表,朕深信必可与普取得谅
解,因贵我双方多有所见略同,然朕与奥则无协议之可能。”
拿破仑三世究竟想要如何?难道他相信战争会出现僵局使他的谈
判筹码增加?他显然是希望普鲁士肯做些让步以换取他的中立。俾斯
麦知道他用意何在,便提议,若拿破仑肯保持中立,他对法国占领比
利时将采乐观其成的态度,.因为这有让英国涉入与法纷争的好处。拿
破仑可能对这个提议不太在意,因为他认定普鲁士会战败;他的行动
着眼于让普鲁士继续走向战争的成分大于为法国争取利益。数年后法
国外长首席助理阿曼德伯爵(Count Armand)承认:
“外务部唯一之顾虑为普国遭击溃羞辱太过严重,对此
吾国誓以及时介入予以防范。皇上陛下欲待普国战败,既而
干预,并依其想象建造德意志。”
他所想的是黎塞留式谋略的更新版。它假定普鲁士会因战败而愿
献出西部土地作为对法国的补偿,威尼西亚给意大利,德国境内的新
安排则是,设立由普鲁士领导的北德邦联及由法、奥支持的南德意志
集团。这个计划唯一的问题是,黎塞留知道该如何判断各股势力之间
的关系,且愿意为自己的判断而战,拿破仑却两方面都不行。
他一再拖延,盼望出现转机,好让他不必冒任何风险便可实现他
最大的愿望。他用的是一贯的策略,提议召开欧洲会议化解战争危
机。各国的反应到现在也有了固定的模式。大家对拿破仑的图谋深怀
戒心,均拒绝参加。不论他转向哪一边,都是两难的抉择:他可以放
弃对民族主义的支持,决定维持现状;要不然就是鼓励革命及民族主
义,而危及法国传统的国家利益。他逃避的做法是向普鲁士暗示要有
“补偿”,却不明讲是什么补偿,这令俾斯麦相信法国的中立是代价问
题而不是原则问题。戈尔兹致俾斯麦的信中说:
“以法皇视之,普、意、法于会议采共同立场唯一之难
处为法未获补偿。吾国之所求,众所皆知;意国之所求,亦
众所皆知;然法皇于法国之所求语焉不详,就此我等无从予
其任何意见。”
英国提出参加欧洲会议的条件是,法国必须同意维持现状。对于
法国一手促成且对其安全关系重大的德境情势,拿破仑却未能善用确
立此一情势的机会,反而临阵退缩,坚称:“为维护和平须衡酌国民
情绪与要求。”换言之,他情愿冒普奥不免一战及德国统一的风险,
只为取得在意大利对法国实质国家利益无关痛痒的不明确战利品,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