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学名著 > 大外交

大外交 第17节

他反复无常的政策正反映出其难以取舍的困境。由于不信任那些
“称兄道弟”的国君,他转向依赖民意为政权基础,因此其政策往往
随他对民意不同的解读而起伏。1857年观察人微的胡布纳向奥皇奏
报:
“其(拿破仑三世)视外交仅为保障其统治,合法其王
位,建立其王朝之工具。任何可维持其人望之途径、施为必
不放过。”
由于缺少内在的定力使他不致迷失方向,此种作风常使他自食其
果,受制于自己所制造的危机。他一再鼓动危机,一下在意大利,一
下在波兰,一下在德国,到后果显现时又退缩。他有叔父的野心但无
叔父的胆量、才具,也无拿破仑那么大的权势。他支持意大利民族主
义,只要它不越过意国北部。他赞成波兰独立,只要那不致引起战
争。至于德国,他根本不知道该站在哪一边。原预期奥地利与普鲁士
之间的角力会持续很久,事后他居然要求获胜的一方普鲁士赔偿因他
个人优柔寡断而致的失算,落得贻笑国际。
拿破仑三世的如意算盘是召开欧洲会议,重新划定欧洲国界,这
样他才能冒最小的风险,有最大的收获。但他对于希望如何重划国界
却没有任何明确的打算。无论如何,其他强国都不愿召开这种方便他
迎合国内需要的会议。没有国家会愿意更改国界,尤其是对本身不利
的变动,除非是迫不得已。结果拿破仑唯一主持的一次欧洲会议,是
结束克里米亚战争的巴黎会议( Congress of Paris),会上并未能重绘
欧洲的地图,只是追认战争所造成的既定事实。会议决定俄罗斯海军
不得进驻黑海,使俄国无法预备英1国再一次的攻击。俄国也被迫将比
萨拉比亚( Bessarabis)及黑海东岸的卡尔斯地区(Kars)归还土耳
其。此外,沙皇也被迫放弃奥斯曼帝国基督信徒保护者的名衔,这原


是克里米亚战争的导火线。巴黎会议象征着神圣同盟的解体,但与会
各国均无意于修改欧洲的地图。
此后拿破仑三世想召开重绘欧洲地图的会议,却始终不曾实现。
有一个基本原由,英国大使克拉瑞登爵士曾向他提过:一国既想大刀
阔斧的改变,又不愿放手一搏,最后注定是徒劳无功。“余眼见法皇
渐生召集欧洲会议之意,借以扩大其疆界,废止已失效之条约,并完
成其余必要之遗留问题。余即席力陈若会议之决议无共识,或将导致
众多危险阻难,然共识达成不易,抑或有一二顶尖强国愿以战遂其所
欲亦可。”
帕默斯顿曾一言以蔽之说明拿破仑三世的政治人格:“其脑中想
法增殖之快,有如一窝窝兔子。”问题出在他这些想法没有一个更高
的中心思想为依归。在梅特涅体系被打破后的混乱中,法国有两个策
略选择。一是遵循黎塞留的政策,设法使中欧保持分裂。这个选择必
须要拿破仑三世放弃他支持革命的主张,至少在德国不能支持,要拥
护现有的各正统君主,他们也急于维持中欧各自为政的现状。另一个
选择是效法叔父的作为,做革命运动的领袖,希望因此使法国赢得各
国民族主义者的感激,甚而因此成为欧洲政治领袖。
对法国很不幸的是,拿破仑三世这两个策略同时进行。他赞成民
族自决,却仿佛无视于这对法国在中欧地缘政治地位的风险。他支持
波兰革命,但面对其后果时却又临阵脱逃。他反对维也纳会议的安
排,认为是对法国的侮辱,却未能及时觉悟其实这也是最能保障法国
安全的安排。
因为德意志邦联原本的构想,便是只为对抗强大的外来危险而团
结在一起的组织。邦联的各国受到明文禁止因攻击的目的而集结,也
从无可能形成共同的攻势策略。由这个主题在邦联50年历史中从未


被提出即可证明这一点。法国莱茵河边界只要维也纳国际秩序不变,
就不会有问题,但在拿破仑三世促成邦联瓦解后的一个世纪里,却都
是纷扰不安。


他从未觉悟到这个法国国家安全的重要因素。直至1886年普奥
战争,即结束德意志邦联的战争爆发,他还向奥皇写道:
“目睹以反法为主旨之德意志邦联解散,朕坦承不可谓
不欣慰。”
哈布斯堡的奥皇回信中比他看得透彻得多:
“纯因防御而起意所组之德意志邦联,于其半世纪历史
中始终未令邻邦心生疑惧。”
取代邦联的不是黎塞留理想中分崩离析的欧洲,而是一个统一的
德国,人口比法国多,工业实力也很快便超越法国。拿破仑三世反维
也纳安排的结果,是把对法国安全的防御性障碍转变为具潜在攻击性
的威胁。
政治家的考验在于是否能自战术性决定的漩涡中,分辨出国家真
正长远的利益为何,并擘画适当的策略以达成这些利益。拿破仑三世
大可沉浸在克里米亚战争期间他明智的战术(也是拜奥地利短视之
赐)为他赢得的美名中,并善用战后他所拥有的更多外交选择。符合
法国利益的应该是与奥国、英国接近,因这两国最可能维持中欧的领
土现状。
然而他的政策却颇为出人意表,且受其善变的性格影响。他是波
拿巴家族的一员,因此不论根据“国家至上”原则应该怎么做,他对
与奥地利合作始终不放心。1858年他曾对一位皮耶芒的外交官说:
“朕对奥地利素来甚为嫌恶,至今依然。”他对革命运动的热衷促使其
于1859年为意大利而与奥国交战。战后他并吞萨瓦及尼斯( Nice),
又一再提议召开欧洲会议重划边界,都使英法渐行渐远。更有甚者,
他支持1863年的波兰革命,以致牺牲与俄罗斯结盟的可能性,使法
国完全孤立。拿破仑三世在民族自决的旗帜下,把欧洲的外交导人乱
无章法的状态,却突然发现自己孤立无援,而由他大力促成的混乱,
反有助于德国完成统一大业,结束法国在欧洲一枝独秀的地位。
在克里米亚战争后,拿破仑三世在1859年,巴黎会议后三年,
首度有所行动。谁也未料到他会重操年轻时的旧业,想要帮助意大利
脱离奥地利的统治。自这个冒险行动中法国能获得的利益十分有限。
首节 上一节 17/119下一节 尾节 返回目录下载地址

上一篇:哭泣的骆驼

下一篇:读大学,究竟读什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