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学名著 > 中国道教

中国道教 第99节

  房中术产生和发展于古代社会,主要的修习者和研究者又大都是方士、道士,必然受到社会条件和思想条件的限制,不可避免地会带来许多糟粕。首先,房中术是在以男人为主体、女人为实验对象的思想指导下创造出来的(故又称御女术),它的着眼点是如何使男方不损和受益,对女方是否有益或有害则不在考虑之列。尤有甚者,为了企求补益男方,更不惜采取损害女方的所谓"广御众女"以"采阴补阳"。这种作法,不仅缺乏科学依据,而且为社会道德所不容;它只迎合了封建统治者的欲求,为他们纵欲和广置姬妾提供了理论依据。

  房中术虽然精华糟粕杂呈,但就其主体说,实为我国性医学性心理学最早的记录。它所记述的性卫生知识、治疗性机能障碍的方法、以及注意男女情绪的和谐、促进性高潮到来的方法等,都有研究的价值。

  注:

  ①蒙文通《晚周仙道分三派考》,载四川《图书集刊》第八期,该文认为房中术祖容成,非彭祖。

  ②《博物志校证》65页,中华书局,1980年

  ③④AC《抱朴子内篇校释》(增订本)333页,150页,150页,中华书局,1985年

  ⑤⑥⑧ADAE《道藏》第26册545页,第18册483~484页,484页,447页,529~532页,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联合出版,1988年

  ⑦《素女经》已佚,此为叶德辉所辑,载《双梅景闇丛书》。

  ⑨AB《素女方》《玉房秘诀》亦为古房中术佚书,为叶德辉辑入《双梅景闇丛书》。

  符箓

  符箓是符和箓的合称。符指书写于黄色纸、帛上的笔画屈曲、似字非字、似图非图的符号、图形;箓指记录于诸符间的天神名讳秘文,一般也书写于黄色纸、帛上。道教声称,符箓是天神的文字,是传达天神意旨的符信,用它可以召神劾鬼,降妖镇魔,治病除灾。

  符箓术导源于巫觋,始见于东汉。《后汉书·方术传》载:

  "河南有麹圣卿,善为丹书符,劾厌杀鬼神而使命之。"

  又记:

  费长房向卖药翁(被称为壶公)学道,卖药翁"为作一符,曰:

  '以此主地上鬼神。'……遂能医疗众病,鞭笞百鬼,及驱使社公"。"后失其符,为众鬼所杀。"①近代考古发掘中,又曾多次在东汉墓葬中发现符箓。如西北大学历史系藏一陶瓶,上有:"初平元年,地下小墓岁月……丘丞墓伯,地下二千石……"等语,文末即附有符箓。又如《贞松堂集古遗文》卷十五收一铅券,上有文曰:"元嘉元年十月十一日OO袁孝刘冢,如律令。"文后也附符。②其他未记年代的东汉符箓,在洛阳、定州、高邮等地的东汉墓葬中均有发现。证明符箓的出现不会晚于东汉桓帝元嘉元年(151),时在道教创立之前。

  早期道教承袭此术,五斗米道和太平道,就是以造作符书和以符水为人治病来吸引信徒创建组织的。此后符箓术一直是天师道、正一道的主要修习方术。东晋中期出现的上清派虽主存思,亦兼符箓;灵宝派更以符箓术为主。唐末宋初,天师道和上清、灵宝派分别以龙虎山、茅山、阁皂山为活动中心,形成著名的"三山符箓"。南宋金元之际,更在"三山符箓"基础上,分衍出神霄、清微等众多符箓派。可以说,宋元以前,符箓道法是道教的主流。金元之际,全真道内丹兴起,但擅长符箓之正一道仍在南方与之鼎足而立。直至明清,重符箓的正一道和主内丹的全真道一直分统着道教。符箓术之发展史实与道教的历史相始终。

  道教在长期传习符箓术的过程中,创造了纷繁的符箓道法,造作了众多的符书,历代《道藏》皆在"三洞"部中分出"神符"一类加以收载,其他道法书亦兼载很多符箓。《三天玉堂大法》《上清灵宝大法》《道法会元》等,是符箓咒术的大丛书。所创符箓难以数计符箓样式千奇百怪。归纳起来主要有如下四类:

  (一)复文。多数由二个以上小字组合而成,少数由多道横竖曲扭的笔划组合成形。主要见于《太平经》,其卷一百零四至一百零七,共载复文一千五百四十余(中有少数重复者),如:

  作者在造作这些字时,或许曾赋予它们以某种意义,但现已难于知晓。观其组合诡秘,难于认识,无非是让人产生神秘感而崇信其术而已。

  (二)云篆。据说是天神显现的天书,实即模仿天空云气变幻形状或古篆籀体而造作的符箓。主要见于《灵宝无量度人上品妙经》,其卷五称"真文",卷九称"天文",卷十称"灵文",每个云篆之下或旁皆注楷字。如卷五"东方真文"有:

  卷九"禹余天玉律天文一百六十一字"有:

  《道法会元》卷七十三至七十四所载之"天书雷篆"(数百字)亦属此类。《三洞神符记·太上敷落五篇》亦为云篆,但形体更为复杂。

  (三)灵符、宝符。由更为繁复的圈点线条构成的图形。

  这是数量最多、使用最广的一种符箓。其中除屈曲笔画外,又常夹有一些汉字,如日、月、星、敕令等字样。

  (四)符图。由天神形象与符文结为一体的符箓。这类符箓也很多,在古墓葬发掘中,亦曾发现过这类符箓。③

  (一)《抱朴子·登涉》之"入山符(二)《云笈七籤》卷八十之"玉符"(三)《上清灵宝大法》卷四十三之"召溟涬大梵神王符"(四)《道法会元》卷六十一之"张使者符"

  道教十分重视符箓的书写方法,认为:"画符不知窍,反惹鬼神笑;画符若知窍,惊得鬼神叫。"④主要强调两点:一是心诚。诚则灵,不诚则不灵。《道法会元》卷一《道法枢纽》称:"符者,阴阳符合也,唯天下至诚者能用之,诚苟不至,自然不灵矣。故曰,以我之精合天地万物之精,以我之神合天地万物之神。精精相附,神神相依,所以假尺寸之纸号召鬼神,鬼神不得不对。"⑤二是运气书符。即要求书符者平时有内炼工夫,书符时发放精气于笔端,使符箓上附着气功家的精气。《云笈七籤》卷七《符字》说:"以道之精气,布之简墨,会物之精气。"⑥宋元以后诸符箓派更加重视这原则,认为:"符朱墨耳,岂能自灵;其所以灵者,我之真气也。故曰,符无正形,以气而灵。"⑦直认符箓只是形式,起作用的是附着其上的精气。

  道教符箓使用十分广泛。有用于为人治病者:或丹书符箓于纸,烧化后溶于水中,让病人饮下;或将符箓缄封,令病人佩带。有用于驱鬼镇邪者:或佩带身上,或贴于寝门上。

  有用于救灾止害者:或将符箓投河堤溃决处以止水患,或书符召将以解除旱灾等。至于道士作斋醮法事,更离不开符箓,或书符于章表,上奏天神;或用符召将请神,令其杀鬼;或用符关照冥府,炼度亡魂。整个坛场内外,张贴、悬挂各式符箓。

  符箓术的思想基础是鬼神信仰,称其有召神劾鬼、镇魔降妖之功效者,自不可信,而用以治病偶尔称有"小验"者,也并非其驱逐了致病之"鬼",可能别有原因。据推测,某些病本轻微的患者,因相信符箓,饮符水后,造成一种鬼已驱去、病已脱身的心理态势。这类似于医学上的心理疗法,起作用的不是符箓本身,而是符箓所引发的积极心理状态,促使人体调动防御机制克服了疾病。另一种可能是气功的作用。

  如某些书符道士有很好的内炼工夫,书符时运气于符上,以之治病,而产生一定疗效。现代气功已经证明能治某些疾病,这种以符载气治病的方法,或许对某些病人有效。道书所谓"符无正形,以气而灵",正是指此。

  注:

  ①《后汉书》第10册2749页,2743~2745页,中华书局,1965年

  ②转引自《文物》1981年第3期《镇墓文中所见到的东汉道巫关系》一文

  ③1959年10月,新疆博物馆在吐鲁番阿斯塔那古墓葬区303墓内,发现道教符箓一纸,最上为图,中间为符,下面四行咒文。上图绘制一左手执刀,右手执叉的武士神像。

  ④⑤⑥⑦《道藏》第28册674页,674页,第22册41页,第28册674页,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联合出版,1988年

  咒术

  咒术是道教应用咒语祈请神明、诅咒鬼蜮的一种方术。被认为可以感通天帝,役使鬼神,达到除邪消灾、逢凶化吉的目的。

  咒语导源于巫觋。《尚书·无逸》有"厥口诅祝",《正义》曰:"以言告神谓之祝,请神加殃谓之诅。"①其书面形式,最初发现于东汉墓葬中,与符箓连为一纸,表明在东汉时符箓与咒语已经合并使用。故道教在承袭符箓术时,同时也承袭咒术,此后道士作法时,符咒并用一直成为定制。道教在长期传习过程中,对咒语作了很大的发展,创制了各式各样用于各种场合的咒语。它们散见于众多的符箓、道法书中,又有一些咒语专书加以结集。如《太上三洞神咒》十二卷,即收有长短咒语七百三十六首,数量是很多的。

  道教咒语与符箓一样,使用十分广泛。有用于治病者,加《咒枣治病咒》《咒水治咽喉咒》《治寒病咒》等。有用于内丹修炼者,如《净口咒》《净身咒》《净天地咒》《安魂定魄咒》《坐炼咒》等。有用于驱逐邪祟者,如《六合咒》《役遣咒》《禳童稚多灾符咒》等。有用于雷法者,如《起风咒》《起云咒》《起雨咒》《起雷咒》等。就其语言内容而言,有向天神或大神祈求者,大多为陈述心愿、颂扬威德之词;有向一般神灵进行呼召役遣者,大多为命令之语;有向鬼蜮进行诅咒、呵责者,大多为斥责,威吓之词。其语言形式,大多为三言、四言、五言、七言组成的韵语(以四言为最多),少数为长短不齐的无韵语,还有一些夹有梵文译音或纯为梵文译音的咒语,如"唎吽啰吒"等。咒语的文末,一般都以"急急如律令"作结。宋赵彦卫《云麓漫钞》卷一说:"急急如律令,汉之公移常语,犹今云符到奉行。张天师,汉人,故承用之,而道家遂得祖述"。②兹举道书所载数例,以见一斑:

  《天蓬敕咒》:天蓬天蓬,万神之宗。威严大道,游行太空。坐南斗内,立北斗中。紫微大帅,天皇赐功。……金阙玉房,大有神功。怒动天地,日月失光。气吞五岳,倾摧四方。顺吾咒者,速来伏降。违吾咒者,倾死灭亡。急急如律令。③《净身神咒》:灵宝天尊,安慰身形。弟子魂魄,五藏玄冥。青龙白虎,队仗纷纭。朱雀玄武,侍卫我真。④《致雨咒》:五帝五龙,降光行风。广布润泽,辅佐雷公。

  五湖四海,水最朝宗。神符命汝,常川听从。敢有违者,雷斧不容。急急如律令。⑤道士念咒,有出声的念,有不出声的默念(称心咒、密咒)。念咒时,常配合掐诀。所谓掐诀,即将手指的指根、指节、指头、指甲背等处,分别与天干、地支、五行、七政、八卦、二十八宿相配,按五行相生相克的关系,或模仿某种形象,作出伸、屈、拉、勾、交等各种手势,即成各种诀。《无上玄元三天玉堂大法》卷二十六云:"诀有七百余目","凡掐诀者,所以通真制邪,役将治事。"⑥意谓以此手诀,上通神真,役使神将,治伏群邪。

  咒语的思想基础,与符箓一样是鬼神论。但也有人认为气功师如运用这一形式与存思,行气相配合,或许有助于集中精力,诱导意念,使其容易进入气功能状态。不过,这也有待实践的检验。

  注:
首节 上一节 99/131下一节 尾节 返回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蒋勋说宋词

下一篇:中医内科学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