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学名著 > 中国道教

中国道教 第100节

  ①《十三经注疏》第222页,中华书局,1980年

  ②《笔记小说大观》第6册108页,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83年

  ③④⑤⑥《道藏》第2册第67页,第1册499页,第2册55页,第4册104页,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联合出版,1988年

  禁术

  禁术又称"禁法"。"禁"有禁止、禁锢、遏制之意。道教认为用此可遏制鬼物、毒虫猛兽和驱治疾疫。

  禁术盖由早期气术、符法派生而来,始见于东汉末。《后汉书·方术传》载,徐登、赵炳善越方(即禁术),徐登以气"禁溪水,水为不流;炳复次禁枯树,树即生荑",以及其他禁火、禁虎诸异事。①葛洪《抱朴子内篇·至理》篇亦记其事,唯赵炳作赵明,谓左慈、赵明等能以气禁水、禁火、禁沸汤、吹拔入木之钉等。《抱朴子内篇·遐览》著录禁术专书:《入温气疫病大禁》七卷,《断虎狼禁山林记》《召百里虫蛇记》各一卷。表明魏晋时,禁术十分流行。

  禁术可大别为"气禁"、"咒禁"两类。《抱朴子内篇·至理》记气禁,其文曰:"吴越有禁咒之法,甚有明验,多气耳。

  知之者可以入大疫之中,与病人同床而己不染。又以群从行数十人,皆使无所畏,此是气可以禳天灾也。或有邪魅山精,侵犯人家,以瓦石掷人,以火烧人屋舍。或形见往来,或但闻其声音言语,而善禁者以气禁之,皆即绝,此是气可以禁鬼神也。入山林多溪毒蝮蛇之地,凡人暂经过,无不中伤,而善禁者以气禁之,能辟方数十里上,伴侣皆使无为害者。又能禁虎豹及蛇蜂,皆悉令伏不能起。以气禁金疮,血即登止。

  又能续骨连筋。以气禁白刃,则可蹈之不伤,刺之不入。若人为蛇虺所中,以气禁之则立愈。"②其《释滞》篇亦有类似记载,曰:"善用气者,嘘水,水为逆流数步;嘘火,火为之灭;

  嘘虎狼,虎狼伏而不能动起;嘘蛇虺,蛇虺蟠而不能去。若他人为兵刃所伤,嘘之血即止;闻有为毒虫所中,虽不见其人,遥为嘘祝我之手,男嘘我左,女嘘我右,而彼人虽在百里之外,即时皆愈矣。又中恶急疾,但吞三九之气,亦登时差也。"③《抱朴子内篇·登涉》在记述气禁之外,还记咒禁。谓"入山宜知六甲秘祝。祝曰:'临兵斗者,皆阵列前行',凡九字,常当密祝之,无所不辟。"④涉江渡海则祝曰:"卷蓬卷蓬,河伯导前辟蛟龙,万灾消灭天清明。"⑤又谓:"若道士知一禁方,及洞百禁,常存禁及守真一者,则百毒不敢近之,不假用诸药也。"⑥《葛仙翁肘后备急方》还有治病之禁咒。如《治寒热诸药方》《治目赤痛暗昧刺诸病方》《治为熊虎爪牙所毒病方》等,皆用咒语治病,其法与咒术无异。

  注:

  ①《后汉书》第10册2741~2742页,中华书局,1965年

  ②③④⑤⑥《抱朴子内篇校释》(增订本)第114页,150页,303页,307页,307页,中华书局,1985年

  禹步

  禹步是道士在祷神仪礼中常用的一种步法动作。传为夏禹所创,故称禹步。因其步法依北斗七星排列的位置而行步转折,宛如踏在罡星斗宿之上,又称"步罡踏斗"。道教崇拜日月星辰,尤重北斗七星,认为以此步态祷神,可遣神召灵,获七星之神气,驱邪迎真。道士行气或入山林,亦多用之以聚气、驱邪。

  禹步之名,来源较古。《尸子》云:"古时龙门未辟,吕梁未凿,……禹于是疏河决江,十年未阚(《太平御览·皇王部》引作"窥"--引者注)其家,手不爪,胚不毛,生偏枯之疾,步不相过,人曰禹步。"①西汉扬雄《法言》卷七《重黎》云:"巫步多禹"。李轨注曰:"姒氏禹也,治水土,涉山川,病足,故行跛也。……而俗巫多效禹步。"②表明禹步最早为巫祝采用。道教承袭此术,作《洞神八帝元变经·禹步致灵》以申明之,曰:"禹步者,盖是夏禹所为术,召役神灵之行步,以为万术之根源,玄机之要旨。昔大禹治水,……

  届南海之滨,见鸟禁咒,能令大石翻动。此鸟禁时,常作是步。禹遂模写其行,令之入术。自兹以还,术无不验。因禹制作,故曰禹步。"③称此术为夏禹所创,自是依托,无非为了托之古远以神其术而已。

  葛洪《抱朴子内篇·登涉》引《遁甲中经》曰:"往山林中,当以左手取青龙上草,折半置逢星下,历明堂入太阴中,禹步而行",可辟"百邪虎狼"。"又禹步法:正立,右足在前,左足在后,次复前右足,以左足从右足并,是一步也。次复前右足,次前左足,以右足从左足并,是二步也。次复前右足,以左足从右足并,是三步也。如此,禹步之道毕矣。"④其《仙药》篇又记禹步法曰:"前举左,右过左,左就右。次举右,左过右,右就左。次举右,右过左,左就右。如此三步,当满二丈一尺,后有九迹。"⑤《云笈七籤》卷六十一《服五方灵气法》记服气时所行之禹步,云:"诸步纲起于三步九迹,是谓禹步。……其法先举左,一跬一步,一前一后,一阴一阳,初与终同步,置脚横直,互相承如丁字,所以象阴阳之会也。⑥《太上除三尸九虫保生经》又记以禹步配合服气灭三尸,其法为:闭气,先前左足,次前右足,以左足并右足,为三步。⑦据《洞神八帝元变经·禹步致灵》说,自夏禹创禹步以来,后人"推演百端","触类长之,便成九十余条种,举足不同,咒颂各异。"⑧南宋后诸符箓派多以内炼配合符法,施行禹步时,亦强调配合内气。路时中《无上玄元三天玉堂大法》卷十九《三五步罡品》云:"夫步罡者,飞天之精,蹑地之灵,运人之真,使三才合德,九气齐并,……九步象九灵万罡之祖也。""凡步星之际,先运出三元五行之神,然后蹑履也。"⑨

  注:

  ①《百子全书》第3册,浙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

  ②《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696册324页,台湾商务印书馆,1985年

  ③⑥⑦⑧⑨《道藏》第28册398页,398页,第22册427页,第18册705页,第4册63~64页,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联合出版,1988年

  ④⑤《抱朴子内篇校释》(增订本)302~303页,209页,中华书局,1985年

  雷法

  道教声称可以呼召风雷,伏魔降妖,祈晴雨、止涝旱的一种方术。起于北宋,兴盛于南宋、金、元。创始者为神霄派之王文卿、林灵素等,为神霄、清微及道教南宋等派所传习;东华、天心、正一派亦兼习之。其法主要载于《道法会元》《清微丹诀》《法海遗珠》等书中。

  该法将内丹与符箓咒术融为一体,既讲存思、存神、内丹修炼,又讲祈禳斋醮、符箓咒法,是道教诸方术的融合体;

  但强调以内丹修炼为本,以符箓咒法为用。其思想基础是天人感应论,认为人身是小天地,人体各部分皆与大天地相符相应,其头象天,足象地,四肢象四季,五脏象五行,其精气神无不与天地相通相感。但此相通相感是建立在先天元气基础上的,人一降世,即入后天,其精气神便逐渐染着种种情欲滓质,不能与天地相感,必须通过修炼,去除其滓质,回复到先天纯净的状态中去,即达到内丹修炼的最高境界,才能起感应作用,即以我之气合天地之气,以我之神合天地之神。如此,呼召风雷,求雨得雨,求晴得晴,无往不可。《道法会元》卷一《道法枢纽》云:"道贯三才为一气耳,天以气而运行,地以气而发生,阴阳以气而惨舒,风雷以气而动荡,人身以气而呼吸,道法以气而感通。善行持者,知神由气,气由神,外想不入,内想不出,一气冲和,归根复命,行住坐卧,绵绵若存,祈以养其浩然者。施之于法,则以我之真气合天地之造化,故嘘为云雨,嘻为雷霆,用将则元神自灵,制邪则鬼神自伏。通天彻地,出幽入明,千变万化,何者非我!"①明确说明之所以能"以我之真气合天地之造化","嘘为云雨,嘻为雷霆",全在于平时善"养浩然"之气,即平时的苦炼内丹。倘若平时不抓住这个重点进行修持,专靠符咒,到"行持之际,徒以符咒为灵,侥倖于万一,吾见其不得也矣!"②《清微大道秘旨》也强调了精气修炼为本的思想:"一从溟涬流传至今,绵绵不绝,人人具足,凡圣同真,无欠无余,不增不减。修之内,则遂成至宝,得为至人;施之外,则和天安地,福国裕民。至于呼沆瀣,吸风云,役鬼神,驱雷电,皆此一真之妙用,出方寸之经纶。"③元末明初清微派道士赵宜真称:"清微祈祷之妙,造化在吾身中,而不在乎登坛作用之繁琐也。倘平居能加修德辨惑之功,身中之造化明了,静里之功夫又到,至行坛之际,发号施令,倒取横拈,莫非妙用。"④上述以道为体、法为用,内炼为本、符箓咒术为末的思想,是雷法各派道士的共同主张。

  雷法道士根据天人感应的思想,不仅设想出人的精神可以感通天地,影响自然,而且还进一步设想可以主宰天地、创造自然。《道法会元》卷一《法序》说:"了一心而通万法(按指自然界的万事万物--引者注),则万法无不具于一心,返万法而照一心,则一心无不定于万法。"⑤认为只要行法者有很深的内炼工夫,就可随心所欲地要风得风,要雨得雨,并可以自己的先天元气变现出雷神将吏来。白玉蟾《玄珠歌》注云:"雨者肾水也,运动自己阴海之气,遍满天地,即有雨也,晴者心火也,想遍天地炎炎大火,烧开自身气宇,乃晴也。"

  又说"心为邓帅,肝为辛帅,脾为使者。意诚则使者至,肝怒则辛帅临,心火奋发则飙火降。"⑥《清微丹诀·发用章》云:

  "耳热生风,眼黑生云,腹中震动即雷鸣,汗流大小皆为雨,目眩之时便火生。……临坛之际,拨动关捩,随窍而发也。耳热则双手玉文运起,从腰肾间上升至耳,一拂而上,即南风;

  下,北风;前东(风)而后西(风)也。眼里即如上运升,以目光直视长空,散云沥黑,目动而止。腹震动,即以局运,从腰间上升至耳,以局提提耳三。按而发,汗流不止,或大小迸急,则以身振动,窍穴俱开,大雨如注。……已上关捩,在大静定中,所谓无中生有,不可以为无心作,不可以有心求。

  平日工夫纯熟,至此自然而神,不知其所以神。"⑦雷法道士所作的一切法术,无论是求雨、祈晴、召神降妖等,无不是在上述思想指导下进行。《道法会元》卷七十七有求风、云、雷、雨、晴等术的记载,如《起西北方风诀》《起云诀》《起雷诀》《祈雨诀》《祈晴诀》等。其《祈雨诀》云:

  "先存神,运祖气归肝宫,九周,令木气盛,运行至绛宫,生心火,三周,令火旺盛。先教阳极,庶几阴生也。然后以此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七周,要令水旺。方以此水克火,五周,克得火都消灭尽浑,无一些火气。五行之气都化水,归黄庭,升上风池,透出两耳,则为风;升上山岳,透出神庐,则为云;以雷局作用,升上顶门,吸喝出,则为雷;升上泥丸,入华池,运神水喷噀,则为雨;升上绛宫,闪目出,则为电。五事都只从黄庭一个作用中化出来。"

  在雷法道士们眼里,风云雷电晴雨等自然现象,完全可以用自己的存思气功制造出来。呼风唤雨、翻江倒海,似乎都在指顾之间。以此作为神话小说,无疑会引人入胜,但视此为现实,却很难令人置信;而对气功的作用,也被过分地夸大和神化了。

  注:

  ①②③④⑤⑥⑦《道藏》第28册674页,675页,676页,715页,673 ̄674页,第29册235、236页,第4册962页,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联合出版,1988年

  尸解

  道教认为道士得道后可遗弃肉体而仙去,或不留遗体,只假托一物(如衣、杖、剑)遗世而升天,谓之尸解。《后汉书·王和平传》李贤等注云:"尸解者,言将登仙,假托为尸以解化也。"①《无上秘要》卷八十七云:"夫尸解者,形之化也,本真之练蜕也,躯质之遁变也。"②故又喻之为"蝉蜕","如蝉留皮换骨,保气固形于岩洞,然后飞升成于真仙。"③但《洞真藏景灵形神经》又云:"尸解之法,有死而更生者;有头断已死,乃从旁出者;有死毕未殓而失骸者;有人形犹存而无复骨者;有衣在形去者;有发既脱而失形者。"④可知失去骸骨或仅留骨或衣者,皆称尸解。

  尸解之说在汉代十分流行。《仙苑编珠》卷下载:"倩平者,沛人也。汉高卫卒也。得道,至光武时,不老,后托形尸,假百余年却还乡里。"⑤《抱朴子内篇·论仙》引《汉禁中起居注》称:李少君病死,"久之,(汉武)帝令人发其棺,无尸,唯衣冠在焉。"葛洪曰:"按《仙经》云:上士举形升虚,谓之天仙;中士游于名山,谓之地仙;下士先死后蜕,谓之尸解仙。今少君必尸解者也。"又称费长房、李意期"皆尸解者也"。⑥南北朝至隋唐亦流行尸解之说。《无上秘要》卷八十七所引《洞真藏景录形神经》《洞章琼文帝章经》《洞真太上隐书经》《洞真八素真经》《真迹经》等,即出于南北朝,书中多论尸解术。《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卷三十一《万振传》称万振"龙朔元年尸解于京师,数日启棺,惟有一剑一杖而已。"⑦道教发展出许多所谓"尸解之方"。《云笈七籤》卷八十五《太一守尸》称:"夫解化之道,其有万途。……或坐死空谷,或立化幽岩,或髻发但存,或衣结不解,乃至水火荡炼,经千载而复生,兵杖伤残,断四肢而犹活。"⑧同卷《太极真人遗带散》称:"凡夕解者,皆寄一物而后去,或刀,或剑,或竹,或杖,及水火兵刃之解。"⑨据《无上秘要》卷八十七和《云笈七籤》卷八十四至八十六所载,即有尸解法十种以上,较著者有:

  (一)火解。《无上秘要·尸解品》云:"以药涂火炭,则他人见形而烧死,谓之火解。"《云笈七籤》卷八十五《太极真人飞仙宝剑上经叙》也称:"以录形灵丸涂火炭,则他人见形而烧死,谓之火解。"AB(二)水解。《道迹灵仙记》说:"段季正,隐士也,晚从司马季主学道,渡秦川溺水而死,盖水解也。"又称:"王进贤者,琅琊王衍之女也。遭石勒略……赴黄河,自誓不受辱,即投河中。时遇嵩山女仙韩西华出游,……救而度之,外示沉没,内实密济矣。"

  (三)兵解。《无上秘要》卷八十七和《云笈七籤》卷八十五《太极真人飞仙宝剑上经叙》皆称:"以一丸和水而饮之,抱草(一作木)而卧,则他人见已伤死于空室中,谓之兵解。"

  《云笈七籤》卷八十五《王嘉兵解》称,陇西安阳人王嘉及二弟子为姚所杀。姚苌"先使人陇右,逢嘉将两弟子,计已千余里,正是诛嘉日也。嘉使书与苌,苌令发嘉及二弟子棺,并无尸,各有竹杖一枝"。

  (四)杖解。《云笈七籤》卷八十四引《赤书玉诀》云:

  "当取灵山阳向之竹,令长七尺有节,作神杖,使上下通直,甘竹乃佳。书黑帝符著下第二节中,白帝符第三节中,次黄帝符第四节中,次赤帝符第五节中,次青帝符第六节中。空上一节以通天,空下一节以立地。蜡封上节,穿中印以元始之章,又蜡封下节,穿中而印以五帝之章。绛文作韬,长短大小足容杖。卧息坐起常以自随……当叩齿三十六通,思五帝直符吏各一人,衣随方色,有五色之光流焕杖上,五帝玉女各一人合共卫杖左右。微祝曰:'太阳之山,元始上精;开天张地,甘竹通灵。……'毕,引五方气各五咽,合二十五咽,止。行此道九年,精谨不慢,神真见形,杖则载人空行。

  若欲尸解,杖则代形,倏歘之间,已成真人。"此即所谓"尸解神杖法"。
首节 上一节 100/131下一节 尾节 返回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蒋勋说宋词

下一篇:中医内科学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