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道教 第93节
LC《金瓶梅词话》907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年
施食
施食是道教科仪的一项重要的内容。《灵宝领教济度金书》称:"诸鬼神久处幽阴,形体饥渴,想念世间饮食,无顷刻忘,故施食一事,所以慰其想念,济其饥渴。"①《上清灵宝大法》称其"宣说灵章,咒施法食,三途五苦,尽得沾濡,十类四生,悉皆饱满,即超阴境,共涉仙乡"。②道教认为,在科仪中经过"咒施法食",阳世的食物已变为醍醐甘露,兰餚珍馔,玉液琼浆,使幽魂深味无为,永出轮回,证无上道。施食可以作为一种仪式体,如《灵宝施食法》;也可以是组成其他仪式体的一项仪式元,如《先天斛食济炼幽科仪》就是由施食和济幽、炼度等仪式元共同组合而成的。
早期道教并无施食科仪,但是在南朝宋时成书的《正一法文经章官品》称"北曹五千君官将一百二十人,治朱阳室,主收天地父母从民责饮食之鬼",该经已有称鬼"从民求饮食者","从民取食鬼者","从民求饮食之鬼"等等。③鬼有饥而求食的,这就为道教的施食仪的形成和流行准备了条件。至迟在唐代,道教的施食仪已经有了相当的规模和影响。《艺文类聚》卷四称:"道经曰:七月十五,中元之日,地官校勾,搜选人间,分别善恶,诸天圣众,普诣宫中,简定劫数,人鬼传录,饿鬼囚徒,一时皆集。以其日作玄都大献于玉京山,采诸花果,珍奇异物,幢幡宝盖,清膳饮食,献诸圣众。道士于其日夜讲诵是经,十方大圣,齐咏灵篇,囚徒饿鬼俱饱满,免于众苦,得还人中。"④尽管玄都大献玉京山,场面浩大,道士众多,但是其仪只是"日夜讲诵是经",比较简单。南宋道士王契真和金允中分别编集的二种《上清灵宝大法》以及林灵真编的《灵宝领教济度金书》,都有施食科仪的名目和内容。例如:"开度黄箓斋五日节目"的第二天"夜中,召摄正度魂灵及七祖九幽,亡者身后冤仇,赴坛沐浴,全形医治,解结,咒献法食",第三天夜中"修设玄都大献玉山净供,普召六道四生,诸类幽魂,飨食受炼,传戒往生";"明真斋三日节目"的第二天入夜"修设玉清溟涬大梵甘露净供,普召六道四生诸类幽魂,飨食受炼,传戒超生"另外,"九天生神斋三日节目"、"灭度五炼生尸斋三日节目"和"度星灭罪斋三日节目"等也都有"修设青玄普度净供,普召六道四生,诸类幽魂,飨食受炼,传戒超生"等内容。⑤根据南宋时期道教科仪文献总集的记载,道教的施食科仪,名目既有差别,内容也甚繁复。《灵宝领教济度金书》卷三百一十称"诸施食,所谓玉山净供,所谓甘露净供,所谓祭炼,均一法耳,特科仪有详略也"。⑥因此,较详的施食仪中也包含了炼度的部分内容。
据王契真的《上清灵宝大法》称,施食科仪的程序是:传戒,施食请降,开通鬼路,召孤魂,焚追众魂符,升座,宣天皇宝诰,召六道,焚天道符,焚神道符,焚人道符,焚地道、鬼道、畜道符,普摄三恶道赴筵朝上帝咒,召亡魂、焚召亡魂符,咒献,灌化,五厨经,圆成。⑦据金允中《上清灵宝大法》,则是立香案,茭廓前高功上香,望阙,口奏,道众举幡歌斗章先召六道,次召孤魂,举大圣黄华荡形天尊,引至浴室,宣沐浴科,高功存变浴室,请降生气灌注身中,讽中篇,三礼;引孤魂,赴茭廓,次第咒食;咒食文,道众咒食;次讽中篇,以多为度;回向。⑧《灵宝领教济度金书》卷九十六和九十七的"科仪立成品"(青玄斋用)也有"普度净供品",其施食科仪的程序较之王契真和金允中的记载都要复杂得多。它的程序是,步虚,洒净,普献颂,祝香焚降真召灵符,请太乙和三清;众诵中篇,旋绕,洒净;焚玉字真符,焚梵气、甘露、变食等符,焚达冥、破狱等符,焚召六道、四生、追魂、寻魂等符,持幡往门外行召魂仪;法师在坛行普度伤亡复旧还形法,焚召广度沉沦真人等三十九真人符,引亡魂至浴所,入浴,焚改貌还形、解秽除尘和仙衣等符,引幡绕斛筵,洒水,焚甘露和开咽喉等符,引众魂受食召水火炼形天尊,焚建水池和火府等符,移幡于水火两池之间,焚水炼和火炼等符,焚生肝、生心、生脾、生肺、生肾以及全形、成形等符,诵青玄炼魂玉章移幡于法座前,智慧颂,皈依道经师三宝,奉戒颂生天箓,宣超生符,托生符,宣功德牒启谢,回軿颂,宣护送牒,送魂,焚仙魂。⑨南宋时期三种施食科仪都包含开通鬼路、召六道孤魂赴筵、变化法食、开通咽喉、施食众魂、宣戒亡灵、皈依三宝的内容。这是它们的共同点。不同之处则是有的在坛场布置上除置孤魂香案外,还要立茭廓有的召孤魂仅召六道,而有的却要分别召请二十二类孤魂有的奉请神灵赴坛仅指主神,有的除主神外还要奉请三十九名真灵降坛有的除施食外,还要加上水火炼度、全形成形的内容。
各种施食仪的孤魂香案上,均置有斛食。金允中《上清灵宝大法》卷十三称斛食的制作,"用米一升或二升至数升,皆随力制为净饭,切忌荤秽,乘熟装成一小斛,不必用面食之类。有力者自从其厚,于其日晚间方造"。AB另外,施食仪中的孤魂香案都置于坛场外的空地上,"务令宽广,仍戒喧杂",香案上安香炉、净水和灯烛,旁置斛食,"盖以食祭鬼,不宜人气及灯烛逼近"。AC施食仪的斛食,既是阳世饭食,在施给众魂食用时,就要"变化"为法食。高功法师于咒食之所,执手盂,焚变食符,念启请咒,手结五岳印,请五方气入手中。存想各方真气,下灌斛筵,于每方烧真文。次念三光咒,取日光九芒、月光十芒和黄芒之气等三光气,吹于食上,又念三尊号,吹三天气于食上。左右手,玉清诀,存身为元始天尊,启召溟涬大变神王下降变食,次以杨枝水洒食,诵诸秘咒,为亡灵开通咽喉,胃管生津,旋绕斛筵,"变化法食,皆是云厨甘灵,异品珍餚,果是交梨火枣、丹李蟠桃之类,品味香美,遍满无边,馁腹皆充,食之无尽",AD"存斛筵广大,可以遍迥无穷所"。AE《灵宝玉鉴》对于高功法师在变食中的存想有明确的要求,称"变食之法师,存为救苦天尊,坛众为诸大真人,法筵为三层宝坛。斛中红光紫气,上冲天际,三宝上帝、太一慈尊、十方救苦真人、日月星斗三界真宰,在空玄之中为作证明。天门金光,道气百千万重,绵绵而降,灌注己身及斛食水盂之中,内外映彻",在存想中,"天尊光明遍照天上地下,十方世界无不洞明,天尊洒光露,灌注法食,光明瑞气,流注无穷","其斛摄化无碍,香气馥郁,充塞虚空,广大无量"。AF在施食仪中,受食的除了有黄箓斋供的亡主以外,还有四生六道中的一切孤魂。因此,各种施食仪都包含召四生六道和各类孤魂的内容。金允中的《上清灵宝大法》列举的孤魂有二十二类,孤魂的范围覆盖了南宋社会的各个阶层,其中有"历代帝王,前朝君主;尊而后妃,下而嫔御"乃至于"寇儴之辈,劫掠之徒;犯刑徒众,法死伤魂"。还有各行各业和各种社会层次之人,例如:"千古英雄,历代将帅;戎门率众,军阵兵行;文场秀士,学海儒生;九流之士,杂艺之伦;江上渔人,溪头钓叟;耕稼之民,农桑之众;川陆经商,江湖贩鬻;割烹之众,宰屠之行"乃至于"街衢游子,市井闲徒;伶人乐部,俳客倡流;路歧市艺,南北杂能"。还有佛道教徒和隐士、摩尼教徒,例如:"真祠羽,琳馆黄冠;山林逸士,岩谷幽人;宫观女冠,寺院尼众"乃至于"绝荤之众,吃菜之徒"等等。AG无论在阳世的尊卑贵贱,在斛食仪中一律都是孤魂,都沉沦于饥渴幽暗之中,同样享受法食,都经过符咒之化而升登仙界。因此,在这个局部内容上,道教的神权突破了王权对它的控制,使阴世的王公贵族服从于自己。
如同炼度仪一样,施食仪对于高功的要求甚严。《上清灵宝大法》称高功凡欲至晚施食,"此日先须炼形,存神发真,依法朝奏三天金阙,存玉皇在紫庭之左,青玄在紫庭之右,此二宫乃左右目上出日入月之所,真道所居也。三宫脑上乃捷神之府也。兆早朝默奏,先请降玉皇慈悲吉祥,甘露下降,变炼斛食,自请降之后,举心运意,行住坐卧,皆是大献管要,心机归一,不可妄想",AH在科仪中,也要焚符、念咒、结印和存想,将自身之气与日月星三光之气、五方之气,内外贯彻,普度众魂。
一般认为,道教的施食科仪来自佛教的"焰口"仪。但是,道教的"施食"和佛教的"焰口"有很多不同之处。
佛藏中现存最早的关于焰口的经典是唐代沙门不空翻译的《佛说救拔焰口饿鬼陀罗尼经》和《施诸饿鬼饮食及水法并手印》等。不空译经之始大约晚于《艺文类聚》成书一百余年,因此,道教的玄都大献于玉京山,以清膳饮食使囚徒饿鬼俱饱满的仪式,至少要早于佛教焰口约一百余年。
佛教的焰口仪的要义是,阿难初入佛教时,忽见名曰焰口的饿鬼,其形丑陋,焰口对阿难说:"却后三日,汝命将尽,即便生于饿鬼之中。"阿难惊问,何方可免。焰口称:"汝于明日,若能布施百千那由佗恒河沙数饿鬼,并百千婆罗门仙等,以摩伽陀国所用之斛,各施一斛饮食,并及为我供养三宝,汝得增寿。"AI阿难晨诣求佛,佛言有无量威德自在光明如来咒,诵此咒者,令诸饮食变少成多,变粗为精。又说甘露咒,诵此咒者,水变甘露,清凉美味,广大如海。阿难闻之,备净饭净水,众鬼触之食之,皆得六根清净,超生善道,阿难亦得延寿。因此,《施诸饿鬼饮食及水法》主要是三个部分:
一是破地狱门及开咽喉;二是无量威德自在光明如来咒;三是甘露咒。AJ兴慈的《蒙山施食要意十则》称,蒙山施食仪是"宋不动梵师,居蜀蒙山,爰集救拔焰口饿鬼经,水施食法,并以二咒为主,集诸密部成文"而作成。此仪"一人多人,僧坊林野,皆可遵施,自后禅门日诵,编入晚课,以为日诵常规,由是各方丛林,大小庵居,晚课必施。唯此施食,功满华夏,今古同遵,遍利无穷"。AK由此可知,佛教的焰口仪是一种个人或集体都可进行的以念诵和观想为主的仪式,无论在内容上和规模上都同道教施食科仪有很大差别。
类似于《蒙山施食法》的,道藏中另收有《灵宝施食法》一种。《灵宝施食法》成书的时代已不可考,但其行仪方式和内容结构和"至夜静,望空默念",所念的有净三业咒、土地咒、救苦经、普照鬼神咒、甘露开咽喉咒、化食咒、五厨咒(《五厨经》)、解冤咒,逐一宣传三皈依、九真戒和四大誓愿,最后以散食咒结束,称此施食功德令"宗亲师资并眷属,普及诸众生,皆成无上道"。LB《灵宝施食法》中的咒语多有仿效梵音,但与佛教蒙山施食的梵音咒语亦不同。至于南宋时期道教科仪总集中的施食科仪,则多具道教自身的特点。
注:
①②③⑤⑥⑦⑧⑨ABACADAEAGAHLB《道藏》第8册820页,第31册419页,第28册548页,第7册34、35、36页,第8册820页,第31册246~249页,589~608页,第7册455~470页,第31册412页,598、414页,246页,607页,600~604页,247页,第34册772~773页,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联合出版,1988年
④《艺文类聚》第1册80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65年
AF《道藏要籍选刊》第8册797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
AIAJ《道藏》闰集第14册78页b,80页a
AK《蒙山施食念诵说法仪》第3页,上海佛教协会,1987年
经典文检
经典文检指道教斋醮仪式使用的书文,包括科仪经典和文检两部分。
科仪经典是道士演习仪式的文字脚本,文字固定,世代传承,大致由三个部分组成,即:散文体和骈文体的经文,韵文体的赞颂或吟偈以及提示道士礼拜仪节的规定。散文或骈文体的经文,大多用于启请、召请天神、申奏举斋目的,或者代神宣教民众。韵文体的赞颂或吟偈,大多是五言或七言诗体,多用于步虚、绕坛或法师行术时的诵唱或伴唱,它们多作为大段经文念白之间的过渡。至于一些礼拜仪节的规定大多是简单的散文,类似于剧本中的表演提示。现存的科仪经典都经过历代仪式实践的反复磨练,因而在表达教义思想和仪式组织安排等方面都比较完整并且错落有致。仪式要素的组织安排也富于变化,使欣赏仪式的信徒不感到单调乏味。
道士学习科仪经典,代代都以抄写经文作为入门的第一步。
《要修科仪戒律钞》称:"抄写经文,令人代代聪明,博闻妙赜,恒值圣代,当知今日,明贤博达皆由书写三洞尊经,非唯来生得益,及至现在获福。"①其中所称"三洞尊经",包括科仪经典在内,抄写经典不仅促使道士熟悉经典和研习经典,也促使道士代代相承,不断努力使斋醮仪式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生活和信徒要求。
文检是道士演习仪式时根据当时当地信徒的要求而书写的仪式文书的总称,其格式大致固定而部分文字却因时因地有所变化。根据日本大渊忍尔的研究,文检一词首见于唐代敦煌文书巴黎第2795号《本际经》卷三,②在南宋以后的科仪典籍中已经普遍使用。文检在斋醮仪式中有重要作用。《道门定制》称:"醮无大小,所重奏章,幽明倚为莫大之利益。"③认为文检在斋醮仪式中是祈福度亡的最大利益所在。《灵宝玉鉴·奏申关牒文字论》则称:"斋法之设,必有奏申关牒,悉如阳世之官府者,以事人之道,事天地神祇也,所以寓诚也。
是假我之有,以感通寂然不动之无也。然后见其洋洋乎,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以明其不敢以上下神祇为无也。所以尽事人之道,以事天地神祇也。故阐事之先,必请命于上天之主宰与夫三界分治之真灵,曰府,曰司,曰宫,曰院。凡有关世人死生罪福之所,必一一謄诚以闻,或奏,或申,或关,或牒,又当随其尊卑等第为之。"④中国古代宗教祭祀之仪中就已有祝祷之词。早期道教也有"三官手书"用于请祷,内"书病人姓名,说服罪之意。作三通,其一上之天,著山上,其一埋之地,其一沉之水"。⑤《太平经》中也说到天上有"神祝",地上有"书文","天上有常神圣要语,时下授人以言,用使神吏应气而往来也",而"书文凡事,各自有本,按本共以众文人辞叶共因而说之如此矣。俱合人心意者,即合神祇;不合人心意者,不合神祇"。⑥但是,它们同世俗文书不同。魏晋南北朝以后,道教斋醮仪式敷衍滋生,文书形式也渐趋增多。南宋道士金允中《上清灵宝大法》认为:"大块未判,至道混融。简策不形,无名可别。中古以降,科教宏敷,因世定仪,遂有关奏。"⑦吕元素《道门定制·序》称:"道门斋醮简牍之设,古者止符篆朱章而已,其他表状文移之属,皆后世以人间礼,兼考合经教而增益者。"⑧所谓"因世定仪"和"以人间礼",就是指道教文书的产生和形式,都是按照人间的礼仪文书而仿制增益的。金允中认为"天人一理,幽明一致",⑨因此,人间的尊卑左右的礼仪同样适用于祭祀神祇,人间的文书形式也适用于沟通人神,但是要贯串天人,通达幽明,还必须仰赖道士的德行,认为"建坛之式,具存古典,而行移关申,所以寓形其词而达其事。然行之有经用之合宜则不在乎过繁,倘德不足以动幽冥,学未至于通教冥,纵使千辞万幅亦为徒然"。AB道教文检的主要形式包括:章奏、表申、牒劄和关牒等。
这类文书形式原来均系世俗文献。《后汉书·胡广传》注引《汉杂事》:"凡群臣之书,通于天子者四品:一曰章,二曰奏,三曰表,四曰駮议。"AC汉蔡邕《独断》中也有类似的记载。魏晋南北朝时期,道教在趋奉统治阶级的同时,陆续将世俗文书形式引进了道教仪式,在文书中将臣对君的格式应用于对天神地祇,如同其教义思想的变化也从属于统治阶级的需要一样。《上清灵宝大法》称:"凡有请祈,须仗文檄,然须言辞有理,亦要典格无亏,有如朝廷疏状,尚有定格,高天上帝、无极至尊,岂可妄乱亵渎。主领斋醮,职在关宣,通达悃诚,利济幽显,即在练达科教,要在少通文词。况黄箓大斋,人天所重,全在高功立意,措词不当,随顺俗情,卤莽备奏,于理窒碍,决难感通"。AD道教常用文检有:
章奏道教仪式中给帝尊的文书。《无上黄箓大斋立成仪》有《启告玄穹解秽章》《酆都赦罪章》《开通道路章》《炼度沐浴章》《升度亡灵章》等,奏告三清、昊天、天皇、北极、后土、太乙、九幽、南极、十方天尊等等。AE表申道教仪式中给一般神祇的文书。明刊《事物纪原》称:"尧咨四岳,舜命九官,并陈词不假书翰,则敷奏以言,章表之义也。汉乃有章、表、奏、駮四等,则表,盖汉制也。《苏氏演义》曰:'表者,白也,言以情旨表白于外也。
按衣外为表,论语必表而出之,以披露于意。'《杂事》曰:
'汉定礼制,则有四品'。"AF据《无上黄箓大斋立成仪》,申发于灵宝三师、三官、日宫、月宫、五星四曜五斗、南斗、北斗、天曹、三洞经箓符命灵官将吏,等等。AG关牒道教仪式中给神司的文书。明刊《事物纪原》称:
"《唐会要》曰:'唐制诸司相质问,三曰关,开通其事也。'盖始于唐,宋朝神宗行官制用唐事。"AH据《无上黄箓大斋立成仪》载,关牒有《将吏关》《司命劄》《发奏状四直功曹关子》《发申状功曹符使关子》《普召牒》《追取关》《九真戒牒》《功德坛牒》等,关牒关于都城隍,州城隍、县城皇、诸狱、十方道、冥关幽路主者、土地里域真官、六道都案,等等。AI榜文在斋醮坛场前告贴的文书。据《无上黄箓大斋立成仪》载,榜文有《开经榜》《古法十戒榜》《告谕誓言榜》《告谕斋官榜》《知职榜》《约束将吏榜》《约束孤魂榜》《宣谕亡灵榜》《法事节次榜》等,其中有的是告谕信众的,如《开经榜》罗列斋会念诵的全部经典目录,《斋坛节次榜》叙述斋会演习的全部科仪名目和程序。有的则是告谕神鬼的,如《将吏榜》通知神将仙吏来坛供职,《孤魂榜》晓谕各路孤魂来坛受度。AJ南宋道士金允中对众榜文曾加批评,指出:"斋坛旧榜文旧科所有者,不甚繁杂。若随俗增益,恐徒费纸劄,于事无备。"AK因此元明以降,各榜渐合而从简。一般每个斋会都发一榜文,包括了告谕信众和神鬼的多种内容。港台地区大型醮会还流行《功德榜》,榜上列举全部参加斋会的善信名单,其篇幅往往长达几十米,类似于民间捐款芳名录。
青词道教仪式中的诗体祝文。亦称绿章。唐李肇《翰林志》称,"凡太清宫道观,荐告词文,皆用青藤纸朱字,谓之青词",LB其事约始于唐天宝四载(743)。青词多为骈文,对仗工整,文辞瞻丽。其格式类似于章奏文书,首叙上青词者姓名和道阶官位,次述祈祷神祇尊号,以及奏述事由。《道门定制》卷一称:"青词止上三清、玉帝,或专上玉帝为善。或有自九皇而下,至于十极诸天三界真灵,皆列于词中。"LC由于青词是因时因地因人的即兴之作,因此,多产生于大型的斋会,流传至今的不少名家青词之作,如王安石、苏轼、虞集等,大多奉帝王之命写于宫廷的斋醮之中。
道教仪式的各种文检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曾受到世俗文书的深刻影响,但是一旦作为斋醮仪式的组成部分,道教徒都力图减少其尘世气息,而使其具有道教特点。宋代道士吕元素《道门定制》称:"道家奏状文牒,要须清净典雅,蝉蜕挟法作成之语,方称太上所以立教劝善之意。近有专从事于文字者一一模仿官府行移,造为文牒、公据之类,言词芜鄙,凌胁神祇,后署天师高功衔,其实出于己意,神明聪直岂可欺哉。不知奉道事天理趣,与法官考召治鬼之义大不同,况于官府文法尤不相干也。"LD另外,对于文检的写作和书写,也形成了一些代代传承的规定,例如:
在文体风格要求方面,《道门定制》称:"章词之体,欲实而不文,拙而不工,朴而不华,实而不伪,直而不曲,辩而不繁,弱而不秽,清而不浊,正而不邪,简要而输诚,则可以感天地,动鬼神,径上天曹,报应立至也。"LE在章表称谓方面,关于神号采用,《道门定制》称:"凡称扬天尊及旛上所题,不可私意随宜为一时新奇,须是出诸经忏法中方可。"LF关于下称,要须"典格无亏",宋代道士白玉蟾批评在文书中自称"真人"的作法时称:"岂有凡俗以真人为职衔,公然妄用。LG《上清灵宝大法》则指出,"奏申之格,名分所关,不可轻也。于人间而以臣为君,是乱天下也;于高真而以臣为君,岂非乱天上平。乱天下平,其罪不容于诛;乱天上者,为无罪乎?"LH在文检书写方面,关于表章书写,《道门定制》称:
"凡书章,北向施案,笔砚悉异,不可使杂用者。闭气书写,不得与人言,字未竟不得放笔。黄素勿令破损,飞落床席地土上。
注:
①③④⑧LCLDLELFLI《道藏要籍选刊》第8册396页,6页,551页,3页,4页,7页,4页,4页,7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
②《中国人的宗教仪礼》(日文版)第212页,日本福武书店,1983年
⑤《三国志》第一册264页《张鲁传》注引《典略》,中华书局,1959年
⑥《太平经合校》第181、354页,中华书局,1960年
⑦⑨ABADAEAGAIAJAKLH《道藏》第31册517页,517页,538页,513页,第9册390页、424页,407页,418、447页,447页(亦见第31册538页),第31册535页,517页,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联合出版,1988年
AC《后汉书》第6册1507页,中华书局,1965年
AFAH《事物纪原》(丛书集成本)第43页,44页,商务印书馆,1937年
LB《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595册295页,台湾商务印书馆,1985年
LG《道藏辑要》娄集第7册26页a,巴蜀书社,1986年
五供
施食
施食是道教科仪的一项重要的内容。《灵宝领教济度金书》称:"诸鬼神久处幽阴,形体饥渴,想念世间饮食,无顷刻忘,故施食一事,所以慰其想念,济其饥渴。"①《上清灵宝大法》称其"宣说灵章,咒施法食,三途五苦,尽得沾濡,十类四生,悉皆饱满,即超阴境,共涉仙乡"。②道教认为,在科仪中经过"咒施法食",阳世的食物已变为醍醐甘露,兰餚珍馔,玉液琼浆,使幽魂深味无为,永出轮回,证无上道。施食可以作为一种仪式体,如《灵宝施食法》;也可以是组成其他仪式体的一项仪式元,如《先天斛食济炼幽科仪》就是由施食和济幽、炼度等仪式元共同组合而成的。
早期道教并无施食科仪,但是在南朝宋时成书的《正一法文经章官品》称"北曹五千君官将一百二十人,治朱阳室,主收天地父母从民责饮食之鬼",该经已有称鬼"从民求饮食者","从民取食鬼者","从民求饮食之鬼"等等。③鬼有饥而求食的,这就为道教的施食仪的形成和流行准备了条件。至迟在唐代,道教的施食仪已经有了相当的规模和影响。《艺文类聚》卷四称:"道经曰:七月十五,中元之日,地官校勾,搜选人间,分别善恶,诸天圣众,普诣宫中,简定劫数,人鬼传录,饿鬼囚徒,一时皆集。以其日作玄都大献于玉京山,采诸花果,珍奇异物,幢幡宝盖,清膳饮食,献诸圣众。道士于其日夜讲诵是经,十方大圣,齐咏灵篇,囚徒饿鬼俱饱满,免于众苦,得还人中。"④尽管玄都大献玉京山,场面浩大,道士众多,但是其仪只是"日夜讲诵是经",比较简单。南宋道士王契真和金允中分别编集的二种《上清灵宝大法》以及林灵真编的《灵宝领教济度金书》,都有施食科仪的名目和内容。例如:"开度黄箓斋五日节目"的第二天"夜中,召摄正度魂灵及七祖九幽,亡者身后冤仇,赴坛沐浴,全形医治,解结,咒献法食",第三天夜中"修设玄都大献玉山净供,普召六道四生,诸类幽魂,飨食受炼,传戒往生";"明真斋三日节目"的第二天入夜"修设玉清溟涬大梵甘露净供,普召六道四生诸类幽魂,飨食受炼,传戒超生"另外,"九天生神斋三日节目"、"灭度五炼生尸斋三日节目"和"度星灭罪斋三日节目"等也都有"修设青玄普度净供,普召六道四生,诸类幽魂,飨食受炼,传戒超生"等内容。⑤根据南宋时期道教科仪文献总集的记载,道教的施食科仪,名目既有差别,内容也甚繁复。《灵宝领教济度金书》卷三百一十称"诸施食,所谓玉山净供,所谓甘露净供,所谓祭炼,均一法耳,特科仪有详略也"。⑥因此,较详的施食仪中也包含了炼度的部分内容。
据王契真的《上清灵宝大法》称,施食科仪的程序是:传戒,施食请降,开通鬼路,召孤魂,焚追众魂符,升座,宣天皇宝诰,召六道,焚天道符,焚神道符,焚人道符,焚地道、鬼道、畜道符,普摄三恶道赴筵朝上帝咒,召亡魂、焚召亡魂符,咒献,灌化,五厨经,圆成。⑦据金允中《上清灵宝大法》,则是立香案,茭廓前高功上香,望阙,口奏,道众举幡歌斗章先召六道,次召孤魂,举大圣黄华荡形天尊,引至浴室,宣沐浴科,高功存变浴室,请降生气灌注身中,讽中篇,三礼;引孤魂,赴茭廓,次第咒食;咒食文,道众咒食;次讽中篇,以多为度;回向。⑧《灵宝领教济度金书》卷九十六和九十七的"科仪立成品"(青玄斋用)也有"普度净供品",其施食科仪的程序较之王契真和金允中的记载都要复杂得多。它的程序是,步虚,洒净,普献颂,祝香焚降真召灵符,请太乙和三清;众诵中篇,旋绕,洒净;焚玉字真符,焚梵气、甘露、变食等符,焚达冥、破狱等符,焚召六道、四生、追魂、寻魂等符,持幡往门外行召魂仪;法师在坛行普度伤亡复旧还形法,焚召广度沉沦真人等三十九真人符,引亡魂至浴所,入浴,焚改貌还形、解秽除尘和仙衣等符,引幡绕斛筵,洒水,焚甘露和开咽喉等符,引众魂受食召水火炼形天尊,焚建水池和火府等符,移幡于水火两池之间,焚水炼和火炼等符,焚生肝、生心、生脾、生肺、生肾以及全形、成形等符,诵青玄炼魂玉章移幡于法座前,智慧颂,皈依道经师三宝,奉戒颂生天箓,宣超生符,托生符,宣功德牒启谢,回軿颂,宣护送牒,送魂,焚仙魂。⑨南宋时期三种施食科仪都包含开通鬼路、召六道孤魂赴筵、变化法食、开通咽喉、施食众魂、宣戒亡灵、皈依三宝的内容。这是它们的共同点。不同之处则是有的在坛场布置上除置孤魂香案外,还要立茭廓有的召孤魂仅召六道,而有的却要分别召请二十二类孤魂有的奉请神灵赴坛仅指主神,有的除主神外还要奉请三十九名真灵降坛有的除施食外,还要加上水火炼度、全形成形的内容。
各种施食仪的孤魂香案上,均置有斛食。金允中《上清灵宝大法》卷十三称斛食的制作,"用米一升或二升至数升,皆随力制为净饭,切忌荤秽,乘熟装成一小斛,不必用面食之类。有力者自从其厚,于其日晚间方造"。AB另外,施食仪中的孤魂香案都置于坛场外的空地上,"务令宽广,仍戒喧杂",香案上安香炉、净水和灯烛,旁置斛食,"盖以食祭鬼,不宜人气及灯烛逼近"。AC施食仪的斛食,既是阳世饭食,在施给众魂食用时,就要"变化"为法食。高功法师于咒食之所,执手盂,焚变食符,念启请咒,手结五岳印,请五方气入手中。存想各方真气,下灌斛筵,于每方烧真文。次念三光咒,取日光九芒、月光十芒和黄芒之气等三光气,吹于食上,又念三尊号,吹三天气于食上。左右手,玉清诀,存身为元始天尊,启召溟涬大变神王下降变食,次以杨枝水洒食,诵诸秘咒,为亡灵开通咽喉,胃管生津,旋绕斛筵,"变化法食,皆是云厨甘灵,异品珍餚,果是交梨火枣、丹李蟠桃之类,品味香美,遍满无边,馁腹皆充,食之无尽",AD"存斛筵广大,可以遍迥无穷所"。AE《灵宝玉鉴》对于高功法师在变食中的存想有明确的要求,称"变食之法师,存为救苦天尊,坛众为诸大真人,法筵为三层宝坛。斛中红光紫气,上冲天际,三宝上帝、太一慈尊、十方救苦真人、日月星斗三界真宰,在空玄之中为作证明。天门金光,道气百千万重,绵绵而降,灌注己身及斛食水盂之中,内外映彻",在存想中,"天尊光明遍照天上地下,十方世界无不洞明,天尊洒光露,灌注法食,光明瑞气,流注无穷","其斛摄化无碍,香气馥郁,充塞虚空,广大无量"。AF在施食仪中,受食的除了有黄箓斋供的亡主以外,还有四生六道中的一切孤魂。因此,各种施食仪都包含召四生六道和各类孤魂的内容。金允中的《上清灵宝大法》列举的孤魂有二十二类,孤魂的范围覆盖了南宋社会的各个阶层,其中有"历代帝王,前朝君主;尊而后妃,下而嫔御"乃至于"寇儴之辈,劫掠之徒;犯刑徒众,法死伤魂"。还有各行各业和各种社会层次之人,例如:"千古英雄,历代将帅;戎门率众,军阵兵行;文场秀士,学海儒生;九流之士,杂艺之伦;江上渔人,溪头钓叟;耕稼之民,农桑之众;川陆经商,江湖贩鬻;割烹之众,宰屠之行"乃至于"街衢游子,市井闲徒;伶人乐部,俳客倡流;路歧市艺,南北杂能"。还有佛道教徒和隐士、摩尼教徒,例如:"真祠羽,琳馆黄冠;山林逸士,岩谷幽人;宫观女冠,寺院尼众"乃至于"绝荤之众,吃菜之徒"等等。AG无论在阳世的尊卑贵贱,在斛食仪中一律都是孤魂,都沉沦于饥渴幽暗之中,同样享受法食,都经过符咒之化而升登仙界。因此,在这个局部内容上,道教的神权突破了王权对它的控制,使阴世的王公贵族服从于自己。
如同炼度仪一样,施食仪对于高功的要求甚严。《上清灵宝大法》称高功凡欲至晚施食,"此日先须炼形,存神发真,依法朝奏三天金阙,存玉皇在紫庭之左,青玄在紫庭之右,此二宫乃左右目上出日入月之所,真道所居也。三宫脑上乃捷神之府也。兆早朝默奏,先请降玉皇慈悲吉祥,甘露下降,变炼斛食,自请降之后,举心运意,行住坐卧,皆是大献管要,心机归一,不可妄想",AH在科仪中,也要焚符、念咒、结印和存想,将自身之气与日月星三光之气、五方之气,内外贯彻,普度众魂。
一般认为,道教的施食科仪来自佛教的"焰口"仪。但是,道教的"施食"和佛教的"焰口"有很多不同之处。
佛藏中现存最早的关于焰口的经典是唐代沙门不空翻译的《佛说救拔焰口饿鬼陀罗尼经》和《施诸饿鬼饮食及水法并手印》等。不空译经之始大约晚于《艺文类聚》成书一百余年,因此,道教的玄都大献于玉京山,以清膳饮食使囚徒饿鬼俱饱满的仪式,至少要早于佛教焰口约一百余年。
佛教的焰口仪的要义是,阿难初入佛教时,忽见名曰焰口的饿鬼,其形丑陋,焰口对阿难说:"却后三日,汝命将尽,即便生于饿鬼之中。"阿难惊问,何方可免。焰口称:"汝于明日,若能布施百千那由佗恒河沙数饿鬼,并百千婆罗门仙等,以摩伽陀国所用之斛,各施一斛饮食,并及为我供养三宝,汝得增寿。"AI阿难晨诣求佛,佛言有无量威德自在光明如来咒,诵此咒者,令诸饮食变少成多,变粗为精。又说甘露咒,诵此咒者,水变甘露,清凉美味,广大如海。阿难闻之,备净饭净水,众鬼触之食之,皆得六根清净,超生善道,阿难亦得延寿。因此,《施诸饿鬼饮食及水法》主要是三个部分:
一是破地狱门及开咽喉;二是无量威德自在光明如来咒;三是甘露咒。AJ兴慈的《蒙山施食要意十则》称,蒙山施食仪是"宋不动梵师,居蜀蒙山,爰集救拔焰口饿鬼经,水施食法,并以二咒为主,集诸密部成文"而作成。此仪"一人多人,僧坊林野,皆可遵施,自后禅门日诵,编入晚课,以为日诵常规,由是各方丛林,大小庵居,晚课必施。唯此施食,功满华夏,今古同遵,遍利无穷"。AK由此可知,佛教的焰口仪是一种个人或集体都可进行的以念诵和观想为主的仪式,无论在内容上和规模上都同道教施食科仪有很大差别。
类似于《蒙山施食法》的,道藏中另收有《灵宝施食法》一种。《灵宝施食法》成书的时代已不可考,但其行仪方式和内容结构和"至夜静,望空默念",所念的有净三业咒、土地咒、救苦经、普照鬼神咒、甘露开咽喉咒、化食咒、五厨咒(《五厨经》)、解冤咒,逐一宣传三皈依、九真戒和四大誓愿,最后以散食咒结束,称此施食功德令"宗亲师资并眷属,普及诸众生,皆成无上道"。LB《灵宝施食法》中的咒语多有仿效梵音,但与佛教蒙山施食的梵音咒语亦不同。至于南宋时期道教科仪总集中的施食科仪,则多具道教自身的特点。
注:
①②③⑤⑥⑦⑧⑨ABACADAEAGAHLB《道藏》第8册820页,第31册419页,第28册548页,第7册34、35、36页,第8册820页,第31册246~249页,589~608页,第7册455~470页,第31册412页,598、414页,246页,607页,600~604页,247页,第34册772~773页,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联合出版,1988年
④《艺文类聚》第1册80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65年
AF《道藏要籍选刊》第8册797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
AIAJ《道藏》闰集第14册78页b,80页a
AK《蒙山施食念诵说法仪》第3页,上海佛教协会,1987年
经典文检
经典文检指道教斋醮仪式使用的书文,包括科仪经典和文检两部分。
科仪经典是道士演习仪式的文字脚本,文字固定,世代传承,大致由三个部分组成,即:散文体和骈文体的经文,韵文体的赞颂或吟偈以及提示道士礼拜仪节的规定。散文或骈文体的经文,大多用于启请、召请天神、申奏举斋目的,或者代神宣教民众。韵文体的赞颂或吟偈,大多是五言或七言诗体,多用于步虚、绕坛或法师行术时的诵唱或伴唱,它们多作为大段经文念白之间的过渡。至于一些礼拜仪节的规定大多是简单的散文,类似于剧本中的表演提示。现存的科仪经典都经过历代仪式实践的反复磨练,因而在表达教义思想和仪式组织安排等方面都比较完整并且错落有致。仪式要素的组织安排也富于变化,使欣赏仪式的信徒不感到单调乏味。
道士学习科仪经典,代代都以抄写经文作为入门的第一步。
《要修科仪戒律钞》称:"抄写经文,令人代代聪明,博闻妙赜,恒值圣代,当知今日,明贤博达皆由书写三洞尊经,非唯来生得益,及至现在获福。"①其中所称"三洞尊经",包括科仪经典在内,抄写经典不仅促使道士熟悉经典和研习经典,也促使道士代代相承,不断努力使斋醮仪式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生活和信徒要求。
文检是道士演习仪式时根据当时当地信徒的要求而书写的仪式文书的总称,其格式大致固定而部分文字却因时因地有所变化。根据日本大渊忍尔的研究,文检一词首见于唐代敦煌文书巴黎第2795号《本际经》卷三,②在南宋以后的科仪典籍中已经普遍使用。文检在斋醮仪式中有重要作用。《道门定制》称:"醮无大小,所重奏章,幽明倚为莫大之利益。"③认为文检在斋醮仪式中是祈福度亡的最大利益所在。《灵宝玉鉴·奏申关牒文字论》则称:"斋法之设,必有奏申关牒,悉如阳世之官府者,以事人之道,事天地神祇也,所以寓诚也。
是假我之有,以感通寂然不动之无也。然后见其洋洋乎,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以明其不敢以上下神祇为无也。所以尽事人之道,以事天地神祇也。故阐事之先,必请命于上天之主宰与夫三界分治之真灵,曰府,曰司,曰宫,曰院。凡有关世人死生罪福之所,必一一謄诚以闻,或奏,或申,或关,或牒,又当随其尊卑等第为之。"④中国古代宗教祭祀之仪中就已有祝祷之词。早期道教也有"三官手书"用于请祷,内"书病人姓名,说服罪之意。作三通,其一上之天,著山上,其一埋之地,其一沉之水"。⑤《太平经》中也说到天上有"神祝",地上有"书文","天上有常神圣要语,时下授人以言,用使神吏应气而往来也",而"书文凡事,各自有本,按本共以众文人辞叶共因而说之如此矣。俱合人心意者,即合神祇;不合人心意者,不合神祇"。⑥但是,它们同世俗文书不同。魏晋南北朝以后,道教斋醮仪式敷衍滋生,文书形式也渐趋增多。南宋道士金允中《上清灵宝大法》认为:"大块未判,至道混融。简策不形,无名可别。中古以降,科教宏敷,因世定仪,遂有关奏。"⑦吕元素《道门定制·序》称:"道门斋醮简牍之设,古者止符篆朱章而已,其他表状文移之属,皆后世以人间礼,兼考合经教而增益者。"⑧所谓"因世定仪"和"以人间礼",就是指道教文书的产生和形式,都是按照人间的礼仪文书而仿制增益的。金允中认为"天人一理,幽明一致",⑨因此,人间的尊卑左右的礼仪同样适用于祭祀神祇,人间的文书形式也适用于沟通人神,但是要贯串天人,通达幽明,还必须仰赖道士的德行,认为"建坛之式,具存古典,而行移关申,所以寓形其词而达其事。然行之有经用之合宜则不在乎过繁,倘德不足以动幽冥,学未至于通教冥,纵使千辞万幅亦为徒然"。AB道教文检的主要形式包括:章奏、表申、牒劄和关牒等。
这类文书形式原来均系世俗文献。《后汉书·胡广传》注引《汉杂事》:"凡群臣之书,通于天子者四品:一曰章,二曰奏,三曰表,四曰駮议。"AC汉蔡邕《独断》中也有类似的记载。魏晋南北朝时期,道教在趋奉统治阶级的同时,陆续将世俗文书形式引进了道教仪式,在文书中将臣对君的格式应用于对天神地祇,如同其教义思想的变化也从属于统治阶级的需要一样。《上清灵宝大法》称:"凡有请祈,须仗文檄,然须言辞有理,亦要典格无亏,有如朝廷疏状,尚有定格,高天上帝、无极至尊,岂可妄乱亵渎。主领斋醮,职在关宣,通达悃诚,利济幽显,即在练达科教,要在少通文词。况黄箓大斋,人天所重,全在高功立意,措词不当,随顺俗情,卤莽备奏,于理窒碍,决难感通"。AD道教常用文检有:
章奏道教仪式中给帝尊的文书。《无上黄箓大斋立成仪》有《启告玄穹解秽章》《酆都赦罪章》《开通道路章》《炼度沐浴章》《升度亡灵章》等,奏告三清、昊天、天皇、北极、后土、太乙、九幽、南极、十方天尊等等。AE表申道教仪式中给一般神祇的文书。明刊《事物纪原》称:"尧咨四岳,舜命九官,并陈词不假书翰,则敷奏以言,章表之义也。汉乃有章、表、奏、駮四等,则表,盖汉制也。《苏氏演义》曰:'表者,白也,言以情旨表白于外也。
按衣外为表,论语必表而出之,以披露于意。'《杂事》曰:
'汉定礼制,则有四品'。"AF据《无上黄箓大斋立成仪》,申发于灵宝三师、三官、日宫、月宫、五星四曜五斗、南斗、北斗、天曹、三洞经箓符命灵官将吏,等等。AG关牒道教仪式中给神司的文书。明刊《事物纪原》称:
"《唐会要》曰:'唐制诸司相质问,三曰关,开通其事也。'盖始于唐,宋朝神宗行官制用唐事。"AH据《无上黄箓大斋立成仪》载,关牒有《将吏关》《司命劄》《发奏状四直功曹关子》《发申状功曹符使关子》《普召牒》《追取关》《九真戒牒》《功德坛牒》等,关牒关于都城隍,州城隍、县城皇、诸狱、十方道、冥关幽路主者、土地里域真官、六道都案,等等。AI榜文在斋醮坛场前告贴的文书。据《无上黄箓大斋立成仪》载,榜文有《开经榜》《古法十戒榜》《告谕誓言榜》《告谕斋官榜》《知职榜》《约束将吏榜》《约束孤魂榜》《宣谕亡灵榜》《法事节次榜》等,其中有的是告谕信众的,如《开经榜》罗列斋会念诵的全部经典目录,《斋坛节次榜》叙述斋会演习的全部科仪名目和程序。有的则是告谕神鬼的,如《将吏榜》通知神将仙吏来坛供职,《孤魂榜》晓谕各路孤魂来坛受度。AJ南宋道士金允中对众榜文曾加批评,指出:"斋坛旧榜文旧科所有者,不甚繁杂。若随俗增益,恐徒费纸劄,于事无备。"AK因此元明以降,各榜渐合而从简。一般每个斋会都发一榜文,包括了告谕信众和神鬼的多种内容。港台地区大型醮会还流行《功德榜》,榜上列举全部参加斋会的善信名单,其篇幅往往长达几十米,类似于民间捐款芳名录。
青词道教仪式中的诗体祝文。亦称绿章。唐李肇《翰林志》称,"凡太清宫道观,荐告词文,皆用青藤纸朱字,谓之青词",LB其事约始于唐天宝四载(743)。青词多为骈文,对仗工整,文辞瞻丽。其格式类似于章奏文书,首叙上青词者姓名和道阶官位,次述祈祷神祇尊号,以及奏述事由。《道门定制》卷一称:"青词止上三清、玉帝,或专上玉帝为善。或有自九皇而下,至于十极诸天三界真灵,皆列于词中。"LC由于青词是因时因地因人的即兴之作,因此,多产生于大型的斋会,流传至今的不少名家青词之作,如王安石、苏轼、虞集等,大多奉帝王之命写于宫廷的斋醮之中。
道教仪式的各种文检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曾受到世俗文书的深刻影响,但是一旦作为斋醮仪式的组成部分,道教徒都力图减少其尘世气息,而使其具有道教特点。宋代道士吕元素《道门定制》称:"道家奏状文牒,要须清净典雅,蝉蜕挟法作成之语,方称太上所以立教劝善之意。近有专从事于文字者一一模仿官府行移,造为文牒、公据之类,言词芜鄙,凌胁神祇,后署天师高功衔,其实出于己意,神明聪直岂可欺哉。不知奉道事天理趣,与法官考召治鬼之义大不同,况于官府文法尤不相干也。"LD另外,对于文检的写作和书写,也形成了一些代代传承的规定,例如:
在文体风格要求方面,《道门定制》称:"章词之体,欲实而不文,拙而不工,朴而不华,实而不伪,直而不曲,辩而不繁,弱而不秽,清而不浊,正而不邪,简要而输诚,则可以感天地,动鬼神,径上天曹,报应立至也。"LE在章表称谓方面,关于神号采用,《道门定制》称:"凡称扬天尊及旛上所题,不可私意随宜为一时新奇,须是出诸经忏法中方可。"LF关于下称,要须"典格无亏",宋代道士白玉蟾批评在文书中自称"真人"的作法时称:"岂有凡俗以真人为职衔,公然妄用。LG《上清灵宝大法》则指出,"奏申之格,名分所关,不可轻也。于人间而以臣为君,是乱天下也;于高真而以臣为君,岂非乱天上平。乱天下平,其罪不容于诛;乱天上者,为无罪乎?"LH在文检书写方面,关于表章书写,《道门定制》称:
"凡书章,北向施案,笔砚悉异,不可使杂用者。闭气书写,不得与人言,字未竟不得放笔。黄素勿令破损,飞落床席地土上。
注:
①③④⑧LCLDLELFLI《道藏要籍选刊》第8册396页,6页,551页,3页,4页,7页,4页,4页,7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
②《中国人的宗教仪礼》(日文版)第212页,日本福武书店,1983年
⑤《三国志》第一册264页《张鲁传》注引《典略》,中华书局,1959年
⑥《太平经合校》第181、354页,中华书局,1960年
⑦⑨ABADAEAGAIAJAKLH《道藏》第31册517页,517页,538页,513页,第9册390页、424页,407页,418、447页,447页(亦见第31册538页),第31册535页,517页,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联合出版,1988年
AC《后汉书》第6册1507页,中华书局,1965年
AFAH《事物纪原》(丛书集成本)第43页,44页,商务印书馆,1937年
LB《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595册295页,台湾商务印书馆,1985年
LG《道藏辑要》娄集第7册26页a,巴蜀书社,1986年
五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