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道教 第65节
注: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CDCECFCG《太平经合校》第4页,第148~149、152页,第420页,第32页,第151页第38页第196~197页,第406页,第685页,第699页,第242页,第247页,第242页,中华书局,1960年
CH《道藏要籍选刊》第5册782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
承负
承负,在道教教义中指善恶报应,因果相关。道教认为任何人的善恶行为都会对后代子孙产生影响,而人的今世祸福也都是先人行为的结果。这一思想主要流行于东汉和魏晋时期。
早期道教太平道信奉的《太平经》中,有大量关于承负的内容,卷十八至三十四和卷三十七还有《解承负诀》和《五事解承负法》等专题章节。所谓承负,"承者为前,负者为后,承者,乃谓先人本承天心而行,小小失之,不自知,用日积久,相聚为多,今后生人反无辜蒙其过谪,连传被其灾,故前为承,后为负也。负者,流灾亦不由一人之治,比连不平,前后更相负,故名之为负。负者,乃先人负于后生者也;
病更相承负也,言灾害未当能善绝也"。①这一段意思,就是说,今人受到的祸福归结为祖先的行为恶善,同时今人的善恶行为也会使后代得到相应的福祸结果。这种因果关系,从后代的角度说是"承",而从先人的角度说是"负"。
秦汉时期的道家著作并无"承负"的观念。在善恶观上,《道德经》认为"天道无亲,常与善人"(七十九章)。据此,行善的人自应得到善报,但是,事实上社会现象却并非如此,"凡人之行,或有力行善,反常得恶,或有力行恶,反得善,因自言为贤者非也"。②对于这种善得恶报,恶得善应的现象,道教利用天道循环说作为承负的哲学依据,又利用宗法社会紧密的血缘关系作出解释。《太平经》称:"元气恍惚自然,共凝成一,名为天也;分而生阴而成地,名为二也,因为上天下地,阴阳相合施生人,名为三也。三统共生,长养凡物名为财,财共生欲,欲共生邪,邪共生奸,奸共生猾,猾共生害而不止则乱败,败而不止不可复理,因穷还反其本,共名为承负。"③这也就是《道德经》所说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有物就有欲望,有欲望就产生邪恶,有邪恶就导致乱败,乱败发展到极点又回复到本原,这种天道循环思想就是承负说的哲学基础。另外,在《太平经》卷一百十中又称"天下之事,孝忠诚信为大,故勿得自放恣",④所谓孝、忠、诚、信,都是封建宗法社会的道德规范,以"孝亲"作为善行的行为规范,自然有一个报应结果,这就是承负。
早期道教关于承负的范围,有多种说法,一说是"因复过去,流其后世,成承五祖,一小周十世,而一反初",即善恶报应,自身要前承五代,后负五代,前后共十代为一个承负周期。另一说是"承负者,天有三部,帝王三万岁相流,臣承负三千岁,民三百岁。皆承负相及,一伏一起,随人政衰盛不绝"。⑤意思是不同地位的人承负时间并不相同,不过共同点就是人的祸福都同先人的恶善有关,而人的行为又是后代的福祸根源。
《太平经》也提出了解除承负、免除厄运的办法,"古者大贤人本皆知自养之道,故得治意,少承负之失也。其后世学人之师,皆多绝匿其真要道之文,以浮华传学,违失天道之要意","故生承负之灾"。《五事解承负法》称"欲解承负之责,莫如守一。守一久,天将怜之。一者,天之纪纲,万物之本也。思其本,流及其末"。⑥《太平经》的"守一",就是"为善","外则行仁施惠为功,不望其报,忠孝亦同","内常专神,爱之如赤子,百祸如何敢干"。⑦这就将行善、修道同解除承负联系在一起。
"承负"观念出现以后,道教中也有持反对态度的。他们认为,如果人的福祸同现世的善恶行为无关,这就会使人善恶不分。"为善复何益邪?为恶何伤乎哉?乃时运自然,力行善,复何功邪"?⑧这就不可能使"承负"对人的善恶行为产生制约的作用。另外,它也同道可以因修而得的理想追求,有一定的矛盾。《太平经》中曾称"人命近在汝身,何为叩心仰呼天乎?有身不自清,当清谁乎?有身不自爱,当爱谁乎?有身不自成,当成谁乎?有身不自念,当念谁乎?有身不自责,当责谁乎","天道万端,在人可为"。⑨既然人可为"天道",人应该清自己,爱自己,成自己,念自己,责自己,那么顺理成章的应该是自己的善恶行为决定自己的福祸。稍后,东晋葛洪《抱朴子内篇》就引用《龟甲文》称"我命在我不在天",CD《西升经》也称"我命在我,不属天地"。CE这些都在理论上以及实践上修改了"承负"的道德理论,代之而起的就是"三尸"说。
《太平经》第一百十卷中,说到人间善恶,天自有知,称"天遣神往记之,过无大小,天皆知之。簿疏善恶之籍,岁日月拘校,前后除算减年","算尽当入土,逝流后生"。CF这样一种由天神计算人的善恶的说法,无疑比"承负"来得"积极",同时也为后世的由人体内的"三尸"与天神配合记人善恶的说法,或者民间的由灶君与天神配合记人善恶的说法,准备了神学理论的基础。
注: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CF《太平经合校》第70页,22页,305页,543页,22页,60、55页,743页,374页,527、339页,526页,中华书局,1960年
CD《抱朴子内篇校释》(增订本)第287页,中华书局,1985年
CE《道藏要籍选刊》第3册618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
八卦
八卦,是儒家经典《周易》中的重要概念,又称"经卦",指的是《周易》中的八种基本图形。卦形由阳爻"-"
八卦的起源,有种种揣测,一说起源于结绳改书契时,阳爻代表大结,阴爻代表小结;一说起源于生殖崇拜;一说模仿占卜的龟兆;一说代表一种原始文字;一说起源于蓍草排列的方式。其中,作为占卜的筮具蓍单变化的说法比较合理。
《易传·系辞下》称,"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①春秋战国时,八卦就已同某些特定的意义相联系,即:乾象征天、光、玉、君、天子、父;坤象征土、帛、马、母、众、顺、温、安、正、厚;
坎象征水、川、众、夫、劳、强、和;离象征火、日、鸟、牛、公、侯、姑,等等。其中最重要的是乾、坤两卦,将它们比类为阳阴、天地、父母,当作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一切现象的初源。
汉代对于《周易》的解释和研究是谶纬学的一部分,形成了卦气说。所谓卦气,据汉郑康成《易纬稽览图》卷上注:
"诸卦谓六十四卦也,气谓用事所当效气,温寒清浊者,各如其所者"。②即将易卦同气候历法相配合,以坎、离、震、兑配合四方与四时,称为四正卦或四方伯,以四卦的二十四卦爻分别配于二十四节气,将初爻分别主冬至、夏至、春分、秋分。以复、临、泰、大壮、夬、乾、姤、遁、否、观、剥、坤等十二卦配十二月,称为十二消息卦或十二辟卦。十二月卦共有七十二爻,配七十二候。六十四卦除去四正卦称为六十杂卦,六十杂卦共三百六十爻,配以一年的三百六十五又四分之一日,每卦配以六又八十分之七日,世称六日七分。卦气说的产生和发展,是为了预测天灾、人祸,是为了以《周易》解释正在发生和将要发生的事情,因此,是为"政权神授"的统治阶级的利益服务的。
汉代以后,象数学的发展,逐渐与术数命相之类相结合,《易纬乾凿度》有太乙行九宫之法,南北朝时演化为奇门遁甲术,以十干的乙丙丁为三奇,以戊己庚辛壬癸为六仪,三奇和六仪分别置于九宫,以甲统一,视其加临吉凶,以为趋避。
后世各种命相之术也都以八卦和天干地支相配测算人的天命吉凶。汉代随着以天然磁石琢成的"司南"出现,八卦与四方、五行、二十八宿相配,形成了堪舆的理法和形法。在确定住宅位置、朝向和选择坟墓方位时,也普遍采用了八卦之说。清代盛行的"八宅明镜",就是按卦图区分住宅朝向,称乾、兑、艮、坤为西四宅,离、震、巽、坎为东四宅。东四宅只能住属于东四命的人,西四宅只能住属于西四命的人。宅内房室布置也按"九星"(即卦爻变化)流布推断,规定门、床、住房配于吉方,厕所和杂室配于凶方,等等。
汉代以后,易的义理学的发展,成为中国哲学思想史的一个组成部分。魏晋时期,王弼提出达意由象、以言明象的主张:"象者,出意者也;言者,名象者也。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言。"认为"触类可为其象,合义可为其征",因此,人是可以"寻言以观象","寻象以观意"的,③着重于以《老子》之义解释卦的玄虚之意。宋明理学家大多对象数学持批评态度,程颐称:"有理而后有象,有象而后有数。《易》因象以明理,由象而知数。得其义,则象数在其中矣。必欲穷象之隐微,尽数之毫忽,乃寻流逐末,术家所尚,非儒者之所务也。"④理学家们以道德人事阐发《易》理,朱熹认为"盖《易》不比《诗》《书》,它是说尽天下后世无穷无尽底事理","又人须是经历天下许多事变,读《易》方知各有一理,精审端正"。⑤他也不同意程颐把乾卦各爻解释为虞舜从平民地位经过闻时、历试而成帝王的说法,指出"程《易》所以推说得无穷,然非《易》本义也"。⑥在《朱文公别集》中,朱熹明确提出要将义理和象数两种研究《周易》的方法结合起来,"要须先以卜筮占决之,求经文本意,而复以传释之,则其命词之意,与其所自来之故,皆可渐次而见矣"。⑦元明清以后,对于作为一种象征符号系统的"八卦"的研究和阐释,基本上是历史上的象数学派和义理学派的延续。
有人认为《周易》思想和道家思想有共同之处,但是《老子》中确实无八卦以及各种卦名的叙述。《庄子》中述及《周易》称"《易》以导阴阳",是"百家之学"的一种。⑧汉代《淮南子》述及《周易》,称其为"六艺"之一,只是已将"六艺"和"道"联系了起来,认为"六艺异科而皆同道",在《要略》中又称:"今《易》之乾坤足以穷道通意也,八卦可以识吉凶、知祸福矣,然而伏羲为之六十四变,周室增以六爻,所以原测淑清之道,而捃逐万物之祖也。"⑨意思是人们可以通过八卦的卦象变化来"穷道通意"。在《通玄真经》(《文子》)以及其后成书的《冲虚至德真经》(《列子》)之中,也多有述及《周易》、八卦和《河图》《洛书》的,但也都是借《易》理来"穷道通意"而已。
早期道教太平道,在《太平经》中也以易理八卦来"穷道通意"。卷七十二有《斋戒思神救死诀》称:"八卦乾坤,天地之体也,尚有休囚废绝少气之时,何况人乎?",意即八卦的卦象变化,体现了天地的生死、壮老的气的兴衰变化。卷一百十七的《天咎四人辱道诫》也称"天者名生称父,地者名养称母,因六甲十二子八卦之气以为纪,更相生转相使,故天道得常在不毁败,是常行施化之功也",也将八卦作为天地"更相生转相使"的变化之纪。当然,太平道也受到汉代"卦气说"的影响,并将卦象变化的理论吸收作为其表述教义思想的一种手段,卷一百十九的《三者为一家阳火数五诀》称,甲子是天正,乙丑是地正,丙寅是人正,"此三者,俱天地人初生之始,物之根本也。初生属阳,阳者本天地人元气。故乾坎艮震,在东北之面,其中和在坎艮之间,阴阳合生于中央"。CD但是,早期道教另一派五斗米道,在其《老子想尔注》的残卷中却只是以五行相生相克的思想解释道意,并无八卦卦象变化的词语。东晋时,葛洪在《抱朴子内篇》中称"道者涵乾括坤,其本无名",意思是乾坤两卦被包含在道之中,是道的体现,不过,葛洪同时也认为易只是"弥纶阴阳",其他"不可复加","善《易》者"并不能回答天地之间的一些问题,诸如:"周天之度数,四海之广狭,宇宙之相去,凡为几理,上何所极,下何所据,及其转动,谁所推引",等等。
据《抱朴子内篇·遐览》著录,东晋时已有《八卦符》,并称其为"大符也",CE可以推测,其时道教中已有人将八卦之卦象神化为遣神克鬼的符图了。易学义理学派的发展似乎在道教教义体系的构架过程中并未留下显著的痕迹。《阴符经》称:
"圣人知自然之不可为,因以制之。至静之道,律历所不能契,爰有奇器,是生万象,八卦甲子,神枢鬼藏,阴阳相胜之术,昭昭乎进于象矣"。CF唐末五代谭峭的《化书》也称:"陶炼五行,火之道也;流行无穷,水之道也;八卦环转,天地之道也;神物乃生,变化之道也。"CG从上引重要经论中的论述可见,在道教教义思想体系中,八卦卦象的意义,始终停留在作为认识和阐述天地之道、变化万状的象征之上。
道教内丹炼养的论著中,八卦的象数学说得到了广泛的使用。成书于东汉的道教"丹经之王"《周易参同契》就是一本将周易、黄老和炼养术结合起来,以象数之学阐述内养外炼的著作。唐宋以后,内丹炼养逐渐替代外丹术,无论南宗、北宗,或者中派、东派、西派,在其内丹著述中大多采用八卦的卦象变化来阐发一些难以言传的问题。李道纯《中和集》中有《自得》诗,其二云:"一切有为法,般般尽是尘。
穷通诸物理,放下此心身。随处安禅定,趋时乐至真。每将周易髓,警拔世间人"。CH他认为只有领会易理的精髓,才能真正放下心身,掌握修炼中的"无为"要领。
坎离,原是两个卦名,其卦形是"离中虚,坎中满"。在内丹炼养著作中,坎离指的是药物,也就是人的精、气、神。
朱熹说过:"《参同契》所言'坎离、水火、龙虎、铅汞'之属,只是互换其名,其实只是精气二者而已。精,水也。坎,龙也,汞也。气,火也。离,虎也,铅也。其法:以神运精气结而为丹,阳气在下,初成水,以火炼之则凝成丹。"CI《周易参同契》称"坎离冠首,光耀垂敷",CJ意思是:认识和掌握坎月离日是内丹炼养中重要的一项,只有置坎离于首,才能使日月光辉垂照。内丹家们通过坎离卦象及其变化,阐发的道理就是:离开内炼药物"精气神",人的内丹修炼是无法进行的,如同世界失去日月光华一样。
乾坤,也是两个卦名,其卦形是"乾三连,坤六段"。在内丹炼养著作中,乾坤指的是鼎器,也就是人体内部炼养精气的部位,大致相当于上下丹田。《悟真篇》中称"先把乾坤为鼎器,次抟乌兔药来烹","安炉立鼎法乾坤,锻炼精华制魂魄"。CK意思是,认识和掌握内炼部位也是内丹术中重要的一项。按先天八卦图的方位而言,乾为头部,相当于上丹田的部位;坤为腹部,相当于下丹田的部位。
火候,是内丹术中要认识和掌握的另一项重要内容。《陈虚白规中指南》称:"内丹之要有三,曰:玄牝、药物、火候。"CL古人也说,圣人传药不传火,从来火候少人知。这就是说炼丹家们将火候的理论和操作视作秘密,从不传外人。《悟真篇》中也称:"契论丹经讲至真,不将火候著于文。要知口诀通玄处,须共真仙仔细论。"CM意思是,火候极难以言辞表达,只能意会,也只有同有修炼功夫的"真仙"才能加以讨论,局外人听了或者看了也是不能领悟的。内丹家们述及火候时也多用卦象变化来作种种比喻。《周易参同契》称:"朔旦屯直事,至暮蒙当受"。ND一般认为,以一月三十日同各卦相配,除去乾坤坎离四卦,屯蒙指的是初一的日夜两卦的卦象。不过,内丹家们以"朝屯暮蒙"作为火候的法则。清代黄元吉在《乐育堂语录》中告诫弟子:"吾见生等阳生之时,进火之际,尚未明得易道朝屯暮蒙真正法则。盖易之屯卦,坎在上为药,以坎中一阳生也。震在下为火,以震下一阳,即所进之火也。
尔等逢阳生时,不管它气机往来何如,略以微微真意,下注尾闾,那真元一气,从前之顺行者,至此不许他顺,且意思向上,而顺行之当道遂阻,顺道既阻,无远可去,自然气机往上而升。自后而上,势必至于泥丸,此自然之理,有不待导之而后升,引之而后上者。暮取蒙之义,何也?蒙坎水在下,中有一阳,即药在下也。艮山在上,上有一阳,阳即所退之符,符即阳气升于泥丸。温养片时,化成甘露神水,实皆阳之所化,非真属阴也。以其行工至此,精化为气,气化为丹,宜行顺道,不宜如前进火时,运刚健之气,故曰阴符。"NE清代道士刘一明在《象言破疑》中曾对内丹家们以卦象阐述丹道的规律作过小结:"丹经皆借六十四卦,为阳火阴符之法象。以乾坤二卦为鼎炉者,取其阳刚阴柔为体也;以坎离二卦为药物者,取其刚柔中正为用也。复姤二卦为阴阳之交界。取其刚柔运用各有时节也。屯蒙二卦为造化之始,取其当进火而须用刚,当退火而须用柔也。既未为造化之终,取其阳火而用刚,不可太过,阴符而用柔,不可不及也。其余五十四卦皆随乾坤坎离复姤屯蒙既未十卦运用,自然而然。约而言之,总以阴阳相当,两而合一,归于混成之象而后已。"NF刘一明的归纳说明,内丹家著述中言及卦图和卦象,并非是对《周易》的义理和象数学的研究本身有何种创新和突破,充其量只是《易》的象数学的一种应用。因此,宋代张伯端在《悟真篇》中就提醒过后学:"此中得意休求象,若究群爻谩役情。"NG意思是读丹经学内丹的人,千万不要过分拘泥于象数之学,不然会劳而无功,徒费情思的。
注:
①《十三经注疏》第86页,中华书局,1980年
②安居香山、中村璋八编:《重修纬书集成》卷一(上),第122页,日本明德出版社,1981年
③《王弼集校释》第609页,中华书局,1980年
④《伊川文集》卷五
⑤⑥CI《朱子语类》第1659页,第1695页,第3002页,中华书局,1986年
⑦《朱文公别集》卷三
⑧⑨CFCGCJCKCMNDNG《道藏要籍选刊》第2册754页,第5册162、171~172页,第3册571页,第5册774页,第9册18页,第3册402页,409页,第9册5页,第3册411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CDCECFCG《太平经合校》第4页,第148~149、152页,第420页,第32页,第151页第38页第196~197页,第406页,第685页,第699页,第242页,第247页,第242页,中华书局,1960年
CH《道藏要籍选刊》第5册782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
承负
承负,在道教教义中指善恶报应,因果相关。道教认为任何人的善恶行为都会对后代子孙产生影响,而人的今世祸福也都是先人行为的结果。这一思想主要流行于东汉和魏晋时期。
早期道教太平道信奉的《太平经》中,有大量关于承负的内容,卷十八至三十四和卷三十七还有《解承负诀》和《五事解承负法》等专题章节。所谓承负,"承者为前,负者为后,承者,乃谓先人本承天心而行,小小失之,不自知,用日积久,相聚为多,今后生人反无辜蒙其过谪,连传被其灾,故前为承,后为负也。负者,流灾亦不由一人之治,比连不平,前后更相负,故名之为负。负者,乃先人负于后生者也;
病更相承负也,言灾害未当能善绝也"。①这一段意思,就是说,今人受到的祸福归结为祖先的行为恶善,同时今人的善恶行为也会使后代得到相应的福祸结果。这种因果关系,从后代的角度说是"承",而从先人的角度说是"负"。
秦汉时期的道家著作并无"承负"的观念。在善恶观上,《道德经》认为"天道无亲,常与善人"(七十九章)。据此,行善的人自应得到善报,但是,事实上社会现象却并非如此,"凡人之行,或有力行善,反常得恶,或有力行恶,反得善,因自言为贤者非也"。②对于这种善得恶报,恶得善应的现象,道教利用天道循环说作为承负的哲学依据,又利用宗法社会紧密的血缘关系作出解释。《太平经》称:"元气恍惚自然,共凝成一,名为天也;分而生阴而成地,名为二也,因为上天下地,阴阳相合施生人,名为三也。三统共生,长养凡物名为财,财共生欲,欲共生邪,邪共生奸,奸共生猾,猾共生害而不止则乱败,败而不止不可复理,因穷还反其本,共名为承负。"③这也就是《道德经》所说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有物就有欲望,有欲望就产生邪恶,有邪恶就导致乱败,乱败发展到极点又回复到本原,这种天道循环思想就是承负说的哲学基础。另外,在《太平经》卷一百十中又称"天下之事,孝忠诚信为大,故勿得自放恣",④所谓孝、忠、诚、信,都是封建宗法社会的道德规范,以"孝亲"作为善行的行为规范,自然有一个报应结果,这就是承负。
早期道教关于承负的范围,有多种说法,一说是"因复过去,流其后世,成承五祖,一小周十世,而一反初",即善恶报应,自身要前承五代,后负五代,前后共十代为一个承负周期。另一说是"承负者,天有三部,帝王三万岁相流,臣承负三千岁,民三百岁。皆承负相及,一伏一起,随人政衰盛不绝"。⑤意思是不同地位的人承负时间并不相同,不过共同点就是人的祸福都同先人的恶善有关,而人的行为又是后代的福祸根源。
《太平经》也提出了解除承负、免除厄运的办法,"古者大贤人本皆知自养之道,故得治意,少承负之失也。其后世学人之师,皆多绝匿其真要道之文,以浮华传学,违失天道之要意","故生承负之灾"。《五事解承负法》称"欲解承负之责,莫如守一。守一久,天将怜之。一者,天之纪纲,万物之本也。思其本,流及其末"。⑥《太平经》的"守一",就是"为善","外则行仁施惠为功,不望其报,忠孝亦同","内常专神,爱之如赤子,百祸如何敢干"。⑦这就将行善、修道同解除承负联系在一起。
"承负"观念出现以后,道教中也有持反对态度的。他们认为,如果人的福祸同现世的善恶行为无关,这就会使人善恶不分。"为善复何益邪?为恶何伤乎哉?乃时运自然,力行善,复何功邪"?⑧这就不可能使"承负"对人的善恶行为产生制约的作用。另外,它也同道可以因修而得的理想追求,有一定的矛盾。《太平经》中曾称"人命近在汝身,何为叩心仰呼天乎?有身不自清,当清谁乎?有身不自爱,当爱谁乎?有身不自成,当成谁乎?有身不自念,当念谁乎?有身不自责,当责谁乎","天道万端,在人可为"。⑨既然人可为"天道",人应该清自己,爱自己,成自己,念自己,责自己,那么顺理成章的应该是自己的善恶行为决定自己的福祸。稍后,东晋葛洪《抱朴子内篇》就引用《龟甲文》称"我命在我不在天",CD《西升经》也称"我命在我,不属天地"。CE这些都在理论上以及实践上修改了"承负"的道德理论,代之而起的就是"三尸"说。
《太平经》第一百十卷中,说到人间善恶,天自有知,称"天遣神往记之,过无大小,天皆知之。簿疏善恶之籍,岁日月拘校,前后除算减年","算尽当入土,逝流后生"。CF这样一种由天神计算人的善恶的说法,无疑比"承负"来得"积极",同时也为后世的由人体内的"三尸"与天神配合记人善恶的说法,或者民间的由灶君与天神配合记人善恶的说法,准备了神学理论的基础。
注: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CF《太平经合校》第70页,22页,305页,543页,22页,60、55页,743页,374页,527、339页,526页,中华书局,1960年
CD《抱朴子内篇校释》(增订本)第287页,中华书局,1985年
CE《道藏要籍选刊》第3册618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
八卦
八卦,是儒家经典《周易》中的重要概念,又称"经卦",指的是《周易》中的八种基本图形。卦形由阳爻"-"
八卦的起源,有种种揣测,一说起源于结绳改书契时,阳爻代表大结,阴爻代表小结;一说起源于生殖崇拜;一说模仿占卜的龟兆;一说代表一种原始文字;一说起源于蓍草排列的方式。其中,作为占卜的筮具蓍单变化的说法比较合理。
《易传·系辞下》称,"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①春秋战国时,八卦就已同某些特定的意义相联系,即:乾象征天、光、玉、君、天子、父;坤象征土、帛、马、母、众、顺、温、安、正、厚;
坎象征水、川、众、夫、劳、强、和;离象征火、日、鸟、牛、公、侯、姑,等等。其中最重要的是乾、坤两卦,将它们比类为阳阴、天地、父母,当作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一切现象的初源。
汉代对于《周易》的解释和研究是谶纬学的一部分,形成了卦气说。所谓卦气,据汉郑康成《易纬稽览图》卷上注:
"诸卦谓六十四卦也,气谓用事所当效气,温寒清浊者,各如其所者"。②即将易卦同气候历法相配合,以坎、离、震、兑配合四方与四时,称为四正卦或四方伯,以四卦的二十四卦爻分别配于二十四节气,将初爻分别主冬至、夏至、春分、秋分。以复、临、泰、大壮、夬、乾、姤、遁、否、观、剥、坤等十二卦配十二月,称为十二消息卦或十二辟卦。十二月卦共有七十二爻,配七十二候。六十四卦除去四正卦称为六十杂卦,六十杂卦共三百六十爻,配以一年的三百六十五又四分之一日,每卦配以六又八十分之七日,世称六日七分。卦气说的产生和发展,是为了预测天灾、人祸,是为了以《周易》解释正在发生和将要发生的事情,因此,是为"政权神授"的统治阶级的利益服务的。
汉代以后,象数学的发展,逐渐与术数命相之类相结合,《易纬乾凿度》有太乙行九宫之法,南北朝时演化为奇门遁甲术,以十干的乙丙丁为三奇,以戊己庚辛壬癸为六仪,三奇和六仪分别置于九宫,以甲统一,视其加临吉凶,以为趋避。
后世各种命相之术也都以八卦和天干地支相配测算人的天命吉凶。汉代随着以天然磁石琢成的"司南"出现,八卦与四方、五行、二十八宿相配,形成了堪舆的理法和形法。在确定住宅位置、朝向和选择坟墓方位时,也普遍采用了八卦之说。清代盛行的"八宅明镜",就是按卦图区分住宅朝向,称乾、兑、艮、坤为西四宅,离、震、巽、坎为东四宅。东四宅只能住属于东四命的人,西四宅只能住属于西四命的人。宅内房室布置也按"九星"(即卦爻变化)流布推断,规定门、床、住房配于吉方,厕所和杂室配于凶方,等等。
汉代以后,易的义理学的发展,成为中国哲学思想史的一个组成部分。魏晋时期,王弼提出达意由象、以言明象的主张:"象者,出意者也;言者,名象者也。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言。"认为"触类可为其象,合义可为其征",因此,人是可以"寻言以观象","寻象以观意"的,③着重于以《老子》之义解释卦的玄虚之意。宋明理学家大多对象数学持批评态度,程颐称:"有理而后有象,有象而后有数。《易》因象以明理,由象而知数。得其义,则象数在其中矣。必欲穷象之隐微,尽数之毫忽,乃寻流逐末,术家所尚,非儒者之所务也。"④理学家们以道德人事阐发《易》理,朱熹认为"盖《易》不比《诗》《书》,它是说尽天下后世无穷无尽底事理","又人须是经历天下许多事变,读《易》方知各有一理,精审端正"。⑤他也不同意程颐把乾卦各爻解释为虞舜从平民地位经过闻时、历试而成帝王的说法,指出"程《易》所以推说得无穷,然非《易》本义也"。⑥在《朱文公别集》中,朱熹明确提出要将义理和象数两种研究《周易》的方法结合起来,"要须先以卜筮占决之,求经文本意,而复以传释之,则其命词之意,与其所自来之故,皆可渐次而见矣"。⑦元明清以后,对于作为一种象征符号系统的"八卦"的研究和阐释,基本上是历史上的象数学派和义理学派的延续。
有人认为《周易》思想和道家思想有共同之处,但是《老子》中确实无八卦以及各种卦名的叙述。《庄子》中述及《周易》称"《易》以导阴阳",是"百家之学"的一种。⑧汉代《淮南子》述及《周易》,称其为"六艺"之一,只是已将"六艺"和"道"联系了起来,认为"六艺异科而皆同道",在《要略》中又称:"今《易》之乾坤足以穷道通意也,八卦可以识吉凶、知祸福矣,然而伏羲为之六十四变,周室增以六爻,所以原测淑清之道,而捃逐万物之祖也。"⑨意思是人们可以通过八卦的卦象变化来"穷道通意"。在《通玄真经》(《文子》)以及其后成书的《冲虚至德真经》(《列子》)之中,也多有述及《周易》、八卦和《河图》《洛书》的,但也都是借《易》理来"穷道通意"而已。
早期道教太平道,在《太平经》中也以易理八卦来"穷道通意"。卷七十二有《斋戒思神救死诀》称:"八卦乾坤,天地之体也,尚有休囚废绝少气之时,何况人乎?",意即八卦的卦象变化,体现了天地的生死、壮老的气的兴衰变化。卷一百十七的《天咎四人辱道诫》也称"天者名生称父,地者名养称母,因六甲十二子八卦之气以为纪,更相生转相使,故天道得常在不毁败,是常行施化之功也",也将八卦作为天地"更相生转相使"的变化之纪。当然,太平道也受到汉代"卦气说"的影响,并将卦象变化的理论吸收作为其表述教义思想的一种手段,卷一百十九的《三者为一家阳火数五诀》称,甲子是天正,乙丑是地正,丙寅是人正,"此三者,俱天地人初生之始,物之根本也。初生属阳,阳者本天地人元气。故乾坎艮震,在东北之面,其中和在坎艮之间,阴阳合生于中央"。CD但是,早期道教另一派五斗米道,在其《老子想尔注》的残卷中却只是以五行相生相克的思想解释道意,并无八卦卦象变化的词语。东晋时,葛洪在《抱朴子内篇》中称"道者涵乾括坤,其本无名",意思是乾坤两卦被包含在道之中,是道的体现,不过,葛洪同时也认为易只是"弥纶阴阳",其他"不可复加","善《易》者"并不能回答天地之间的一些问题,诸如:"周天之度数,四海之广狭,宇宙之相去,凡为几理,上何所极,下何所据,及其转动,谁所推引",等等。
据《抱朴子内篇·遐览》著录,东晋时已有《八卦符》,并称其为"大符也",CE可以推测,其时道教中已有人将八卦之卦象神化为遣神克鬼的符图了。易学义理学派的发展似乎在道教教义体系的构架过程中并未留下显著的痕迹。《阴符经》称:
"圣人知自然之不可为,因以制之。至静之道,律历所不能契,爰有奇器,是生万象,八卦甲子,神枢鬼藏,阴阳相胜之术,昭昭乎进于象矣"。CF唐末五代谭峭的《化书》也称:"陶炼五行,火之道也;流行无穷,水之道也;八卦环转,天地之道也;神物乃生,变化之道也。"CG从上引重要经论中的论述可见,在道教教义思想体系中,八卦卦象的意义,始终停留在作为认识和阐述天地之道、变化万状的象征之上。
道教内丹炼养的论著中,八卦的象数学说得到了广泛的使用。成书于东汉的道教"丹经之王"《周易参同契》就是一本将周易、黄老和炼养术结合起来,以象数之学阐述内养外炼的著作。唐宋以后,内丹炼养逐渐替代外丹术,无论南宗、北宗,或者中派、东派、西派,在其内丹著述中大多采用八卦的卦象变化来阐发一些难以言传的问题。李道纯《中和集》中有《自得》诗,其二云:"一切有为法,般般尽是尘。
穷通诸物理,放下此心身。随处安禅定,趋时乐至真。每将周易髓,警拔世间人"。CH他认为只有领会易理的精髓,才能真正放下心身,掌握修炼中的"无为"要领。
坎离,原是两个卦名,其卦形是"离中虚,坎中满"。在内丹炼养著作中,坎离指的是药物,也就是人的精、气、神。
朱熹说过:"《参同契》所言'坎离、水火、龙虎、铅汞'之属,只是互换其名,其实只是精气二者而已。精,水也。坎,龙也,汞也。气,火也。离,虎也,铅也。其法:以神运精气结而为丹,阳气在下,初成水,以火炼之则凝成丹。"CI《周易参同契》称"坎离冠首,光耀垂敷",CJ意思是:认识和掌握坎月离日是内丹炼养中重要的一项,只有置坎离于首,才能使日月光辉垂照。内丹家们通过坎离卦象及其变化,阐发的道理就是:离开内炼药物"精气神",人的内丹修炼是无法进行的,如同世界失去日月光华一样。
乾坤,也是两个卦名,其卦形是"乾三连,坤六段"。在内丹炼养著作中,乾坤指的是鼎器,也就是人体内部炼养精气的部位,大致相当于上下丹田。《悟真篇》中称"先把乾坤为鼎器,次抟乌兔药来烹","安炉立鼎法乾坤,锻炼精华制魂魄"。CK意思是,认识和掌握内炼部位也是内丹术中重要的一项。按先天八卦图的方位而言,乾为头部,相当于上丹田的部位;坤为腹部,相当于下丹田的部位。
火候,是内丹术中要认识和掌握的另一项重要内容。《陈虚白规中指南》称:"内丹之要有三,曰:玄牝、药物、火候。"CL古人也说,圣人传药不传火,从来火候少人知。这就是说炼丹家们将火候的理论和操作视作秘密,从不传外人。《悟真篇》中也称:"契论丹经讲至真,不将火候著于文。要知口诀通玄处,须共真仙仔细论。"CM意思是,火候极难以言辞表达,只能意会,也只有同有修炼功夫的"真仙"才能加以讨论,局外人听了或者看了也是不能领悟的。内丹家们述及火候时也多用卦象变化来作种种比喻。《周易参同契》称:"朔旦屯直事,至暮蒙当受"。ND一般认为,以一月三十日同各卦相配,除去乾坤坎离四卦,屯蒙指的是初一的日夜两卦的卦象。不过,内丹家们以"朝屯暮蒙"作为火候的法则。清代黄元吉在《乐育堂语录》中告诫弟子:"吾见生等阳生之时,进火之际,尚未明得易道朝屯暮蒙真正法则。盖易之屯卦,坎在上为药,以坎中一阳生也。震在下为火,以震下一阳,即所进之火也。
尔等逢阳生时,不管它气机往来何如,略以微微真意,下注尾闾,那真元一气,从前之顺行者,至此不许他顺,且意思向上,而顺行之当道遂阻,顺道既阻,无远可去,自然气机往上而升。自后而上,势必至于泥丸,此自然之理,有不待导之而后升,引之而后上者。暮取蒙之义,何也?蒙坎水在下,中有一阳,即药在下也。艮山在上,上有一阳,阳即所退之符,符即阳气升于泥丸。温养片时,化成甘露神水,实皆阳之所化,非真属阴也。以其行工至此,精化为气,气化为丹,宜行顺道,不宜如前进火时,运刚健之气,故曰阴符。"NE清代道士刘一明在《象言破疑》中曾对内丹家们以卦象阐述丹道的规律作过小结:"丹经皆借六十四卦,为阳火阴符之法象。以乾坤二卦为鼎炉者,取其阳刚阴柔为体也;以坎离二卦为药物者,取其刚柔中正为用也。复姤二卦为阴阳之交界。取其刚柔运用各有时节也。屯蒙二卦为造化之始,取其当进火而须用刚,当退火而须用柔也。既未为造化之终,取其阳火而用刚,不可太过,阴符而用柔,不可不及也。其余五十四卦皆随乾坤坎离复姤屯蒙既未十卦运用,自然而然。约而言之,总以阴阳相当,两而合一,归于混成之象而后已。"NF刘一明的归纳说明,内丹家著述中言及卦图和卦象,并非是对《周易》的义理和象数学的研究本身有何种创新和突破,充其量只是《易》的象数学的一种应用。因此,宋代张伯端在《悟真篇》中就提醒过后学:"此中得意休求象,若究群爻谩役情。"NG意思是读丹经学内丹的人,千万不要过分拘泥于象数之学,不然会劳而无功,徒费情思的。
注:
①《十三经注疏》第86页,中华书局,1980年
②安居香山、中村璋八编:《重修纬书集成》卷一(上),第122页,日本明德出版社,1981年
③《王弼集校释》第609页,中华书局,1980年
④《伊川文集》卷五
⑤⑥CI《朱子语类》第1659页,第1695页,第3002页,中华书局,1986年
⑦《朱文公别集》卷三
⑧⑨CFCGCJCKCMNDNG《道藏要籍选刊》第2册754页,第5册162、171~172页,第3册571页,第5册774页,第9册18页,第3册402页,409页,第9册5页,第3册411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