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学名著 > 中国道教

中国道教 第48节

  "大易情性,各如其度;黄老用究,较而可御;炉火之事,真有所据。三道由一,俱出径路。"据俞琰解释:"参,三也;同,相也;契,类也。谓此书借大易以言黄老之学,而又与炉火之事相类,三者之阴阳造化殆无异也。"①尽管《参同契》将方士炼丹、黄老养性、和《周易》卦爻三者相掺合,说明炼丹、养性的情理,但各篇的侧重点有所不同。清人董德宁认为,《参同契》"三篇之作,总叙大易、内养、炉火之三道,是以上篇言易道为多,而次之以内养,其炉火则间及之;中篇则内养为多,而易道次之,炉火则又次之;下篇乃炉火为多,而内养为次,易道更为次也。此三篇之中,其三道之详简有不同也如此。"

  关于《参同契》对《周易》的运用,彭晓曾作这样的概括:"(魏)公撰《参同契》者,谓修丹与天地造化同途,故托易象而论之,莫不假借君臣,以彰内外;叙其离坎,直指铅汞;列以乾坤,奠量鼎器;明之父母,系以始终;合以夫妇,拘其交媾;譬诸男女,显以滋生;析以阴阳,导之反复;

  示之晦朔,通以降腾;配以卦爻,形于变化;随之斗柄,取以周星;分以晨昏,昭诸刻漏。故以乾坤为鼎器,以阴阳为堤防,以水火为化机,以五行为辅助,以真铅为药祖,以玄精为丹基,以离坎为夫妻,以天地为父母,互施八卦,驱役四时,分三百八十四爻,循行火候;运五星二十八宿,环列鼎中。乃得水虎潜形,寄庚辛而西转;火龙伏体,逐甲乙以东旋。《易》曰:'至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公因取象焉。"②说明魏伯阳将炼丹的鼎器,方位,药物,火候,时辰,变化等,都用《周易》卦爻词义来表述。朱熹则认为:"按魏书首言乾坤坎离四卦橐籥之外,其次即言屯蒙六十卦,以见一日用功之早晚;又次即言纳甲六卦,以见一月用功之进退;又次即言十二辟卦,以分纳甲六卦而两之,盖内以详理月节,而外以兼通岁功,其所取于《易》以为说者,如是而已。"③这是说,《参同契》用《易》卦,除象征鼎器(乾、坤)药物(坎、离)的四卦以外,其余六十卦和纳甲六卦以及十二辟卦,系用在表明炼丹用功、进退及其时间之掌握上。彭晓和朱熹从不同角度指明了《参同契》用说明天地造化的《易》理,解释炼丹、内养的情状。

  《参同契》既谈外丹炉火,又讲内养修炼。它认为,只有服食金丹、内养精气和配以服食,才能达到"变形而仙"、长生久视的目的;同时指斥当时流行的存思、食气、房中术以及祭祀鬼神祈福寿等皆为邪门歪道。因此,为道教丹鼎派的重要著作,被尊为"万古丹经之祖",④在中国道教史与古代科技史上均有重要地位。但由于《参同契》运用《周易》的卦爻和隐喻手法解说炼丹、内养术,使得本来就比较复杂的修炼功夫,变得更加神秘难解。朱熹称之为"词韵皆古,奥雅难通"。他曾试图予以解释,如说:"《参同契》所言坎离水火龙虎铅汞之属,只是互换其名,其实只是精气二者而已。精,水也,坎也,龙也,汞也;气,火也,离也,虎也,铅也。其法以神运精气,而为丹。阳气在下,初成水,以火炼之,则凝神丹,其说甚异"⑤关于《周易参同契》的作者,历来颇多歧异。葛洪认为是东汉魏伯阳撰。他在《神仙传》中称:"魏伯阳者,吴人(实为会稽上虞人)也。高门之子,而性好道术,不肯仕宦,闲居养性,时人莫知其所从来。……伯阳作《参同契》《五相类》凡二卷。其说如似解释《周易》,其实假借爻象以论作丹之意。"其后,托名阴长生所注《周易参同契》之序云:"盖闻《参同契》者,昔是《古文龙虎上经》,本出徐真人。徐真人青州从事,北海人也。后因越上虞人魏伯阳造《五相类》以解前篇,遂改为《参同契》。更有淳于叔通补续其类,取象三才,乃为三卷。"玄光先生则称:"徐从事拟龙虎天文而作《参同契》上篇,以传魏君(伯阳);魏君为作中篇,传于淳于叔通;叔通为制下篇以表三才之道。"⑥直认《参同契》上中下三篇,为徐从事、魏伯阳,淳于叔通师徒三代相继完成。五代彭晓《周易参同契分章通真义·序》则根据《神仙传》称:

  魏伯阳"不知师授谁氏,得《古文龙虎经》,尽获妙旨,乃约《周易》,撰《参同契》三篇","《补塞遗脱》一篇","密示青州徐从事,徐乃隐名而注之。至后汉桓帝时,公复传授与同郡淳于叔通,遂行于世。"认为魏伯阳根据《古文龙虎经》结合《周易》,撰《参同契》三篇,徐从事为之作注,淳于叔通为之传世。此与前说又有所不同。宋曾慥《道枢》卷三十三《参同契中篇》注称:"世传汉娄敬著《参同契》,自号草衣子云"。表明当时还有草衣子娄敬著《参同契》的传说。曾慥也多引草衣子的话,作为该卷所集《参同契中篇》的内容。

  而他在同书卷三十四《参同契下篇》则云:"云牙子游于长白之山,而遇真人告以铅汞之理,龙虎之机焉,遂作书十有八章,言大道也。"自注云:"魏翱,字伯阳,自号云牙子。"又注:"伯阳既著《参同契》,元阳子注释其义。"然而虽有上述种种歧异,但基本倾向还是肯定《参同契》为魏伯阳所著。

  唐宋以来,注解《参同契》者甚众,见仁见智,互有发挥。《正统道藏》收录十一种,主要注本有后蜀彭晓《周易参同契分章通真义》三卷,宋朱熹《周易参同契考异》一卷;陈显微《周易参同契解》三卷及元俞琰《周易参同契发挥》九卷等。

  注:

  ①②③④⑤⑥《道藏》第20册259页,131~132页,131页,122页,192页,736页,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联合出版,1988年

  《葛仙翁肘后备急方》

  《葛仙翁肘后备急方》系以葛洪《肘后备急方》和陶弘景的《补阙肘后百一方》为主体,加上宋唐慎微《证类本草》之附方摘录合编而成。由金汴京国子监博士杨用道于皇统四年(1144)编成刊行。《正统道藏》正一部题名葛仙翁(葛玄),实误。

  前有序五篇。称葛洪《肘后备急方》(又名《肘后救卒方》),共八十六首,三卷(或作四卷)。陶弘景加以补充,成《补阙肘后百一方》,共一百一首,三卷。杨用道加上《证类本草》之附方摘录以成此书,分为八卷,六十八篇。

  此书既以葛洪《肘后备急方》和陶弘景之补遗书为主体,自不失为我国较早的医学著作之一。不少医例,确开我国医学记录之先声。如以水渍青蒿汁治疟疾;以狂犬脑敷被咬者之伤口治狂犬病;对"尸瘵"(肺结核病)传染性的描述;对"虏疮"(烈性传染性天花)、"黄虏病"(急性黄疸性肝炎)、"恶脉病"(急性淋巴管炎)、"恶核病"(急性淋巴结炎)、"瘰疠病"(颈淋巴结炎)、"熛疽"(干、湿性坏疽)、"乳痈"(急性乳腺炎)的病因、症状、治疗的记载等,都是医书记载中最早的。

  作为我国古代医书,它在临床医学方面,具有诸多明显的特点:

  一,广泛运用炙法和热熨。东晋前医书详于针而略于炙,此书则多用炙术,举凡猝死、中恶、尸蹶、霍乱、寒热症、身面浮肿、咳嗽等,皆采用之,被誉为保存炙法最丰富的文献。

  热熨法即原始的物理疗法,多用于心痛、心腹症结、伤寒、虚损、乳痈、蛇螫等方面。如治毒肿急痛,以"柳白皮酒煮,令热,熨上,痛止"。

  二,重视症状鉴别与描述。如区别"死亡"和"尸蹶(假死)"时指出:"脉犹动","股间暖","耳中如啸声"者,当以"尸蹶"救之。又如"癫狂病":"凡癫疾发则仆地,吐涎沫,无知,强掠起,如狂",乃癫痫,系发作性精神异常疾病;而"若或悲泣呻吟者……非狂",表现沉默呆痴,抑郁不宁,则为癫症,系神经官能症的一种表现;"凡狂发,则欲走,或自高贵称神圣",表现喧扰不宁,动而多怒,则为精神失常之"狂病"。从当今医学观点看,上述鉴别语均较正确。与此相联系,又重视症状表征的描述。如论足气病:"或微觉疼庳,或两胫小满,或行起忽弱,或小腹不仁,或时冷时热,皆其候也。"关于尸瘵的症状:"大略使人寒热淋沥,怳怳默默,不知其所若,而无处不恶,累年积月,渐就顿滞,以至于死,死后复传之旁人,乃至灭门"。又记黄虏病:"初唯觉四体沉沉不快,须臾眼中黄,渐至面黄及举身皆黄……此热毒已入内、急治之"。重视症状鉴别和描述,尤其是阶段性的描述,在古代急性病的诊断和治疗中具有特殊意义,医学家们认为这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医学史上光辉的成就。

  三,鉴别症状的客观指标。如"若胫已满,捏之没指者"即足气病。"举身皆黄,急令溺白纸,纸即如蘖染者"为黄虏病。又如记大腹水:"水病之初,先目上肿起,如老蚕色";"股里冷,胫中满,按之没指,腹内转侧有节声";"须臾身体稍肿,肚尽胀,按之随手起,则病已成"。这是从大量临床观察中总结出来的感性素材,是向实验医学迈进的一个起点,可惜在尔后医学中未得到发扬。

  四,注意食饮,讲究食疗,以及根据炼丹实践,重视金石类药物的应用,也不乏其例。如"大腹水"者忌盐,愈后应节食勿饮酒等。又据炼丹化学反应的特性,以盐水引吐,清洗伤口;利用雄黄抑菌、杀虫和解毒的作用治疥癣、痈肿,以烧矾石末装入囊中置腋下治狐臭等,都有相应的疗效。此外,针、炙、散、汤、酒、渍、丸等综合并用,以及内外科急救单方,也是该书记载疗病的特点之一。

  此书在医学或药学上都有很大成就,特别是它照顾广大下层群众经济负担能力,力求处方的简易实效和药物的大众化,使之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因此为历代医家所重视,被广泛引用于他们的医学著作中。书中所载的许多医理、医方、药方,时至今日,仍有实用价值。此书曾传入日本、朝鲜,对亚洲医学也有一定影响。

  《太上洞渊神咒经》

  《太上洞渊神咒经》简称《神咒经》。二十卷。不著撰人。

  唐末五代道士杜光庭则称太上道君"昔在杜阳宫(按其地在今陕西凤翔县杜阳山--引者注)中出《神咒经》授真人唐平等,使其流布,以救于人";①西晋末,复授予金坛马迹(蹄)山道士王纂,"按而行之,以拯护万民","纂遂按经品斋科,行于江表,生民康乂,疫毒消弭,自晋及今蒙其福者,不可胜记"。②杜称《神咒经》为太上道君所传,自是道教传说,由西晋末道士王纂编辑成书一事,亦难凭信。按该经各卷的体例不尽相同,特别是前十卷与后十卷的体例颇不一致;恐非一时一人之作。据该经内容判断,其初出于两晋之际,王纂为较早的撰人之一,或许比较符合实际。

  《太上洞渊神咒经》是乱世思治在道教著述上的反映。它以"遵道、奉经、学仙"和"拯护万民"为中心内容。它所述"西晋之末,中原乱罹,饥馑既臻,瘟疠乃作","毒瘴殒毙者多,闾里凋荒、死亡枕席"③的情况,与该经《誓魔品》所说"世人积恶不信道法,但闻有哭尸之音,不闻有仙歌之响,人民垢浊,三洞壅塞,百六之灾,刀兵疫疾,魔王纵毒,杀害良善,门门凶衰,哀声相寻,众生相残,自作苦恼,相率而死,怀愚受苦,了不知出"是一致的。而造成这一苦厄的原因,该经《杀鬼品》称:"大劫垂至,国主贪残,不恤下民,民皆困穷,使役无道,人民苦厄,哭声盈路,死亡盖野,男女失时,不好道法,出门奔亡,六夷纷纭,大贼纵横,以气相伐,父子相疑"。王纂自称"于静室飞章告天,三夕之中继之以泣",托神意出此《神咒经》,构想出一个"真君出世",改天换地,建立"道法"兴隆的太平盛世,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广大人民乱世思治的愿望。

  关于这个太平盛世的情景,《杀鬼品》写道:"真君垂出,恶人不见,天遣杀鬼来诛之,荡除天地,更造日月,布置星辰,改弦易调,神人治法,仙人为佐五方,万劫不死,无有刀兵,地皆七宝,衣食自然,无有六畜,男女悉圣,无有恶人之类也。"《誓魔品》也称,"真君出世,无为而治,无有刀兵刑狱之苦,圣人治世,人民丰乐,不贪钱财,无有鸡豚犬鼠牛马六畜也,凤凰白鹤为家鸡,麒麟狮子为家畜,纯以道法为事,道士为大臣,男女贞洁,无有淫心,人民长大"。这个"真君"是谁?它接着说:"真君者,木子弓口,王治天下,天下大乐,一种九收,人更益寿三千岁。"木子口弓即当时民间盛传的为数甚多的农民起义领袖李弘。《神咒经》塑造的李弘及其太平世界的构想,成为鼓舞农民起义的号角,自东晋太宁元年(323)开始,曾出现了多次李弘起义。直到隋大业十年(614),"扶风人唐弼举兵反,众十万,推李弘为天子,自称唐王"④为止的两百多年中,以李弘之名起事者,彼伏此起,遍及山东、安徽、河南、陕西、甘肃、湖北、四川各地,其中又以东晋至南北朝早期为多。由此可见《神咒经》当时在民间所产生的影响。

  《太上洞渊神咒经》充满道君、仙人,鬼神符咒语言,属道教符箓派典籍,后世称信奉此经者为洞渊派,并以王纂为此派之创始人,《道藏》中凡标有"洞渊"字样为篇目的经籍,即为洞渊派道书。

  注:

  ①②③皆见《道藏》第6册1页,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联合出版,1988年

  ④《隋书》第1册87页,中华书局,1973年

  《养性延命录》

  《养性延命录》,《正统道藏》收入洞神部方法类。题华阳陶隐居(即梁道士陶弘景)集。前有序,言此书编集之由来,谓此书是据前人所撰《养生要集》删节而成。该书收有"上自农黄以来,下及魏晋之际"诸家养生要语,内容繁多,陶弘景"删弃繁芜,类聚篇题,分为上下两卷,每卷三篇,号为《养性延命录》"。

  上卷三篇:《教诫篇》《食诫篇》《杂诫忌禳害祈善篇》。

  《教诫篇》引《神农经》《庄子》《列子》《混元妙真经》及其他道书,总论养生的必要性。谓"人所贵者,盖贵为生"。但"生者神之本,形者神之具"。要使人却病延年,以至长生,就必须"养神炼形",使神、形得到合理的保养与锻炼。从而引录诸书关于修养身、心的诸多要语。其中心思想是"游心虚静,息虑无为",使神不劳;去声色,远名利,善摄养,使体不疲;加上服饵良药,"则百年耆寿是常分也"。《食诫篇》讲饮食卫生。谓"百病横夭,多由饮食。饮食之患,过于声色。

  ……为益亦多,为患亦切"。因声色可绝之逾年,而饮食却是不能一日或缺。有了好的饮食习惯,对身体有莫大益处,而坏的饮食习惯和方法,则会有损健康且引起诸多疾病。特别强调饮食有节,食不过量;提倡多用素食、淡食、熟食;饭后散步等。《杂诫忌禳害祈善篇》讲日常起居的注意事项及禁忌。包括行住坐卧及沐浴等方面。提出不宜久视、久卧、久立、久行、久坐。夜卧不覆头,勿以湿头卧,宜屈膝侧卧。主张冬季温足冻脑,春秋脑足俱冻。大汗勿脱衣,湿衣、汗衣不可久著。醉饱、远行归还,大疲倦,不可行房事等。

  下卷三篇:《服气疗病篇》《导引按摩篇》《御女损益篇》。

  讲用行气、导引(加按摩)、房中等方术以养神、炼形。《服气疗病篇》讲行气术,记录其法十余条,包括调身、调意、调息等"三调"内容。特别提出行气治病之法:"行气欲除百病,随所在作念之,头痛念头,足痛念足,和气往攻之,从时至时,便自消矣。时气中冷,可闭气以取汗,汗出,辄周身则解矣。"又提出了吹、呼、唏、呵、嘘、呬等"六字诀",谓"吹以去风,呼以去热,唏以去烦,呵以下气,嘘以散滞,呬以解极。"《导引按摩篇》讲导引按摩术,记录其法近二十条。

  包括摩面、熨眼,搔目四眦、揩摩身体(干浴)、扣齿、漱津等。其中还记述了华陀"五禽戏",谓行此法,"消谷气,益气力,除百病,能行之者,必得延年"。华陀弟子吴普行之,"年九十余岁,耳目聪明,牙齿坚完,吃食如少壮"。《御女损益篇》讲房中术,记录其法十余条。指出男女房室不可不有(阴阳不交,则致病),又不可不慎。谓"房中之事,能生人,能煞人。譬如水火,知用之者,可以养生;不能用之者,立可尸矣"。强调"凡养生,在于爱精","精少则病,精尽则死"。故要讲求房中节欲,注意交合方法,还要遵行房中禁忌。

  只有如此,才有益无害。特别强调节宣之道,以之"还精补脑"。

  这是一本采摭前人养生言论,加以系统归纳提炼而成的养生著作,引录之书,多达三十余种,是汉魏时期养生学之精华。其所谈养生理论和方法,虽出于长生不死的宗教要求,难免有不少糟粕,但其中许多内容是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之谈,具有某些科学成分,值得今人借鉴。

  《孙真人备急千金要方》

  《孙真人备急千金要方》简称《千金要方》,九十三卷。唐初道士孙思邈撰。他在书前自序中解释此书之命名曰:"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故以为名也。"

  原书本三十卷,《正统道藏》析为九十三卷,载于太平部。

  卷一《医学诸论》,总论医理、药理。凡九条:论大医习业,论大医精诚,论治病略例,论诊候,论处方,论用药,论合和,论服饵,论药藏。以下各卷分列各科各病之处方,有:妇人方,少小婴孺方,七窍病,风毒脚气,诸风,伤寒方,肝、胆、心、脾,肺、肾、胃、小肠、大肠诸病方,消渴、丁肿、痔漏、解毒诸方,以及食治、针灸、养性等法。凡内、外、妇、儿诸科百病之处方,无不备载。孙奇等上奏书中,对全书的内容,作了如下概括:"脏腑之论,针艾之法,脉证之辨,食治之宜,始妇人而次婴孺,先脚气而后中风,伤寒痈疽,消渴水肿,七窍之疴,五石之毒,备急之方,养性之术,总篇二百三十二门,合方论五百三十首。"可见此书之规模,不愧为集唐前医药学之大成的巨著。

  全书内容丰富,对中国传统医学、药学皆有重大贡献,且具有自身的特点:

  第一,重视医德。首列"大医习业"、"大医精诚"二论,告诫医家"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应"先发大慈恻隐之心","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蚩,怨亲善友,……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如有患疮痍下痢,臭秽不可瞩视,人所恶见者,但发惭愧忧恤之意,不得起一念芥蒂之心。要求"省病诊候,至意深心,详察形候,纤毫勿失,处判针药,勿得参差。"
首节 上一节 48/131下一节 尾节 返回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蒋勋说宋词

下一篇:中医内科学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