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道教 第30节
王嚞
王嚞(1112~1170)金初全真道创始人,北五祖之一。始名中孚、字允卿。其先世本陕西咸阳大魏村人,后徙居终南县刘蒋村。自幼不群,性倜傥,尚义气,善属文,不拘小节。
曾修进士业并应试举,但皆无成。后宋室南渡,家遭劫难,慨然入道,改名嚞,字知明,号重阳子,隐于终南。曾于南时村"凿塘丈余,高数尺",自名"活死人墓",中置"王害风(狂者之意)"灵牌,墓四隅各植海棠一株,以示"将来使四海教风为一家"。金正隆四年(1159)传于终南甘河镇遇异人,授修真口诀;次年再遇于醴泉,授《金丹秘诀》五篇,遂捐弃妻孥,行乞鄠杜终南间,举止亦若狂者。大定七年(1167),忽自焚其庵,携铁罐乞食而去。后抵宁海(今山东牟平)收马钰为徒,马为之立寓曰"全真庵","全真"之名盖始于此。继又收谭处端、王处一、邱处机、郝大通、刘处玄、孙不二为弟子,即后来所称"北七真",乃传全真大法、金丹之道。大定八年挈马钰、邱处机、谭处端、王处一等入昆嵛山石门口,开烟霞洞居之。后郝大通来,遂携五弟子至文登县立"七宝会"。大定九年迁居宁海金莲堂立"金莲会",又诣福山县立"三光会",蓬莱县立"玉华会",掖县立"平等会"。远近与会者千余人。遂以"三教圆融、识心见性、独全其真"为宗旨,在北方创立了"全真道派"。大定十年卒于大梁(河南开封)。弟子扶柩归葬终南刘蒋村故庵。大定二十五年由邱处机主持在故居建宫观,马钰手书"祖庭"悬宫内。
承安(1196~1200)年间再次修建,赐名"灵虚观"。元代改称"重阳宫",后再增建名"重阳万寿宫"与北京长春观、山西大纯阳万寿宫并称为全真"三大祖庭"。元世祖至元六年(1269)褒赠"重阳全真开化真君",至大三年(1310)加封为"重阳全真开化辅极帝君"。
王重阳融通、佛、儒思想于一炉,声称"儒门释户道相通,三教从来一祖风"。主张三教平等、三教合一,并以《道德经》《般若心经》《孝经》为全真道徒必修经典,王重阳不尚符箓,不事黄白,不信白日飞升,以修炼内丹为成仙证道的手段。其丹法下手功夫重在"清静"二字,认为专主清静才能返朴存真,识心见性。他主张性命双修,以炼心、炼性为始基,即"先性后命"。尝谓"大凡学道人,先要炼性。盖性本先天之物,必须将其炼得圆陀陀、光灼灼方为妙用。"又称:"性与情连,性情发动,如龙虎之猖狂、若不炼之降伏,焉能去其猖狂而归于虚无?"强调"炼性之道,要混混沌沌,不识不知,无人无我,炼之方得入法。"修持法上重清修,主张修道者必须出家,除情去欲,忍耻含垢、苦行苦修。传世著作有《重阳全真集》《重阳立教十五论》《重阳教化集》《重阳分梨十化集》《重阳金阙玉锁诀》等。
刘德仁
刘德仁(1122~1180)为金初大道教(后改名真大道)创始人。号无忧子,沧州乐陵(今属山东)人,后徙河北盐山。
早年丧父,事母克尽孝道。读书稍通大义。据称,一日晨起,见一须眉皓白之老叟乘青犊车过其家门,摭《道德经》要言授之曰:"善识之,可以修身,可以化人。"投笔一支而去。实借乘青牛老叟,以喻老子,作为其创立道派制造神授根据。后来他根据《道德经》意旨,加以演绎,订出大道教的教义和规戒九条,并以此传教收徒,创立大道教。他在传教过程中,常以召神劾鬼之术为人除妖治病,深得群众信仰,教徒发展甚快,"一时州里田野,各以其所近而从之。受其教戒者,风靡水流,散在郡县"。①"金大定(1161~1189)初,诏居京城天长观,赐号东岳真人,传其道者,几遍国中"。②刘德仁"行教三十八年,住世五十九载,以法传付二祖大通真人陈君(陈师正)"。③卒后被追封为无忧普济开明洞微真人。
注:
①《道园学古录》卷五十:《真大道教第八代崇玄广化真人岳公之碑》
②《宋学士文集》卷五十五:《书刘真人事》
③《金石萃编未刻稿》:《洛京缑山改建先天宫记》
萧抱珍
萧抱珍(?~1166)为金初太一道创始人。卫州(今河南汲县)人。生年及创教事迹皆未见记载。元王鹗《重修大一广福万寿宫碑》据金王若虚《一悟真人传》,仅记其创教后之简略事迹。该碑略云:初,萧抱珍既得道,即以仙圣所授秘箓济人,祈禳诃禁,罔不立验。金天眷(1138~1140)初,其法大行,因名之曰太一教。盖取元气浑沦,太极剖判,至理纯一之义也。寻以所居湫隘,乃于卫州东三清院故址,改建太一庵堂。王恽《故太一二代度师先考韩君墓碣铭》亦谓:
"天眷初,太一始祖真人,以神道设教,远迩响风,受箓为门徒者,岁无虑千数。"不久,太一道由汲县传播到赵州、真定一带。皇统八年(1148),熙宗闻其名,召赴阙,受到礼遇,赐名所居之庵为"太一万寿观"。金大定六年(1166)逝世,曾封微妙大师。入元,忽必烈追赠其为太一一悟传教真人,改其所居太一万寿观为太一广福万寿宫。所创太一道流播于金、元。
谢守灏
谢守灏(1134~1212)为南宋道士。字怀英,绍熙初朝廷赐号"观复大师"。永嘉(今浙江温州)人。年少时,博览群书,励精儒业。上庠后,馆于曹忠靖公府。时遇清虚皇甫真人(即皇甫坦,《历世真仙体道通鉴》续编有传),因仰慕真人道德,遂脱儒冠参礼真人,为入室弟子。后游江海,历名山,尝遇道士沈若水,授以《许真君石函记》(或称《许真君石函秘文》),前有序云:"西山玉隆高士谢观复,洎高弟清虚羽衣朱明叔,东嘉郑道全等,递相授受传至于今。"游天台,从皇甫坦十余年,随坦入见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领西山玉龙万寿宫,绍熙初任寿宁观管辖高士。绍熙四年(1193)再任玉隆万寿宫住持。嘉泰元年(1201)复任焚修,管辖宫事。他认为:"天下无二道,万殊同一初,至理昭然,何疑之有?"对金丹之理,愈造妙门,内焉养真,外焉混俗。
光宗与宁宗两朝(1190~1224)眷遇优渥,平生交友,皆当代大贤,超群拔俗,人莫能逮。曾居庐山清虚庵。于绍熙二年著《太上老君混元圣纪》(当时亦名《太上老君混元皇帝实录》),陈傅良为之作序,称"脱儒冠去为道士,以推尊孔氏者尊老,于是为书若干卷"。并著有《太上老君年谱要略》《太上混元老子史略》,后门人私谥修文辅教观复先生。《历世真仙体道通鉴》续编和《古今图书集成·神异典·方士部》皆有传。
邱处机
邱处机(1148~1227)为金、元之际著名道士,金真道北七真之一。龙门派尊奉之祖师。字通密,号长春子,世称长春真人。登州栖霞(今属山东)人。金世宗大定六年(1166)入道,次年拜王嚞为师,为其七大弟子之一。大定八年,随师及马钰、谭处端等在宁海、福山、登州、莱州等地传道,创立全真道。大定九年,与马钰、谭处端、刘处玄等随王嚞返陕西终南,至开封,王嚞染病,次年逝于旅舍。大定十二年,与马、谭、刘等扶柩归葬终南故地,庐墓三年。大定十四年,与马、刘分手,西入陕西磻溪,隐居六年。大定二十年又去陇州龙门山,隐居潜修七年。"道既成,远方学者咸依之"。①大定二十八年,奉金世宗诏,至燕京(今北京市)
主持"万春节"醮事。未几,仍回陕西。明昌元年(1190),金章宗以"惑众乱民"为名,下诏禁罢全真道等,处机即回栖霞,建太虚观以居。贞皊二年(1214)秋,请命招安山东杨安儿义军成功,名噪一时。兴定三年(1219),居莱州(今山东掖县)昊天观,南宋及金先后遣使来召,均未应命。他审时度势,唯应元太祖成吉思汗之请,于次年正月,率弟子十八人从莱州出发,于元太祖十七年(1222)到达西域大雪山,行程万余里。《元史·释老志》称:"太祖时西征,日事攻战,处机每言欲一天下者,必在乎不嗜杀人。及问为治之方,则对以敬天爱民为本。问长生久视之道,则告以清心寡欲为要。"元太祖待之甚厚,尊其为神仙。请准东归时,元太祖赐以虎符、玺书,命其掌管天下道教,诏免道院和道人一切赋税差役。回燕京后,居太极观(后改名长春宫)。从此邱处机成为北方道教风云人物,长春宫成为北方道教中心:"由是玄风大振,四方翕然,道俗景仰,学徒云集。"②士庶之托迹,"四方道侣之来归依者,不啻千数,宫中为之嗔咽。"③全真道成为北方道教最大之派别。邱处机开创全真道鼎盛局面四年后逝世。元世祖至元六年(1296)诏赠"长春演道主教真人"。至大三年(1310)又加封为"长春全德神化明应真君"。
邱处机对传播全真道功绩甚著,道教中人常将他与王重阳相提并论,谓"是教也,源于东华,流于重阳,派于长春,而今而后,滔滔溢溢,未可得而知其极也。"④全真七子死后,亦以邱处机门徒最盛,以他为祖师的龙门派,在明清至近代,一直是全真道之主流。邱处机的修炼思想以断情绝欲为修道的前提,以清静无为为修炼要旨。认为"一念无生即自由,心头无物即仙佛。"主张性命双修,但与金丹派南宗相反,倡先性后命,以性为主,谓"吾宗惟贵见性,水火配合其次也。"
其著作有《大丹直指》《摄生消息论》《磻溪集》等,均收入《正统道藏》。
注:
①②③④《道藏》第19册734页,第25册414页,第19册809页,第3册344页,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联合出版,1988年
尹志平
尹志平(1169~1251)为元初著名全真道士。字太和,祖籍河北沧州,宋时徙居莱州(今山东掖县)。生于金大定九年(1169)。幼颖悟,读书日记千余言。年十四遇马钰,遽欲弃家入道,父不允,遂伺机潜往。后被追还,锁闭静室。无何,复遁去。逃之再三,父始从之。初住昌邑(今属山东)之西庵。金明昌二年(1191),参邱处机于栖霞(今属山东),遂执弟子礼。久之,尽得邱之"玄妙"。此后,又问《易》于郝大通,受箓法于王处一。于是道名四播,远近尊礼,参道者不绝。继住潍州(今山东潍坊市)之玉清观,主盟齐东者二十年。元太祖十四年(1219),成吉思汗自乃蛮派使臣刘仲禄征召邱处机,闻志平为处机之上足,乃假道潍州,偕同志平去莱州昊天观见处机。对于邱处机之绝金、宋就元聘,起了赞画的作用。第二年,随邱处机北上燕京,西觐成吉思汗于大雪山,为处机十八随行弟子之冠。元太祖十九年,随处机返燕京,居长春宫。当是时,全真道声名远播,四方尊礼者云合。志平曰:"我无功德,敢与享此供奉乎!"乃退居德兴(府治今河北涿鹿)之龙阳观,寻隐烟霞观。邱处机卒时遗命志平嗣教(或云遗命宋道安嗣教。待处机丧事终,宋以年老请志平代),是为全真道第六代掌教宗师。
尹志平掌教后,元统治者之支持如故。全真道的鼎盛局面得以继续发展。太宗四年(1232),窝阔台南征还燕京,志平迎见于顺天,帝令皇后代祀香于长春宫。太宗六年,皇后遣使劳问,赐道经一藏。太宗七年春,去沁州(今山西沁源)主黄箓醮事。九月,达平阳(今山西临汾),命宋德方率众编纂《大元玄都宝藏》,志平为之请旨并筹措经费。同年,为尊显其祖师,又去陕西兴复佑德、云台二观,太平、宗圣、太一、华清四宫,以翼祖庭。"时陕右甫定,遗民犹有保栅未下者,闻师至,相先归附,师为抚慰,皆按堵如故。"①太宗八年秋,奉旨试经云中,度千人为道士。返燕京途中,"道经太行,山间群盗罗拜受教,悉为良民。出井,历赵魏齐鲁,请命者皆谢遣,原野道路设香花,望尘迎拜者,日千万计,贡物山积"。②以上所记,难免有所夸大,但表明尹志平掌教时期,全真道的影响是很大的。姬志真《南昌观碑》云:"长春真人应召之后,大阐门庭,室中之席不虚,户外之屦常满。及嗣教清和真人(指尹志平--引者注)作大宗师,宠膺上命,簪裳接迹,宫观相望,虽遐方远裔,深山大泽,皆有其人。"③太宗十年春,尹志平年届七十,将教事付李志常,而归隐于大房山之清和宫。定宗三年(1249)春,特旨赐"清和演道玄德真人"号,又赐金冠法服。宪宗元年(1251)春逝世。中统二年(1261),诏赠"清和妙道广化真人"。至大三年(1310),加赠"清和妙道广化崇教大真人"。
他平生所作咏怀、遣兴、唱和、劝戒等诗词歌颂甚多,结为《葆光集》三卷。其弟子段志坚编辑《清和真人北游语录》四卷,为其平时与弟子讲道之言论。其中多勉励弟子忍让谦恭、苦己利人、行善远恶、积行累功之语。告诫弟子于教门兴盛之际,尤须努力修行,不能安享其成而无所作为。他认为圣人设教,是为诱人为善,修道者唯有积行累功,克己济人,方能得道,勿以"小善为无多益而不为,见小恶为无甚伤而不去。"他勤于诲人,严于律己。一生不慕荣利,甘居淡泊,连当时人所共慕之掌教职位,亦持谦让态度。当邱处机居长春宫,四方请谒不绝之时,以"我无功德",不敢享此供奉为辞,而退隐于僻处;当邱处机逝世,遗命其继任掌教时,则欲绝迹远遁,只因众人敦请,始勉从之;当掌教十一年后,又以年老为辞,请李志常代主教席,而隐居修炼。这在元代"二教"(指佛、道--引者注)设官如有司","道官出入,驺从甚都,前诃后殿,行人辟易,视都刺史、郡太守无辨"④之时,尤为难得。
注:
①②③《道藏》第19册743页,743页,第25册420页,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联合出版,1988年
④《吴文正集》卷四十七:《抚州玄都观藏室记》
李志常
李志常(1193~1256)为元初著名全真道士。字浩然,其先洺州(治所在今河北永平)人,宋季徙居开州观城(今山东范县)。幼孤,养于伯父家。年十九,不从伯父为之议婚,负书曳杖作云水游。初隐东莱之牢山,复徙天柱山之仙人宫,宫之主者嘱其往从邱处机。元太祖十三年(1218),闻邱处机自登州(今山东牟平县)转居莱州(今山东掖县),乃束装往拜席下,赐号真常子。次年,邱处机应召西觐元太祖,被选为十八随行弟子之一。迨处机东返,随师居燕京长春宫。"凡教门公事,必与闻之。"①元太祖二十二年处机逝世,尹志平嗣教,委之为都道录兼领长春宫事。太宗元年(1229)七月,"见上于乾楼辇。时方诏通经之士教太子,公进《易》《诗》《书》《道德》《孝经》,且具陈大义,上嘉之。冬十一月,得旨方还"。②次年冬,"有诬告处顺堂(邱处机埋骨处--引者注)绘事有不应者,清和(指尹志平--引者注)即日被执,众皆骇散,公(指李志常--引者注)独请代之,曰:'清和,宗师也,职在传道,教门一切,我悉主之,罪则在我,他人无及焉'。使者高其节,特免扭械,锁之入狱"。③不久,讼事息,乃还。
太宗(窝阔台汗)时期(1229~1241),汗庭鲜有儒家士人,太宗知李志常博通儒学,遂命创建国子学,选汉族教师以教蒙古贵官子弟。时在太宗五年(1233)。志常承旨后,荐冯志亨(亦是邱处机弟子)佐其事。志亨乃于蒙古贵官子弟中选十八人为学员,课读《孝经》《论语》《孟子》《中庸》《大学》等书;其后又令添选汉人子弟习蒙古语言和骑射。当时京城残破,国子学即设于长春宫内。太宗曾为此事颁发过两通"宣谕"圣旨,后立碑于国子学内,称《宣谕夺罗等圣旨碑》《通谕夏学子弟员等圣旨碑》,④文中除具列蒙、汉学员名(蒙人十九,汉人二十八)外,即列有:宣授蒙必阇赤(意为书生)四牌子总教冯志亨,宣授金牌提举国子学事中书杨维中,御前宣议国子学事仙孔八合识(意为师傅)李志常。
说明蒙古贵族入主中原,亟须学习"汉法"以治汉地,全真道首领适逢其会,成为蒙古族学习"汉法"之师。这无疑是全真道获得统治者支持而取得很大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李志常也因此受到太宗的殊遇。
元太宗十年(1238)春,尹志平以年老荐李志常继任掌教,同年三月,奉朝命加封为"玄门正派嗣法演教真常真人"。四月赴阙,奏请扩建其祖师王重阳修真之所终南山灵虚观,得旨赐重阳宫号,命大为营建。海迷失后二年(1250),李志常及随邱处机赴西域的其余十七人,皆奉旨封大师。宪宗元年(1251),奉命遍祭岳渎。三年,受命作金箓大斋,并随路给散道士、女冠普度戒牒。五年,宪宗数次召见,咨以治国保民之术。问曰:"朕欲天下百姓安生乐业,然与我同此心者,未见其人,何如?"志常答称:"自古圣君有爱民之心,则才德之士必应诚而至。因历举勋贤并用,可成国泰民安之效。"⑤宪宗称是。
李志常掌教期间,不少士大夫因金亡之后流离失所,或沦为贱隶,或冻饿街头。李志常则"委曲招延,饭于斋堂,日数十人。或者厌其烦,公(指李志常--引者注)不恤也"。⑥其中不少人因此去儒为道。此举深得士大夫们的称赞,王恽说:"全真教倡于重阳王尊师,道行于邱仙翁(指邱处机--
引者注),逮真常李公,体含妙用,动应玄机,通明中正,价重一时,可谓成全光大矣!"⑦李志常掌教十八年,全真道仍方兴未艾。但到晚年,因佛道矛盾激化,宪宗五年爆发了关于《化胡经》和《老子八十一化图》之争,全真道在辩论中失败,被勒令焚毁道经,全真道遭到严重打击,其鼎盛局面从此结束;李志常在感到屈辱与愤懑中,于次年六月将教事付张志敬后去世。中统二年(1261),追赠"真常上德宣教真人"。至大三年(1310),加封"真常妙应显文弘济大真人"。
著作有《又玄集》二十卷,已佚。《长春真人西游记》二卷,现存于《正统道藏》中。该书对研究我国西北和西亚史地以及中外交通史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注:
①②③⑤⑥皆见《道藏》第19册745~746页,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联合出版,1988年
④《畿辅通志》卷一百三十九:《金石二》
⑦《秋涧集》卷三十九:《真常观记》
白玉蟾
王嚞(1112~1170)金初全真道创始人,北五祖之一。始名中孚、字允卿。其先世本陕西咸阳大魏村人,后徙居终南县刘蒋村。自幼不群,性倜傥,尚义气,善属文,不拘小节。
曾修进士业并应试举,但皆无成。后宋室南渡,家遭劫难,慨然入道,改名嚞,字知明,号重阳子,隐于终南。曾于南时村"凿塘丈余,高数尺",自名"活死人墓",中置"王害风(狂者之意)"灵牌,墓四隅各植海棠一株,以示"将来使四海教风为一家"。金正隆四年(1159)传于终南甘河镇遇异人,授修真口诀;次年再遇于醴泉,授《金丹秘诀》五篇,遂捐弃妻孥,行乞鄠杜终南间,举止亦若狂者。大定七年(1167),忽自焚其庵,携铁罐乞食而去。后抵宁海(今山东牟平)收马钰为徒,马为之立寓曰"全真庵","全真"之名盖始于此。继又收谭处端、王处一、邱处机、郝大通、刘处玄、孙不二为弟子,即后来所称"北七真",乃传全真大法、金丹之道。大定八年挈马钰、邱处机、谭处端、王处一等入昆嵛山石门口,开烟霞洞居之。后郝大通来,遂携五弟子至文登县立"七宝会"。大定九年迁居宁海金莲堂立"金莲会",又诣福山县立"三光会",蓬莱县立"玉华会",掖县立"平等会"。远近与会者千余人。遂以"三教圆融、识心见性、独全其真"为宗旨,在北方创立了"全真道派"。大定十年卒于大梁(河南开封)。弟子扶柩归葬终南刘蒋村故庵。大定二十五年由邱处机主持在故居建宫观,马钰手书"祖庭"悬宫内。
承安(1196~1200)年间再次修建,赐名"灵虚观"。元代改称"重阳宫",后再增建名"重阳万寿宫"与北京长春观、山西大纯阳万寿宫并称为全真"三大祖庭"。元世祖至元六年(1269)褒赠"重阳全真开化真君",至大三年(1310)加封为"重阳全真开化辅极帝君"。
王重阳融通、佛、儒思想于一炉,声称"儒门释户道相通,三教从来一祖风"。主张三教平等、三教合一,并以《道德经》《般若心经》《孝经》为全真道徒必修经典,王重阳不尚符箓,不事黄白,不信白日飞升,以修炼内丹为成仙证道的手段。其丹法下手功夫重在"清静"二字,认为专主清静才能返朴存真,识心见性。他主张性命双修,以炼心、炼性为始基,即"先性后命"。尝谓"大凡学道人,先要炼性。盖性本先天之物,必须将其炼得圆陀陀、光灼灼方为妙用。"又称:"性与情连,性情发动,如龙虎之猖狂、若不炼之降伏,焉能去其猖狂而归于虚无?"强调"炼性之道,要混混沌沌,不识不知,无人无我,炼之方得入法。"修持法上重清修,主张修道者必须出家,除情去欲,忍耻含垢、苦行苦修。传世著作有《重阳全真集》《重阳立教十五论》《重阳教化集》《重阳分梨十化集》《重阳金阙玉锁诀》等。
刘德仁
刘德仁(1122~1180)为金初大道教(后改名真大道)创始人。号无忧子,沧州乐陵(今属山东)人,后徙河北盐山。
早年丧父,事母克尽孝道。读书稍通大义。据称,一日晨起,见一须眉皓白之老叟乘青犊车过其家门,摭《道德经》要言授之曰:"善识之,可以修身,可以化人。"投笔一支而去。实借乘青牛老叟,以喻老子,作为其创立道派制造神授根据。后来他根据《道德经》意旨,加以演绎,订出大道教的教义和规戒九条,并以此传教收徒,创立大道教。他在传教过程中,常以召神劾鬼之术为人除妖治病,深得群众信仰,教徒发展甚快,"一时州里田野,各以其所近而从之。受其教戒者,风靡水流,散在郡县"。①"金大定(1161~1189)初,诏居京城天长观,赐号东岳真人,传其道者,几遍国中"。②刘德仁"行教三十八年,住世五十九载,以法传付二祖大通真人陈君(陈师正)"。③卒后被追封为无忧普济开明洞微真人。
注:
①《道园学古录》卷五十:《真大道教第八代崇玄广化真人岳公之碑》
②《宋学士文集》卷五十五:《书刘真人事》
③《金石萃编未刻稿》:《洛京缑山改建先天宫记》
萧抱珍
萧抱珍(?~1166)为金初太一道创始人。卫州(今河南汲县)人。生年及创教事迹皆未见记载。元王鹗《重修大一广福万寿宫碑》据金王若虚《一悟真人传》,仅记其创教后之简略事迹。该碑略云:初,萧抱珍既得道,即以仙圣所授秘箓济人,祈禳诃禁,罔不立验。金天眷(1138~1140)初,其法大行,因名之曰太一教。盖取元气浑沦,太极剖判,至理纯一之义也。寻以所居湫隘,乃于卫州东三清院故址,改建太一庵堂。王恽《故太一二代度师先考韩君墓碣铭》亦谓:
"天眷初,太一始祖真人,以神道设教,远迩响风,受箓为门徒者,岁无虑千数。"不久,太一道由汲县传播到赵州、真定一带。皇统八年(1148),熙宗闻其名,召赴阙,受到礼遇,赐名所居之庵为"太一万寿观"。金大定六年(1166)逝世,曾封微妙大师。入元,忽必烈追赠其为太一一悟传教真人,改其所居太一万寿观为太一广福万寿宫。所创太一道流播于金、元。
谢守灏
谢守灏(1134~1212)为南宋道士。字怀英,绍熙初朝廷赐号"观复大师"。永嘉(今浙江温州)人。年少时,博览群书,励精儒业。上庠后,馆于曹忠靖公府。时遇清虚皇甫真人(即皇甫坦,《历世真仙体道通鉴》续编有传),因仰慕真人道德,遂脱儒冠参礼真人,为入室弟子。后游江海,历名山,尝遇道士沈若水,授以《许真君石函记》(或称《许真君石函秘文》),前有序云:"西山玉隆高士谢观复,洎高弟清虚羽衣朱明叔,东嘉郑道全等,递相授受传至于今。"游天台,从皇甫坦十余年,随坦入见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领西山玉龙万寿宫,绍熙初任寿宁观管辖高士。绍熙四年(1193)再任玉隆万寿宫住持。嘉泰元年(1201)复任焚修,管辖宫事。他认为:"天下无二道,万殊同一初,至理昭然,何疑之有?"对金丹之理,愈造妙门,内焉养真,外焉混俗。
光宗与宁宗两朝(1190~1224)眷遇优渥,平生交友,皆当代大贤,超群拔俗,人莫能逮。曾居庐山清虚庵。于绍熙二年著《太上老君混元圣纪》(当时亦名《太上老君混元皇帝实录》),陈傅良为之作序,称"脱儒冠去为道士,以推尊孔氏者尊老,于是为书若干卷"。并著有《太上老君年谱要略》《太上混元老子史略》,后门人私谥修文辅教观复先生。《历世真仙体道通鉴》续编和《古今图书集成·神异典·方士部》皆有传。
邱处机
邱处机(1148~1227)为金、元之际著名道士,金真道北七真之一。龙门派尊奉之祖师。字通密,号长春子,世称长春真人。登州栖霞(今属山东)人。金世宗大定六年(1166)入道,次年拜王嚞为师,为其七大弟子之一。大定八年,随师及马钰、谭处端等在宁海、福山、登州、莱州等地传道,创立全真道。大定九年,与马钰、谭处端、刘处玄等随王嚞返陕西终南,至开封,王嚞染病,次年逝于旅舍。大定十二年,与马、谭、刘等扶柩归葬终南故地,庐墓三年。大定十四年,与马、刘分手,西入陕西磻溪,隐居六年。大定二十年又去陇州龙门山,隐居潜修七年。"道既成,远方学者咸依之"。①大定二十八年,奉金世宗诏,至燕京(今北京市)
主持"万春节"醮事。未几,仍回陕西。明昌元年(1190),金章宗以"惑众乱民"为名,下诏禁罢全真道等,处机即回栖霞,建太虚观以居。贞皊二年(1214)秋,请命招安山东杨安儿义军成功,名噪一时。兴定三年(1219),居莱州(今山东掖县)昊天观,南宋及金先后遣使来召,均未应命。他审时度势,唯应元太祖成吉思汗之请,于次年正月,率弟子十八人从莱州出发,于元太祖十七年(1222)到达西域大雪山,行程万余里。《元史·释老志》称:"太祖时西征,日事攻战,处机每言欲一天下者,必在乎不嗜杀人。及问为治之方,则对以敬天爱民为本。问长生久视之道,则告以清心寡欲为要。"元太祖待之甚厚,尊其为神仙。请准东归时,元太祖赐以虎符、玺书,命其掌管天下道教,诏免道院和道人一切赋税差役。回燕京后,居太极观(后改名长春宫)。从此邱处机成为北方道教风云人物,长春宫成为北方道教中心:"由是玄风大振,四方翕然,道俗景仰,学徒云集。"②士庶之托迹,"四方道侣之来归依者,不啻千数,宫中为之嗔咽。"③全真道成为北方道教最大之派别。邱处机开创全真道鼎盛局面四年后逝世。元世祖至元六年(1296)诏赠"长春演道主教真人"。至大三年(1310)又加封为"长春全德神化明应真君"。
邱处机对传播全真道功绩甚著,道教中人常将他与王重阳相提并论,谓"是教也,源于东华,流于重阳,派于长春,而今而后,滔滔溢溢,未可得而知其极也。"④全真七子死后,亦以邱处机门徒最盛,以他为祖师的龙门派,在明清至近代,一直是全真道之主流。邱处机的修炼思想以断情绝欲为修道的前提,以清静无为为修炼要旨。认为"一念无生即自由,心头无物即仙佛。"主张性命双修,但与金丹派南宗相反,倡先性后命,以性为主,谓"吾宗惟贵见性,水火配合其次也。"
其著作有《大丹直指》《摄生消息论》《磻溪集》等,均收入《正统道藏》。
注:
①②③④《道藏》第19册734页,第25册414页,第19册809页,第3册344页,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联合出版,1988年
尹志平
尹志平(1169~1251)为元初著名全真道士。字太和,祖籍河北沧州,宋时徙居莱州(今山东掖县)。生于金大定九年(1169)。幼颖悟,读书日记千余言。年十四遇马钰,遽欲弃家入道,父不允,遂伺机潜往。后被追还,锁闭静室。无何,复遁去。逃之再三,父始从之。初住昌邑(今属山东)之西庵。金明昌二年(1191),参邱处机于栖霞(今属山东),遂执弟子礼。久之,尽得邱之"玄妙"。此后,又问《易》于郝大通,受箓法于王处一。于是道名四播,远近尊礼,参道者不绝。继住潍州(今山东潍坊市)之玉清观,主盟齐东者二十年。元太祖十四年(1219),成吉思汗自乃蛮派使臣刘仲禄征召邱处机,闻志平为处机之上足,乃假道潍州,偕同志平去莱州昊天观见处机。对于邱处机之绝金、宋就元聘,起了赞画的作用。第二年,随邱处机北上燕京,西觐成吉思汗于大雪山,为处机十八随行弟子之冠。元太祖十九年,随处机返燕京,居长春宫。当是时,全真道声名远播,四方尊礼者云合。志平曰:"我无功德,敢与享此供奉乎!"乃退居德兴(府治今河北涿鹿)之龙阳观,寻隐烟霞观。邱处机卒时遗命志平嗣教(或云遗命宋道安嗣教。待处机丧事终,宋以年老请志平代),是为全真道第六代掌教宗师。
尹志平掌教后,元统治者之支持如故。全真道的鼎盛局面得以继续发展。太宗四年(1232),窝阔台南征还燕京,志平迎见于顺天,帝令皇后代祀香于长春宫。太宗六年,皇后遣使劳问,赐道经一藏。太宗七年春,去沁州(今山西沁源)主黄箓醮事。九月,达平阳(今山西临汾),命宋德方率众编纂《大元玄都宝藏》,志平为之请旨并筹措经费。同年,为尊显其祖师,又去陕西兴复佑德、云台二观,太平、宗圣、太一、华清四宫,以翼祖庭。"时陕右甫定,遗民犹有保栅未下者,闻师至,相先归附,师为抚慰,皆按堵如故。"①太宗八年秋,奉旨试经云中,度千人为道士。返燕京途中,"道经太行,山间群盗罗拜受教,悉为良民。出井,历赵魏齐鲁,请命者皆谢遣,原野道路设香花,望尘迎拜者,日千万计,贡物山积"。②以上所记,难免有所夸大,但表明尹志平掌教时期,全真道的影响是很大的。姬志真《南昌观碑》云:"长春真人应召之后,大阐门庭,室中之席不虚,户外之屦常满。及嗣教清和真人(指尹志平--引者注)作大宗师,宠膺上命,簪裳接迹,宫观相望,虽遐方远裔,深山大泽,皆有其人。"③太宗十年春,尹志平年届七十,将教事付李志常,而归隐于大房山之清和宫。定宗三年(1249)春,特旨赐"清和演道玄德真人"号,又赐金冠法服。宪宗元年(1251)春逝世。中统二年(1261),诏赠"清和妙道广化真人"。至大三年(1310),加赠"清和妙道广化崇教大真人"。
他平生所作咏怀、遣兴、唱和、劝戒等诗词歌颂甚多,结为《葆光集》三卷。其弟子段志坚编辑《清和真人北游语录》四卷,为其平时与弟子讲道之言论。其中多勉励弟子忍让谦恭、苦己利人、行善远恶、积行累功之语。告诫弟子于教门兴盛之际,尤须努力修行,不能安享其成而无所作为。他认为圣人设教,是为诱人为善,修道者唯有积行累功,克己济人,方能得道,勿以"小善为无多益而不为,见小恶为无甚伤而不去。"他勤于诲人,严于律己。一生不慕荣利,甘居淡泊,连当时人所共慕之掌教职位,亦持谦让态度。当邱处机居长春宫,四方请谒不绝之时,以"我无功德",不敢享此供奉为辞,而退隐于僻处;当邱处机逝世,遗命其继任掌教时,则欲绝迹远遁,只因众人敦请,始勉从之;当掌教十一年后,又以年老为辞,请李志常代主教席,而隐居修炼。这在元代"二教"(指佛、道--引者注)设官如有司","道官出入,驺从甚都,前诃后殿,行人辟易,视都刺史、郡太守无辨"④之时,尤为难得。
注:
①②③《道藏》第19册743页,743页,第25册420页,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联合出版,1988年
④《吴文正集》卷四十七:《抚州玄都观藏室记》
李志常
李志常(1193~1256)为元初著名全真道士。字浩然,其先洺州(治所在今河北永平)人,宋季徙居开州观城(今山东范县)。幼孤,养于伯父家。年十九,不从伯父为之议婚,负书曳杖作云水游。初隐东莱之牢山,复徙天柱山之仙人宫,宫之主者嘱其往从邱处机。元太祖十三年(1218),闻邱处机自登州(今山东牟平县)转居莱州(今山东掖县),乃束装往拜席下,赐号真常子。次年,邱处机应召西觐元太祖,被选为十八随行弟子之一。迨处机东返,随师居燕京长春宫。"凡教门公事,必与闻之。"①元太祖二十二年处机逝世,尹志平嗣教,委之为都道录兼领长春宫事。太宗元年(1229)七月,"见上于乾楼辇。时方诏通经之士教太子,公进《易》《诗》《书》《道德》《孝经》,且具陈大义,上嘉之。冬十一月,得旨方还"。②次年冬,"有诬告处顺堂(邱处机埋骨处--引者注)绘事有不应者,清和(指尹志平--引者注)即日被执,众皆骇散,公(指李志常--引者注)独请代之,曰:'清和,宗师也,职在传道,教门一切,我悉主之,罪则在我,他人无及焉'。使者高其节,特免扭械,锁之入狱"。③不久,讼事息,乃还。
太宗(窝阔台汗)时期(1229~1241),汗庭鲜有儒家士人,太宗知李志常博通儒学,遂命创建国子学,选汉族教师以教蒙古贵官子弟。时在太宗五年(1233)。志常承旨后,荐冯志亨(亦是邱处机弟子)佐其事。志亨乃于蒙古贵官子弟中选十八人为学员,课读《孝经》《论语》《孟子》《中庸》《大学》等书;其后又令添选汉人子弟习蒙古语言和骑射。当时京城残破,国子学即设于长春宫内。太宗曾为此事颁发过两通"宣谕"圣旨,后立碑于国子学内,称《宣谕夺罗等圣旨碑》《通谕夏学子弟员等圣旨碑》,④文中除具列蒙、汉学员名(蒙人十九,汉人二十八)外,即列有:宣授蒙必阇赤(意为书生)四牌子总教冯志亨,宣授金牌提举国子学事中书杨维中,御前宣议国子学事仙孔八合识(意为师傅)李志常。
说明蒙古贵族入主中原,亟须学习"汉法"以治汉地,全真道首领适逢其会,成为蒙古族学习"汉法"之师。这无疑是全真道获得统治者支持而取得很大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李志常也因此受到太宗的殊遇。
元太宗十年(1238)春,尹志平以年老荐李志常继任掌教,同年三月,奉朝命加封为"玄门正派嗣法演教真常真人"。四月赴阙,奏请扩建其祖师王重阳修真之所终南山灵虚观,得旨赐重阳宫号,命大为营建。海迷失后二年(1250),李志常及随邱处机赴西域的其余十七人,皆奉旨封大师。宪宗元年(1251),奉命遍祭岳渎。三年,受命作金箓大斋,并随路给散道士、女冠普度戒牒。五年,宪宗数次召见,咨以治国保民之术。问曰:"朕欲天下百姓安生乐业,然与我同此心者,未见其人,何如?"志常答称:"自古圣君有爱民之心,则才德之士必应诚而至。因历举勋贤并用,可成国泰民安之效。"⑤宪宗称是。
李志常掌教期间,不少士大夫因金亡之后流离失所,或沦为贱隶,或冻饿街头。李志常则"委曲招延,饭于斋堂,日数十人。或者厌其烦,公(指李志常--引者注)不恤也"。⑥其中不少人因此去儒为道。此举深得士大夫们的称赞,王恽说:"全真教倡于重阳王尊师,道行于邱仙翁(指邱处机--
引者注),逮真常李公,体含妙用,动应玄机,通明中正,价重一时,可谓成全光大矣!"⑦李志常掌教十八年,全真道仍方兴未艾。但到晚年,因佛道矛盾激化,宪宗五年爆发了关于《化胡经》和《老子八十一化图》之争,全真道在辩论中失败,被勒令焚毁道经,全真道遭到严重打击,其鼎盛局面从此结束;李志常在感到屈辱与愤懑中,于次年六月将教事付张志敬后去世。中统二年(1261),追赠"真常上德宣教真人"。至大三年(1310),加封"真常妙应显文弘济大真人"。
著作有《又玄集》二十卷,已佚。《长春真人西游记》二卷,现存于《正统道藏》中。该书对研究我国西北和西亚史地以及中外交通史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注:
①②③⑤⑥皆见《道藏》第19册745~746页,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联合出版,1988年
④《畿辅通志》卷一百三十九:《金石二》
⑦《秋涧集》卷三十九:《真常观记》
白玉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