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学名著 > 中国道教

中国道教 第29节

  张继先

  张继先(1092~1127)为北宋末著名道士。字遵正(或说字嘉闻,又字道正),号"翛然子"。道教徒奉为第三十代天师。五岁尚不能言,据传一日闻鸡鸣,忽笑赋诗,"人皆称异,(以)为真仙"。①九岁袭教。为人"渊默寡言,清癯白皙"。②徽宗崇宁(1102~1106)以后,凡四次被召至东京,建醮内廷,赐号"虚靖先生"。视秩中散大夫,并赐昆玉所刻"阳平治都功印"。不久,进封正一真人张陵为"正一静应真君",诏有司就开封东建下院安置继先,赐额为"崇道"。又赐缗钱修龙虎山上清宫,拨步口庄五万以饭其众,改赐"上清正一宫"额。追封其祖及父"先生"号,度其祖母陈氏、冯氏、妹葆真皆为道士,建真观以居之。

  据称张继先在京时,宋徽宗曾召问:"卿居龙虎山,曾见龙虎否?"答称:"居山虎则常见,今日方睹龙颜。"徽宗大喜,令作符进。徽宗览毕,笑问:"灵从何来?"答曰:"神之所寓,灵自从之。"问:"能书否?"则对以"臣尝书《道德经》",遂取至进献。又问:"修丹之术若何?"答道:"此野人事也,非人主所宜嗜。陛下清静无为,同夫尧舜足矣。"后又问及道、法同异,答曰:"道本无为而无不为,体即道也,用即法也,体用一源,本无同异。若一者不立,二者强名,何同异之有?"③张继先志在冲淡,屡乞还山。作庵于上清宫后,为心斋坐忘之所,徽宗亲书"静通庵"赐之,有亭名"翛然"。并建灵宝、云锦、真懿三观,改祖师祠为演法观。又因祖传云锦山龙虎丹灶而修炼外丹。大观元年(1107),徽宗遣使命醮于山中,并召其赴京。次年,与刘混康、徐神翁等一时复会于上清储祥宫。在京以符水驱邪疗病。徽宗遣使问道要,乃作《大道歌》授使进献。是年还山,继游蜀、秦等地。政和二年(1112),徽宗遣使复召,以疾辞,令弟子王道坚入京奉谢。据称他"预知"国难,托王道坚转告徽宗当"修德弥灾"。在山中旷逸自怡,养生修性。有著作《大道歌》《心说》传世。其论说、书信、诗歌,明张宇初编次为《三十代天师虚靖真君语录》行世,收入《正统道藏》。另外,《正统道藏》又收有署题"虚靖张真君著"的《明真破妄章颂》。

  张继先以道、法不二,会通禅宗,除继承其家传符箓道法之外,亦兼修内外丹。他认为:"心者,万法之宗,九窍之主,生死之本,善恶之源,与天地而并生,为神明之主宰。"

  或名"真君",或名"真常",或名"真如"。"用之则弥满六虚,废之则莫知其所。大无外,则宇宙在其间,而与太虚同体矣;其小无内,则入秋毫之末,而不可以象求矣。此所谓我之本心,而空劫以前本来之自己也",勉强名之为"道"、"神"、"心"。人之所以轮回于三界,出入于生死,乃是由于"一念萌动于内,六识流转于外"。故须"斋戒以神明其德","慎言语,节饮食,除垢止念,静心守一,虚无恬淡,寂寞无为,收视返听,和光同尘",使"一真澄湛,万祸消灭"。④论说内丹云:"道不远,在身中,物则皆空性不空,性若不空和气住,气归元海寿无穷。"认为"神驭气,气留形,不须杂术自长生";"神若出,便收来,神返身中气自回。如此朝朝还暮暮,自然赤子产真胎"。⑤又称:"吾家法箓,上可以动天地,下可以撼山川,明可以役龙虎,幽可以摄鬼神,功可以起朽骸,修可以脱生死,大可以镇邦家,小可以却灾祸。然得之在修,失之在堕。"劝来拜受天师秘箓者脱去世网,反求诸己,"俱登道岸"。⑥张继先与林灵素等人同得宋徽宗恩宠,但他却屡召屡隐。

  时林灵素权倾内外,乘宠进废佛之议。张继先因贻书劝其韬晦,晓以知足不辱之意,曰:"金门红雾,漫为天上之游;白石清泉,方保山中之适。"指出:"万象有杀有生,春花秋落;

  一气互消互息,夜露朝晞。……升高须远,就下无难,不昧先机,方为达者。"⑦其弟子吴真阳、王道坚等皆有名于世。元至大元年(1308)武宗封其为"虚靖玄通弘悟真君"。

  注:

  ①②③④⑤⑥⑦《道藏》第34册826页,第18册138页,第34册826页,第32册368~369页,372页,369页,370页,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联合出版,1988年

  林灵素

  林灵素为北宋末著名道士。初名灵噩(一作"灵蘁")字岁昌(一说字通叟),温州永嘉(今属浙江)人。家世寒微,少依佛门为童子。据《历世真仙体道通鉴·林灵素传》载,少时曾为苏东坡书僮,东坡问其志,笑而答曰:"生封侯,死立庙,未为贵也。封侯虚名,庙食不离下鬼。愿作神仙,予之志也。"但据《家世旧闻》记载,"少尝事僧为童子,嗜酒不检,僧笞辱之,发愤弃去为道士"。《宋史·林灵素传》并谓其"往来淮、泗间,丐食僧寺,僧寺苦之"。《老学庵笔记》又载其为会稽天宁观老何道士所拒之事。早年贫困可知。改从道教后,志慕远游,至蜀,从一自称赵升之道人数年,后得其书(一说即《五雷玉书》),由此能行五雷法。

  关于林灵素何时至京、何以得宋徽宗宠信,历来异说多端,矛盾迭出。综观各书所记,以《宋史·林灵素传》所载"政和末,王老志、王仔者既衰,徽宗访方士于左道录徐知常,以灵素对"等语,比较与事实相近。林灵素既得召见,徽宗问:"有何术?"答曰:"臣上知天宫,中识人间,下知地府。"

  又进言:"天有九霄,而神霄为最高,其治曰府。神霄玉清王者,上帝之长子,主南方,号长生大帝君,陛下是也,既下降于世,其弟号青华帝君者,主东方,摄领之。己乃府仙卿褚慧,亦下降佐帝君之治。"并称权臣巨阉如蔡京、王黼、童贯等皆为仙官。时贵妃刘氏有宠,则奉为九华玉真安妃。徽宗信其言,又视其貌如旧识,为之改名"灵素",赐号"通真达灵先生",授以金牌,任其非时入内,并筑通真宫以居之。

  请治宫禁怪,因建上清宝箓宫,密连禁省。政和七年二月,林灵素受命于上清宝箓宫宣讲青华帝君夜降宣和殿事,与会道士多达二千余人。又建仁济亭,施符水;开神霄宝箓坛,令吏民受神霄秘箓。诏天下皆建神霄玉清万寿宫,无观者,以寺充,并于殿上设长生大帝君、青华大帝君等神霄系神像。林灵素领修道书,改正诸经醮仪,校对丹经灵篇,删修注解;每逢初七,则讲说三洞道经与玉清神霄王降生记。由此京师士民信道者日众。四月,徽宗自称"教主道君皇帝",林灵素升为温州应道军节度。在京期间,先后被封赐、加号为"金门羽客"、"通真达灵元妙先生"、"太中大夫"、"凝神殿侍宸"、"蕊珠殿侍宸"、"冲和殿侍宸"等。据赵与时《林灵素传》,徽宗每以"聪明神仙"呼之,亲笔赐"玉真教主神霄凝神殿侍宸",立两府("道家两府")班上。

  林灵素既得势,遂纵言"释教害道,今虽不可灭,合与改正,将佛刹改为宫观,释迦改为天尊,菩萨改为大士,罗汉改尊者,和尚为德士,皆留发顶冠执简"。徽宗依奏,于宣和元年(1119)正月下诏,改佛为道,易服饰,称姓氏;左右街道录院改作道德院,僧录司改作德士司,隶属道德院。不久又改女冠为女道,尼为女德。据说皇太子上殿争之,令胡僧立藏等十二人和五台僧二人、道坚等与林灵素斗法,僧不胜,情愿戴冠执简。太子乞赎僧罪,有旨放胡僧,道坚系中国人,送开封府刺面决配,于开宝寺前示众。此前,重和元年(1118)四月,林灵素曾上《释经诋诬道教议》一卷,乞颁降施行。

  宣和元年(1119)五月,都城暴水,林灵素登城厌胜,遭到役夫袭击,徽宗始知其为众所怨。他又与皇太子争道,终触怒徽宗,以为太虚大夫,斥归故里。一说:他登城治水,水势不退,回奏令太子设四拜。是夜水退尽,京城之民皆仰太子圣德,他因而上表乞归。九月,全台上言:"灵素妄议迁都,妖惑圣听,改除释教,毁谤大臣。"十一月,与宫祠,温州居住。不论何说为是,但他因触帝怒而被斥还,当属事实。

  放林灵素归山,《东都事略》《续资治通鉴长编》皆称在宣和元年十一月。至于他死于何时,官修史书均无记载。其他各书又多牴牾。据史料推断,约死于宣和二年至七年间。死前,仅有弟子皇城使张如晦随行。据赵与时《林灵素传》,南宋时,温州天喜宫尚有徽宗亲笔题字:"太中大夫冲和殿侍宸金门羽客通真达灵元妙先生在京神霄玉清万寿宫管辖提举通真宫林灵素。"

  林灵素的著述情况,今已难于详考。除《释经诋诬道教议》一卷外,还有《归正议》九卷,李霖《道德真经取善集》引及他曾注《老子》,但卷数不详。

  王文卿

  王文卿(1093~1153)为北宋末著名道士,神霄派创始人。字予道(一说字述道〕,号"冲和子"。建昌南丰(今属江西)人。据《临川盯江志》等书记载,自幼慕道,能诗,自称"红尘富贵无心恋,紫府真仙有志攀",告其父有方外之志。

  父殁,辞母远游。渡扬子江,行野泽中,雨暝迷路,遇异人,得致雷电、役鬼神之术,名闻江湖间。《历世真仙体道通鉴·王文卿传》将此事系于宣和初,并谓"每克辰飞章,默朝上帝,召雷祈雨,叱咤风云"。张宇初《妙灵观记》称其"已而还军峰,密修大洞回风含景之道,飞神玉京"。

  他何时、为何事进京,历来说法不一。宋赵与时《林灵素传》称其在宣和元年(1119)得林灵素荐举入京祈雨;《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则谓在宣和元年以前林灵素荐与宋徽宗,宣和四年至京,据《夷坚丁志》卷六所载,"在政和、宣和间","以道术显"。比较可信的说法是:林灵素在京时,已向朝廷荐举,但他并未至京。后皇叔廉访使巡历至高邮军得病,遇之而求符水,遂奏于朝。于是诏真州守臣贾公望以礼聘之,初力辞不赴。宣和四年七月,徽宗遣侍宸董仲允(一说为道录董冲元)同本路监司守臣具礼延聘,候送赴京。赐馆于九阳总真宫。赏赐甚厚。皆不受。后封为"冲虚妙道先生",命在宫中,筑雷坛三层以"缚鬼"。宣和七年特授太素大夫、凝神殿校籍、视朝请大夫、右文修撰,参联从橐。不久,升为凝神殿侍宸,后加同管辖九阳总真宫、提举司命府事。父肇始赠承事郎,母江氏赠太宜人。

  同年即辽保大五年二月,辽天祚帝耶律延禧为金所俘。王文卿上表乞还山林,徽宗不允。又敕五日一次,佩金方符入大内诸宫阁呪水涤秽,除邪治病,讲明道德。复遣中使黄瑶命就广德宫行持南昌受炼司大法,拔度亡魂。十一月,因祈晴有功,即命赐诰,依前太素大夫、凝神殿侍宸再除两府侍宸、冲虚通妙先生,视太中大夫、特进徽猷阁待制,主管教门公事。父、母、叔、妻、弟皆得封赠。十二月,金军大举南侵。徽宗禅位于太子,自称"教主道君太上皇帝"。靖康元年(1126)四月,王文卿复乞还侍母,钦宗准其奏。及还,唯怡神山水间。后活动于南方各地,行禁劾之术。南宋绍兴十三年(1143),高宗诏书来召,王文卿不应。越十年而卒。

  王文卿传神霄五雷法,为神霄派创始人。据《道园学古录》卷二十五载:"昔侍宸在汴京居宫观,见为黄冠者多谄事权贵以自衒,恶之,故多不得其说"。有弟子朱智卿、熊山人、平敬宗、袁庭植等。又有萨守坚,见之于青城山,尽得其秘。

  其在乡,得其传者则有新城高子羽。甥上官氏亦传其法。此外,尚有别传弟子多人。元代,封为"冲虚通妙真人",至顺三年(1332)夏,加赐为"冲虚通妙灵惠真人"(一说加赠"灵惠真君")。《正统道藏》所收《冲虚通妙侍宸王先生家话》,为他与弟子的对话录。

  曾慥

  曾慥为南宋初道教学者。字端伯,号至游子,晋江(今福建泉州)人。生卒年不详。北宋靖康(1126)初,任仓部员外郎。金人陷京师后,曾随其岳父翰林学士吴降金,充事务官。绍兴九年(1139),秦桧当权,起为户部员外郎,十一年(1141)擢大府正卿。不久,奉祠除秘阁修撰,提举洪州玉隆观,寓居银峰。

  曾慥晚年学养生,潜心至道,相信道教神仙之说。继刘向《列仙传》、葛洪《神仙传》、沈汾《续仙传》之后,采前辈所录神仙事迹,并所闻见,于绍兴二十一年(1151)编纂《集神仙传》(简称《集仙传》)。其编列顺序为:异代之事得于碑碣者,以其世冠于卷首,其年不可考者次之,其著见于宋朝者又次之,至于亡其姓名者皆附于卷末。他将神仙分为炼形、气、神而成的轻举仙,坐脱立亡的尸解仙,植有宿根的火解仙,炼丹功成的住世仙以及不假修为的缘份仙(即遇至人,饵丹药得要诀者)等不同类别。《直斋书录解题》称其书十二卷,"自岑道愿而下一百六十二人"。原书已佚。今《说郛》所载,仅为简记岑道愿以下至侯道姑共一百三十七人。

  为研究和进行养生修道,曾慥从众多道书中,选录大量修道养生术资料,编成《道枢》四十二卷,共一百零八篇(一篇分上、中、下篇或上、下篇者,均作一篇计)。一般都辑录原文,加以串写,定以篇名。又在每篇篇名下,以四言四句,提示该篇内容要点或传授原委,从中可见编者的观点。

  如《玄轴》篇提要曰:"心劳神疲,与道背驰,冥心湛然,乃道之几。"表明其以安心养神为道教修炼之主旨;又如《内德》篇提要曰:"三业七情,既澄其源,五神守脏,三一永存。"

  表明其佛道结合的思想;再如《碎金》篇提要曰:"漆园之玄,竺乾之空,均乎正心,与儒同功。"反映其三教合一的思想。

  任《道枢》中,坐忘下、容成、周天、水火、坎离、火候、甲庚、昆仑、服气、呼吸、修真、真一、五行、众妙、入药镜等十五篇,每篇文内均用"至游子曰"的形式,直接表示编者自己的见解。如在《众妙》篇中有"至游子曰:吾有性命之宗,世未之知也,上纳于气,下勿泄于精,于是运之与玉池之渊相合,久而斯为丹矣,斯吾之性命也"。说明他编《道枢》,并不完全是将前人的资料进行简单的选录编纂,而是包含自己的心得和体会。又如在《容成》篇中,曾慥驳斥御女之术,谓"魏伯阳曰:割肉以内于腹不可以成胎,则外物不可以为丹也明矣。是知学道以清净为宗,内观为本者也。于是深根固蒂,使纯气坚守,神不外驰,至于坎离交际,而大药可成矣。善乎庄子之论曰:必净必清,无劳汝形,无摇汝精,乃可以长生,未闻有以御女而获仙者也。"可见曾慥是主张内丹修炼术者。

  《道枢》卷一至卷六的二十三篇又独立编为《至游子》二卷(卷上十一篇,卷下十二篇)。不著名氏。明姚汝循于嘉靖丙寅(1566)作序传世。《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谓"大旨主于清心寡欲,而归于坎离配合,以保长生,且力辟容成御女之术,言颇近正。"但《提要》作者却将《玉芝》篇中关于朝元子的注文:"陈举宝元中人"误作"陈举宝,元人"。以致疑为明人姚汝循托名之作。后徐时栋《烟屿楼读书志》及胡玉缙《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补正》均已指出,应为"陈举,宝元(北宋仁宗年号之一)中人",错讹已得纠正。但他们都没有将《至游子》与《道枢》联系起来考察,因而,虽认定《至游子》二卷为曾慥所作,但不知即为《道枢》的一部分。如将《至游子》二十三篇的篇目和内容,与《道枢》比较,即可发现原来它与《道枢》的卷一至卷六完全相同(仅与卷六之篇目顺序略异)。从而更有力地证明《至游子》二卷,确实是曾慥所著。至于《道枢》一至六卷,为何独立编成《至游子》上下二卷,编者又将是谁?如果认为是他人从《道枢》辑出,又为何只辑录前二十三篇,而舍弃其余八十五篇?实难以解释。最大的可能是曾慥先编录道教炼养资料二十三篇,集成《至游子》二卷。然后在此基础上,继续拓展为一百零八篇的《道枢》一书。因为《至游子》二十三篇是先编成的,故列在《道枢》前面的第一至第六卷;又因《道枢》已包含了《至游子》二卷的全部内容,就没有必要再以曾慥撰《至游子》二卷的名义单独流传。《至游子》的出现,只是反映他从事道术研究工作的阶段性成果,其终结性成果则是一部容量甚大的、保留了南宋以前道教内丹养生学的大量资料的《道枢》。明《正统道藏》和清《道藏辑要》,皆收录。

  此外,曾慥又从二百五十二种笔记小说中,辑录出"可以资治体、助名教,供谈笑,广见闻"①的资料,编为《类说》五十卷。又撰《高斋漫录》一卷,"上自朝廷典章,下及士大夫事迹,以至文评诗话,诙谐嘲笑之属,随所见闻,咸登记录"②。还有《乐府雅词》三卷、《宋百家诗选》五十卷、《通鉴补遗》一百篇等。

  注:

  ①《类说·序》

  ②《四库全书总目》第1197页,中华书局,1965年

  宁全真

  宁全真(1101~1181)是南宋初东华派创始人。俗名立本,字道立,法名全真。河南开封府人。因幼养于裴氏家,长犹从裴姓。"资禀纯异,敏于记忆。凡诸子百家、医药卜筮之书,无不该贯融会。善察天文躔度,犹工于风角鸟占卜术"。①家贫,无以自给。尚书王古曾嗣丹元真人东华嫡传,知全真有道,乃檄充史椽。又闻田灵虚遇陆修静得道,延请于家,命宁全真典侍抄录。宁全真心与道契,对经箓秘文,一见辄悟。

  "一日,灵虚言于尚书曰:'裴氏子根器深重,骨相合仙,异日当负大名,然振起吾东华教者,必此人也。欲以上道授之,俾其掌教可乎?'尚书亦欣然曰:'此吾志也',遂授焉。自是修持不怠,能通真达灵,飞神谒帝,名振京师。"②从这段文字看,田虚真和王古可能是灵宝派道士,因见灵宝阁皂宗教风不振,遂将道法传予宁全真,希望他另立名目,肇开东华派,以开创灵宝新局面。后来宁全真不负所望,经过若干曲折,终于开创了东华派。

  宁全真在受田、王传授后不久,因遭靖康之变,亦奉其生母随宋室南迁。有杨司命者得道于华阳,临终时,将灵宝玄范四十九品五府玉册符文付于嗣法仕子仙,嘱其后遇绯衣人则传付之。仕子仙遇宁全真(当时仍从裴姓),始悟绯衣人者,宁全真也,乃"以图策心印付度。"不久母亡,复为宁姓。

  绍兴(1131~1162)中,据称以斋醮祈祷有功,被赐号洞微高士,继进"赞化"二字。朝廷凡有醮祀,皆命其主典之。孝宗朝(1163~1189),遭左街道录刘能真嫉妒陷害,被囚十余日后黥隶军籍。此后,即晦迹深遁,益勤修炼,慕其道而归之者如市。浙右(浙西道)诸处士庶率多请其建斋醮。晚年住婺州(今浙江金华市)何家,有弟子赵义夫、何淳真、宋扶、何德阳等多人。卒后,其弟子赵义夫嗣教。

  《正统道藏》收《上清灵宝大法》六十六卷,署"洞微高士、开光救苦真人宁全真授,上清三洞弟子灵宝领教嗣师王契真纂";又收《灵宝领教济度金书》三百二十卷,署"洞微高士、开光救苦真人宁全真授,灵宝通玄弘教水南先生林灵真编",是东华派的两部重要经书,虽然经过后人的增纂,但基本体现了宁全真的思想。

  注:

  ①②见《道藏》第7册17页,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联合出版,1988年
首节 上一节 29/131下一节 尾节 返回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蒋勋说宋词

下一篇:中医内科学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