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学名著 > 中国道教

中国道教 第22节

  注:

  ①②③④⑤⑥⑦《抱朴子内篇校释》(增订本)第370~371页,333页,375页,376页,53页,126页,272页,中华书局,1985年

  孙恩

  孙恩(?~402)为东晋五斗米道道士和起义军首领。字灵秀。祖籍琅琊(今山东胶南县境南),家族世奉五斗米道,是永嘉南渡世族。其叔父孙泰(字敬远)奉吴郡钱塘五斗米道首领杜子恭为师。杜子恭死后,孙泰继传杜子恭道法,受人敬信。东晋黄门郎孔道、鄱阳太守桓放之、骠骑谘议周勰等皆敬事孙泰。东晋隆安二年(398),爆发王恭之乱,孙泰以为晋祚将尽,乃以讨王恭为名,私合徒众数千人,准备起事。事未发,司马道子父子诱斩了孙泰及其六子。孙恩逃入海岛,聚众百余名立志为孙泰复仇。

  隆安三年,会稽王世子、扬州刺史司马元显发东土诸郡免奴为客者,号曰"乐属",移京师充兵役。孙恩趁民心骚动之际,率众从海岛攻克上虞,乘胜破会稽(今浙江绍兴),杀会稽内史、五斗米道徒王凝之。会稽、吴郡、吴兴、义兴、临海、永嘉、东阳、新安八郡人民群起响应,"旬日之中,众数十万"。①孙恩起义军占领了会稽八郡。孙恩据会稽,自称"征东将军",置立官职,号其徒众为"长生人",上表请诛会稽王道子和元显父子。东晋畿内诸县,"盗贼处处蜂起,恩党亦有潜伏在建康者,人情危惧,常虑窃发,于是内外戒严。"②东晋王朝派谢琰率重兵讨伐孙恩,浙东八郡起义军汇聚于会稽,"其妇女有婴累不能去者,囊簏盛婴儿投于水,而告之曰:

  '贺汝先登仙堂,我寻后就汝'"③隆安三年十二月,谢琰率军攻下义兴,击杀起义军头领许允之。接着进兵吴兴;屯兵乌程(今浙江吴兴县南)。分兵配合刘牢之,向钱塘江推进。孙恩见东晋官军将渡钱塘江,乃率男女二十余万口向东撤退。后又退入海岛。

  隆安四五年间,义军与东晋官军继续激战,并一度逼近建康,攻破广陵(今江苏扬州)。后因东晋政府加强沿海防务,起义军给养困难,加以疫病流行,"死者大半"④。元兴元年(402)三月,孙恩进攻临海失败,乃赴海自沉,五斗米道信徒认为他已成"水仙",投水从死者百有余人。义军余众数千人复推孙恩妹夫卢循为领袖,继续斗争,后卢循义军占领广州,一度大举北伐,直至义熙七年(411)终告失败。

  孙恩五斗米道徒信奉长生久视之道,信仰天、地、水三官,尤其相信水仙。孙恩以五斗米道组织起义,动摇了晋室的封建统治,也引起了南北朝时期道教上层人物冠谦之、陆修静对道教的"改革"和南北天师道的出现。《隋书·经籍志》著录有《孙恩集》五卷,已佚。

  注:

  ①③《晋书》第8册2632页,2633页,中华书局,1974年

  ②《资治通鉴》第8册3498页,中华书局,1956年

  ④《宋书》第1册3页,中华书局,1974年

  寇谦之

  寇谦之(365~448)为北魏著名道士和天师道的改革者。

  原名谦,字辅真。祖籍上谷昌平(今属北京市),后徙居冯翊万年(今陕西临潼北)。自称东汉雍奴侯寇恂之十三世孙。其父修之,苻坚东莱太守;兄寇讚在北魏初任南雍州刺史。寇谦之"早好仙道,有绝俗之心;少修张鲁之术,服食饵药,历年无效。"①后遇"仙人"成公兴,随之入华山,采食药物不复饥。继隐嵩山,修道七载,声名渐著。

  天师道(俗称五斗米道)自张陵之后,常被农民用作组织和发动起义的旗帜,统治阶级对它怀有戒心,也深为当时士大夫所不满,寇谦之趁北魏太武帝崇道抑佛之机,对天师道进行改造和整顿以迎合统治阶级的需要。早在北魏神瑞二年(415),他诡称太上老君亲临嵩岳,授以天师之位,赐以《云中音诵新科之戒》二十卷,传其服气导引之法;令其宣此"新科",清整道教,除去三张(张陵、张衡、张鲁)伪法,租米钱税及男女合气之术,专以礼度为首,而加之以服食闭炼。

  泰常八年(423),又称太上老君玄孙李谱文临嵩岳,再授《录图真经》六十余卷,及劾召鬼神与金丹诸秘法,命其辅佐北方太平真君(指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统领"人鬼之政"。始光元年(424),至魏都平城(今山西大同),献道书于太武帝。

  最初,太武帝对谦之献书之举漠然处之,"令谦之止于张矅之所,供其食物"。左光禄大夫崔浩以其"辞旨深妙"上疏盛赞。

  "世祖欣然,乃使谒者奉玉帛牲牢,祭嵩岳,迎致其余弟子在山中者"。翌年,于平城南立天师道场,重坛五层,尊其新经之制,集道士一百二十人,每日祈祷六次。太延六年(440),寇谦之声称太上老君复降,授太武帝以太平真君之号,帝遂改元为太平真君。又二年,亲至道坛受箓,封寇谦之为国师。

  至此,天师道乃大盛。终北魏之世,崇信不衰。后周承魏,崇奉道法,每帝受箓,如魏之旧。太平真君九年(365)寇谦之逝世,享年83岁。

  寇谦之改革天师道的原则是"以礼度为首",即保留和增加适合儒家礼教的内容,革除和废弃违背儒家礼教之制度。首先摈弃可被农民起义利用的教义和制度,反对"称官设号、蚁聚人众、坏乱土地","谋害国家"等。认为农民领袖是"诳诈万端"、"惑乱万民"的"父不慈,子不孝,臣不忠"的"愚人"和"恶人",他们所领导的农民起义军则是一些"逋逃罪逆之人"和"奴仆隶皂"之类的贱民,"下俗臭肉,如狗魍魉",咒骂"当疫毒临之,恶人死尽"。要求兼修儒教,并教生民,佐国扶命。主张臣忠子孝,夫信妇贞,兄敬弟顺,安贫乐贱,信守五常。并将此列为道教规戒之内容,遂使儒家之道德规范成为道士的行动准则。天师道"从天师升仙以来,旷宫置职,道荒人浊,后人诸官,愚暗相传,自署治箓符契,气候侧错,不可承准",②出现组织涣散,科律废驰的混乱局面,寇谦之乃致力于天师道之组织整顿。首先,他以太上老君口吻对某些道官祭酒乱取民财的违科行为进行了严励的批评和指责:"吾初立天师,授署道教治箓符,岂有取人一钱之法乎?"继而宣布:"吾今并出新法,按而奉顺,从今以后,无有分传说愿输送,仿署治箓,无有财帛,民户杂愿,岁常保口厨具,产生男女,百灾疾病,光怪众说厨愿,尽皆断之!……

  若有道官浊心不除,不从正教,听民更从新科正法清教之师。"③其禁止道官过分索取道民财帛之措施,既减轻了道民的经济负担,又缓和了二者之间的矛盾。针对某些道官妄传张陵所授黄赤房中之术,授人夫妻,淫风大行,损辱道教的犯戒情况,决定废除房中黄赤之法。在组织制度上,主张简贤授明,唯贤是授,改革道官祭酒的世袭制度。

  寇谦之十分重视道教斋醮仪范。他认为,若仅修服食、辟谷、导引之术,只可得除病寿终,"诸欲修学长生之人,好供寻诸诵诫,建功香火,斋练功成,感彻之后,长生可克。"

  "男女官努力修斋,寻诸诵诫香火建功,仙道不远"。①故此,他为天师道增订了道官受箓、道官道民求愿、道民犯律解度、为人治病、为亡人超度、为祖先亡灵解厄之斋仪,且为各种斋仪制定了仪式,亦为后世道教斋仪奠定了基础。经寇谦之改革后的天师道,后人称新天师道或北天师道。

  《正统道藏》所收《老君音诵戒经》一卷,一般认为,即《云中音诵新科之戒》的残本。近人汤用彤先生等则认为,现存《太上老君戒经》《太上老君经律》《太上经戒》《三洞法服科戒文》《正一法文天师教戒科经》《女鬼青律》等书,亦为《云中音诵新科之戒》中的内容。它们保存了该书之骨骼,唯在辗转抄录中,或有文句错落,或有后人增改。

  注:

  ①《魏书》第8册3049页,中华书局,1974年

  ②③④《道藏》第18册212页,212页,216页,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联合出版,1988年

  陆修静

  陆修静(406~477)为南朝宋著名道士,早期道教的重要建设者。字元德,吴兴东迁(今浙江吴兴东)人。三国吴丞相陆凯之后裔。少宗儒学,博通坟籍,旁究象纬。又性喜道术,精研玉书。及长,好方外游,遗弃妻子,入山修道。初隐云梦,继栖仙都。为搜求道书,寻访仙踪,乃遍游名山,声名远播。宋元嘉(424~453)末,陆修静市药至京师,宋文帝刘义隆钦其道风,召入内宫,讲理说法。时太后王氏雅信黄老,降母后之尊,执门徒之礼。后因避太初之乱南游。于大明五年(461),至庐山,在东南瀑布岩下营造精庐,隐居修道。宋明帝刘彧即位,思弘道教,泰始三年(467)召见于华林园延贤馆,"先生鹿巾谒帝而升,天子肃然增敬,躬自问道,咨求宗极。先生标阐玄门,敷释流统,莫非妙范,帝心悦焉"。①明帝乃于北郊天印山筑崇虚馆以居之。在此期间,他"大敞法门,深弘典奥,朝野注意,道俗归心。道教之兴,于斯为盛"。②元徽五年(477)卒,时年七十二岁。弟子奉其灵柩还庐山。诏谥简寂先生,以庐山旧居为简寂馆。宋徽宗宣和(1119~1125)间,封为丹元真人。其弟子最著者为孙游岳、李果之等。

  东晋南朝时期,道教在组织形式上发生了重大变化,其主要表现是祭酒制的衰落和道官制度的兴起。祭酒制度为早期五斗米道之旧制,其基本特征是"立治置职",道官祭酒"领户化民",实行政教合一之统治。为实现道官祭酒与道民的统属关系,天师道制定了三会日、宅录和缴纳命信等制度。

  规定在三会之日,道民必须到本师治所参加宗教活动,登记检查"宅录命籍"(近似封建国家编户齐民的户籍簿),听道官宣布科禁,考校功过。道官凭此向天曹启告,请天神守宅之官保护道民家口安全,禳灾却祸。自魏初天师道北迁至晋宋之际,出现了组织混乱,科律废弛的严重局面。当时许多道民在三会之日不赴师治参加集会,不报户籍,不交租米命信。一些道官更"妄相置署,不择其人,佩箓惟多,受治惟多,受治惟大,争先竞胜,更相高下","纵横颠倒,乱杂互起,以积衅之身,佩虚伪之治箓。身无戒律,不顺教令,越科破禁,轻道贱法。恣贪欲之性,而耽酒食,背盟威清约之正教,向邪僻袄巫之倒法"。③祭酒制度的腐朽败落,就失去了"清约治民",使"道化宣流,家国太平"的作用。在这种情况下,陆修静乃提出一套整顿和改革的措施。

  首先,陆修静禁止道官自行署职,实行按级晋升的制度。

  他认为,普通民众须有功德,才能受箓为道民;道民受箓之后,有功者才能升迁。从受十将军箓依次升至受五十将军箓,再从箓吏依次晋升散气道士、别治道官、下治道官、配治道官,以及下、中、上八治道官。其最高者,即"能明炼道气,救济一切,消灭鬼气,使万姓归伏"的道师,才能拜署上八治中的阳平、鹿堂、鹤鸣三治道职。强调"采求道官,勿以人负官,勿以官负人"的组织措施。为健全三会日制度,他重申,三会日"民各投集本治师,当改治录籍,落死上生,隐实口数,正定名簿。三宣五令,令民知法。其日,天官地神咸会师治,对校文书。师民皆当清静肃然,不得饮酒食肉,喧哗言笑。会竟,民还家,当以闻科禁威仪教敕大小,务共奉行"。④同时,他还针对"宅录"制度严重混乱的状况,规定每年三会日之最后一日,作为登记、审核宅录的最后期限,其日,每个道民都须赍信至本师治所,由本师给以注籍,以便道官"领户化民"。

  第二,陆修静十分重视道教斋仪的作用,认为"斋直是求道之本",主张"身为杀盗淫动,故役之以礼拜;口有恶言,绮妄两舌,故课之以诵经;心有贪欲嗔恚之念,故使之以思神。用此三法,洗心净行,心行精至,斋之义也。"⑤他在总结前代斋仪的基础上,制定了"九斋十二法"的斋醮体系。并撰述一系列斋戒仪范之书。他汲取儒家的封建礼法、道德规范以及佛教的"三业清净"的思想,从而使道教斋法不仅有了系统的仪式戒科,而且使斋戒仪范的理论更加完备。

  第三,陆修静不仅整顿组织、完善斋醮仪式而且还对道教经典进行整理和分类。他早年便注意采访搜集道教经典,曾"南诣衡湘、九嶷,访南真(魏夫人)之遗迹;西至峨眉、西城,寻清虚(王褒)之高躅"。⑥元嘉十四年(437),即着手刊正《灵宝经》,编撰《灵宝经目》。泰始三年(467)从庐山入京,居崇虚馆,又得当时朝廷收藏的杨羲、许谧手书上清经真诀。相传由鲍靓所造之《大有三皇经》亦为其所得。于是他"总括三洞",校理卷数目录,于泰始七年奉敕撰《三洞经书目录》献上。据云,陆修静共著录道家经书并药方、符图一千二百二十八卷,内一千九十卷已行于世,一百三十八卷"犹在天宫"。针对当时《灵宝经》错乱糅杂,使后来学者难辨真伪,"视听者疑惑,修味者闷烦"的情况,于是对之整理考证,编成了《灵宝经目》一书,从而大大地推动了灵宝派的发展。陆修静在整理道教经典的同时,又创造了三洞四辅十二类的道教典籍分类体系,为隋唐以后历代整理道书,编修"道藏"所沿用。

  陆修静一生著作甚丰,有关斋戒仪范者尤多。刘大彬《茅山志》谓其"著斋戒仪范百余卷",今《正统道藏》存有《太上洞玄灵宝众简文》《洞玄灵宝五感文》《陆先生道门科略》《太上洞玄灵宝授度仪》《洞玄灵宝斋说光烛戒罚灯祝愿仪》各一卷。另有《灵宝经目序》《古法宿启建斋仪》《道德经杂说》《三洞经书目录》《陆先生答问道义》《陆先生黄顺之问答》,均佚。《灵宝道士自修盟真斋立成仪》《三元斋仪》、《然灯礼祝威仪》《金箓斋仪》《玉箓斋仪》《九幽斋仪》《解考斋仪》《涂炭斋仪》等也已亡佚,某些内容散见于《无上黄箓大斋成立仪》中。《通志·诸子类·道家略》中著录有《服御五芽道引元精经》《升元步虚章》《灵宝步虚词》《步虚洞章》等。在唐法琳《辩正论》中,尚见其著有《必然论》《荣隐论》《遂通论》《归根论》《明法论》《自然因缘论》《五符论》《三门论》等,《破邪论》中又见其著有《对沙门记》。

  注:

  ①②③④⑤⑥《道藏》第25册306页,306页,第24册780页,782页,第9册821页,第18册118页,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联合出版,1988年

  顾欢

  顾欢为南朝齐著名道教学者。生卒年不详。字景怡,一字玄平。吴郡盐官(今浙江海宁县西南)人。父、祖皆业农。

  顾欢自幼好学,家贫,无力就学,乡中有学舍,欢于舍壁后倚听。八岁时,即诵《孝经》《诗》《论语》。及长,笃志于学。

  年二十余,就豫章雷次宗咨玄、儒诸义。母亡,据称水浆不入口者六七日,庐于墓次,遂隐遁不仕;于天台山聚徒开馆,受业者常近百人。齐高帝萧道成辅政时,征为扬州主簿,并遣中使迎欢。及践阼,乃至,称山谷臣顾欢上表。"谨删撰《老氏》(即《老子道德经义疏》),献《治纲》一卷"。旋辞谢荣禄,曰:"臣志尽幽深,无与荣势,自足云霞,不须禄养。"

  其"辨章治体"'很受齐高帝之景仰。东归之日,乃赐塵尾、素琴。永明元年(483),又诏征欢为太学博士,仍不就。史称顾欢"晚节服食,不与人通。每旦出户,山鸟集其掌取食。

  事黄老道,解阴阳书,为数术多效验。"①齐永明(483~493)
首节 上一节 22/131下一节 尾节 返回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蒋勋说宋词

下一篇:中医内科学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