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道教 第21节
张鲁
张鲁(?~216)为张陵之孙,五斗米道系师。字公祺(一作"公旗"),沛国丰(江苏丰县)人。张陵死后,其子张衡继行其道。衡死,张鲁继为首领。其母好养生,"有少容"①,"兼挟鬼道"②,往来益州牧刘焉家。他通过其母跟刘焉家的关系,得到信任。东汉初平二年(191)刘焉任命他为督义司马,与别部司马张修带兵同击汉中太守苏固。张修杀苏固后,张鲁又杀张修,夺其兵众。刘焉死,其子刘璋代立,以张鲁不顺从他的调遣,尽杀鲁母家室。张鲁遂割据汉中,以"五斗米道"教化人民,建立起政教合一的政权。史载,张鲁在汉中,因袭张修教法,并"增饰之"③。自称"师君"。来学道者,初称"鬼卒",受本道已信,则号"祭酒",各领部众;领众多者为"治头大祭酒"。不置长吏,以祭酒管理地方政务。继承其祖的教法,教民诚信不欺诈,令病人自首其过;对犯法者宽宥三次,如果再犯,然后才加惩处;若为小过,则当修道路百步以赎罪。又依照《月令》,春夏两季万物生长之时禁止屠杀,又禁酗酒。他还创立义舍,置义米肉于内,免费供行路人量腹取食,并宣称,取得过多,将得罪鬼神而患病。
东汉末年,群雄蜂起,社会动乱,不少人逃往相对安定的汉中地区,如关西民从子午谷逃奔汉中的就有数万家。张鲁还得到巴夷少数民族首领杜濩、朴胡、袁约等人的支持。他采取宽惠的政策统治汉中,"民夷便乐之"。④"流移寄在其地者,不敢不奉"。⑤五斗米道凭借政权的力量扩大了影响。
当时曹操把持的东汉政权无暇顾及汉中,遂封张鲁为镇民中郎将(一作"镇夷中郎将"),领汉宁太守。张鲁统治巴、汉近三十年。建安二十年(215),曹操亲率十万大军西征汉中,张鲁弟张卫以数万人马据阳平关坚守,为曹操所破,张鲁避走巴中,不久降操。因本有降意,拜镇南将军,封阆中侯(一作"襄平侯"),邑万户。其五子皆封侯,且与曹操联姻。后世道教徒称张鲁为"张镇南"。次年,张鲁卒,谥原侯,葬于邺城(今河北临漳)东。他投降曹操后,大量徒众北迁,使五斗米道的势力发展至北方和中原地区。
张鲁以《道德经》为该教的主要经典,为便于向其徒宣讲《道德经》,乃为之作注,名《老子想尔注》。提出"道""散形为气,聚形为太上老君,常治昆仑";认为"道精""分之与万物,万物精共一本";主张君臣民皆须"顺道意,知道真","行诫守道"。又认为,"生"是"道之别体",道人"但归志于道,唯愿长生"。"道设生以赏善,设死以威恶"。只有"奉道诫",将"积善成功"和"积精成神"二者结合起来,才能不死成仙。主张"治国之君务修道德,忠臣辅佐在行道",指出如此一来,"道普德溢,太平至矣。吏民怀慕,则易治矣。
悉如信道,皆仙寿矣"。还抨击儒家五经"半入邪","大伪不可用";反对淫祀,认为"天之正法,不在祭餟祷祠";对宣扬"圣人天所挺生,必有表","仙自有骨,非行所臻"的《河》《雒》纬书也予以否定,提出道徒"忠孝至诚感天"、通过修行自臻"仙寿"的观点。因此他尤其重视道徒的自身修养,倡导诚信,有病则忏悔己过。相传他又创涂炭斋等斋醮仪式。
元武宗至大元年(1308),追封他为"太清昭化)广德真君"。
注:
①《华阳国志·汉中志》
②《后汉书》第9册2432页,中华书局,1965年
③④⑤《三国志》第1册264页注引《典略》,263页,264页注引《典略》,中华书局,1959年
魏伯阳
魏伯阳为东汉炼丹理论家。生卒年不详。其事迹最早见于晋葛洪《神仙传》,称:"魏伯阳者,吴人也,高门之子,而性好道术,不肯仕宦,闲居养性,时人莫知其所从来,谓之治民,养身而已。"曾与弟子"入山作神仙丹",丹成,"服丹,丹入口即死……"又记"伯阳作《参同契》《五相类》凡二卷。"
迨及五代后蜀彭晓著《周易参同契分章通真义序》指出:"真人魏伯阳者,会稽上虞人也,世袭簪裾,唯公不仕。修真潜默,养志虚无,博赡文词,通诸纬候,恬淡守素,唯道是从,每视轩裳如糠秕焉。不知师授谁氏,得《古文龙虎经》,尽获妙旨,乃约《周易》撰《参同奏》三篇。"至南宋曾慥《道枢》卷三十四《参同契》下篇,又记有关魏氏之事云:"魏翱,字伯阳,汉人,自号云牙子。"又"云牙子游于长白之山,而遇真人告以铅汞之理、龙虎之机焉,遂作书十有八章,言大道也。"关于《参同契》之行世,南朝梁陶弘景在其所著《真诰》卷十二有一注云:"《易参同契》云:桓帝时上虞淳于叔通,受术于青州徐从事,仰观乾象,以处灾异,数有效验,以知术故,郡举方正,迁洛阳市长。"对此,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认为:"弘景所引,盖《参同契》序中之文……今本《参同契》无此篇,殆传写佚脱,否则后人以其非本文而削之也。"并说:"弘景此注叙《参同契》源流本之旧序,最明白可靠。"又《开元占经》卷一百二十引《会稽典录》:"淳于翼字叔通,除洛阳市长。桓帝即位,有大蛇见德阳殿上,翼占曰,以蛇有鳞甲,兵之应也。"可知上虞淳于叔通即淳于翼,乃魏伯阳之同郡人。而淳于翼占蛇妖事,屡见于其他典籍中,故余嘉锡再次指出:"叔通深通方术,能占知蛇妖,仰观乾象,以处灾异,故又从徐从事受《参同契》。陶弘景所引必汉魏人旧序,非无稽也。"
《参同契》以内炼为主,谓修丹与天地造化同途,故托易象而论之。尔后为道教三元丹法中人元金丹内炼法奉为祖经,誉为"万古丹经王"。魏伯阳本炼丹术士,故该书也兼及炉火烧炼,而总结了东汉前炼丹术中一些化学知识,虽则内容不多,但却是现存世界讨论炼丹术的最早文献,曾被英译,刊载在1932年出版的文化史杂志"Isis"上。而魏伯阳也被世界公认为留有著作的一位最早的炼丹家。
葛玄
葛玄(164~244)为三国吴人,葛洪从祖。字孝先。人称太极葛仙翁。本琅琊人,后迁丹阳句容。高祖庐为汉骠骑大将军,封下邳侯,祖矩仕汉为黄门侍郎,父德儒历大鸿胪登尚书,素奉道法。故葛玄出身宦族名门。自幼好学,博览五经,十五六岁名震江左。性喜老、庄之说,不愿仕进。后入天台赤城山修炼,遇左元放得受《白虎七变经》《太清九鼎金液丹经》《三元真一妙经》等,后遨游山川,周旋于括苍、南岳、罗浮诸山。后汉室倾覆,三国战乱,于是删集《灵宝经诰》,精心研诵"上清"、"灵宝"诸部真经;曾嘱其弟子郑思远,在他死后将"上清"、"三洞"、"灵宝"中盟诸品经箓付阁皂宗坛及家门弟子,世世箓传。据说,吴嘉禾二年(233),葛玄径往阁皂东峰建庵,筑坛立炉,修炼九转金丹。
还称《灵宝经箓》传自葛玄,故后世灵宝道士奉他为阁皂宗祖师。《三国志·吴书》记载:孙权好道术,葛玄尝与之游,得权器重,特于方山立洞玄观。《舆地志》也有赤乌二年(239)建立方山观的记载。北宋崇宁三年(1104)封"冲应真人";南宋淳皊六年(1246)封"冲应孚佑真君"。
《抱朴子内篇·金丹》载称:葛玄师事庐江左元放,受《太清丹经》三卷、《九鼎丹经》一卷、《金液丹经》一卷。葛玄又以其书并炼丹秘术传郑隐,郑隐再传葛洪。上述丹经均属"太清经"系统。考《太清丹经》即今《太清金液神丹经》,《九鼎丹经》即今《黄帝九鼎神丹经》,两者卷数亦同,皆成书于西汉末、东汉初,是现存道教最古的丹经,主讲金丹服食之道。又据《云笈七·洞仙记》载:"郑思远晚师葛孝先,受《正一法文》《三星内文》《五岳真形图》《洞玄五符》等。"考《三皇内文》本符书,与《五岳真形图》均为召神劾鬼之属,后归"洞神经"系统。在修持活动方面,道书还有关于葛玄能服术、辟谷,行诸奇法的种种传说。
许逊
许逊(239~374)为东晋道士,净明道尊奉的祖师。字敬之,南昌人。据道书记载,少以射猎为业,一日入山射鹿,鹿胎堕地,母鹿舔其崽而死。许逊怆然感悟,折弩而归,始栖托西山金氏之宅修道。闻豫章(南昌,或泛指江西)人吴猛得术士丁义神方,乃拜大洞君吴猛为师,传三清法要。后乡举孝廉,于晋太康元年(280)出任旌阳令,人称许旌阳。
元康元年(291)爆发八王之乱,许逊以晋室纷乱,乃弃官东归,与吴猛在豫章地区传播孝道。据说许逊的西山教团有上百人的规模,教团骨干有十二人,称十二真君,即许逊、吴猛、时荷、甘战,周广、陈勋、曾亨、盱烈、施岑、彭抗、黄仁览、钟离嘉。其中五人为许逊的家族或姻亲。他以南昌西山为中心,传教活动遍及豫章及附近地区,岳州平江(今湖南平江)亦有许逊传教遗迹。豫章各地多有许逊斗蛟斩蛇、为民除害的神奇故事。道教传说,东晋宁康二年(374)八月十五日许逊"合家飞升,鸡犬悉去"。西山道士乃以许逊故宅建游帷观为祭祀所。据《孝道吴许二真君传》载:每当许逊升遐之日,"四乡百姓聚会于观,设黄箓大斋。邀请道流,三日三夜,升坛进表,上达玄元,作礼焚香,克意诚请,存亡获福,方休暇焉。"①宋代,许逊极得北宋皇室尊崇。大中祥符三年(1010),将西山游帷观升格为玉隆宫。政和二年(1112),遣内使程奇请道士在玉隆宫建道场七昼夜,诰封许逊为"神功妙济真君"。后又仿西京崇福宫规制,在洪州西山改建玉隆万寿宫。
建筑宏伟壮观,为宋代著名道观。南宋时,"真君垂迹,遍于江左湖南北之境,因而为观府、为坛靖者,不可胜计。"②宋代民间对许逊的信仰已很盛行。"每岁夏季,诸卿士庶,各各香华,鼓乐、旗帜,就寝殿迎请真君小型像幸其乡社,随愿祈禳,以蠲除旱蝗。"③据传每年仲秋"净月",前往西山玉隆万寿宫朝拜者,扶老携幼,肩舆乘骑,肩摩于路。因此,南宋何真公、元初刘玉都假托许逊神灵降授,并尊为净明道祖师。
许逊事迹正史无传,道书所载,也多不一。如关于许逊得道,至少有三种说法:(一)许逊得道于吴猛。《云笈七》卷一百六《许逊真人传》称:"(吴)猛升仙去时,语其子云:'吾去后,东南方有人,姓许名逊,应来吊汝,汝当看重之,可以真符授也。'至时,逊果来吊,其子以父命将真符传逊,奉修真感有愈于猛。"(二)许逊得道于兰公。据《十二真君传》载:兰公系孔子故乡兖州曲阜县人,因"精专孝行",斗中真人特降授"孝悌之教"、"至道秘旨",并预示晋代有真仙许逊,当传此"孝道之宗",为"众仙之长"。果然,兰公死后,其孝道秘法、宝经金丹、铜符铁券,为许逊所得。
(三)吴猛、许逊皆得道于谌母。《墉城集仙录》称谌母"密修道法,积数十年,……吴猛、许逊自高阳南游,诣母,请传所得之道,因盟而授之。孝道之法,遂行江表。"关于许逊的籍贯,《云笈七》说是南昌人。《十二真君传》记许逊籍贯为汝南,《孝道吴许二真君传》谓许逊"望本高阳"。汝南许氏是汉代主持"元旦评"的名流,高阳许氏是魏晋北朝的名门。这或许是为了神化许逊而有意的攀附。
注:
①②③《道藏》第6册843页,第4册763页,763页,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联合出版,1988年
魏华存
魏华存(251~334)为晋代女道士,上清派所尊第一代太师。字贤安,道士称她紫虚元君南岳魏夫人。任城人。晋司徒魏舒之女。据《魏夫人传》载,魏华存"幼而好道,静默恭谨,读庄老,五经百氏,无不该览。志慕神仙,味真耽玄,欲求冲举,常服胡麻散、茯苓丸,吐纳气液,摄生夷静……常欲别居闲处,父母不许。年二十四,强适太保掾南阳刘文(一作刘七),字幼彦,生二子,长曰璞,次曰瑕。……
二子粗立,乃离隔宇室,斋于别寝"。据《云笈七·上清经述》《茅山志》卷十载:魏华存居修武县(夫为修武令)时,因"冥心斋静,累感真灵",谓于西晋太康九年(288)三十七岁时,忽有众真下降,清虚真人王褒为其师,并授以《太上宝文》《八素隐书》《大洞真经》《灵书紫文八道》《紫度炎光》《石精玉马》《神真虎文》《高仙羽玄》等经三十一卷,并称"此书昔授之西城总真君,今以付子,且语以存思指归行事口诀"。于是《上清经》从此而行世。后又有景林真人别授《黄庭内景经》。考清虚真人王褒字子登,范阳襄平人,安国侯七世孙,学道华阴山。但王褒生于汉元帝建昭三年(前36),则下距魏华存之生为二百八十七年,故所述王、魏间经书授受事,当不足信。至于《黄庭内景经》授受之说,涉及该经撰者及出世源流问题。今人王明先生曾对此详加考辨,认为:魏晋之际,民间似已有秘藏七言韵文的《黄庭》草本,约在西晋太康九年左右,魏华存得此草本,并予注述;或有道士口授,华存记录,详加诠次,撰为定本。
关于《上清经》之下传,《真诰》卷十九《真诰叙录》载:
"晋哀帝兴宁二年(364),南岳魏夫人下降,授弟子瑯琊王司徒舍人杨羲,杨以隶书写出,又传护军长史句容许谧,并第三息上计椽许翙,二许又更起写,修行得道。"所谓"降授"乃扶乩降笔,且兴宁二年魏夫人"降授"上清经箓,已是魏华存死后三十年的事,当不可信。《上清经》实为杨羲所造。
上述三事,皆魏晋时期道教造经者之托辞,魏华存经此神化后,被上清派尊为第一代太师。
狐丘
狐丘,亦称狐刚子。炼丹家。正史无传。不详其生卒年与里籍。据今人陈国符先生考证,为晋代人,约与葛洪同时,撰《五金诀》,称狐刚子为"最大之外丹黄白师"。又据赵匡华先生考证:狐刚子名丘,又作胡罡子、狐罡子。东汉末年炼丹黄白术的杰出代表,魏伯阳似为其师,三国吴人葛玄似为其弟子。其著述反映了汉末我国炼丹术所达到的高度,是我国古代一位卓越的化学发明家。惜其著述未能完整地保存下来,以致他的名字长期湮没无闻,所幸成书于唐初的《黄帝九鼎神丹经诀》及唐代黄白术专著《龙虎还丹诀》《太古土兑经》中,保留了他在黄白术方面的一些重要佚文。虽然零散,但可知其著述有《五金粉图诀》(又称《粉图经》《粉图》《五金诀》,又名《狐刚子万金诀》)《出金矿图录》《河车经》《玄珠经》等。此外《通志·艺文略》还著录狐刚子撰《金石还丹术》一卷。
我国古代有服饵金丹,长生不死之说,因而服食金丹成为一时风尚,狐刚子为此撰《出金矿图录》,对金、银的性状、地质分布、寻矿采集、冶炼工艺等均进行了实地考察和深入研究,表明早在汉代我国金银地质学、冶金学所达到的先进水平,其中"作炼锡灰坯炉法"(即"吹灰法"),原为古代冶炼贵金属的原始形式,但长期以来,未明其出世时期,狐刚子这一记载,弥补了此一空白。再者"炼石胆取精华法",是用干馏法从石胆(CuSO4·5H2O)中提取硫酸的世界最早记录,它比8世纪阿拉伯炼金家提出加热矾,可蒸馏出"矾精"(硫酸),要早五六百年。此外为杀金、银毒,而有"作金银粉法",此法堪称绝妙:先使黄金成液态汞齐、再与盐末共研,黄金分散后附于盐末表面,再蒸去水银,洗其盐末,即得极细的金粉。此法为历代炼丹家所沿用,直至明《本草纲目》中还有记载。
《五金粉图诀》中,记载了他在水银制炼史上的成就。我国早期使用简易氧化焙烧法提炼水银(挥发大回收率低),狐刚子又最早提出改焙烧法为密闭抽汞法,从而导致了我国炼制水银史上一个重大转折。他根据炼丹术中水银的不同用途,将其分为雄汞、雌汞、神飞汞三种,制炼法也随之而异。他不仅发明了这些炼汞法,难能可贵的是他还对该法的水银提炼率进行了定量研究。按现代化学理论计算,一斤品位较纯的朱砂(丹砂),可提炼水银的理论数字是十三两八钱(一斤十六两制),而狐刚子的实验是"好朱(朱砂)一斤,可得十二两",说明他实际提炼的水银数量已达理论数字的百分之八十七。在古代简陋、原始的设备条件下,这个数字是个了不起的成就。其次"九转铅丹法",记载了他对铅化学的贡献,这也是炼丹史上关于制取"铅丹"(Pb3O4)的最早文献。此外,狐刚子在古代合金学方面也很有成就。所以化学史家赵匡华认为:中国的炼丹家,到了东汉末年,对五金彼此间形成合金的倾向及其合金的性能已有如此深入、系统的认识,这在中国汉晋时期的典籍中是极罕见的科技资料,较之"九转铅丹法"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更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葛洪
葛洪(283~363)为东晋道教学者、著名炼丹家、医药学家。字稚川,自号抱朴子。丹阳句容(今属江苏)人。三国方士葛玄之侄孙,世称小仙翁。出身江南士族。其祖在三国吴时,历任御史中丞、吏部尚书等要职,封寿县侯。其父悌,继续仕吴。吴亡以后,初以故官仕晋,最后迁邵陵太守,卒于官。葛洪为悌之第三子,颇受其父之娇宠。年十三,其父去世,从此家道中落,乃"饥寒困瘁,躬执耕穑,承星履草,密勿畴袭。……伐薪卖之,以给纸笔,就营田园处,以柴火写书。……常乏纸,每所写,反复有字,人尠能读也。
……"①十六岁开始读《孝经》《论语》《诗》《易》等儒家经典,尤喜"神仙导养之法"。自称:少好方术,负步请问,不惮险远。每以异闻,则以为喜。虽见毁笑,不以为戚。后从郑隐学炼丹秘术,颇受器重。谓"弟子五十余人,唯余见受金丹之经及《三皇内文》《枕中五行记》,其余人乃有不得一观此书之首题者"。②西晋太安元年(302),其师郑隐知季世之乱,江南将鼎沸,乃负笈持仙药之朴,携入室弟子,东投霍山,唯葛洪仍留丹阳。太安二年,张昌、石冰于扬州起义,大都督秘任洪为将兵都尉,由于镇压起义军有功,迁伏波将军。事平之后,洪即"投戈释甲,径诣洛阳,欲广寻异书'了不论战功。"但因"正遇上国大乱(指"八王之乱"--引者注),北道不通,而陈敏又反于江东,归涂隔塞"。③在此去留两难之际,恰逢其故友稀含为广州刺史,表请他为参军,并担任先遣。葛洪以为可藉此避乱于南土,遂欣然前往。不料嵇含又为其仇人郭励所杀,于是滞留广州多年。深感"荣位势利,臂如寄客,既非常物,又其去不可得留也。隆隆者绝,赫赫者灭,有若春华,须臾凋落。得之不喜,失之安悲?悔吝百端,忧惧兢战,不可胜言,不足为矣"。④乃绝弃世务,锐意于松乔之道,服食养性,修习玄静。遂师事鲍靓,继修道术,深得鲍靓器重。建兴四年(316),还归桑梓。东晋开国,念其旧功,赐爵关内侯,食句容二百邑。咸和(326~334)初,司徒王导召补州主簿,转司徒掾,迁咨议参军。干宝又荐为散骑常侍,领大著作,洪皆固辞不就。及闻交趾产丹砂,求为句漏令,遂率子侄同行。南行至广州,为刺史邓岳所留,乃止于罗浮山炼丹。在山积年,优游闲养,著作不辍。卒于东晋兴宁元年(363),享年81岁。或云卒于晋康帝建元元年(343),享年61岁。
葛洪继承并改造了早期道教的神仙理论,在《抱朴子内篇》中,他不仅全面总结了晋以前的神仙理论,并系统地总结了晋以前的神仙方术,包括守一、行气、导引和房中术等;
同时又将神仙方术与儒家的纲常名教相结合,强调"欲求仙者,要当以忠孝和顺仁信为本。若德行不修,而但务方术,皆不得长生也"。⑤并把这种纲常名教与道教的戒律融为一体,要求信徒严格遵守。他说:"览诸道戒,无不云欲求长生者,必欲积善立功,慈心于物,恕己及人,仁逮昆虫,乐人之吉,愍人之苦,赒人之急,救人之穷,手不伤生,口不劝祸,见人之得如己之得,见人之失如己之失,不自贵,不自誉,不嫉妬胜己,不佞谄阴贼,如此乃为有德,受福于天,所作必成,求仙可冀也。"⑥主张神仙养生为内,儒术应世为外。他在《抱朴子外篇》中,专论人间得失,世事臧否。主张治乱世应用重刑,提倡严刑峻法。匡时佐世,对儒、墨、名、法诸家兼收并蓄,尊君为天。不满于魏、晋清谈,主张文章、德行并重,立言当有助于教化。
葛洪在坚信炼制和服食金丹可得长生成仙的思想指导下,长期从事炼丹实验,在其炼丹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认识了物质的某些特征及其化学反映。他在《抱朴子内篇》中的《金丹》和《黄白》篇中,系统地总结了晋以前的炼丹成就,具体地介绍了一些炼丹方法,记载了大量的古代丹经和丹法,勾画了中国古代炼丹的历史梗概,也为我们提供了原始实验化学的珍贵资料,对隋唐炼丹术的发展具有重大影响,成为炼丹史上一位承前启后的著名炼丹家。
葛洪精晓医学和药物学,主张道士兼修医术。"古之初为道者,莫不兼修医术,以救近祸焉",认为修道者如不兼习医术,一旦"病痛及己",便"无以攻疗",不仅不能长生成仙,甚至连自己的性命也难保住。在其所撰《肘后备急方》中,保存了不少我国早期医学典籍,记载了许多民间治病的常用方剂,系古代随身常备急救之手册,并在东南亚各地广为流传,为研究魏晋南北朝医学的重要史料。该书关于天花病的记载,是医学史上现存最早的科学文献,对结核性传染病的认识,也比国外早一千多年。据载,葛洪还撰有《肘后救卒方》和《玉函方》。"余所撰百卷,名曰《玉函方》,皆分别病名,以类相续,不相杂错,其《救卒》三卷,皆单行径易,约而易验,篱陌之间,顾眄皆药,众急之病,无不毕备,家有此方,可不用医。"⑦葛洪在《抱朴子内篇·仙药》中对许多药用植物的形态特征、生长习性、主要产地、入药部分及治病作用等,均作了详细的记载和说明,对我国后世医药学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葛洪一生著作宏富,自谓有《内篇》二十卷,《外篇》五十卷,《碑颂诗赋》百卷,《军书檄移章表笺记》三十卷,《神仙传》十卷,《隐逸传》十卷;又抄五经七史百家之言、兵事方技短杂奇要三百一十卷。另有《金匮药方》百卷,《肘后备急方》四卷。惟多亡佚,《正统道藏》和《万历续道藏》共收其著作十三种,以后人误题或伪托者居多。
张鲁(?~216)为张陵之孙,五斗米道系师。字公祺(一作"公旗"),沛国丰(江苏丰县)人。张陵死后,其子张衡继行其道。衡死,张鲁继为首领。其母好养生,"有少容"①,"兼挟鬼道"②,往来益州牧刘焉家。他通过其母跟刘焉家的关系,得到信任。东汉初平二年(191)刘焉任命他为督义司马,与别部司马张修带兵同击汉中太守苏固。张修杀苏固后,张鲁又杀张修,夺其兵众。刘焉死,其子刘璋代立,以张鲁不顺从他的调遣,尽杀鲁母家室。张鲁遂割据汉中,以"五斗米道"教化人民,建立起政教合一的政权。史载,张鲁在汉中,因袭张修教法,并"增饰之"③。自称"师君"。来学道者,初称"鬼卒",受本道已信,则号"祭酒",各领部众;领众多者为"治头大祭酒"。不置长吏,以祭酒管理地方政务。继承其祖的教法,教民诚信不欺诈,令病人自首其过;对犯法者宽宥三次,如果再犯,然后才加惩处;若为小过,则当修道路百步以赎罪。又依照《月令》,春夏两季万物生长之时禁止屠杀,又禁酗酒。他还创立义舍,置义米肉于内,免费供行路人量腹取食,并宣称,取得过多,将得罪鬼神而患病。
东汉末年,群雄蜂起,社会动乱,不少人逃往相对安定的汉中地区,如关西民从子午谷逃奔汉中的就有数万家。张鲁还得到巴夷少数民族首领杜濩、朴胡、袁约等人的支持。他采取宽惠的政策统治汉中,"民夷便乐之"。④"流移寄在其地者,不敢不奉"。⑤五斗米道凭借政权的力量扩大了影响。
当时曹操把持的东汉政权无暇顾及汉中,遂封张鲁为镇民中郎将(一作"镇夷中郎将"),领汉宁太守。张鲁统治巴、汉近三十年。建安二十年(215),曹操亲率十万大军西征汉中,张鲁弟张卫以数万人马据阳平关坚守,为曹操所破,张鲁避走巴中,不久降操。因本有降意,拜镇南将军,封阆中侯(一作"襄平侯"),邑万户。其五子皆封侯,且与曹操联姻。后世道教徒称张鲁为"张镇南"。次年,张鲁卒,谥原侯,葬于邺城(今河北临漳)东。他投降曹操后,大量徒众北迁,使五斗米道的势力发展至北方和中原地区。
张鲁以《道德经》为该教的主要经典,为便于向其徒宣讲《道德经》,乃为之作注,名《老子想尔注》。提出"道""散形为气,聚形为太上老君,常治昆仑";认为"道精""分之与万物,万物精共一本";主张君臣民皆须"顺道意,知道真","行诫守道"。又认为,"生"是"道之别体",道人"但归志于道,唯愿长生"。"道设生以赏善,设死以威恶"。只有"奉道诫",将"积善成功"和"积精成神"二者结合起来,才能不死成仙。主张"治国之君务修道德,忠臣辅佐在行道",指出如此一来,"道普德溢,太平至矣。吏民怀慕,则易治矣。
悉如信道,皆仙寿矣"。还抨击儒家五经"半入邪","大伪不可用";反对淫祀,认为"天之正法,不在祭餟祷祠";对宣扬"圣人天所挺生,必有表","仙自有骨,非行所臻"的《河》《雒》纬书也予以否定,提出道徒"忠孝至诚感天"、通过修行自臻"仙寿"的观点。因此他尤其重视道徒的自身修养,倡导诚信,有病则忏悔己过。相传他又创涂炭斋等斋醮仪式。
元武宗至大元年(1308),追封他为"太清昭化)广德真君"。
注:
①《华阳国志·汉中志》
②《后汉书》第9册2432页,中华书局,1965年
③④⑤《三国志》第1册264页注引《典略》,263页,264页注引《典略》,中华书局,1959年
魏伯阳
魏伯阳为东汉炼丹理论家。生卒年不详。其事迹最早见于晋葛洪《神仙传》,称:"魏伯阳者,吴人也,高门之子,而性好道术,不肯仕宦,闲居养性,时人莫知其所从来,谓之治民,养身而已。"曾与弟子"入山作神仙丹",丹成,"服丹,丹入口即死……"又记"伯阳作《参同契》《五相类》凡二卷。"
迨及五代后蜀彭晓著《周易参同契分章通真义序》指出:"真人魏伯阳者,会稽上虞人也,世袭簪裾,唯公不仕。修真潜默,养志虚无,博赡文词,通诸纬候,恬淡守素,唯道是从,每视轩裳如糠秕焉。不知师授谁氏,得《古文龙虎经》,尽获妙旨,乃约《周易》撰《参同奏》三篇。"至南宋曾慥《道枢》卷三十四《参同契》下篇,又记有关魏氏之事云:"魏翱,字伯阳,汉人,自号云牙子。"又"云牙子游于长白之山,而遇真人告以铅汞之理、龙虎之机焉,遂作书十有八章,言大道也。"关于《参同契》之行世,南朝梁陶弘景在其所著《真诰》卷十二有一注云:"《易参同契》云:桓帝时上虞淳于叔通,受术于青州徐从事,仰观乾象,以处灾异,数有效验,以知术故,郡举方正,迁洛阳市长。"对此,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认为:"弘景所引,盖《参同契》序中之文……今本《参同契》无此篇,殆传写佚脱,否则后人以其非本文而削之也。"并说:"弘景此注叙《参同契》源流本之旧序,最明白可靠。"又《开元占经》卷一百二十引《会稽典录》:"淳于翼字叔通,除洛阳市长。桓帝即位,有大蛇见德阳殿上,翼占曰,以蛇有鳞甲,兵之应也。"可知上虞淳于叔通即淳于翼,乃魏伯阳之同郡人。而淳于翼占蛇妖事,屡见于其他典籍中,故余嘉锡再次指出:"叔通深通方术,能占知蛇妖,仰观乾象,以处灾异,故又从徐从事受《参同契》。陶弘景所引必汉魏人旧序,非无稽也。"
《参同契》以内炼为主,谓修丹与天地造化同途,故托易象而论之。尔后为道教三元丹法中人元金丹内炼法奉为祖经,誉为"万古丹经王"。魏伯阳本炼丹术士,故该书也兼及炉火烧炼,而总结了东汉前炼丹术中一些化学知识,虽则内容不多,但却是现存世界讨论炼丹术的最早文献,曾被英译,刊载在1932年出版的文化史杂志"Isis"上。而魏伯阳也被世界公认为留有著作的一位最早的炼丹家。
葛玄
葛玄(164~244)为三国吴人,葛洪从祖。字孝先。人称太极葛仙翁。本琅琊人,后迁丹阳句容。高祖庐为汉骠骑大将军,封下邳侯,祖矩仕汉为黄门侍郎,父德儒历大鸿胪登尚书,素奉道法。故葛玄出身宦族名门。自幼好学,博览五经,十五六岁名震江左。性喜老、庄之说,不愿仕进。后入天台赤城山修炼,遇左元放得受《白虎七变经》《太清九鼎金液丹经》《三元真一妙经》等,后遨游山川,周旋于括苍、南岳、罗浮诸山。后汉室倾覆,三国战乱,于是删集《灵宝经诰》,精心研诵"上清"、"灵宝"诸部真经;曾嘱其弟子郑思远,在他死后将"上清"、"三洞"、"灵宝"中盟诸品经箓付阁皂宗坛及家门弟子,世世箓传。据说,吴嘉禾二年(233),葛玄径往阁皂东峰建庵,筑坛立炉,修炼九转金丹。
还称《灵宝经箓》传自葛玄,故后世灵宝道士奉他为阁皂宗祖师。《三国志·吴书》记载:孙权好道术,葛玄尝与之游,得权器重,特于方山立洞玄观。《舆地志》也有赤乌二年(239)建立方山观的记载。北宋崇宁三年(1104)封"冲应真人";南宋淳皊六年(1246)封"冲应孚佑真君"。
《抱朴子内篇·金丹》载称:葛玄师事庐江左元放,受《太清丹经》三卷、《九鼎丹经》一卷、《金液丹经》一卷。葛玄又以其书并炼丹秘术传郑隐,郑隐再传葛洪。上述丹经均属"太清经"系统。考《太清丹经》即今《太清金液神丹经》,《九鼎丹经》即今《黄帝九鼎神丹经》,两者卷数亦同,皆成书于西汉末、东汉初,是现存道教最古的丹经,主讲金丹服食之道。又据《云笈七·洞仙记》载:"郑思远晚师葛孝先,受《正一法文》《三星内文》《五岳真形图》《洞玄五符》等。"考《三皇内文》本符书,与《五岳真形图》均为召神劾鬼之属,后归"洞神经"系统。在修持活动方面,道书还有关于葛玄能服术、辟谷,行诸奇法的种种传说。
许逊
许逊(239~374)为东晋道士,净明道尊奉的祖师。字敬之,南昌人。据道书记载,少以射猎为业,一日入山射鹿,鹿胎堕地,母鹿舔其崽而死。许逊怆然感悟,折弩而归,始栖托西山金氏之宅修道。闻豫章(南昌,或泛指江西)人吴猛得术士丁义神方,乃拜大洞君吴猛为师,传三清法要。后乡举孝廉,于晋太康元年(280)出任旌阳令,人称许旌阳。
元康元年(291)爆发八王之乱,许逊以晋室纷乱,乃弃官东归,与吴猛在豫章地区传播孝道。据说许逊的西山教团有上百人的规模,教团骨干有十二人,称十二真君,即许逊、吴猛、时荷、甘战,周广、陈勋、曾亨、盱烈、施岑、彭抗、黄仁览、钟离嘉。其中五人为许逊的家族或姻亲。他以南昌西山为中心,传教活动遍及豫章及附近地区,岳州平江(今湖南平江)亦有许逊传教遗迹。豫章各地多有许逊斗蛟斩蛇、为民除害的神奇故事。道教传说,东晋宁康二年(374)八月十五日许逊"合家飞升,鸡犬悉去"。西山道士乃以许逊故宅建游帷观为祭祀所。据《孝道吴许二真君传》载:每当许逊升遐之日,"四乡百姓聚会于观,设黄箓大斋。邀请道流,三日三夜,升坛进表,上达玄元,作礼焚香,克意诚请,存亡获福,方休暇焉。"①宋代,许逊极得北宋皇室尊崇。大中祥符三年(1010),将西山游帷观升格为玉隆宫。政和二年(1112),遣内使程奇请道士在玉隆宫建道场七昼夜,诰封许逊为"神功妙济真君"。后又仿西京崇福宫规制,在洪州西山改建玉隆万寿宫。
建筑宏伟壮观,为宋代著名道观。南宋时,"真君垂迹,遍于江左湖南北之境,因而为观府、为坛靖者,不可胜计。"②宋代民间对许逊的信仰已很盛行。"每岁夏季,诸卿士庶,各各香华,鼓乐、旗帜,就寝殿迎请真君小型像幸其乡社,随愿祈禳,以蠲除旱蝗。"③据传每年仲秋"净月",前往西山玉隆万寿宫朝拜者,扶老携幼,肩舆乘骑,肩摩于路。因此,南宋何真公、元初刘玉都假托许逊神灵降授,并尊为净明道祖师。
许逊事迹正史无传,道书所载,也多不一。如关于许逊得道,至少有三种说法:(一)许逊得道于吴猛。《云笈七》卷一百六《许逊真人传》称:"(吴)猛升仙去时,语其子云:'吾去后,东南方有人,姓许名逊,应来吊汝,汝当看重之,可以真符授也。'至时,逊果来吊,其子以父命将真符传逊,奉修真感有愈于猛。"(二)许逊得道于兰公。据《十二真君传》载:兰公系孔子故乡兖州曲阜县人,因"精专孝行",斗中真人特降授"孝悌之教"、"至道秘旨",并预示晋代有真仙许逊,当传此"孝道之宗",为"众仙之长"。果然,兰公死后,其孝道秘法、宝经金丹、铜符铁券,为许逊所得。
(三)吴猛、许逊皆得道于谌母。《墉城集仙录》称谌母"密修道法,积数十年,……吴猛、许逊自高阳南游,诣母,请传所得之道,因盟而授之。孝道之法,遂行江表。"关于许逊的籍贯,《云笈七》说是南昌人。《十二真君传》记许逊籍贯为汝南,《孝道吴许二真君传》谓许逊"望本高阳"。汝南许氏是汉代主持"元旦评"的名流,高阳许氏是魏晋北朝的名门。这或许是为了神化许逊而有意的攀附。
注:
①②③《道藏》第6册843页,第4册763页,763页,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联合出版,1988年
魏华存
魏华存(251~334)为晋代女道士,上清派所尊第一代太师。字贤安,道士称她紫虚元君南岳魏夫人。任城人。晋司徒魏舒之女。据《魏夫人传》载,魏华存"幼而好道,静默恭谨,读庄老,五经百氏,无不该览。志慕神仙,味真耽玄,欲求冲举,常服胡麻散、茯苓丸,吐纳气液,摄生夷静……常欲别居闲处,父母不许。年二十四,强适太保掾南阳刘文(一作刘七),字幼彦,生二子,长曰璞,次曰瑕。……
二子粗立,乃离隔宇室,斋于别寝"。据《云笈七·上清经述》《茅山志》卷十载:魏华存居修武县(夫为修武令)时,因"冥心斋静,累感真灵",谓于西晋太康九年(288)三十七岁时,忽有众真下降,清虚真人王褒为其师,并授以《太上宝文》《八素隐书》《大洞真经》《灵书紫文八道》《紫度炎光》《石精玉马》《神真虎文》《高仙羽玄》等经三十一卷,并称"此书昔授之西城总真君,今以付子,且语以存思指归行事口诀"。于是《上清经》从此而行世。后又有景林真人别授《黄庭内景经》。考清虚真人王褒字子登,范阳襄平人,安国侯七世孙,学道华阴山。但王褒生于汉元帝建昭三年(前36),则下距魏华存之生为二百八十七年,故所述王、魏间经书授受事,当不足信。至于《黄庭内景经》授受之说,涉及该经撰者及出世源流问题。今人王明先生曾对此详加考辨,认为:魏晋之际,民间似已有秘藏七言韵文的《黄庭》草本,约在西晋太康九年左右,魏华存得此草本,并予注述;或有道士口授,华存记录,详加诠次,撰为定本。
关于《上清经》之下传,《真诰》卷十九《真诰叙录》载:
"晋哀帝兴宁二年(364),南岳魏夫人下降,授弟子瑯琊王司徒舍人杨羲,杨以隶书写出,又传护军长史句容许谧,并第三息上计椽许翙,二许又更起写,修行得道。"所谓"降授"乃扶乩降笔,且兴宁二年魏夫人"降授"上清经箓,已是魏华存死后三十年的事,当不可信。《上清经》实为杨羲所造。
上述三事,皆魏晋时期道教造经者之托辞,魏华存经此神化后,被上清派尊为第一代太师。
狐丘
狐丘,亦称狐刚子。炼丹家。正史无传。不详其生卒年与里籍。据今人陈国符先生考证,为晋代人,约与葛洪同时,撰《五金诀》,称狐刚子为"最大之外丹黄白师"。又据赵匡华先生考证:狐刚子名丘,又作胡罡子、狐罡子。东汉末年炼丹黄白术的杰出代表,魏伯阳似为其师,三国吴人葛玄似为其弟子。其著述反映了汉末我国炼丹术所达到的高度,是我国古代一位卓越的化学发明家。惜其著述未能完整地保存下来,以致他的名字长期湮没无闻,所幸成书于唐初的《黄帝九鼎神丹经诀》及唐代黄白术专著《龙虎还丹诀》《太古土兑经》中,保留了他在黄白术方面的一些重要佚文。虽然零散,但可知其著述有《五金粉图诀》(又称《粉图经》《粉图》《五金诀》,又名《狐刚子万金诀》)《出金矿图录》《河车经》《玄珠经》等。此外《通志·艺文略》还著录狐刚子撰《金石还丹术》一卷。
我国古代有服饵金丹,长生不死之说,因而服食金丹成为一时风尚,狐刚子为此撰《出金矿图录》,对金、银的性状、地质分布、寻矿采集、冶炼工艺等均进行了实地考察和深入研究,表明早在汉代我国金银地质学、冶金学所达到的先进水平,其中"作炼锡灰坯炉法"(即"吹灰法"),原为古代冶炼贵金属的原始形式,但长期以来,未明其出世时期,狐刚子这一记载,弥补了此一空白。再者"炼石胆取精华法",是用干馏法从石胆(CuSO4·5H2O)中提取硫酸的世界最早记录,它比8世纪阿拉伯炼金家提出加热矾,可蒸馏出"矾精"(硫酸),要早五六百年。此外为杀金、银毒,而有"作金银粉法",此法堪称绝妙:先使黄金成液态汞齐、再与盐末共研,黄金分散后附于盐末表面,再蒸去水银,洗其盐末,即得极细的金粉。此法为历代炼丹家所沿用,直至明《本草纲目》中还有记载。
《五金粉图诀》中,记载了他在水银制炼史上的成就。我国早期使用简易氧化焙烧法提炼水银(挥发大回收率低),狐刚子又最早提出改焙烧法为密闭抽汞法,从而导致了我国炼制水银史上一个重大转折。他根据炼丹术中水银的不同用途,将其分为雄汞、雌汞、神飞汞三种,制炼法也随之而异。他不仅发明了这些炼汞法,难能可贵的是他还对该法的水银提炼率进行了定量研究。按现代化学理论计算,一斤品位较纯的朱砂(丹砂),可提炼水银的理论数字是十三两八钱(一斤十六两制),而狐刚子的实验是"好朱(朱砂)一斤,可得十二两",说明他实际提炼的水银数量已达理论数字的百分之八十七。在古代简陋、原始的设备条件下,这个数字是个了不起的成就。其次"九转铅丹法",记载了他对铅化学的贡献,这也是炼丹史上关于制取"铅丹"(Pb3O4)的最早文献。此外,狐刚子在古代合金学方面也很有成就。所以化学史家赵匡华认为:中国的炼丹家,到了东汉末年,对五金彼此间形成合金的倾向及其合金的性能已有如此深入、系统的认识,这在中国汉晋时期的典籍中是极罕见的科技资料,较之"九转铅丹法"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更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葛洪
葛洪(283~363)为东晋道教学者、著名炼丹家、医药学家。字稚川,自号抱朴子。丹阳句容(今属江苏)人。三国方士葛玄之侄孙,世称小仙翁。出身江南士族。其祖在三国吴时,历任御史中丞、吏部尚书等要职,封寿县侯。其父悌,继续仕吴。吴亡以后,初以故官仕晋,最后迁邵陵太守,卒于官。葛洪为悌之第三子,颇受其父之娇宠。年十三,其父去世,从此家道中落,乃"饥寒困瘁,躬执耕穑,承星履草,密勿畴袭。……伐薪卖之,以给纸笔,就营田园处,以柴火写书。……常乏纸,每所写,反复有字,人尠能读也。
……"①十六岁开始读《孝经》《论语》《诗》《易》等儒家经典,尤喜"神仙导养之法"。自称:少好方术,负步请问,不惮险远。每以异闻,则以为喜。虽见毁笑,不以为戚。后从郑隐学炼丹秘术,颇受器重。谓"弟子五十余人,唯余见受金丹之经及《三皇内文》《枕中五行记》,其余人乃有不得一观此书之首题者"。②西晋太安元年(302),其师郑隐知季世之乱,江南将鼎沸,乃负笈持仙药之朴,携入室弟子,东投霍山,唯葛洪仍留丹阳。太安二年,张昌、石冰于扬州起义,大都督秘任洪为将兵都尉,由于镇压起义军有功,迁伏波将军。事平之后,洪即"投戈释甲,径诣洛阳,欲广寻异书'了不论战功。"但因"正遇上国大乱(指"八王之乱"--引者注),北道不通,而陈敏又反于江东,归涂隔塞"。③在此去留两难之际,恰逢其故友稀含为广州刺史,表请他为参军,并担任先遣。葛洪以为可藉此避乱于南土,遂欣然前往。不料嵇含又为其仇人郭励所杀,于是滞留广州多年。深感"荣位势利,臂如寄客,既非常物,又其去不可得留也。隆隆者绝,赫赫者灭,有若春华,须臾凋落。得之不喜,失之安悲?悔吝百端,忧惧兢战,不可胜言,不足为矣"。④乃绝弃世务,锐意于松乔之道,服食养性,修习玄静。遂师事鲍靓,继修道术,深得鲍靓器重。建兴四年(316),还归桑梓。东晋开国,念其旧功,赐爵关内侯,食句容二百邑。咸和(326~334)初,司徒王导召补州主簿,转司徒掾,迁咨议参军。干宝又荐为散骑常侍,领大著作,洪皆固辞不就。及闻交趾产丹砂,求为句漏令,遂率子侄同行。南行至广州,为刺史邓岳所留,乃止于罗浮山炼丹。在山积年,优游闲养,著作不辍。卒于东晋兴宁元年(363),享年81岁。或云卒于晋康帝建元元年(343),享年61岁。
葛洪继承并改造了早期道教的神仙理论,在《抱朴子内篇》中,他不仅全面总结了晋以前的神仙理论,并系统地总结了晋以前的神仙方术,包括守一、行气、导引和房中术等;
同时又将神仙方术与儒家的纲常名教相结合,强调"欲求仙者,要当以忠孝和顺仁信为本。若德行不修,而但务方术,皆不得长生也"。⑤并把这种纲常名教与道教的戒律融为一体,要求信徒严格遵守。他说:"览诸道戒,无不云欲求长生者,必欲积善立功,慈心于物,恕己及人,仁逮昆虫,乐人之吉,愍人之苦,赒人之急,救人之穷,手不伤生,口不劝祸,见人之得如己之得,见人之失如己之失,不自贵,不自誉,不嫉妬胜己,不佞谄阴贼,如此乃为有德,受福于天,所作必成,求仙可冀也。"⑥主张神仙养生为内,儒术应世为外。他在《抱朴子外篇》中,专论人间得失,世事臧否。主张治乱世应用重刑,提倡严刑峻法。匡时佐世,对儒、墨、名、法诸家兼收并蓄,尊君为天。不满于魏、晋清谈,主张文章、德行并重,立言当有助于教化。
葛洪在坚信炼制和服食金丹可得长生成仙的思想指导下,长期从事炼丹实验,在其炼丹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认识了物质的某些特征及其化学反映。他在《抱朴子内篇》中的《金丹》和《黄白》篇中,系统地总结了晋以前的炼丹成就,具体地介绍了一些炼丹方法,记载了大量的古代丹经和丹法,勾画了中国古代炼丹的历史梗概,也为我们提供了原始实验化学的珍贵资料,对隋唐炼丹术的发展具有重大影响,成为炼丹史上一位承前启后的著名炼丹家。
葛洪精晓医学和药物学,主张道士兼修医术。"古之初为道者,莫不兼修医术,以救近祸焉",认为修道者如不兼习医术,一旦"病痛及己",便"无以攻疗",不仅不能长生成仙,甚至连自己的性命也难保住。在其所撰《肘后备急方》中,保存了不少我国早期医学典籍,记载了许多民间治病的常用方剂,系古代随身常备急救之手册,并在东南亚各地广为流传,为研究魏晋南北朝医学的重要史料。该书关于天花病的记载,是医学史上现存最早的科学文献,对结核性传染病的认识,也比国外早一千多年。据载,葛洪还撰有《肘后救卒方》和《玉函方》。"余所撰百卷,名曰《玉函方》,皆分别病名,以类相续,不相杂错,其《救卒》三卷,皆单行径易,约而易验,篱陌之间,顾眄皆药,众急之病,无不毕备,家有此方,可不用医。"⑦葛洪在《抱朴子内篇·仙药》中对许多药用植物的形态特征、生长习性、主要产地、入药部分及治病作用等,均作了详细的记载和说明,对我国后世医药学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葛洪一生著作宏富,自谓有《内篇》二十卷,《外篇》五十卷,《碑颂诗赋》百卷,《军书檄移章表笺记》三十卷,《神仙传》十卷,《隐逸传》十卷;又抄五经七史百家之言、兵事方技短杂奇要三百一十卷。另有《金匮药方》百卷,《肘后备急方》四卷。惟多亡佚,《正统道藏》和《万历续道藏》共收其著作十三种,以后人误题或伪托者居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