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学名著 > 中国道教

中国道教 第125节

  ⑦ACAD嘉靖《余杭县志》卷十六

  上清正一万寿宫

  上清正一万寿宫简称上清宫,在江西贵溪县上清镇东端。

  是张陵历代子孙奉祀香火之地,道教正一派之祖宫。据说由张陵第四代孙张盛建于西晋永嘉(307~312)年间,初名传箓坛。唐会昌(841~846)中,赐额真仙观,宋大中祥符(1008~1016)间,改额上清观。天圣(1023~1031)间,迁于龙虎山之南,元祐元年(1086)重加修缮。北宋贾善翔《上清观重修天师殿记》曰:"旧塑系、嗣师(张衡、张鲁),王(指王长)、赵(指赵升)二真人及灵官等环侍,亦复雅饰。

  ……今上清观,天下道俗遇三元(节),诣此登坛传度法箓,以二十八代天师为度师也。"①崇宁四年(1105)请于朝,迁建今所在地。"政和三年(1113),道君皇帝眷礼虚靖天师(即张继先),改上清观为上清正一宫。拨赐江东徐氏绝产,计米万余斛"。②建炎、庆元、嘉定间,皆赐钱拓新,其规制未详。

  端平二年(1235),再度拓新,"为殿六:曰三清,曰真风,曰昊天,曰南斗,曰北斗,曰琼章;为阁二:曰皇帝本(或曰景)命,曰宝奎;为楼一:曰琼音;为馆三:曰宿觉,曰蓬海,曰云馆;为堂二:曰斋堂,曰正一。堂之左曰方丈,东西创道院各数百楹。栋宇翬飞,牖户宏敞,……实为海内琳宫之冠"。③元世祖至元二十四年(1287),敕命重建三清殿、坛楼及三门。二十五年七月,"寥阳殿成。……广旧制为坛楼四檐,为门七十楹,坛之前为拜亭,门之前为碑亭二。……起二十四年六月,迄三十年十月"。④大德二年(1298),上清宫被火焚毁,吴全节奏请重建,至仁宗皇庆二年(1313)建成,规模较前更大:"为殿十有三:曰三清、玉皇、真风、真庆、太一、璇玑、琼章、南斗、雷霆、五岳、三官、旌阳、玄坛;为堂七:曰正一、寿星、正(疑此处缺一字--引者注)、纪仪、蓬海、宿云、方丈;为楼三:曰玄坛、钟(缺一字--引者注)、宝奎。至于厨湢库庾、诸亭诸门诸厅事(疑此处有脱文--引者注)、东西寮。曰道院者,凡三十有一。悉视旧右加加(疑为"有加崇"之误--引者注),命曰大上清正一万寿之宫"。⑤"至治壬戌(1322),氵存厄于灾,重纪至元丁丑(1337)又复修如故,虞集记之。而又不戒于火,以至正辛卯(1351)毁"。⑥明清时期又经多次重建、修葺。首先是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进行大规模重建,至二十六年(1393)完工。"首建真风殿、元帝殿、元坛祠,而次第从事余者。……中为阁,阁之上为玉皇殿,下为经堂,其前为真风殿。真风殿者,祖师祠也。祠之前有三清殿,又前为元坛,覆以重屋。坛之前为三门,门之前为虚皇坛,坛之前为棂星门,而东西各属以周庑,表以层楼,左楼悬大钟,右楼悬大鼓。东为东庑,内外方丈、上下库司、元坛祠、蓬海堂、宿云堂在焉。西为西庑,寿星堂、元帝殿、斋堂、藏室、上下官厅在焉"。⑦其后,永乐元年(1403)、十四年、正德十三年(1448)、嘉靖十一年(1532)、万历三十七年(1609),都曾相继作过修葺改建。娄近垣《大上清宫建置沿革》记载颇详。⑧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曾赐金修葺上清宫,世宗宠信龙虎山道士娄近垣,又于雍正九年(1731)赐银十万两进行大修,至次年告竣,建制多有更新。⑨清光绪《江西通志》卷二百二十四云:"雍正九年赐御书额,御制碑文。置香田膳田,增广道院,额设法职。

  乾隆、嘉庆间,俱特旨动帑修葺。"AB清中后期未有大的修葺,加之火灾兵毁,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仅存大上清宫门楼、午朝门、钟楼、下马亭等破败建筑。其后,江西省人民政府拨款维修,并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注: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皆载《龙虎山志》,见《道教文献》第1册258~259页,267~268页,267~268页,287页(文中二十四年、二十五年、三十年,雕板时漏刻一横,现参考其他资料改),294~295页,第2册95~100页,578~579页,95~100页,95~100页,台北丹青图书有限公司,1983年

  AB《江西通志》第6册2593页,台北华文书局,1967年

  铁柱宫

  铁柱宫又名妙济万寿宫。在江西南昌市翠花街西。始建于晋,祀净明道所尊祖师许逊。宫左有井,与江水相消长。中有铁柱,传为许逊所铸以镇蛟螭之害者。唐咸通(860~873)中,赐名铁柱观。北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1009),改额景德观,政和八年(1118),改名延真观。南宋嘉定(1208~1224)间,改名铁柱延真宫。①景定元年(1260),毁于兵火,元大德七年(1303),再遭火灾。后重修,经四年,于大德十一年(1307)建成。元泰定三年(1326)又火,后再以次重建。②明正德(1506~1521)间,赐金修葺。嘉靖(1522~1566)中,再遭火焚,两赐帑金助修。③嘉靖二十六年(1547),赐额妙济万寿宫。④万历二十八年(1600),再遭火焚,当即重修,明张位《重建万寿宫记》述其重建经过。称:万历二十八年冬十二月兴工,"首创真君殿一重,高若干,方广若干,悉从旧制。……继前门、二门;继诸仙(殿)、两廊、铁柱池、钟鼓楼;又继圣像,易铜以塑;继画四壁仙迹;继建玉皇阁;继前街门,外用墙围之,左右开瓮门;又前辟小沼,深三尺,宫以内诸水皆潴焉。至万历戊申(1608)冬告成"。⑤至清代,康熙十四年(1675),雍正二年(1724),乾隆四十六年(1781),道光二十三年(1843),同治九年(1870),光绪二年(1876),皆曾重加修葺。道光二十三年之重修,曾历时六年,至二十八年(1848)始告竣。据说,重修后宫殿"宏壮瑰丽,倍逾于旧"。光绪二年之重修,还于谌母殿后添造逍遥别馆一所。⑥其后,则年久失修,至今只存一殿二院,余皆废圮。

  注:

  ①③④⑤⑥皆载《逍遥万寿宫志》,见《道教文献》第7册391~394页,第6册133页,第7册369~370页,第8册759~765页,第7册391~394页,台北丹青图书有限公司,1983年

  ②《道家金石略》1195页,文物出版社,1988年

  玉隆万寿宫

  玉隆万寿宫在江西新建县逍遥山(亦称西山)。净明道之祖庭。原为净明道祖师许逊故宅。许逊逝世后,里人于其地建许仙祠。南北朝时,改名游帷观。白玉蟾《续真君传》曰:

  "真君(指许逊--引者注)飞升之后,里人与真君之族孙简,就其地立祠。……隋炀帝时,焚修中辍,观亦寻废。至唐永淳(682)中,天师胡惠超重新建之,明皇尤加夤奉。"①五代南唐复重修,徐铉书额,俱以游帷名"。②"宋真宗大中祥符三年(1010),升观为宫,改赐额曰玉隆(白玉蟾《续真君传》则称"政和六年改观为宫,仍加'万寿'二字",与此异--

  引者注)。徽宗政和六年(1116),诏以西京崇福宫为例,敕建大殿六,小殿十二,五阁七楼、三廊七门。复赐御书额曰:

  '玉隆万寿宫'。旁起三十六堂以处道众,护山田亩以作香火。

  玉隆创修,于斯为盛。"③据考,六大殿为:正殿、三清殿、老祖殿、谌母殿、兰公殿、玄帝殿。五阁为:玉皇阁、紫微阁、三官阁、敕书阁、玉册阁。十二小殿为:轮藏殿、刘仙殿(余殿失名)。七楼有:四鹤楼(余失考)。④规模甚大。故元柳贯《玉隆万寿宫兴修记》云:"观肇兴于晋,而盛于唐,尤莫盛于宋。"⑤此后,南宋宝庆元年(1225),重加修葺,元仁宗延祐三年(1316)重修大殿。⑥泰定二年(1325),改建十一大曜殿、十一真君殿及祖师祠堂。柳贯《玉隆万寿宫兴修记》称,该宫住持朱思本"见十一大曜、十一真君殿、祖师祠堂,摧剥弗治,位置非据,……乃相藏室之北,撤故构新,作别殿六楹,东以奉十一曜真君之像,西以奉吴(猛)、黄(仁览)十一真君之像。……又即于十一真君殿旧址,筑重屋一区,上为青玄阁,下为祠"。以供奉唐以来对该宫有功绩之官僚、住持之神主。"经始于泰定二年(1325)之八月,阅三年而考其成"。⑦可见当时该宫仍保持较大的规模。元至正十二年(1352),在红巾军起义中,宫被焚毁。

  明初,草率数椽,薄修祀事。至万历十年(1582)重修。

  经三年,始成大殿一座。清庸熙二年(1663),复大规模重修,道士徐守诚募资先后修成正殿、谌母阁、三清殿、玉皇阁。募修三官殿、关帝殿。此后乾、嘉间,续有兴建。咸丰十一年(1861)又毁于兵燹。同治七年(1868)重修。《重建逍遥山玉隆万寿宫记》云:"于七年戊辰二月雇工,……于闰四月念四日兴工,至八年己巳(1869)四月十五日而正殿告成。……

  展至十年(1871)五月,而夫人殿、谌母殿,洎玉皇、关帝、三清、三官各殿,以及西山祠宇、妙道、全真堂,先后一律建讫。惟三官殿甫经落成,旋毁于火,仍择吉补建。各殿告竣,次及逍遥靖庐、明塘、戏台、云山、苍翠亭。凡向来所有,无不兴复;即仙衢、道岸二坊,及四周垣墙,向所未有者,亦肇造而新之。"⑧规模仍然很大。

  其后几经祸乱,特别是日本侵略军的焚掠,损毁十分严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政府曾于1950、1952、1959年相继拨款进行维修,特别是1984年,新建县成立西山万寿宫修复领导小组,对之作了较大的修复,经过三年时间,修复了五殿、三门等。五殿即:高明殿、谌母殿、三清殿、三官殿、关帝殿。它是目前江西省著名大道观。

  注:

  ①《道藏》第4册第761页,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联出合版,1988年

  ②③④⑥⑧皆载《逍遥万寿宫志》,前四注见《道教文献》第7册第355~365页,后一注见第6册22~23页,台北丹青图书有限公司,1983年

  ⑤⑦《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10册416页,416~417页,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

  太清宫

  道教以"太清"命名之宫观,多不胜举。兹记其二:

  鹿邑太清宫在河南鹿邑县城东五公里处。原属楚国苦县地,传为老子之故里。汉桓帝延熹八年(165),遣中常侍左忄官于该地祀老子,设华盖座,用郊天乐,命陈相边韶作铭以纪之。隋文帝开皇六年(586),诏亳州刺史杨元胄,考其故迹,营建宫宇,敕内史舍人薛道衡作《祠庭颂》。唐尊老子为圣祖,太宗贞观元年(627),敕修其宫,给人户五十,以供洒扫。高宗乾封(666~667)中,亲诣道宫,追加老子玄元皇帝尊号,宫殿坛宇,并令修创,名紫微宫。置令、丞各一员,岁时荐飨。玄宗开元三年(715),亲书《道德经》刊石,立于宫内。天宝二年(743),诏改紫微宫曰太清宫。文宗太和七年(833),宫遭水潦,敕宣武军节度使李程兼太清宫使,加以修葺,寻复完美。①杜光庭《道教灵验记》卷二记唐时该宫之情状,曰:"亳州真源县太清宫,圣祖老君降生之宅也。

  ……唐高祖、太宗、高宗、中宗、睿宗、明皇六圣御容,列侍于老君左右。两宫二观(指祀老子之太清宫和武后时所建祀老子母之洞霄宫--引者注),古桧千余树,屋宇七百余间,有兵士五百人镇卫宫所。"②宋代亦崇祀老子,建隆元年(963),遣使诣宫致祭,太宗淳化四年(993)和真宗咸平五年(1002),两度遣使修葺。

  大中祥符五年(1012),册上老子尊号曰太上混元上德皇帝,增修其宫,改名明道宫。③北宋末,靖康之乱,宫被焚毁。入金以后,相继兴复。大定二十四年(1184),"创为三清、玉帝二大殿,灵宝、五师、九曜、十二元辰、四圣、三官诸小殿宇"。大定二十六年再立前后三门,"至丁未岁(1187),复建洞霄先天太后大殿。……其宫中已就者,前后三PP虚无殿,西转PP廊一十间;太极殿之东,创为七元殿,殿南北转角行廊一十三间;太极殿之西,立南北殿,殿南北转角行廊二十间。东立五岳殿,诸位并已完成"。④规模仍然颇大。

  金末,太清宫又毁于兵乱中,"复值河、涡合流,向之仙宫,漂荡无遗"。⑤蒙古宪宗六年(1256)重修,经约十二年,再具规模:"像太上于其中,东华、文始列于左右,洞灵、通玄、冲虚、南华次之,仙貌俨然,见者加敬。虽余者未完,已足以奉香火之供。"⑥元末再毁于兵火。明万历七年(1579)和清康熙十七年(1678)重修,但皆难以恢复旧貌。清《鹿邑县志》卷十一云:

  太清宫经"历代增修,有紫极、广灵、太清三宫以祀老子。紫微为元末韩林儿所毁,础石尚存"。⑦清朱书《游濑乡记》云:

  "古苦县濑乡,在今河南归德府鹿邑县境,太清宫在焉,祠老子也。……尝考太清宫之祀,始盛于唐,再盛于宋,金元仍之,代有增饰,盖千年矣。小明王韩林儿撤毁荒废,迄今不复。"又云:"度旧制宏巨,占地数百亩,为前后两宫,今皆禾黍矣!"⑧1981年,河南人民政府拨款修复,建成太极殿、三圣母殿、娃娃殿、围墙、山门等。1988年,重雕玉石老君像,置于太极殿中。

  沈阳太清宫在辽宁沈阳市。初由全真龙门派道士郭守真创于清康熙二年(1663),名三教堂。《奉天通志》卷二百二十二郭守真传曰:"郭守真,字致虚,号静阳子,九顶铁刹山八宝云光洞开山阐教之始祖也。……康熙元年(1662),收度弟子王太祥、高太悟等八人。二年(1663)春旱,将军乌(库礼)请郭(守真)祈雨,立应。爰赐地基,于外攘关角楼西隅玄武池,撤水筑基,建筑三教堂,堂北起高阁三楹。……

  洎雍正七年(1729),其弟子高太悟、嗣法孙赵一尘重修三教堂,更名为太清宫"。⑨该书卷九十二"太清宫"条又谓:乾隆(1736~1795)间,监院赵一尘重修。有殿宇八十八楹。内有老君殿、关帝殿,及玉皇阁、吕祖楼、十方堂等。为关东道教十方丛林,关东道教总分会设于宫内。AB1983年,国务院将其定为全国重点宫观之一。

  注:

  ①②③⑤⑥《道藏》第19册715~716页,第10册804页,第19册715~716页,715~716页,715~716页,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联合出版,1988年

  ④《道家金石略》1047页,文物出版社,1988年

  ⑦清乾隆《鹿邑县志》卷十一,木刻线装本

  ⑧《小方壶舆地丛钞》第四帙,第16册1690页,上海著易堂木刻本

  ⑨AB民国《奉天通志》第5册4709页,第2册2102页,沈阳古旧书店缩印,1983年
首节 上一节 125/131下一节 尾节 返回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蒋勋说宋词

下一篇:中医内科学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