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道教 第124节
南京和北京各有朝天宫一座。
南京朝天宫在江苏南京市水西门内。相传该处原为吴王夫差所筑之冶城,晋建冶城寺,唐改太清宫,五代吴王杨溥于其地建紫极宫。宋大中祥符(1008~1016)间,改名祥符宫,续改天庆观,元元贞(1295~1296)间,改额玄妙观,寻升大元兴永寿宫。①明洪武十七年(1384)重建,易今名。②前有三清殿,后有大通明殿,另有飞霞阁、景阳阁等。内有习仪亭,为文武官员演习朝贺礼仪之所。清乾隆二十九(1764),皇太后发帑重修,为金陵道观之最。咸丰(1851~1861)中被毁,同治四年(1865),于旧址改建孔庙,并迁鸡鸣山江宁府学于此。③北京朝天宫在北京市皇城西北阜成门内。原址为元之天师府,明宣德八年(1433),诏仿南京朝天宫改建而成。成化十七年(1481)重修。该年所立之《御制重修朝天宫碑》云:
"洪武甲子(1384),即皇城(金陵)西北建朝天宫,规模宏敞,视他观宇特异。凡遇朝廷三大节令(指元旦、冬至、圣寿节--引者注),百官预习礼于此。……及宣宗章皇帝践祚之八年,因仿南京之规,亦于皇城西北建朝天宫。……嗣是以至于今日,又五十载矣,殿宇画像,不得不敝者。……遂命官一一新之。以成化庚子(1480)二月为始,至辛丑(1481)六月讫工。首三清殿以奉天尊,通明殿以奉上帝,次普济、景德、总制、宝藏、佑圣、靖应、崇真、文昌、玄应九殿,以奉诸神。又万岁、东西具服殿,以伺驾幸之所。祠、堂各二。钟楼、鼓楼二。碑井亭五(疑为"三"--引者注):紫虚、朝天、玄都。门三,并蓬莱真境牌楼。他若道录司、斋堂、方丈、诸羽流栖息、厨浴、仓库、厢房,通数千间。神座、阶道以石,周围垣墙以土,崇深广大之观,金碧辉华之饰,既坚且美,实完实足,较之前有加矣!"④明刘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引明宪宗诗曰:"禁城西北名朝天,重檐巨栋三千间。"⑤可见其规制之宏伟壮丽。清于敏中等《日下旧闻考》卷五十二云:"朝天宫本元代旧址,盛于明嘉靖时,……考《名山藏》所纪,其崇奉与大高玄殿相埒。"⑥"天启六年(1626)六月二十日夜,朝天宫灾,……十三殿齐火,不以次第及,烬不移刻,无所存遗"。⑦此后再无兴复。《日下旧闻考》卷五十二云:"今阜成门东北虽有宫门口、东廊下、西廊下之名,其实周回数里,大半为民居矣。西廊下有关帝庙,乃土人因其余址而葺之者,然止大殿三楹。殿前甬道,绵亘数百武,砌石断续,犹见当时规制。宫后向存旧殿三重,土人呼为狮子府,盖即元天师府也,今皆废。"⑧上述二处朝天宫现皆为历史遗迹。
注:
①②《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492册415页,第508册387页,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
③胡祥翰《金陵胜迹志》卷七,民国十五年刻本
④《宛署杂记》196页,北京古籍出版社,1983年
⑤⑦《帝京景物略》185页,北京古籍出版社,1983年
⑥⑧《日下旧闻考》第3册836~837页,北京古籍出版社,1983年
玄妙观
玄妙观在江苏省苏州市观前街。"创自晋咸宁二年(276),名真庆道院。唐元宗二年(714),更名开元宫,钦赐内帑重修。北宋祥符五年(1012),赐额天庆观。南宋建炎(1127~1130)兵毁,绍兴十六年(1146),郡守王重建。淳熙六年(1179)复毁,郡守陈岘复修。宝祐、景定(1253~1264)间,住持严守柔、蒋处仁重修"。①何年改称玄妙观,诸书记载不一。或谓蒙古至元元年(1264),②或谓元元贞元年(1295),③仅乾隆《长洲县志》谓至元十八年(1281)改今名。④元程钜夫《扬州重建玄妙观碑》称:
"至元中诏赐天下天庆观额曰玄妙。"⑤表明天下天庆观改称玄妙观是至元间的诏令,而非元贞元年;而至元元年,忽必烈尚未下江南,此年改额,似也不可能。唯乾隆《长洲县志》所云至元十八年改额,较为可信;但元牟巘《平江府重建三清殿记》云:"又三十四年,为今至元戊子(二十五年,1288),县稽郡乘改赐额。"⑥据此,其改额年当在至元二十五年。故究竟为至元十八年或二十五年,尚难断定。
据乾隆《长洲县志》载,玄妙观在北宋改额天庆观时,已具较大规模。该志称:"宋大中祥符间,屡降天书,诏改为天庆观,敕道士李志升为左街道箓(录)司,赐帑建东西南北四庑,中绘三天天宫胜景。于玉皇、天医、高真、三茅、转藏、酆都、十王等殿(外),建净乐宫、八仙堂、灵宝院。官道三百名,无牒道童不下千人。……皇祐(1049~1053)间,新作三门,尤峻壮。宣和七年(1125),赐昆山县田五十顷充香火田。"⑦后虽几经兴废,至元代,规模仍然颇大。《百城烟水》载,"左有玉皇、神州、五路、天医、真官、真武、三元、梓潼、张仙、三茅、机房、关帝、东岳、酆都、十王、净乐等殿;右有雷尊、五雷、观音、三官、八仙、灵宝、转藏等殿;后有蓑衣、贤圣、高真、方丈等殿。其所辖基周广五百亩"。"遂甲吴中"。⑧明清屡有修葺,但已渐不如前。乾隆《长洲县志》载:
"至元(当为至正--引者注)末兵毁,明洪武四年(1371),清理道教,更为正一丛林,置道纪司,革香火田以充军饷。……
宣德(1426~1435)间,道士张宗继募建弥罗宝阁,供祀玉皇。正统(1436~1449)间,巡抚侍郎周忱、知府况钟因旱祷有验,捐建成阁,请赐道藏经,分三茅殿地为机房殿。正德元年(1506),分东岳殿地为文昌殿,辟三元阁。万历三十年(1582),弥罗宝阁圮,本朝顺治(1644~1661)间,三清殿圮,康熙(1662~1722)初,道士施道渊力新之,并建雷尊殿,道纪陶宏化募建东岳殿庑,构五岳楼。十二年(1673),布政慕天颜重建弥罗阁,复还旧观。"⑨乾隆年间又有修葺,彭绍升《重修灵宝祖院记》曰:"庚寅岁(1770),创建水府殿,乙未岁(1775),改建斗姆阁,其后又建灵宝、星主、文昌三阁。"AB嘉庆十九年(1841),又重修弥罗阁。AC此后,直至道光时,仍屡有修葺。其后,规模逐渐缩小。
玄妙观极盛时,有殿宇三十余座。现存的三清殿主体结构为南宋所建,是国内很少的宋代古建筑之一,被定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西墙上,有一块老子画像石碑,为唐吴道子画、玄宗御书赞,颜真卿手书,宋代张允迪摹刻,是国内仅存的两块半中最完整的一块。1981年重修正门和三清殿,同年全部竣工,正式对外开放。1986年,再次维修正三门和三清殿。
注:
①②③④⑥⑦⑧⑨ABAC《藏外道书》第20册458页,456页、457页、459页,456页、457页、458页,458页,486页,458页,458页,458页,501页,501页,巴蜀书社,1992年
⑤《道家金石略》899页,文物出版社,1988年
元符宫
元符宫又称"印宫"。在江苏句容县茅山积金峰。初有梁道士陶弘景曾于此结庐,唐至德(756~758)年间始造道观。
北宋熙宁(1068~1077)初,著名道士刘混康庵居于此。哲宗闻其名,召至京师,赐号"洞元通妙大师",元符元年(1098)秋,敕于茅山故居,重修道观,赐名元符观。①但终哲宗之世,元符观尚未竣工。徽宗即位后,敕命江东转运司,凡土木工费,悉为之调度。并委官督修,于崇宁五年(1106)秋建成,徽宗赐名"元符万宁宫"。有主要殿宇七座:正中天宁万福殿,祠三茅君;左为玉册殿;右为九锡殿;东庑景福万年殿,祠皇帝的本命宿相;西庑飞天法轮殿,藏朝廷恩赐之书;此外还有宝箓殿和北极阁。为茅山最宏伟的宫观。②元符宫落成后,徽宗敕命公卿大臣、文人学士撰颂作记,达一千余篇。③南宋建炎四年(1130),元符宫毁于兵燹。绍兴二十八年(1158),高宗赐金重建,并御书宫额。宋理宗(1225~1264)朝,再次敕修元符宫,并御书"上清宗坛"、"圣德仁祐之殿"二榜。至元代,此宫逐渐倾毁,明初仅存部分殿宇,供奉茅君。明弘治年间(1488~1505),元符宫道士陈真福募款重新修葺,至嘉靖十五年(1536)完工,有东秀、西斋、观云、启明、野隐、勉斋、栖壁、东斋、乐泉、览秀、云林、真隐、监斋十三道院。④太平天国时期,元符宫迭遭兵燹,十三房道院仅存四房。
1924年,元符宫道士募资重建三清大殿。1939年,日寇扫荡茅山,元符宫焚毁殆尽。
元符宫现存灵官殿、太元殿和一房道院,三清殿、三天门等建筑也在修复中。
宋皇室曾赐元符宫玉印等八物,被称为八宝,现存其四:
(一)九老仙都君玉印;(二)玉圭,此圭顶部纹如蝙蝠,下部纹如山峦重叠、又似茫茫海浪,光莹澄澈;(三)哈砚,哈气舔笔即有丹珠润笔,内有两条游鱼花纹,置入水池,游鱼栩栩如生;(四)玉符,又称镇心符,上刻"合明天帝日敕"篆体阳文。此四宝今转藏于茅山道教协会所在地九霄万福宫。
注:
①②③④笪蟾光《茅山志》,第1册387页,441~442页,455页,第2册745页,台北文海出版社,1971年
崇禧万寿宫
崇禧万寿宫在江苏茅山。是茅山宫观建筑群中最早创建者。初建于南朝梁,名曲林馆,后为陶弘景之华阳下馆。《茅山志》卷十七载:"崇禧万寿宫在丁公山前。隐居(陶弘景)
华阳下馆。唐贞观九年(635),太宗为王法主(指王远知--
引者注)建,号太平观。天宝七载(748),玄宗敕李玄静取侧近百姓一百户,并免租税科徭,长充修葺洒扫。中和(881~884)间,(为)盗火所焚。天祐(904~907)间,邓启遐重建。"①明弘治《句容县志》卷五则谓:"南唐升元(937~942)初重建。宋祥符元年(1008),因祈祷改名崇禧观。"②至宋哲宗时,"岁月因循,屋颠而不持,榱故而不革,圮废而不兴,垣颓而不作"。何君表倡议重新之。据张商英《江宁府茅山崇禧观碑铭》所记,重修后的崇禧观为:南面建三门,先玉皇殿,次三清殿,次北极殿,左本命殿,……③南宋"建炎四年(1130)复废于火,绍兴(1131~1162)中再创。其祈嗣获应,每岁建金箓道场,命句容县宰充代拜官设醮于此,由是总辖诸山,此观为甲"。④元仁宗时,因玄教大宗师张留孙之请,于延祐六年(1319)诏升观为宫,改今名。⑤据有关记载,该宫盛时,有殿十二座,其名为:复古、威仪、四圣、葆真、三茅、天师、南极、玄坛、东华、三清、七真、三官等。顺帝至元二年(1336)火灾,"高栋广宇,峻极崇台皆化荆榛瓦砾之场"。⑥明正统十四年(1449)重建,景泰四年(1453),三清殿告成,"以间计者七,以高计者六十六尺,以广计者九十六尺。而金碧辉映,盖不减于昔。"⑦其余各殿修复情况不详。
至清末,此宫尚存。1938年9月,被日本侵略军焚毁。
注:
①③⑤《道藏》第5册624页,662~663页,675~676页,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联合出版,1988年
②④弘治《句容县志》卷五,上海古籍书店影印,1964年
⑥⑦《道家金石略》1259页,文物出版社,1988年
洞霄宫
洞霄宫在浙江余杭县大涤山中岭下。据载,汉武帝元封三年(前108),始建宫坛于大涤洞前,以作祈福之所,唐高宗弘道元年(683),敕本山道士潘先生于其地建天柱观。中宗朝赐观庄一所。乾宁二年(895),吴越武肃王钱镠与道士闾丘方远相度地势,进行重建。①吴筠于大历十三年(778)曾撰《天柱观碣》,记此宫前身天柱观之创建与兴盛情况,略谓:
昔高士郭文举创隐于兹,以云林为家,遂长住不复。……及我唐弘道元祀(682),因广仙迹,为天柱之观。……贞观(627~649)初,有许先生曰迈,怀道就闲,荐召不起。②后有道士张整、叶法善、朱君绪、司马子微、暨齐物、夏侯子云,皆为高流,或游或居,穷年忘返。宝应(762)中,群寇蚁聚,焚爇城邑,荡然煨烬,惟此独存。③吴越王钱镠又于光化三年(900)作《天柱观记》,述乾宁二年与闾丘方远"创建殿堂,兼移基址"事,谓"其大殿之内,塑天尊、真人、龙虎二君,侍卫无阙。其次,别创上清精思院,为朝真念道之方。建堂厨及陈鼎击钟之所,门廊房砌,无不更新"。④宋大中祥符五年(1012),始改天柱观为洞霄宫。并赐仁和县田一十五顷,悉蠲租税。天圣四年(1026),诏道院详定天下名山洞府凡二十处,杭州洞霄宫大涤洞为第五。政和二年(1112),以宫宇颓圮,奉旨赐度牒三百道以兴复之。后因方腊起事,废于兵火。高宗南渡、绍兴二十五年(1155)出内帑重建。淳祐七年(1247),诏赐钱以置恒产,山门规制更加崇广。⑤陆游于嘉泰三年(1203)撰《洞霄宫碑记》,除历述洞霄宫之兴革历史外,又特别强调了它的重要地位,称它在宋时"与嵩山崇福宫独为天下宫观之首。……其地望之重,殆与昭应、景灵、醴泉、万寿、太一、神霄宝箓为比,他莫敢望。"⑥并谓南宋时,朝廷常以去位之宰辅大臣提举该宫。
《余杭县志》卷十六云:"洞霄之名始于宋,而其迹实肇于汉,恢于唐,至宋南渡而称极盛。"此点可由当时之规模得到证明。据载,南宋时,其规模大体为:"宫门之外,旧有汉武帝宫坛,许远游升天坛,虚皇坛,有祠山张大帝祠,有叶天师(法善)讲堂,闾丘先生玄同草堂。门以内,有寿星堂(在大殿西),有三清殿,璇玑殿(在库院东),佑圣殿(在大殿左),有龙王祠,福地真官祠(在东庑),钱武肃王祠,有昊天阁,有郭真君祠,朱法师祠,闾丘先生祠(并在昊天阁右),……有演教堂(在后院),有上清、精思、南陵三道院,后分为一十八斋(名略--引者注),有选道堂,云堂(并在西庑)。又有见于昔贤题咏,而今莫详所在者。……兹不更列。"⑦南宋度宗咸淳十年(1274)被灾,延燎一空。元世祖至元十三年(1276)后重建。未完工,二十一年(1284)之夏复毁。后再建,规模视昔为壮。⑧家铉翁于元贞元年(1295)撰《重建洞霄宫记》,述其重建情况,谓"先建庖帑,乃筑大殿,以及余屋,元贞乙未(1295)之三月壬子告成。金碧瑰丽,照映林谷,神运鬼工,殆不是过'。⑨《浙江通志》卷二百二十七云:"至正(1341~1368)间兵毁,明洪武(1368~1398)初重建。"AB明王达《重建洞霄宫记》云:"洪武庚午(1390),提点贾力以恢复自任。……不三载,贾化去,副知宫资深吴公(继之)……至己未(此纪年有误--引者注),门庑庐室,庖庾坛土遗,次第用完。丹台绀殿,琼楼璇室,视昔不异。"AC清嘉庆《余杭县志》卷十六云:"清康熙元年(1368),道士孙道元栖真于此,克绍宗风,弟子吴象严亦复不染尘。凡宫坛为之一新。乾隆辛未(1751),道士贝本恒以殿宇颓废,方谋募建,是冬无尘殿毁于火。今所存者,惟方丈三楹及斗阁、丹室数处而已。"AD
注:
①③④⑤⑧⑨《道藏》第18册142页,156页,155页,142页,142页,160页,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联合出版,1988年
②以许迈为唐人,误。
⑥AB《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63册433页,第525册208页,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
南京朝天宫在江苏南京市水西门内。相传该处原为吴王夫差所筑之冶城,晋建冶城寺,唐改太清宫,五代吴王杨溥于其地建紫极宫。宋大中祥符(1008~1016)间,改名祥符宫,续改天庆观,元元贞(1295~1296)间,改额玄妙观,寻升大元兴永寿宫。①明洪武十七年(1384)重建,易今名。②前有三清殿,后有大通明殿,另有飞霞阁、景阳阁等。内有习仪亭,为文武官员演习朝贺礼仪之所。清乾隆二十九(1764),皇太后发帑重修,为金陵道观之最。咸丰(1851~1861)中被毁,同治四年(1865),于旧址改建孔庙,并迁鸡鸣山江宁府学于此。③北京朝天宫在北京市皇城西北阜成门内。原址为元之天师府,明宣德八年(1433),诏仿南京朝天宫改建而成。成化十七年(1481)重修。该年所立之《御制重修朝天宫碑》云:
"洪武甲子(1384),即皇城(金陵)西北建朝天宫,规模宏敞,视他观宇特异。凡遇朝廷三大节令(指元旦、冬至、圣寿节--引者注),百官预习礼于此。……及宣宗章皇帝践祚之八年,因仿南京之规,亦于皇城西北建朝天宫。……嗣是以至于今日,又五十载矣,殿宇画像,不得不敝者。……遂命官一一新之。以成化庚子(1480)二月为始,至辛丑(1481)六月讫工。首三清殿以奉天尊,通明殿以奉上帝,次普济、景德、总制、宝藏、佑圣、靖应、崇真、文昌、玄应九殿,以奉诸神。又万岁、东西具服殿,以伺驾幸之所。祠、堂各二。钟楼、鼓楼二。碑井亭五(疑为"三"--引者注):紫虚、朝天、玄都。门三,并蓬莱真境牌楼。他若道录司、斋堂、方丈、诸羽流栖息、厨浴、仓库、厢房,通数千间。神座、阶道以石,周围垣墙以土,崇深广大之观,金碧辉华之饰,既坚且美,实完实足,较之前有加矣!"④明刘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引明宪宗诗曰:"禁城西北名朝天,重檐巨栋三千间。"⑤可见其规制之宏伟壮丽。清于敏中等《日下旧闻考》卷五十二云:"朝天宫本元代旧址,盛于明嘉靖时,……考《名山藏》所纪,其崇奉与大高玄殿相埒。"⑥"天启六年(1626)六月二十日夜,朝天宫灾,……十三殿齐火,不以次第及,烬不移刻,无所存遗"。⑦此后再无兴复。《日下旧闻考》卷五十二云:"今阜成门东北虽有宫门口、东廊下、西廊下之名,其实周回数里,大半为民居矣。西廊下有关帝庙,乃土人因其余址而葺之者,然止大殿三楹。殿前甬道,绵亘数百武,砌石断续,犹见当时规制。宫后向存旧殿三重,土人呼为狮子府,盖即元天师府也,今皆废。"⑧上述二处朝天宫现皆为历史遗迹。
注:
①②《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492册415页,第508册387页,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
③胡祥翰《金陵胜迹志》卷七,民国十五年刻本
④《宛署杂记》196页,北京古籍出版社,1983年
⑤⑦《帝京景物略》185页,北京古籍出版社,1983年
⑥⑧《日下旧闻考》第3册836~837页,北京古籍出版社,1983年
玄妙观
玄妙观在江苏省苏州市观前街。"创自晋咸宁二年(276),名真庆道院。唐元宗二年(714),更名开元宫,钦赐内帑重修。北宋祥符五年(1012),赐额天庆观。南宋建炎(1127~1130)兵毁,绍兴十六年(1146),郡守王重建。淳熙六年(1179)复毁,郡守陈岘复修。宝祐、景定(1253~1264)间,住持严守柔、蒋处仁重修"。①何年改称玄妙观,诸书记载不一。或谓蒙古至元元年(1264),②或谓元元贞元年(1295),③仅乾隆《长洲县志》谓至元十八年(1281)改今名。④元程钜夫《扬州重建玄妙观碑》称:
"至元中诏赐天下天庆观额曰玄妙。"⑤表明天下天庆观改称玄妙观是至元间的诏令,而非元贞元年;而至元元年,忽必烈尚未下江南,此年改额,似也不可能。唯乾隆《长洲县志》所云至元十八年改额,较为可信;但元牟巘《平江府重建三清殿记》云:"又三十四年,为今至元戊子(二十五年,1288),县稽郡乘改赐额。"⑥据此,其改额年当在至元二十五年。故究竟为至元十八年或二十五年,尚难断定。
据乾隆《长洲县志》载,玄妙观在北宋改额天庆观时,已具较大规模。该志称:"宋大中祥符间,屡降天书,诏改为天庆观,敕道士李志升为左街道箓(录)司,赐帑建东西南北四庑,中绘三天天宫胜景。于玉皇、天医、高真、三茅、转藏、酆都、十王等殿(外),建净乐宫、八仙堂、灵宝院。官道三百名,无牒道童不下千人。……皇祐(1049~1053)间,新作三门,尤峻壮。宣和七年(1125),赐昆山县田五十顷充香火田。"⑦后虽几经兴废,至元代,规模仍然颇大。《百城烟水》载,"左有玉皇、神州、五路、天医、真官、真武、三元、梓潼、张仙、三茅、机房、关帝、东岳、酆都、十王、净乐等殿;右有雷尊、五雷、观音、三官、八仙、灵宝、转藏等殿;后有蓑衣、贤圣、高真、方丈等殿。其所辖基周广五百亩"。"遂甲吴中"。⑧明清屡有修葺,但已渐不如前。乾隆《长洲县志》载:
"至元(当为至正--引者注)末兵毁,明洪武四年(1371),清理道教,更为正一丛林,置道纪司,革香火田以充军饷。……
宣德(1426~1435)间,道士张宗继募建弥罗宝阁,供祀玉皇。正统(1436~1449)间,巡抚侍郎周忱、知府况钟因旱祷有验,捐建成阁,请赐道藏经,分三茅殿地为机房殿。正德元年(1506),分东岳殿地为文昌殿,辟三元阁。万历三十年(1582),弥罗宝阁圮,本朝顺治(1644~1661)间,三清殿圮,康熙(1662~1722)初,道士施道渊力新之,并建雷尊殿,道纪陶宏化募建东岳殿庑,构五岳楼。十二年(1673),布政慕天颜重建弥罗阁,复还旧观。"⑨乾隆年间又有修葺,彭绍升《重修灵宝祖院记》曰:"庚寅岁(1770),创建水府殿,乙未岁(1775),改建斗姆阁,其后又建灵宝、星主、文昌三阁。"AB嘉庆十九年(1841),又重修弥罗阁。AC此后,直至道光时,仍屡有修葺。其后,规模逐渐缩小。
玄妙观极盛时,有殿宇三十余座。现存的三清殿主体结构为南宋所建,是国内很少的宋代古建筑之一,被定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西墙上,有一块老子画像石碑,为唐吴道子画、玄宗御书赞,颜真卿手书,宋代张允迪摹刻,是国内仅存的两块半中最完整的一块。1981年重修正门和三清殿,同年全部竣工,正式对外开放。1986年,再次维修正三门和三清殿。
注:
①②③④⑥⑦⑧⑨ABAC《藏外道书》第20册458页,456页、457页、459页,456页、457页、458页,458页,486页,458页,458页,458页,501页,501页,巴蜀书社,1992年
⑤《道家金石略》899页,文物出版社,1988年
元符宫
元符宫又称"印宫"。在江苏句容县茅山积金峰。初有梁道士陶弘景曾于此结庐,唐至德(756~758)年间始造道观。
北宋熙宁(1068~1077)初,著名道士刘混康庵居于此。哲宗闻其名,召至京师,赐号"洞元通妙大师",元符元年(1098)秋,敕于茅山故居,重修道观,赐名元符观。①但终哲宗之世,元符观尚未竣工。徽宗即位后,敕命江东转运司,凡土木工费,悉为之调度。并委官督修,于崇宁五年(1106)秋建成,徽宗赐名"元符万宁宫"。有主要殿宇七座:正中天宁万福殿,祠三茅君;左为玉册殿;右为九锡殿;东庑景福万年殿,祠皇帝的本命宿相;西庑飞天法轮殿,藏朝廷恩赐之书;此外还有宝箓殿和北极阁。为茅山最宏伟的宫观。②元符宫落成后,徽宗敕命公卿大臣、文人学士撰颂作记,达一千余篇。③南宋建炎四年(1130),元符宫毁于兵燹。绍兴二十八年(1158),高宗赐金重建,并御书宫额。宋理宗(1225~1264)朝,再次敕修元符宫,并御书"上清宗坛"、"圣德仁祐之殿"二榜。至元代,此宫逐渐倾毁,明初仅存部分殿宇,供奉茅君。明弘治年间(1488~1505),元符宫道士陈真福募款重新修葺,至嘉靖十五年(1536)完工,有东秀、西斋、观云、启明、野隐、勉斋、栖壁、东斋、乐泉、览秀、云林、真隐、监斋十三道院。④太平天国时期,元符宫迭遭兵燹,十三房道院仅存四房。
1924年,元符宫道士募资重建三清大殿。1939年,日寇扫荡茅山,元符宫焚毁殆尽。
元符宫现存灵官殿、太元殿和一房道院,三清殿、三天门等建筑也在修复中。
宋皇室曾赐元符宫玉印等八物,被称为八宝,现存其四:
(一)九老仙都君玉印;(二)玉圭,此圭顶部纹如蝙蝠,下部纹如山峦重叠、又似茫茫海浪,光莹澄澈;(三)哈砚,哈气舔笔即有丹珠润笔,内有两条游鱼花纹,置入水池,游鱼栩栩如生;(四)玉符,又称镇心符,上刻"合明天帝日敕"篆体阳文。此四宝今转藏于茅山道教协会所在地九霄万福宫。
注:
①②③④笪蟾光《茅山志》,第1册387页,441~442页,455页,第2册745页,台北文海出版社,1971年
崇禧万寿宫
崇禧万寿宫在江苏茅山。是茅山宫观建筑群中最早创建者。初建于南朝梁,名曲林馆,后为陶弘景之华阳下馆。《茅山志》卷十七载:"崇禧万寿宫在丁公山前。隐居(陶弘景)
华阳下馆。唐贞观九年(635),太宗为王法主(指王远知--
引者注)建,号太平观。天宝七载(748),玄宗敕李玄静取侧近百姓一百户,并免租税科徭,长充修葺洒扫。中和(881~884)间,(为)盗火所焚。天祐(904~907)间,邓启遐重建。"①明弘治《句容县志》卷五则谓:"南唐升元(937~942)初重建。宋祥符元年(1008),因祈祷改名崇禧观。"②至宋哲宗时,"岁月因循,屋颠而不持,榱故而不革,圮废而不兴,垣颓而不作"。何君表倡议重新之。据张商英《江宁府茅山崇禧观碑铭》所记,重修后的崇禧观为:南面建三门,先玉皇殿,次三清殿,次北极殿,左本命殿,……③南宋"建炎四年(1130)复废于火,绍兴(1131~1162)中再创。其祈嗣获应,每岁建金箓道场,命句容县宰充代拜官设醮于此,由是总辖诸山,此观为甲"。④元仁宗时,因玄教大宗师张留孙之请,于延祐六年(1319)诏升观为宫,改今名。⑤据有关记载,该宫盛时,有殿十二座,其名为:复古、威仪、四圣、葆真、三茅、天师、南极、玄坛、东华、三清、七真、三官等。顺帝至元二年(1336)火灾,"高栋广宇,峻极崇台皆化荆榛瓦砾之场"。⑥明正统十四年(1449)重建,景泰四年(1453),三清殿告成,"以间计者七,以高计者六十六尺,以广计者九十六尺。而金碧辉映,盖不减于昔。"⑦其余各殿修复情况不详。
至清末,此宫尚存。1938年9月,被日本侵略军焚毁。
注:
①③⑤《道藏》第5册624页,662~663页,675~676页,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联合出版,1988年
②④弘治《句容县志》卷五,上海古籍书店影印,1964年
⑥⑦《道家金石略》1259页,文物出版社,1988年
洞霄宫
洞霄宫在浙江余杭县大涤山中岭下。据载,汉武帝元封三年(前108),始建宫坛于大涤洞前,以作祈福之所,唐高宗弘道元年(683),敕本山道士潘先生于其地建天柱观。中宗朝赐观庄一所。乾宁二年(895),吴越武肃王钱镠与道士闾丘方远相度地势,进行重建。①吴筠于大历十三年(778)曾撰《天柱观碣》,记此宫前身天柱观之创建与兴盛情况,略谓:
昔高士郭文举创隐于兹,以云林为家,遂长住不复。……及我唐弘道元祀(682),因广仙迹,为天柱之观。……贞观(627~649)初,有许先生曰迈,怀道就闲,荐召不起。②后有道士张整、叶法善、朱君绪、司马子微、暨齐物、夏侯子云,皆为高流,或游或居,穷年忘返。宝应(762)中,群寇蚁聚,焚爇城邑,荡然煨烬,惟此独存。③吴越王钱镠又于光化三年(900)作《天柱观记》,述乾宁二年与闾丘方远"创建殿堂,兼移基址"事,谓"其大殿之内,塑天尊、真人、龙虎二君,侍卫无阙。其次,别创上清精思院,为朝真念道之方。建堂厨及陈鼎击钟之所,门廊房砌,无不更新"。④宋大中祥符五年(1012),始改天柱观为洞霄宫。并赐仁和县田一十五顷,悉蠲租税。天圣四年(1026),诏道院详定天下名山洞府凡二十处,杭州洞霄宫大涤洞为第五。政和二年(1112),以宫宇颓圮,奉旨赐度牒三百道以兴复之。后因方腊起事,废于兵火。高宗南渡、绍兴二十五年(1155)出内帑重建。淳祐七年(1247),诏赐钱以置恒产,山门规制更加崇广。⑤陆游于嘉泰三年(1203)撰《洞霄宫碑记》,除历述洞霄宫之兴革历史外,又特别强调了它的重要地位,称它在宋时"与嵩山崇福宫独为天下宫观之首。……其地望之重,殆与昭应、景灵、醴泉、万寿、太一、神霄宝箓为比,他莫敢望。"⑥并谓南宋时,朝廷常以去位之宰辅大臣提举该宫。
《余杭县志》卷十六云:"洞霄之名始于宋,而其迹实肇于汉,恢于唐,至宋南渡而称极盛。"此点可由当时之规模得到证明。据载,南宋时,其规模大体为:"宫门之外,旧有汉武帝宫坛,许远游升天坛,虚皇坛,有祠山张大帝祠,有叶天师(法善)讲堂,闾丘先生玄同草堂。门以内,有寿星堂(在大殿西),有三清殿,璇玑殿(在库院东),佑圣殿(在大殿左),有龙王祠,福地真官祠(在东庑),钱武肃王祠,有昊天阁,有郭真君祠,朱法师祠,闾丘先生祠(并在昊天阁右),……有演教堂(在后院),有上清、精思、南陵三道院,后分为一十八斋(名略--引者注),有选道堂,云堂(并在西庑)。又有见于昔贤题咏,而今莫详所在者。……兹不更列。"⑦南宋度宗咸淳十年(1274)被灾,延燎一空。元世祖至元十三年(1276)后重建。未完工,二十一年(1284)之夏复毁。后再建,规模视昔为壮。⑧家铉翁于元贞元年(1295)撰《重建洞霄宫记》,述其重建情况,谓"先建庖帑,乃筑大殿,以及余屋,元贞乙未(1295)之三月壬子告成。金碧瑰丽,照映林谷,神运鬼工,殆不是过'。⑨《浙江通志》卷二百二十七云:"至正(1341~1368)间兵毁,明洪武(1368~1398)初重建。"AB明王达《重建洞霄宫记》云:"洪武庚午(1390),提点贾力以恢复自任。……不三载,贾化去,副知宫资深吴公(继之)……至己未(此纪年有误--引者注),门庑庐室,庖庾坛土遗,次第用完。丹台绀殿,琼楼璇室,视昔不异。"AC清嘉庆《余杭县志》卷十六云:"清康熙元年(1368),道士孙道元栖真于此,克绍宗风,弟子吴象严亦复不染尘。凡宫坛为之一新。乾隆辛未(1751),道士贝本恒以殿宇颓废,方谋募建,是冬无尘殿毁于火。今所存者,惟方丈三楹及斗阁、丹室数处而已。"AD
注:
①③④⑤⑧⑨《道藏》第18册142页,156页,155页,142页,142页,160页,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联合出版,1988年
②以许迈为唐人,误。
⑥AB《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63册433页,第525册208页,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