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道教 第108节
较为完整表现诸神仙的作品,朝鲜出土的汉王光墓内的漆盘为一件优秀作品。盘有东汉永平十二年(69)纪年铭,盘中一部分画神仙像,二位立于岩上,岩下有一麒麟奔跑,正面仙人端坐于树下,仙人旁有西王母像,其间配以龙虎,漆盘彩绘,生动雅致,人物姿态各不相同,形象古拙,这个盘子以及表现道教情节性故事画,与晋代顾恺之画云台山张天师七试弟子的巨构,有其一脉相承之处。
早期道教并无神像,祭祀时仅供神主。道教神灵塑像或画像的出现,曾经受到佛教艺术一定的影响。唐释法琳《辩正论》引王淳《三教论》云:"近世道士,取活无方,欲人归信,乃学佛家制立形像,假号天尊,及左右二真人,置之道堂。"④唐太宗为王远知建太平观,以及王轨重建茅山华阳观,其内殿塑造元始天尊像一躯,都取左右二真人夹侍的形式。
道教美术中制作神像,形式多样。《太上洞玄灵宝国王行道经》称造像"随其所有,金银珠玉,绣画织成,刻本范泥,凿龛琢石,雕牙镂骨,印纸图画"等均可,只要"一念发心,大小随力,庄严朴素,各尽当时"。⑤但具体制作,皆有定式。
据道书《洞玄灵宝三洞奉道科戒营私》规定,造像必须"依经具其仪相","衣冠华座,并须如法"。天尊"帔以九色离罗或五色云霞、山水杂锦"等,"不得用纯紫、丹青、碧绿"。真人"不得散发、长耳、独角,并须戴芙蓉、飞云、元始等冠"。左右二真"或持经执简,把诸香华,悉须恭肃,不得放诞手足,衣服偏斜"等。⑥现存道教石刻造像有泉州北郊清源山宋代老君像巨型石刻,晋祠彩塑以及元代的龙山石窟,大足石刻中也有部分宋代三圣像等。其中泉州巨型石刻老君像,背松倚望,意态谦恭,两眼平视,慈祥和蔼,美须大耳,左手依膝,右手靠几,全身线条遒劲有力,洗炼概括。石像高五米余,以整块天然巨石雕成,宏伟壮观,是道教造像艺术中的珍品。太原晋祠圣母殿创建于北宋天圣(1023~1032)年间,有圣母、宦官、女官及侍女像共四十三尊彩塑,以皇后、群臣、官女的生活形象为范本,脸型、体态和感情流露都近于世俗生活的原型。
龙山石窟,在太原西南约二十公里处,始建于元元贞六年(1295)年以前,窟内雕有三清、虚皇、张天师、三皇、玄真子、披云子和北七真的石像。主要修建者为随邱处机西游的十八行者之一的宋披云。他还增修龙山石窟五个洞,使其"殿阁峥嵘,金碧丹艧,如鳌头突出"。大足石刻在四川省重庆东北二百余公里处,其中石篆山、舒成岩等处,有老君像、玉皇大帝、三皇等造像,具有宋代雕塑的造型,宽袖大袍,脸型圆长,满腮长髯,老君像旁左右有真人护侍,龛门上镌有题记:"时元贞六年癸亥,闰六月二十二日记"。为典型的道教造像。
神仙画像,历代不绝,既运用中国传统的绘画手法,又力图体现道教的教义。以"画以立意"为宗旨,采用"以形写神"和"以神写形"的方法、在创作中不仅调动"出水"、"当风"等多种艺术手段,而且体现了道教对绘制神像的种种要求。唐开元二十九年(741),画玄元皇帝(太上老君像),并以高祖、太宗、高宗、中宗、睿宗等五帝陪祀。画家吴道子兼擅道释画,创作有五帝、五官、星宿像等,其中画于河南鹿邑太清宫的太上玄元皇帝像,史载系绢本,即绘画单幅绢上,不施裱褙,供奉时悬挂于壁间架上,后刻石于苏州玄妙观,才得以传世。
以道教故事为题材的道画,自晋代画家顾恺之始,历久不衰,画家辈出。顾恺之是东晋大画家,崇尚老庄,以龙为题材作道画,附会老子犹龙之说法,其后画云龙遂成为道画的特色之一。据《贞观公私画录》,顾恺之还画过《刘仙像》《三天女像》等,并且著有《画云台山记》,叙述他的道祖故事画的内容和构思。画面上丹崖险峻高大,颜色红紫,显示其为神仙之境。张天师脸型瘦削,飘然若仙,于丹崖上七试弟子,其弟子王长穆然坐答,赵升神爽气怡。另二弟子则魄散神飞,汗流失色。唐代画家张素卿本人就是道士,乾符(874~879)中居四川青城山常道观,史载画有《老子过流沙图》《五岳朝真图》《九皇图》《五星图》《老人星图》《二十四化真人像》《太无先生像》等。前蜀主王建修青城山丈人观,请其于真君殿上画五岳、四渎、十二溪女、山林、溪沼、树木及岳渎曹吏。蜀主诞辰时,张素卿画十二仙真,备受赞赏。
凡有醮斋,开悬供奉。据《图画见闻志》称,五代时有名画家二百五十余人,其中以道释画为主者达一百十三人。
唐宋时,道教壁画已相当普遍。现存泰山岱庙天贶殿的巨幅壁画《泰山神启跸回銮图》,以皇家宫廷生活为模式,描绘泰山神东岳大帝出巡和回銮的情景,场面浩大,人物众多,生动逼真,山水人物相互衬托,艺术的世俗化倾向浓厚,虽然经明、清画工重加彩绘,工匠制作痕迹较重,但尚能体现宋代道画的特色。元代时设有"诸色人匠总管府",专门管理修建宫廷庙宇的各种工匠,彩塑家刘元统领"梵像提举司",各地著名画工还加"待诏"衔。元代初期道教全真教盛极一时,山西永乐宫道教壁画就是集唐宋道画传统的中国美术史上的杰作。永乐宫壁画画面长九十米余,高四米余,实绘大小神像共二百八十六尊。三清殿壁画以三清为中心,组成层次井然的仪仗,表达出"三清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群神拱之"的意思。全画分成多组,有雷公雨师、南斗六阙、北斗七星、八卦神君、十二生肖神君、二十八星宿、三十二天帝君等群像。每位帝君和圣母左右均有十余名玉女侍奉。云气缭绕,壮丽浩荡,金碧辉煌,显示出元代道画画工们的巨大构图能力。线条圆润流畅,色彩浓淡相谐,宁静飘逸,庄严肃穆。纯阳殿另有《纯阳帝君神游显化之图》壁画共五十二幅,七真殿有叙述全真教创始人王重阳诞生、得道、成仙和历次度化马丹阳、孙不二、邱处机等北七真事迹的故事画共四十二幅。这些壁画把山水、花鸟、鞍马、界画和人物糅合在一起,以表现人物情节为主。永乐宫壁画是由元代民间画工集体绘制而成的,他们堪称十四世纪中国绘画史上最具有创造性的民间艺术家。
与永乐宫壁画有血脉相关的宋代武宗元的《朝元仙仗图》实为道教壁画的先声,对永乐宫壁画有巨大影响。《朝元仙仗图》原来就是壁画粉本,描绘南极天帝和东华天帝君率领仙官、侍从和仪仗朝谒玄元皇帝的场面,共有神仙人物八十七名,其中男仙十一名,神将八名,余皆为手捧供品、仙果、乐器的仙女。画幅以手持宝剑的护法神开道,以甲卒、神将殿后,其中二天帝君都略高大于其他神仙,其处理手法与唐阎文本《历代帝王图》、周日方《簪花仕女图》相类,以人物的比例大小来突出主要人物,此手法在道释画,以及宋元以降的文人画中也常有运用。如《韩熙载夜宴图》等。各神仙头上或身旁都有一个长形墨线描绘的题名牌框,并标上该神仙的尊号,如"东华天帝君"、"扶桑大帝"等。全图主次分明,各具神态,具有线描艺术的韵律感。而画家武宗元曾在宋真宗营造玉清昭应宫时,居三千名应召画殿画匠之首,史载他十七岁就画北邙山老子庙壁,颇称精绝。
中国道教题材的石刻、道画,对中国宋元文人画曾产生过很大的影响。宋元以降,文人崇尚道家思想,追求清净无为,淡泊自身,常以道教题材抒写自己的心胸。宋元以后文人作画崇尚卷轴、册页、扇面,或有以道教题材结合山水、花鸟的内容,追求"清静无为"的境界,形成了文人画超逸、淡泊的艺术风格。宋代马远的《琴堂深趣图》等,具有小品的隽永的艺术情趣,及淡泊超逸的艺术境界。元代有些画家,如黄公望、倪瓒、王蒙、张彦辅、马臻、方从义等本人就是道士。张渥所作《九歌图》《太乙真人像》等,以白描手法描绘太乙真人手执如意,乘舟荷叶,舒展飘逸的"仙风"。元代画家颜辉有传世之作《李仙像》轴,画八仙之一的李铁拐,侧坐石上,神情肃穆,笔法精劲,人物与山水融合,表现了画家超脱的情趣。明代画家吴伟所作《北海真人》像,写骑龟仙者悠然泛海,昂首天外,无拘无碍。清代扬州画派金农所作的张天师像,更以古拙的文人笔墨趣味,表现画家超凡脱俗的情思。而与金农同时代的画家黄慎,也有以狂草笔法画铁拐李的像,更是笔墨飞动,具有呼之欲出的"仙态"。当代画家张大千早年曾久居四川青城山,所绘王母、麻姑、陈抟、纯阳和张陵等道教人物画,刻石于山,至今犹存。
宋元以后,儒释道三教合一的思想渐渐盛行,在艺术上也有所展现,文人道画与民间画工广泛从事于壁画、版画、年画,以及用于道教醮斋活动中的水陆画,明代永宁寺保存的水陆画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道教醮斋仪式中则广泛使用民间木雕、刺绣,以及纸扎工艺的艺术品,作为法器或陈设。
各道观、民居、园林中也普遍采用民间广为流传的八仙、麒麟、万年青等吉祥辟邪的装饰图案。木版印刷的门神、灶君、关帝、财神、寿星等神像,在民间流传尤盛。
中国道教美术随着道教的盛衰,有其产生、发展的历史过程,在中国美术史上写下了辉煌的一页。
注:
①《汉书》第6册,1666页,中华书局,1962年
②⑥《道藏要籍选刊》第2册271页,第8册518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
③《艺文类聚》1123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
④《大正藏》第52册535页,1934年
⑤《道藏》第24册662页,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联合出版,1988年
道教建筑
道教的宫观庵庙等建筑是供奉、祭祀神灵的殿堂,又是道教徒长期修炼、生活和进行斋醮祈禳等仪式的场所。它是社会经济和文化的综合反映,又是宗教哲学思想和信仰的体现。其建筑的门类很多,有宫、观、殿、堂、府、庙、楼、馆、舍、轩、斋、廊、阁、阙、门、坛、台、亭、塔、榭、坊、桥等,这些建筑按其性质和用途,可分为供奉祭祀的殿堂、斋醮祈禳的坛台、修炼诵经的静室、生活居住的房舍和供人游览憩息的园林建筑五大部分。
起源道教奉祀系统的建筑源于华夏先民的墓葬祭祀活动。根据考古发掘资料,以血缘纽带联结起来的原始先民,相信人死后进入另一个世界生活,因此在墓葬中埋入随葬品,产生并形成了祭祖的习俗。随着人类文明程度的提高,先民们除在祖先墓地进行祭享活动外,又向象征祖先神灵的"神主"或曰"庙主"(或称牌位)祭祀。从夏、商、周到春秋战国时期形成的所谓"右社稷、左宗庙"的祭享制度,在整个中国封建社会中一直延续不断。反映在建筑上,儒家的殿堂宗庙和道教的殿堂祠庙以及其他一些附属建筑逐步发展,并日臻完备。
道教奉祀系统建筑的第二个来源,是秦汉的神仙思想,作为与神沟通的普通建筑,逐渐发展演变成为祀神之所。
道教最早的道观相传是陕西终南山的楼观。《楼观本起传》称:"楼观者,昔周康王大夫关令尹(喜)之故宅也。以结草为楼,观星望气,因以名楼观,此宫观所自始也。"①楼观成为沟通天人的场所正是道教建筑又一来源的反映。《史记·封禅书》也有大量记载,如"《周官》曰,冬日至,祀天于南郊,迎长日之至;夏日至,登地祇。皆用乐舞,而神乃可得而礼也"②;"周公既相成王,郊祭后稷以配天,宗祀文王于明堂以配上帝。自禹兴而修社祀……郊社所从来尚矣。"③至汉武帝时"作建章宫,度为千门万户……其北治大池,渐台高二十余丈,命曰太液池,中有蓬莱、方丈、瀛洲、壶梁,象海中神山龟鱼之属。"④公孙卿还对武帝说"今陛下可为观,如缑城,置脯枣,神人宜可致也。且仙人好楼居";于是武帝下令在长安"作蜚廉桂观,甘泉则作益延寿观,……将招来仙神人之属"。⑤由此可见,宫、观之名在道教产生以前就有了。《说文》:
"宫,室也。"⑥"室,实也,从宀从至,至所止也。"⑦宫室原指普通的房屋,秦汉以后,随着中央集权制的加强,宫和殿才成了帝王居处的专名。《汉书·黄霸传》颜师古注:"古者室之高严,通呼为殿,不必宫中也。"⑧由于封建帝王要突出"君权天(神)授"的至高无上性,就将祭祀神灵的祠宇升格为"宫"为"殿",原意在以示区别,后来凡天下寺庙的一些重要建筑也就同此称呼了。
至于"观",据《尔雅·释宫》称:"观谓之阙。"郭璞注:
"宫门双阙",邢昺疏:"雉门之旁名观,又名阙。"⑨是宗庙或宫廷大门外两旁的高建筑物,乃取其高峻,可登临观望之义。
《新唐书·李叔明传》:"臣请本道定寺为三等,观为二等。上寺留僧二十一,上观留道士十四。"AB至此,"观"似已成为道教庙宇的专称了。
演变和发展东汉末年,道教初创,山居修道者,大都沿袭道家以"自然为本"的思想,结舍深山,茅屋土阶,甚至栖宿洞穴,反映了他们顺乎自然、回归自然的旨趣。汉张道陵在巴蜀汉中创五斗米道时,设二十四治所,建筑规模也是不大而简陋的。《要修科仪戒律钞》卷十引《太真科》称:
"立天师治,地方八十一步,法九九之数,唯升阳之气。治正中央名崇虚堂,一区七架六间十二丈,开起堂屋,上当中央二间上作一层崇玄台。当台中安大香炉,高五尺,恒火贲香。开东西南三户,户边安窗。两头马道。厦南户下飞格上朝礼。……
崇玄台北五丈起崇仙堂,七间十四丈七架,东为阳仙房,西为阴仙房。玄台之南,去台十二,又近南门,起五间三架门室。门室东门南部宣威祭酒舍。门屋西间典司察气祭酒舍。其余小舍,不能具书。二十四治,各各如此。"AC所谓堂、室、间、架等都是指木构架结构为主的中国传统建筑。中国古建筑在平面布局方面具有简明的组织规律。就是以"间"为单位构成单座建筑,再以单座建筑组成庭院,进而以庭院为单元,组成各种形式的组群。不管是抬梁式或穿斗式梁架结构,四柱落地即可构成最简单的一间;从承托中央脊檩的梁柱,到承托前后两檩的梁柱,即可构成最简单的三架梁。早期道教的生活修炼和进行宗教活动的房舍,都是此类传统建筑。
五斗米道的治所,有的也称静室,或单言靖,是供道师修炼或为人治病、闭门思过之用的,取其安静之义。与静室相类似的是江淮一带道士的精舍。《三国志·吴志·孙破虏讨逆传》裴松之注引《江表传》:"时有道士琅邪于吉,先寓居东方,往来吴会,立精舍,烧香读道书制作符水以治病,吴会人多事之。"AD此精舍当与儒家的书斋、学舍、集生徒讲学之所以及佛教云房等同类。如《晋书·孝武帝纪》称:"帝初奉佛法,立精舍于殿内,引诸沙门以居之。"AE此外还有其他一些名称,如李宽的道室称庐,许逊则称馆。
魏晋南北朝时,北方寇谦之、南方陆修静分别整顿改革道教,创立了新的南、北天师道,以适应儒家的礼法制度,受到了统治阶级的欢迎,很多崇道皇帝在京邑为道士大兴道观。
如北魏太武帝为寇谦之建五层重坛道场;南朝宋建崇虚观;齐梁建兴世馆、朱阳馆;北周改馆为观等。当时道教建筑已达到相当的规模,并趋于定型。
唐、宋两代是道教的鼎盛期,恰好这一时期以高台基、大屋顶、装饰与结构功能高度统一为主要特色的中国木结构建筑,经过两汉和魏晋南北朝的发展,不论从建筑形制到组群布局还是工艺水平等方面,都达到了相当成熟的阶段。帝王宫殿陵寝以至王公官吏和庶人的住宅,门厅的大小,间数、架数以及装饰、色彩等都有严格的规定,这就为道教建筑的大规模发展奠定了基础,据《唐六典·祠部》记载,当时天下宫观总一千六百八十七所。道教建筑统称为宫观,就是从这一时期开始的。
《旧唐书·高宗本纪》载:乾封元年(666),尊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下诏各州设一观一寺;《玄宗本纪》载:开元二十九年(741),在东、西两京和各州置玄元皇帝庙;天宝二年(743),将西京东京及各州玄元庙分别改为太清宫、太微宫和紫微宫,并在太清宫立玄宗像,侍立于老子塑像之右。
后来更以高祖、太宗、高宗、中宗、睿宗五帝陪祀老子。此后,规模较大的道观多称宫。
宋太宗赐华山道士陈抟为"希夷先生",在全国各地大修宫观。宋真宗加封老子为"太上老君混元上德皇帝",又建玉清昭应宫,"总二千六百一十区"。从宋真宗起,道教在宫观内才开始普遍塑像供奉。
历唐、宋两朝六百六十多年间,也是儒、佛、道三教建筑相互影响、彼此吸收的大圆融时期。儒家的宫、殿、堂、厅、门、阙等官方建筑固然已被佛道大量移入神堂佛殿建筑,即佛道的山门、藏经楼、牌坊等也和孔庙、书院等的同类建筑,在形制和布局组合上都有相似之处。
元明以后,道教衰落,在建筑上也墨守成规,没有大的发展。十二世纪中叶,全真道在北方兴起,后来扩及到南方。
全真道主张出家清修,因而它的宫观建筑也多仿照佛教禅院,并且建立起子孙庙和十方丛林两个系统。庙中师傅即住持,收授弟子,称道童。十方丛林不招收弟子,只为各小庙推荐来的弟子传戒。教规和财产管理都有严格的制度。
形制和布局道教宫观建筑的平面组合布局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按中轴线前后递进、左右均衡对称展开的传统建筑手法;另一种就是按五行八卦方位确定主要建筑位置,然后再围绕八卦方位放射展开具有神秘色彩的建筑手法。前一种均衡对称式建筑,以道教正一派祖庭上清宫和全真派祖庭白云观为代表。山门以内,正面设主殿,两傍设灵官、文昌殿,沿中轴线上,设规模大小不等的玉皇殿或三清、四御殿。
一般在西北角设会仙福地。有的宫观还充分利用地形地势的特点,造成前低后高、突出主殿威严的效果。膳堂和房舍等一类附属建筑则安排在轴线的两侧或后部。
第二种五行八卦式建筑,可以江西省三清山丹鼎派建筑为代表。三清山的道教建筑雷神庙、天一水池、龙虎殿、涵星池、王祐墓、詹碧云墓、演教殿、飞仙台八大建筑都围绕着中间丹井和丹炉,周边按八卦方位一一对应排列。而它的南北中轴线特别长,所有其他建筑都在这条中轴线的两端一一展开,构成一个严密的建筑体系。这是由道教内丹学派取人体小宇宙对应于自然大宇宙,同步协调修炼"精气神"思想在建筑上的反映。
早期道教并无神像,祭祀时仅供神主。道教神灵塑像或画像的出现,曾经受到佛教艺术一定的影响。唐释法琳《辩正论》引王淳《三教论》云:"近世道士,取活无方,欲人归信,乃学佛家制立形像,假号天尊,及左右二真人,置之道堂。"④唐太宗为王远知建太平观,以及王轨重建茅山华阳观,其内殿塑造元始天尊像一躯,都取左右二真人夹侍的形式。
道教美术中制作神像,形式多样。《太上洞玄灵宝国王行道经》称造像"随其所有,金银珠玉,绣画织成,刻本范泥,凿龛琢石,雕牙镂骨,印纸图画"等均可,只要"一念发心,大小随力,庄严朴素,各尽当时"。⑤但具体制作,皆有定式。
据道书《洞玄灵宝三洞奉道科戒营私》规定,造像必须"依经具其仪相","衣冠华座,并须如法"。天尊"帔以九色离罗或五色云霞、山水杂锦"等,"不得用纯紫、丹青、碧绿"。真人"不得散发、长耳、独角,并须戴芙蓉、飞云、元始等冠"。左右二真"或持经执简,把诸香华,悉须恭肃,不得放诞手足,衣服偏斜"等。⑥现存道教石刻造像有泉州北郊清源山宋代老君像巨型石刻,晋祠彩塑以及元代的龙山石窟,大足石刻中也有部分宋代三圣像等。其中泉州巨型石刻老君像,背松倚望,意态谦恭,两眼平视,慈祥和蔼,美须大耳,左手依膝,右手靠几,全身线条遒劲有力,洗炼概括。石像高五米余,以整块天然巨石雕成,宏伟壮观,是道教造像艺术中的珍品。太原晋祠圣母殿创建于北宋天圣(1023~1032)年间,有圣母、宦官、女官及侍女像共四十三尊彩塑,以皇后、群臣、官女的生活形象为范本,脸型、体态和感情流露都近于世俗生活的原型。
龙山石窟,在太原西南约二十公里处,始建于元元贞六年(1295)年以前,窟内雕有三清、虚皇、张天师、三皇、玄真子、披云子和北七真的石像。主要修建者为随邱处机西游的十八行者之一的宋披云。他还增修龙山石窟五个洞,使其"殿阁峥嵘,金碧丹艧,如鳌头突出"。大足石刻在四川省重庆东北二百余公里处,其中石篆山、舒成岩等处,有老君像、玉皇大帝、三皇等造像,具有宋代雕塑的造型,宽袖大袍,脸型圆长,满腮长髯,老君像旁左右有真人护侍,龛门上镌有题记:"时元贞六年癸亥,闰六月二十二日记"。为典型的道教造像。
神仙画像,历代不绝,既运用中国传统的绘画手法,又力图体现道教的教义。以"画以立意"为宗旨,采用"以形写神"和"以神写形"的方法、在创作中不仅调动"出水"、"当风"等多种艺术手段,而且体现了道教对绘制神像的种种要求。唐开元二十九年(741),画玄元皇帝(太上老君像),并以高祖、太宗、高宗、中宗、睿宗等五帝陪祀。画家吴道子兼擅道释画,创作有五帝、五官、星宿像等,其中画于河南鹿邑太清宫的太上玄元皇帝像,史载系绢本,即绘画单幅绢上,不施裱褙,供奉时悬挂于壁间架上,后刻石于苏州玄妙观,才得以传世。
以道教故事为题材的道画,自晋代画家顾恺之始,历久不衰,画家辈出。顾恺之是东晋大画家,崇尚老庄,以龙为题材作道画,附会老子犹龙之说法,其后画云龙遂成为道画的特色之一。据《贞观公私画录》,顾恺之还画过《刘仙像》《三天女像》等,并且著有《画云台山记》,叙述他的道祖故事画的内容和构思。画面上丹崖险峻高大,颜色红紫,显示其为神仙之境。张天师脸型瘦削,飘然若仙,于丹崖上七试弟子,其弟子王长穆然坐答,赵升神爽气怡。另二弟子则魄散神飞,汗流失色。唐代画家张素卿本人就是道士,乾符(874~879)中居四川青城山常道观,史载画有《老子过流沙图》《五岳朝真图》《九皇图》《五星图》《老人星图》《二十四化真人像》《太无先生像》等。前蜀主王建修青城山丈人观,请其于真君殿上画五岳、四渎、十二溪女、山林、溪沼、树木及岳渎曹吏。蜀主诞辰时,张素卿画十二仙真,备受赞赏。
凡有醮斋,开悬供奉。据《图画见闻志》称,五代时有名画家二百五十余人,其中以道释画为主者达一百十三人。
唐宋时,道教壁画已相当普遍。现存泰山岱庙天贶殿的巨幅壁画《泰山神启跸回銮图》,以皇家宫廷生活为模式,描绘泰山神东岳大帝出巡和回銮的情景,场面浩大,人物众多,生动逼真,山水人物相互衬托,艺术的世俗化倾向浓厚,虽然经明、清画工重加彩绘,工匠制作痕迹较重,但尚能体现宋代道画的特色。元代时设有"诸色人匠总管府",专门管理修建宫廷庙宇的各种工匠,彩塑家刘元统领"梵像提举司",各地著名画工还加"待诏"衔。元代初期道教全真教盛极一时,山西永乐宫道教壁画就是集唐宋道画传统的中国美术史上的杰作。永乐宫壁画画面长九十米余,高四米余,实绘大小神像共二百八十六尊。三清殿壁画以三清为中心,组成层次井然的仪仗,表达出"三清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群神拱之"的意思。全画分成多组,有雷公雨师、南斗六阙、北斗七星、八卦神君、十二生肖神君、二十八星宿、三十二天帝君等群像。每位帝君和圣母左右均有十余名玉女侍奉。云气缭绕,壮丽浩荡,金碧辉煌,显示出元代道画画工们的巨大构图能力。线条圆润流畅,色彩浓淡相谐,宁静飘逸,庄严肃穆。纯阳殿另有《纯阳帝君神游显化之图》壁画共五十二幅,七真殿有叙述全真教创始人王重阳诞生、得道、成仙和历次度化马丹阳、孙不二、邱处机等北七真事迹的故事画共四十二幅。这些壁画把山水、花鸟、鞍马、界画和人物糅合在一起,以表现人物情节为主。永乐宫壁画是由元代民间画工集体绘制而成的,他们堪称十四世纪中国绘画史上最具有创造性的民间艺术家。
与永乐宫壁画有血脉相关的宋代武宗元的《朝元仙仗图》实为道教壁画的先声,对永乐宫壁画有巨大影响。《朝元仙仗图》原来就是壁画粉本,描绘南极天帝和东华天帝君率领仙官、侍从和仪仗朝谒玄元皇帝的场面,共有神仙人物八十七名,其中男仙十一名,神将八名,余皆为手捧供品、仙果、乐器的仙女。画幅以手持宝剑的护法神开道,以甲卒、神将殿后,其中二天帝君都略高大于其他神仙,其处理手法与唐阎文本《历代帝王图》、周日方《簪花仕女图》相类,以人物的比例大小来突出主要人物,此手法在道释画,以及宋元以降的文人画中也常有运用。如《韩熙载夜宴图》等。各神仙头上或身旁都有一个长形墨线描绘的题名牌框,并标上该神仙的尊号,如"东华天帝君"、"扶桑大帝"等。全图主次分明,各具神态,具有线描艺术的韵律感。而画家武宗元曾在宋真宗营造玉清昭应宫时,居三千名应召画殿画匠之首,史载他十七岁就画北邙山老子庙壁,颇称精绝。
中国道教题材的石刻、道画,对中国宋元文人画曾产生过很大的影响。宋元以降,文人崇尚道家思想,追求清净无为,淡泊自身,常以道教题材抒写自己的心胸。宋元以后文人作画崇尚卷轴、册页、扇面,或有以道教题材结合山水、花鸟的内容,追求"清静无为"的境界,形成了文人画超逸、淡泊的艺术风格。宋代马远的《琴堂深趣图》等,具有小品的隽永的艺术情趣,及淡泊超逸的艺术境界。元代有些画家,如黄公望、倪瓒、王蒙、张彦辅、马臻、方从义等本人就是道士。张渥所作《九歌图》《太乙真人像》等,以白描手法描绘太乙真人手执如意,乘舟荷叶,舒展飘逸的"仙风"。元代画家颜辉有传世之作《李仙像》轴,画八仙之一的李铁拐,侧坐石上,神情肃穆,笔法精劲,人物与山水融合,表现了画家超脱的情趣。明代画家吴伟所作《北海真人》像,写骑龟仙者悠然泛海,昂首天外,无拘无碍。清代扬州画派金农所作的张天师像,更以古拙的文人笔墨趣味,表现画家超凡脱俗的情思。而与金农同时代的画家黄慎,也有以狂草笔法画铁拐李的像,更是笔墨飞动,具有呼之欲出的"仙态"。当代画家张大千早年曾久居四川青城山,所绘王母、麻姑、陈抟、纯阳和张陵等道教人物画,刻石于山,至今犹存。
宋元以后,儒释道三教合一的思想渐渐盛行,在艺术上也有所展现,文人道画与民间画工广泛从事于壁画、版画、年画,以及用于道教醮斋活动中的水陆画,明代永宁寺保存的水陆画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道教醮斋仪式中则广泛使用民间木雕、刺绣,以及纸扎工艺的艺术品,作为法器或陈设。
各道观、民居、园林中也普遍采用民间广为流传的八仙、麒麟、万年青等吉祥辟邪的装饰图案。木版印刷的门神、灶君、关帝、财神、寿星等神像,在民间流传尤盛。
中国道教美术随着道教的盛衰,有其产生、发展的历史过程,在中国美术史上写下了辉煌的一页。
注:
①《汉书》第6册,1666页,中华书局,1962年
②⑥《道藏要籍选刊》第2册271页,第8册518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
③《艺文类聚》1123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
④《大正藏》第52册535页,1934年
⑤《道藏》第24册662页,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联合出版,1988年
道教建筑
道教的宫观庵庙等建筑是供奉、祭祀神灵的殿堂,又是道教徒长期修炼、生活和进行斋醮祈禳等仪式的场所。它是社会经济和文化的综合反映,又是宗教哲学思想和信仰的体现。其建筑的门类很多,有宫、观、殿、堂、府、庙、楼、馆、舍、轩、斋、廊、阁、阙、门、坛、台、亭、塔、榭、坊、桥等,这些建筑按其性质和用途,可分为供奉祭祀的殿堂、斋醮祈禳的坛台、修炼诵经的静室、生活居住的房舍和供人游览憩息的园林建筑五大部分。
起源道教奉祀系统的建筑源于华夏先民的墓葬祭祀活动。根据考古发掘资料,以血缘纽带联结起来的原始先民,相信人死后进入另一个世界生活,因此在墓葬中埋入随葬品,产生并形成了祭祖的习俗。随着人类文明程度的提高,先民们除在祖先墓地进行祭享活动外,又向象征祖先神灵的"神主"或曰"庙主"(或称牌位)祭祀。从夏、商、周到春秋战国时期形成的所谓"右社稷、左宗庙"的祭享制度,在整个中国封建社会中一直延续不断。反映在建筑上,儒家的殿堂宗庙和道教的殿堂祠庙以及其他一些附属建筑逐步发展,并日臻完备。
道教奉祀系统建筑的第二个来源,是秦汉的神仙思想,作为与神沟通的普通建筑,逐渐发展演变成为祀神之所。
道教最早的道观相传是陕西终南山的楼观。《楼观本起传》称:"楼观者,昔周康王大夫关令尹(喜)之故宅也。以结草为楼,观星望气,因以名楼观,此宫观所自始也。"①楼观成为沟通天人的场所正是道教建筑又一来源的反映。《史记·封禅书》也有大量记载,如"《周官》曰,冬日至,祀天于南郊,迎长日之至;夏日至,登地祇。皆用乐舞,而神乃可得而礼也"②;"周公既相成王,郊祭后稷以配天,宗祀文王于明堂以配上帝。自禹兴而修社祀……郊社所从来尚矣。"③至汉武帝时"作建章宫,度为千门万户……其北治大池,渐台高二十余丈,命曰太液池,中有蓬莱、方丈、瀛洲、壶梁,象海中神山龟鱼之属。"④公孙卿还对武帝说"今陛下可为观,如缑城,置脯枣,神人宜可致也。且仙人好楼居";于是武帝下令在长安"作蜚廉桂观,甘泉则作益延寿观,……将招来仙神人之属"。⑤由此可见,宫、观之名在道教产生以前就有了。《说文》:
"宫,室也。"⑥"室,实也,从宀从至,至所止也。"⑦宫室原指普通的房屋,秦汉以后,随着中央集权制的加强,宫和殿才成了帝王居处的专名。《汉书·黄霸传》颜师古注:"古者室之高严,通呼为殿,不必宫中也。"⑧由于封建帝王要突出"君权天(神)授"的至高无上性,就将祭祀神灵的祠宇升格为"宫"为"殿",原意在以示区别,后来凡天下寺庙的一些重要建筑也就同此称呼了。
至于"观",据《尔雅·释宫》称:"观谓之阙。"郭璞注:
"宫门双阙",邢昺疏:"雉门之旁名观,又名阙。"⑨是宗庙或宫廷大门外两旁的高建筑物,乃取其高峻,可登临观望之义。
《新唐书·李叔明传》:"臣请本道定寺为三等,观为二等。上寺留僧二十一,上观留道士十四。"AB至此,"观"似已成为道教庙宇的专称了。
演变和发展东汉末年,道教初创,山居修道者,大都沿袭道家以"自然为本"的思想,结舍深山,茅屋土阶,甚至栖宿洞穴,反映了他们顺乎自然、回归自然的旨趣。汉张道陵在巴蜀汉中创五斗米道时,设二十四治所,建筑规模也是不大而简陋的。《要修科仪戒律钞》卷十引《太真科》称:
"立天师治,地方八十一步,法九九之数,唯升阳之气。治正中央名崇虚堂,一区七架六间十二丈,开起堂屋,上当中央二间上作一层崇玄台。当台中安大香炉,高五尺,恒火贲香。开东西南三户,户边安窗。两头马道。厦南户下飞格上朝礼。……
崇玄台北五丈起崇仙堂,七间十四丈七架,东为阳仙房,西为阴仙房。玄台之南,去台十二,又近南门,起五间三架门室。门室东门南部宣威祭酒舍。门屋西间典司察气祭酒舍。其余小舍,不能具书。二十四治,各各如此。"AC所谓堂、室、间、架等都是指木构架结构为主的中国传统建筑。中国古建筑在平面布局方面具有简明的组织规律。就是以"间"为单位构成单座建筑,再以单座建筑组成庭院,进而以庭院为单元,组成各种形式的组群。不管是抬梁式或穿斗式梁架结构,四柱落地即可构成最简单的一间;从承托中央脊檩的梁柱,到承托前后两檩的梁柱,即可构成最简单的三架梁。早期道教的生活修炼和进行宗教活动的房舍,都是此类传统建筑。
五斗米道的治所,有的也称静室,或单言靖,是供道师修炼或为人治病、闭门思过之用的,取其安静之义。与静室相类似的是江淮一带道士的精舍。《三国志·吴志·孙破虏讨逆传》裴松之注引《江表传》:"时有道士琅邪于吉,先寓居东方,往来吴会,立精舍,烧香读道书制作符水以治病,吴会人多事之。"AD此精舍当与儒家的书斋、学舍、集生徒讲学之所以及佛教云房等同类。如《晋书·孝武帝纪》称:"帝初奉佛法,立精舍于殿内,引诸沙门以居之。"AE此外还有其他一些名称,如李宽的道室称庐,许逊则称馆。
魏晋南北朝时,北方寇谦之、南方陆修静分别整顿改革道教,创立了新的南、北天师道,以适应儒家的礼法制度,受到了统治阶级的欢迎,很多崇道皇帝在京邑为道士大兴道观。
如北魏太武帝为寇谦之建五层重坛道场;南朝宋建崇虚观;齐梁建兴世馆、朱阳馆;北周改馆为观等。当时道教建筑已达到相当的规模,并趋于定型。
唐、宋两代是道教的鼎盛期,恰好这一时期以高台基、大屋顶、装饰与结构功能高度统一为主要特色的中国木结构建筑,经过两汉和魏晋南北朝的发展,不论从建筑形制到组群布局还是工艺水平等方面,都达到了相当成熟的阶段。帝王宫殿陵寝以至王公官吏和庶人的住宅,门厅的大小,间数、架数以及装饰、色彩等都有严格的规定,这就为道教建筑的大规模发展奠定了基础,据《唐六典·祠部》记载,当时天下宫观总一千六百八十七所。道教建筑统称为宫观,就是从这一时期开始的。
《旧唐书·高宗本纪》载:乾封元年(666),尊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下诏各州设一观一寺;《玄宗本纪》载:开元二十九年(741),在东、西两京和各州置玄元皇帝庙;天宝二年(743),将西京东京及各州玄元庙分别改为太清宫、太微宫和紫微宫,并在太清宫立玄宗像,侍立于老子塑像之右。
后来更以高祖、太宗、高宗、中宗、睿宗五帝陪祀老子。此后,规模较大的道观多称宫。
宋太宗赐华山道士陈抟为"希夷先生",在全国各地大修宫观。宋真宗加封老子为"太上老君混元上德皇帝",又建玉清昭应宫,"总二千六百一十区"。从宋真宗起,道教在宫观内才开始普遍塑像供奉。
历唐、宋两朝六百六十多年间,也是儒、佛、道三教建筑相互影响、彼此吸收的大圆融时期。儒家的宫、殿、堂、厅、门、阙等官方建筑固然已被佛道大量移入神堂佛殿建筑,即佛道的山门、藏经楼、牌坊等也和孔庙、书院等的同类建筑,在形制和布局组合上都有相似之处。
元明以后,道教衰落,在建筑上也墨守成规,没有大的发展。十二世纪中叶,全真道在北方兴起,后来扩及到南方。
全真道主张出家清修,因而它的宫观建筑也多仿照佛教禅院,并且建立起子孙庙和十方丛林两个系统。庙中师傅即住持,收授弟子,称道童。十方丛林不招收弟子,只为各小庙推荐来的弟子传戒。教规和财产管理都有严格的制度。
形制和布局道教宫观建筑的平面组合布局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按中轴线前后递进、左右均衡对称展开的传统建筑手法;另一种就是按五行八卦方位确定主要建筑位置,然后再围绕八卦方位放射展开具有神秘色彩的建筑手法。前一种均衡对称式建筑,以道教正一派祖庭上清宫和全真派祖庭白云观为代表。山门以内,正面设主殿,两傍设灵官、文昌殿,沿中轴线上,设规模大小不等的玉皇殿或三清、四御殿。
一般在西北角设会仙福地。有的宫观还充分利用地形地势的特点,造成前低后高、突出主殿威严的效果。膳堂和房舍等一类附属建筑则安排在轴线的两侧或后部。
第二种五行八卦式建筑,可以江西省三清山丹鼎派建筑为代表。三清山的道教建筑雷神庙、天一水池、龙虎殿、涵星池、王祐墓、詹碧云墓、演教殿、飞仙台八大建筑都围绕着中间丹井和丹炉,周边按八卦方位一一对应排列。而它的南北中轴线特别长,所有其他建筑都在这条中轴线的两端一一展开,构成一个严密的建筑体系。这是由道教内丹学派取人体小宇宙对应于自然大宇宙,同步协调修炼"精气神"思想在建筑上的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