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文选 第6节
奇零草序
邵长蘅
阎典史传
方苞
狱中杂记
左忠毅公逸事
全祖望
梅花岭记
姚鼐
登泰山记
汪中
哀盐船文
龚自珍
病梅馆记
梁启超
少年中国说
林觉民
与妻书
初版后记
重印说明
繁体字版后记
前言
我国是一个具有悠久的文化传统的国家,我国的文学,已经有了三千年的历史。在这三千年的过程中,我国的文学随着时代的发展,也在不断地变化、发展、提高。一方面它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即它的内容,不断地有所扩充;另方面,它反映现实的形式和技巧,也在不断地丰富和提高。
在我国丰富的文学历史中,散文是反映现实的一种重要的文学形式。我们这里所说的散文,是指与诗歌、小说、戏剧相对而言的一种文体,它包括着汉以后的赋和骈体文,也包括着那些随笔、杂记之类的小品,为了说得比较恰当一些,我们也可以把它叫作“文”,或者说,是广义的散文。
在文学史上,我国的散文,是与诗歌具有同样悠久的历史的,它的丰富多彩的面貌,与诗歌也可以并驾而齐驱。在我国文学史上,曾产生过许多杰出的语言艺术大师,在这许多语言艺术大师中,有不少就是卓越的散文家,或者,他们既是诗人而又是散文家。
从文学史的角度看,比较可信的最早的散文,是《商书》的《盘庚》篇。这是商代的统治者晓喻臣民的一篇文告,现在读起来虽然难懂,但却大都是当时的口语。在这篇文告里,有一些生动的比喻,如“予若观火”,“若网在纲,有条而不紊”,“若火之燎于原”,“人惟求旧,器非求旧,惟新”,等等。这些比喻,有的至今还活在我们的口头或书面语言里。这,可以说是奴隶制时代的散文,其中已含有形象的比喻,是后来发展得波澜壮阔的一条散文长流的开端。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大变动时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引起了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一系列复杂的变更。这许多变更,在人们的思想意识里和社会的思想领域里,也引起了复杂的变化和激烈的斗争,形成了“百家争鸣”和“处士横议”的局面。在这一时期里,产生了《论语》、《孟子》、《庄子》、《韩非子》等优秀的诸子散文。同时,在当时频繁的战争和统治阶级内部的尖鋭斗争中,统治阶级也不断地暴露了自己的丑恶面目,使人们增加了对现实的认识,从而也加深了对历史的认识,因而出现了《左传》、《国语》、《战国策》这一类优秀的富有现实意义的历史散文。从最早的商、周时代的散文,到《左传》、《国语》、《战国策》等历史散文,是一个长足的进展,它们不仅具有了文学的性质,而且已有了许多具有朴素的性格特征的人物形象。这些作品的语言是相当生动的,而情节也往往颇为复杂,初步具有了后世传记文学和历史小说的基本特色。例如《左传·郑伯克段于鄢》这篇作品,用冷峻的笔触,相当生动地刻画了郑庄公的伪善阴险的性格,而姜氏的自私、溺爱,共叔段愚蠢、无厌的权势欲,写得也具有一定的生动性。作者为了加深对郑庄公的思想性格的刻画,还通过祭仲、公子吕(即子封)、颍考叔等人与庄公的对话,对郑庄公作了进一步刻画。总之,通过这一段历史故事,作者比较生动而深刻地揭露和批判了统治阶级为了争权夺利而骨肉相残的丑恶面目。特别有意义的是,当作者对他们作了比较尖鋭的揭露以后,又描写了他们“其乐融融”、“遂为母子如初”的戏剧性埸面,这就加深了人们对统治阶级表面上“仁慈”骨子里却是互相仇视残杀的虚伪面目的认识。《左传》在描写人物时,有时也颇能刻画出人物的某些具有性格特征的细节,如写齐庄公去私通崔杼的妻子棠姜时,轻轻地拍打着棠姜房门外的柱子,嘴里唱着歌,想催促棠姜出来(襄公二十五年)。写郑大夫子公为了证明自己的食指动有肉吃,竟赌气地“染指”于郑灵公的食鼎,“尝之而出”,最后终于弄到“弑君”(杀掉郑灵公)的地步(宣公四年)。写卫庄公看见己氏之妻的头发生得漂亮,就派人将己氏之妻的头发剃下来给自己的老婆吕姜作假发用,后来工匠们因为不堪他的虐待起来推翻他时,他又偏偏逃在己氏的屋子里,并拿出一块璧来要求己氏饶命,己氏说:“杀了你,这块璧难道还跑得了!”(哀公十七年)上面这些细节描写,都相当生动,已具有一定程度的性格特征,有助于刻画不同人物的思想和性格,因而增加了这部书的文学意味。
当然,《左传》一书在描写当时那些外交家的辞令和复杂的战争埸面时,尤富有特色。前者如《吕相絶秦》、《烛之武退秦师》、《臧孙谏君纳鼎》等,都能用委婉曲折的文笔,表达出当时巧妙的辞令;后者如《晋楚城濮之战》、《秦晋殽之战》、《晋楚邲之战》、《齐晋鞍之战》等,都能用简洁的语言,描絵出当时头绪纷繁、波澜壮阔的战争埸面,真实地反映出当时的历史面貌。《左传》的这种带有鲜明的文学色彩的描写,是很早就为人们所认识到的,唐代刘知几在《史通·杂说上》中曾说,《左传》在描写战争胜利时“则收获都尽”;描写战争失败时“则披靡横前”;描写国家强盛时“则滋味无量”;描写国家衰亡时“则凄凉可悯”。他说《左传》作者的艺术才能,几乎可以说是“工侔造化,思涉鬼神”,是“古今卓絶”。刘氏的评论,自然不免有夸大之处,但他对于《左传》的文学性质的认识,应该说是正确的。
《国语》比起《左传》来说,它的文学性要差一些,但是在某些篇章里,也有很好的描写,例如在《鲁语》的《里革更书逐莒太子仆》和《里革论君之过》等节里,就生动地刻画了一个敢于“以死奋笔”来违抗君命的直臣里革的形象。而在《越语》里,则更为生动地刻画了一个能够发愤图强、报仇雪耻的贤君句践的形象,对于范蠡、文种等人的深谋远见,也有相当生动的描写,而对于广大人民同仇敌忾的爱国精神,也有很真实的反映。值得重视的是《晋语》里晋献公杀子和重耳走国的故事。这个故事结构庞大,情节复杂,描写的人物形象却相当生动。这些描写,显然不可能全是当时的事实,而是明显地有著作者的想象和虚构的。例如骊姬向晋献公所说的那些挑唆性的话,特别是夜半而泣的那些话,显然是出于作者的想象。正因为如此,柳宗元在《非国语》里批评《国语》说:“尝读《国语》,病其文胜而言庞,好诡以反伦。” “务富文采,不顾事实,而盖之以诬怪,张之以阔诞。”这里,柳宗元是从历史的角度来批评《国语》的,然而这一批评,恰好反过来证明了这书的文学性。
《战国策》在先秦的历史散文里,也是一部有重要地位的文学性著作,它成功地描绘了苏秦、张仪等策士的形象,也塑造了荆轲、鲁仲连、聂政等敢于反抗强暴的英雄人物的形象。《战国策》的文章,语言精炼生动,人物的对话,既能口吻毕肖,具有比较鲜明的个性特色,又能跟随情节的发展,层层深入,緃横捭阖,锋芒毕露。特别是它每篇的结构,都比较完整,情节往往曲折动人,颇有后世历史小说的特色。例如《苏秦以连横说秦》、《邹忌讽齐王纳谏》、《鲁仲连义不帝秦》、《触詟说赵太后》等篇,既可以作为优秀的叙事散文来读,也可以看作历史小说的滥觞。汉代的刘向曾说过:《战国策》所写的,“皆高才秀士,度时君之所能行,出奇策异智,转危为安,运亡为存,亦可喜,皆可观”(《战国策书録》)。刘向在这里,已经注意了这书的文学性。宋代的李格非,在《书战国策后序》里更说:“《战国策》所载,大抵皆緃横捭阖谲诳相轧倾夺之说也。其事浅陋不足道,然而人读之,则必尚其说之工,而忘其事之陋者,文辞之胜移之而已。”李格非认识到《战国策》文章的感染力,赞掦它“文辞之胜”、“其说之工”,这说明他对《战国策》散文的文学性,是有正确的认识的。
上述这些历史散文,对后来的历史散文和政论文的发展,都有重大的影响。
这一时期散文在另一方面的成就,就是前面已经提到的那些优秀的诸子散文。历史散文是通过叙事来说理的,而诸子散文则主要是说理,不过在说理中也有叙事的成分,而且还运用了许多寓言故事和生动的比喻。由于这个原因,因此历史散文的现实性是通过对历史的叙述,对历史的褒贬而表现出来的,而诸子散文则主要是直接说理,直接对现实问题的辩论,也就是说它的反映现实比较直接。
《论语》是诸子散文中较早的一部,它是孔子门人对孔子和他的学生的言行的“回忆録”,是一部语録体的散文。叙事简洁,语言精炼,含意丰富深刻,是这部书的特色。这是因为书中所记孔子的言行,大都是他的门人们被深深感动过的或受到很大启发的,所以书中所记孔子的言论,大都具有格言的意味。例如:“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雕”(《子罕》),“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公冶长》)。这些语言,都很形象而又含义丰富深刻。
《论语》因为是孔子门人回忆孔子言行的著作,所以全书虽然只是记述孔子的片言只语和某些片断的行实,但仍旧给我们描绘下了孔子的形象。他热心于政治,栖栖惶惶地到处奔走但又到处碰壁,他刻苦学习,诲人不倦,他谦虚而诚恳,他竭力提倡当时已逐渐不被人重视的“礼”和“德”,他到处宣传“仁”、“爱人”的思想,企图调和当时尖鋭的阶级矛盾。总之,读《论语》这部书,孔子的思想、感情,孔子的举止动作、声音笑貌,常常能从朴素而精炼的语言里跃跃然地活动起来。《论语》对其他一些人的性格,刻画也颇为生动,如子路的率直粗暴、见义勇为,颜渊的谦虚好学,子贡的聪明,都写得较为成功。尤其是《先进》章的《侍坐》一节,描写孔子师生坐而言志的情景相当生动,语言虽甚简洁,但各人的性格都比较鲜明,生活的气息也较浓厚。
当然,从全书来看,《论语》不能作为一部纯然文学性的著作,《论语》对后来的散文虽然有影响,但比起它在思想方面给后世的影响来说,显然不如后者的影响巨大和深远。不过,从殷周时代的佶屈聱牙的散文发展到《论语》的散文,应该说同样是一个很大的进展。
在诸子散文中,《孟子》的文学成就和影响是很突出的。《孟子》基本上是孟轲本人的著作,因此全书的风格比较统一,它具有緃横捭阖、宏伟奔放的气势,它的言辞锋利,咄咄逼人,而有时又幽默诙谐或曲折入情。
孟子的思想是儒家的民本思想,所以在维护统治阶级的统治权的原则下,他也尖鋭地揭露了一些不知爱民的“人君”,他认为历史上的纣王是一个暴君,是独夫,应该受到人民的诛灭,他揭露梁惠王实质上是与别的君主一样地不爱人民,他与别的君主比较,不过是五十步与百步之比,没有根本的差别。他讽刺梁襄王说:“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接近了他,看不见可以被别人尊敬的地方)焉。”他骂那些帮助君主剥削人民的大臣说:“今之所谓良臣,古之所谓民贼也!”从这些话语,我们可以看到孟子对统治阶级的揭露,言词确实是十分锋利的。
《孟子》的文章,十分善于用比喻,有一些比较抽象或复杂的问题,往往经过他形象的比喻以后,就使读者一目了然。例如“挟泰山以超北海”、“缘木求鱼”等比喻,至今还被人们运用。
《孟子》的文章,非常富于论辩的技巧,他常常能把对方不知不觉地引导到自己否定自己的结论上去,从而使对方没有任何反驳的余地。
《孟子》的文章最大的特色,是那种雄辩的不可阻挡的气势,是那种说理的明朗性和形象性,是那种比喻的生动性和丰富性(有时是用生动的故事作比喻),是那种严密的逻辑力量。他的文章,确实具有“若决江河,沛然莫之能御”的气势,因此后来的人,常称赞《孟子》的文章气盛。宋代的苏洵曾说《孟子》的文章“其锋不可犯”(《上欧阳内翰书》),苏辙也说:“孟子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今观其文章,宽厚弘博,充乎天地之间,称其气之大小。”(《上枢密韩太尉书》)
《孟子》的文章比起《论语》来,确实是一个重大的发展,因为它不再是《论语》式的语録体,而是发展成规模相当宏大的长篇大论的散文了。《孟子》的文章,直接影响到唐宋时代古文家的文章,它在散文史上是有突出的地位的。
与孟子同时而稍后的是庄子。《庄子》一书,内篇大体是他本人的著作,外、杂篇则是他的门人或后学所作。庄子的思想是代表当时没落的奴隶主阶级的思想,他对新兴的地主阶级怀着深刻的仇恨,他对封建地主阶级以及那个时代进行了尖鋭的批判,同时又从这些批判中表示了自己对现实世界絶望和虚无的心情。庄子思想对后世起着复杂的影响,一方面,他的主观唯心主义和虚无主义的人生观,给后世以消极的影响;另方面,他对当时新兴的地主阶级及其意识形态(主要是封建礼教和道德观)的批判,又往往成为后世一部份文人反对封建统治和封建道德的武器。所以对于庄子思想给予后世的影响,须根据各个不同的历史时期的具体情况进行具体分析。
庄子的散文给予后世的影响是巨大的。他的散文的总的特色,就是那种汪洋恣肆、不可捉摸、緃横排宕、光怪陆离和雄伟奇丽的浪漫主义风格。《庄子》的文章(包括外、杂篇在内),在先秦诸子中,是最富于想象力的。一个普通的事物,在作者的想象之下,往往现出特殊新奇的意味来。例如在他想象中的天,是“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耶?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这里不仅写出了人们从下往上看天时所见的深远莫测的景象,同时又想象了从“远而无所至极”的絶高的高空往下俯视时的景象。再如在他的想象的描写下,一个庖丁解牛,竟会神奇到“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乐章名)之会”。这样,现实生活中腥臊繁重的劳动,在他的笔下,竟成为一次神妙的音乐舞蹈艺术表演。不仅如此,庄子还常常凭借他奇妙的想象力,虚构和创造出一些具有浪漫主义精神的艺术形象来。他说:“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其神凝,使物不疵疠(不受病害)而年谷熟。”这里他生动地刻画了一个“肌肤若冰雪”的缥缥渺渺的神仙的形象。
邵长蘅
阎典史传
方苞
狱中杂记
左忠毅公逸事
全祖望
梅花岭记
姚鼐
登泰山记
汪中
哀盐船文
龚自珍
病梅馆记
梁启超
少年中国说
林觉民
与妻书
初版后记
重印说明
繁体字版后记
前言
我国是一个具有悠久的文化传统的国家,我国的文学,已经有了三千年的历史。在这三千年的过程中,我国的文学随着时代的发展,也在不断地变化、发展、提高。一方面它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即它的内容,不断地有所扩充;另方面,它反映现实的形式和技巧,也在不断地丰富和提高。
在我国丰富的文学历史中,散文是反映现实的一种重要的文学形式。我们这里所说的散文,是指与诗歌、小说、戏剧相对而言的一种文体,它包括着汉以后的赋和骈体文,也包括着那些随笔、杂记之类的小品,为了说得比较恰当一些,我们也可以把它叫作“文”,或者说,是广义的散文。
在文学史上,我国的散文,是与诗歌具有同样悠久的历史的,它的丰富多彩的面貌,与诗歌也可以并驾而齐驱。在我国文学史上,曾产生过许多杰出的语言艺术大师,在这许多语言艺术大师中,有不少就是卓越的散文家,或者,他们既是诗人而又是散文家。
从文学史的角度看,比较可信的最早的散文,是《商书》的《盘庚》篇。这是商代的统治者晓喻臣民的一篇文告,现在读起来虽然难懂,但却大都是当时的口语。在这篇文告里,有一些生动的比喻,如“予若观火”,“若网在纲,有条而不紊”,“若火之燎于原”,“人惟求旧,器非求旧,惟新”,等等。这些比喻,有的至今还活在我们的口头或书面语言里。这,可以说是奴隶制时代的散文,其中已含有形象的比喻,是后来发展得波澜壮阔的一条散文长流的开端。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大变动时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引起了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一系列复杂的变更。这许多变更,在人们的思想意识里和社会的思想领域里,也引起了复杂的变化和激烈的斗争,形成了“百家争鸣”和“处士横议”的局面。在这一时期里,产生了《论语》、《孟子》、《庄子》、《韩非子》等优秀的诸子散文。同时,在当时频繁的战争和统治阶级内部的尖鋭斗争中,统治阶级也不断地暴露了自己的丑恶面目,使人们增加了对现实的认识,从而也加深了对历史的认识,因而出现了《左传》、《国语》、《战国策》这一类优秀的富有现实意义的历史散文。从最早的商、周时代的散文,到《左传》、《国语》、《战国策》等历史散文,是一个长足的进展,它们不仅具有了文学的性质,而且已有了许多具有朴素的性格特征的人物形象。这些作品的语言是相当生动的,而情节也往往颇为复杂,初步具有了后世传记文学和历史小说的基本特色。例如《左传·郑伯克段于鄢》这篇作品,用冷峻的笔触,相当生动地刻画了郑庄公的伪善阴险的性格,而姜氏的自私、溺爱,共叔段愚蠢、无厌的权势欲,写得也具有一定的生动性。作者为了加深对郑庄公的思想性格的刻画,还通过祭仲、公子吕(即子封)、颍考叔等人与庄公的对话,对郑庄公作了进一步刻画。总之,通过这一段历史故事,作者比较生动而深刻地揭露和批判了统治阶级为了争权夺利而骨肉相残的丑恶面目。特别有意义的是,当作者对他们作了比较尖鋭的揭露以后,又描写了他们“其乐融融”、“遂为母子如初”的戏剧性埸面,这就加深了人们对统治阶级表面上“仁慈”骨子里却是互相仇视残杀的虚伪面目的认识。《左传》在描写人物时,有时也颇能刻画出人物的某些具有性格特征的细节,如写齐庄公去私通崔杼的妻子棠姜时,轻轻地拍打着棠姜房门外的柱子,嘴里唱着歌,想催促棠姜出来(襄公二十五年)。写郑大夫子公为了证明自己的食指动有肉吃,竟赌气地“染指”于郑灵公的食鼎,“尝之而出”,最后终于弄到“弑君”(杀掉郑灵公)的地步(宣公四年)。写卫庄公看见己氏之妻的头发生得漂亮,就派人将己氏之妻的头发剃下来给自己的老婆吕姜作假发用,后来工匠们因为不堪他的虐待起来推翻他时,他又偏偏逃在己氏的屋子里,并拿出一块璧来要求己氏饶命,己氏说:“杀了你,这块璧难道还跑得了!”(哀公十七年)上面这些细节描写,都相当生动,已具有一定程度的性格特征,有助于刻画不同人物的思想和性格,因而增加了这部书的文学意味。
当然,《左传》一书在描写当时那些外交家的辞令和复杂的战争埸面时,尤富有特色。前者如《吕相絶秦》、《烛之武退秦师》、《臧孙谏君纳鼎》等,都能用委婉曲折的文笔,表达出当时巧妙的辞令;后者如《晋楚城濮之战》、《秦晋殽之战》、《晋楚邲之战》、《齐晋鞍之战》等,都能用简洁的语言,描絵出当时头绪纷繁、波澜壮阔的战争埸面,真实地反映出当时的历史面貌。《左传》的这种带有鲜明的文学色彩的描写,是很早就为人们所认识到的,唐代刘知几在《史通·杂说上》中曾说,《左传》在描写战争胜利时“则收获都尽”;描写战争失败时“则披靡横前”;描写国家强盛时“则滋味无量”;描写国家衰亡时“则凄凉可悯”。他说《左传》作者的艺术才能,几乎可以说是“工侔造化,思涉鬼神”,是“古今卓絶”。刘氏的评论,自然不免有夸大之处,但他对于《左传》的文学性质的认识,应该说是正确的。
《国语》比起《左传》来说,它的文学性要差一些,但是在某些篇章里,也有很好的描写,例如在《鲁语》的《里革更书逐莒太子仆》和《里革论君之过》等节里,就生动地刻画了一个敢于“以死奋笔”来违抗君命的直臣里革的形象。而在《越语》里,则更为生动地刻画了一个能够发愤图强、报仇雪耻的贤君句践的形象,对于范蠡、文种等人的深谋远见,也有相当生动的描写,而对于广大人民同仇敌忾的爱国精神,也有很真实的反映。值得重视的是《晋语》里晋献公杀子和重耳走国的故事。这个故事结构庞大,情节复杂,描写的人物形象却相当生动。这些描写,显然不可能全是当时的事实,而是明显地有著作者的想象和虚构的。例如骊姬向晋献公所说的那些挑唆性的话,特别是夜半而泣的那些话,显然是出于作者的想象。正因为如此,柳宗元在《非国语》里批评《国语》说:“尝读《国语》,病其文胜而言庞,好诡以反伦。” “务富文采,不顾事实,而盖之以诬怪,张之以阔诞。”这里,柳宗元是从历史的角度来批评《国语》的,然而这一批评,恰好反过来证明了这书的文学性。
《战国策》在先秦的历史散文里,也是一部有重要地位的文学性著作,它成功地描绘了苏秦、张仪等策士的形象,也塑造了荆轲、鲁仲连、聂政等敢于反抗强暴的英雄人物的形象。《战国策》的文章,语言精炼生动,人物的对话,既能口吻毕肖,具有比较鲜明的个性特色,又能跟随情节的发展,层层深入,緃横捭阖,锋芒毕露。特别是它每篇的结构,都比较完整,情节往往曲折动人,颇有后世历史小说的特色。例如《苏秦以连横说秦》、《邹忌讽齐王纳谏》、《鲁仲连义不帝秦》、《触詟说赵太后》等篇,既可以作为优秀的叙事散文来读,也可以看作历史小说的滥觞。汉代的刘向曾说过:《战国策》所写的,“皆高才秀士,度时君之所能行,出奇策异智,转危为安,运亡为存,亦可喜,皆可观”(《战国策书録》)。刘向在这里,已经注意了这书的文学性。宋代的李格非,在《书战国策后序》里更说:“《战国策》所载,大抵皆緃横捭阖谲诳相轧倾夺之说也。其事浅陋不足道,然而人读之,则必尚其说之工,而忘其事之陋者,文辞之胜移之而已。”李格非认识到《战国策》文章的感染力,赞掦它“文辞之胜”、“其说之工”,这说明他对《战国策》散文的文学性,是有正确的认识的。
上述这些历史散文,对后来的历史散文和政论文的发展,都有重大的影响。
这一时期散文在另一方面的成就,就是前面已经提到的那些优秀的诸子散文。历史散文是通过叙事来说理的,而诸子散文则主要是说理,不过在说理中也有叙事的成分,而且还运用了许多寓言故事和生动的比喻。由于这个原因,因此历史散文的现实性是通过对历史的叙述,对历史的褒贬而表现出来的,而诸子散文则主要是直接说理,直接对现实问题的辩论,也就是说它的反映现实比较直接。
《论语》是诸子散文中较早的一部,它是孔子门人对孔子和他的学生的言行的“回忆録”,是一部语録体的散文。叙事简洁,语言精炼,含意丰富深刻,是这部书的特色。这是因为书中所记孔子的言行,大都是他的门人们被深深感动过的或受到很大启发的,所以书中所记孔子的言论,大都具有格言的意味。例如:“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雕”(《子罕》),“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公冶长》)。这些语言,都很形象而又含义丰富深刻。
《论语》因为是孔子门人回忆孔子言行的著作,所以全书虽然只是记述孔子的片言只语和某些片断的行实,但仍旧给我们描绘下了孔子的形象。他热心于政治,栖栖惶惶地到处奔走但又到处碰壁,他刻苦学习,诲人不倦,他谦虚而诚恳,他竭力提倡当时已逐渐不被人重视的“礼”和“德”,他到处宣传“仁”、“爱人”的思想,企图调和当时尖鋭的阶级矛盾。总之,读《论语》这部书,孔子的思想、感情,孔子的举止动作、声音笑貌,常常能从朴素而精炼的语言里跃跃然地活动起来。《论语》对其他一些人的性格,刻画也颇为生动,如子路的率直粗暴、见义勇为,颜渊的谦虚好学,子贡的聪明,都写得较为成功。尤其是《先进》章的《侍坐》一节,描写孔子师生坐而言志的情景相当生动,语言虽甚简洁,但各人的性格都比较鲜明,生活的气息也较浓厚。
当然,从全书来看,《论语》不能作为一部纯然文学性的著作,《论语》对后来的散文虽然有影响,但比起它在思想方面给后世的影响来说,显然不如后者的影响巨大和深远。不过,从殷周时代的佶屈聱牙的散文发展到《论语》的散文,应该说同样是一个很大的进展。
在诸子散文中,《孟子》的文学成就和影响是很突出的。《孟子》基本上是孟轲本人的著作,因此全书的风格比较统一,它具有緃横捭阖、宏伟奔放的气势,它的言辞锋利,咄咄逼人,而有时又幽默诙谐或曲折入情。
孟子的思想是儒家的民本思想,所以在维护统治阶级的统治权的原则下,他也尖鋭地揭露了一些不知爱民的“人君”,他认为历史上的纣王是一个暴君,是独夫,应该受到人民的诛灭,他揭露梁惠王实质上是与别的君主一样地不爱人民,他与别的君主比较,不过是五十步与百步之比,没有根本的差别。他讽刺梁襄王说:“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接近了他,看不见可以被别人尊敬的地方)焉。”他骂那些帮助君主剥削人民的大臣说:“今之所谓良臣,古之所谓民贼也!”从这些话语,我们可以看到孟子对统治阶级的揭露,言词确实是十分锋利的。
《孟子》的文章,十分善于用比喻,有一些比较抽象或复杂的问题,往往经过他形象的比喻以后,就使读者一目了然。例如“挟泰山以超北海”、“缘木求鱼”等比喻,至今还被人们运用。
《孟子》的文章,非常富于论辩的技巧,他常常能把对方不知不觉地引导到自己否定自己的结论上去,从而使对方没有任何反驳的余地。
《孟子》的文章最大的特色,是那种雄辩的不可阻挡的气势,是那种说理的明朗性和形象性,是那种比喻的生动性和丰富性(有时是用生动的故事作比喻),是那种严密的逻辑力量。他的文章,确实具有“若决江河,沛然莫之能御”的气势,因此后来的人,常称赞《孟子》的文章气盛。宋代的苏洵曾说《孟子》的文章“其锋不可犯”(《上欧阳内翰书》),苏辙也说:“孟子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今观其文章,宽厚弘博,充乎天地之间,称其气之大小。”(《上枢密韩太尉书》)
《孟子》的文章比起《论语》来,确实是一个重大的发展,因为它不再是《论语》式的语録体,而是发展成规模相当宏大的长篇大论的散文了。《孟子》的文章,直接影响到唐宋时代古文家的文章,它在散文史上是有突出的地位的。
与孟子同时而稍后的是庄子。《庄子》一书,内篇大体是他本人的著作,外、杂篇则是他的门人或后学所作。庄子的思想是代表当时没落的奴隶主阶级的思想,他对新兴的地主阶级怀着深刻的仇恨,他对封建地主阶级以及那个时代进行了尖鋭的批判,同时又从这些批判中表示了自己对现实世界絶望和虚无的心情。庄子思想对后世起着复杂的影响,一方面,他的主观唯心主义和虚无主义的人生观,给后世以消极的影响;另方面,他对当时新兴的地主阶级及其意识形态(主要是封建礼教和道德观)的批判,又往往成为后世一部份文人反对封建统治和封建道德的武器。所以对于庄子思想给予后世的影响,须根据各个不同的历史时期的具体情况进行具体分析。
庄子的散文给予后世的影响是巨大的。他的散文的总的特色,就是那种汪洋恣肆、不可捉摸、緃横排宕、光怪陆离和雄伟奇丽的浪漫主义风格。《庄子》的文章(包括外、杂篇在内),在先秦诸子中,是最富于想象力的。一个普通的事物,在作者的想象之下,往往现出特殊新奇的意味来。例如在他想象中的天,是“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耶?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这里不仅写出了人们从下往上看天时所见的深远莫测的景象,同时又想象了从“远而无所至极”的絶高的高空往下俯视时的景象。再如在他的想象的描写下,一个庖丁解牛,竟会神奇到“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乐章名)之会”。这样,现实生活中腥臊繁重的劳动,在他的笔下,竟成为一次神妙的音乐舞蹈艺术表演。不仅如此,庄子还常常凭借他奇妙的想象力,虚构和创造出一些具有浪漫主义精神的艺术形象来。他说:“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其神凝,使物不疵疠(不受病害)而年谷熟。”这里他生动地刻画了一个“肌肤若冰雪”的缥缥渺渺的神仙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