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学名著 > 历代文选

历代文选 第31节


〔18〕 几希:很少,几乎是不会有的。  (芦 荻 注)


鱼我所欲也章(《告子上》)

在这一章里,孟子说明了义是比生命更为重要,更可宝贵的。如果义和生命不可得兼时,应该舍生取义。倘把生命看得比义重要,便会做出各种坏事。同时,孟子还批判了那些为了贪图享受、追逐虚荣而背弃了义的人们。全章文字简洁,而含意深刻,语言形象,结构也曲折深入,层次分明。


孟子曰:“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 〔1〕 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2〕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 〔3〕 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一箪 〔4〕 食,一豆羹 〔5〕 ,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 〔6〕 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 〔7〕 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 〔8〕 ,则不辩 〔9〕 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 〔10〕 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11〕 ?乡 〔12〕 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 〔13〕 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14〕 。”

注释

〔1〕 苟得:不正当地取得,这里指苟且偷生。

〔2〕 患:灾难,祸患。辟:同“避”。这句说,因此,虽有杀身之祸,但并不躲避。

〔3〕 何不用:意思是为了求生,没有不肯做的事。

〔4〕 箪(dān单):盛饭的圆竹筐。

〔5〕 豆:盛汤、肉的木制食器。一豆羹:犹“一碗汤”。

〔6〕 嘑:犹“呼”。呼尔:即呼喝着。《礼记·檀弓》记有一段故事:齐国大饥之年,黔敖在路上施粥,救济灾民。有一个饥饿的人,用衣袖蒙脸而来。黔敖呼喝着让他来吃粥,这个饥饿的人说,我就是因为不吃嗟来之食,才落到这般地步。黔敖当即向他道歉,但这个人始终不食而死。

〔7〕 蹴尔:用脚践踏着。

〔8〕 钟:古代六斛四斗粮为一钟,一斗约当近代量器的二升。万钟:形容禄位高厚。

〔9〕 辩:同“辨”,分别。

〔10〕 加:增加,引申作利益讲。

〔11〕 “所识”句:所识:朋友。得我:感念我。与:同“欤”,语气词。这句说,我是为了求得受我施舍的穷困的朋友亲戚们的感激吗?

〔12〕 乡:同“向”,以前。

〔13〕 已:停止,引申作“放弃”讲。

〔14〕 本心:本来的羞恶廉耻之心。  (芦 荻 注)


庄子

庄子(约前三六九——前二八六),名周,战国时蒙(在今河南商丘)人。据《史记》记载,他曾为蒙漆园吏,是个下层的小官,生活比较贫苦,以致不得不向人借贷粟米度日。

庄子的著作,据《汉书·艺文志》记载,共五十二篇,现存三十二篇。前人把它们分为内篇、外篇、杂篇三类。一般认为:内篇七篇是庄子所作,其余篇章大致是他的门人或后学所作。

庄子的世界观比较复杂,较多的同志认为是属于主观唯心主义的,其特点是相对主义、虚无主义和悲观主义,是当时社会没落阶级意识的反映,在历史上主要起着消极作用。但庄子对统治阶级当权者的讽刺、揭露及其不合作和消极抵抗的态度,对后世也有较大的影响,庄子的思想,成为一部份人反对封建正统的儒家思想和统治阶级当权者的思想武器。

庄子的散文,有相当高的艺术技巧,有独特的艺术风格,是先秦散文中成就较高的作品。他的散文虽然属于哲学范畴,却不用逻辑推理,也很少作抽象的说教,而是运用巧妙的构思、形象化的比喻和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想。他的文章汪洋恣肆,波澜起伏,变化多样,姿态横生。有丰富的想象,有大胆的夸张,有谲奇的比喻,也有幽默而辛辣的讽刺,具有极大的艺术感染力。庄子散文的艺术风格,对后世发生了相当大的影响,文学史上的许多重要作家,有不少曾经从他的散文中得到过启发。今天,我们在批判庄子的哲学思想的同时,对他的散文的艺术技巧应当进行仔细的鉴别,以吸取对当前艺术创作的有用的因素。


逍遥游

这是《庄子》内篇中的第一篇。这篇文章比较集中地表现了庄子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虚无主义和絶对自由主义。作者在这里追求的所谓“逍遥游”是他自己所幻想的一种絶对自由的境界。作者认为,世界万物,就其形体而言,大至鹏鸟,小至尘埃;就其寿命而言,长若冥灵、大椿,短若朝菌、蟪蛄,它们在自己的活动范围内,似乎能各任其性、逍遥自由,然而仍然无不“犹有所待”,受到时间、空间等各种因素的限制。作者认为,只有“至人”始能“无待”,即不需要任何依赖和凭借,可以摆脱任何条件的制约,而且能与大自然化而为一,达到“无己”即“无我”的境界,在“无何有之乡”里获得絶对自由,无往而不逍遥,随遇而能自安。这是本文的精神实质。宇宙间的事物都是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没有任何东西可以获得超脱一切限制的絶对自由。庄子的这种絶对自由的观念只是头脑中的一种幻想,容易促使思想不健康的人对现实采取消极虚无的态度,因此应当进行批判。文章从开始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都是阐述这种思想。以下各段,则是分别举例证明圣人无名,神人无功,至人无己,从而进一步发挥文章的思想。

这篇文章在写作上有相当高的艺术技巧。作者对自己的思想,不是赤裸裸地直接说出来,而是通过大量的鱼虫鸟兽的活动、变化,自然事物的关系,和传说故事中人物的对话等,把自己的思想形象化,使读者的思路在不知不觉之中走进了文章创造的意境,接受了它的感染,从而完成了文学作品吸引人、感染人的任务。这篇文章的构思开阔,想象奇特,语言富有节奏感,读起来朗朗上口。而汪洋恣肆、于变化超脱中又词锋逼人,则是本文总的特色。

总之,从《逍遥游》这篇文章我们可以概括地看出庄子散文的思想和艺术的特点。


北冥 〔1〕 有鱼,其名为鲲 〔2〕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 〔3〕 之云。是鸟也,海运 〔4〕 则将徙于南冥 〔5〕 ;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 〔6〕 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 〔7〕 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 〔8〕 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9〕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10〕 ?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11〕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 〔12〕 ,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 〔13〕 之上,则芥 〔14〕 为之舟;置杯焉则胶 〔15〕 ,水浅而舟大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 〔16〕 ;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 〔17〕 者,而后乃今将图南 〔18〕 。蜩与鷽鸠 〔19〕 笑之曰:“我决 〔20〕 起而飞,枪榆枋 〔21〕 ,时则 〔22〕 不至,而控 〔23〕 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24〕 ?”适莽苍 〔25〕 者,三飡而反 〔26〕 ,腹犹果然 〔27〕 ;适百里者,宿舂粮 〔28〕 ;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之二虫 〔29〕 ,又何知!小知 〔30〕 不及大知,小年 〔31〕 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朝菌 〔32〕 不知晦朔 〔33〕 ,蟪蛄 〔34〕 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灵 〔35〕 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 〔36〕 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此大年也 〔37〕 。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 〔38〕 ,众人匹 〔39〕 之,不亦悲乎?

注释

〔1〕 北冥:北海。冥:暗黑,指海水深而呈黑色。

〔2〕 鲲(kūn昆):小鱼名,这里借作大鱼名。

〔3〕 垂天:天边。垂,同“陲”,边。

〔4〕 海运:海动,大海翻腾。旧说,海动时必相应起风,大鹏乘风南迁。

〔5〕 南冥:南海。

〔6〕 《齐谐》:书名。志怪:记载怪异之事。

〔7〕 “水击”句:两翼击水前行三千里。抟(tuán团)扶摇:借旋风之力。扶摇:旋风。

〔8〕 去以六月息:大鹏飞去时靠着六月的大风。周朝的六月,即阴历四月。息:气息,天地的气息即风。

〔9〕 “野马”三句:野马,沼泽上游动的水气,远望如野马奔驰,因称。生物,指风吹动的生物。从水气、尘埃到生物都有所凭借才能飞动。


〔10〕 “天之苍苍”三句:苍苍,深蓝色。其,指天。邪,疑问词。深蓝的天空,那是天的真正的颜色呢,还是因为天高远无穷不能看到它的极尽之处呢?

〔11〕 “其视下也”两句:大鹏从高空向下看,正如人从地面向高空看,也不过是那个样子罢了。言外即:因为大鹏和人都受到了空间的限制,不能看到地面和高空的真相。
首节 上一节 31/221下一节 尾节 返回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禅的行囊

下一篇:百业经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