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文选 第220节
初版后记
本书上册出版后,得到有关各方面的许多同志的热情鼓励,同时也帮助我们改正了一些错误,我们十分感谢。在看完下册的校样以后,觉得还有一些问题,要附带说明一下:
一、三千年来,我国古代的散文是十分丰富的,因为本书的读者对象主要是青年或具有中等文化水平的干部,所以我们选取了其中广为传诵的文章共约一百五十篇,作了注释,以帮助他们阅读和欣赏这些作品,丰富文学知识;同时为了使读者在习作散文时得到借鉴,所以我们较多地选取了古代的散文名篇,赋和骈文则适当地选了一部份。至于入选各篇,是否都很精当,也很难说,因为一来对文章的爱好,常常因人而异,虽然大体上可以有一个共同的看法,但却很难定出一个絶对的标准;二来我国的散文遗产实在很丰富,其中优秀的作品实在不少,要在这许多佳作中更取其精华,确实颇费斟酌而且难得允当。我们希望能在专家和读者的帮助下逐步加以改进。
二、本书所选的文章,我们都作了校勘,在校勘过程中,遇到有些文章,各本的文字出入颇大的时候,我们选取文字简洁易懂,便于诵读者。例如:王勃的《滕王阁诗序》这篇文章,《文苑英华》、《四部丛刊》影印明张燮本《王子安集》、《全唐文》以及清蒋氏双唐碑馆《唐王子安集注》等各本的文字,都有出入,我们比较异同,觉得《四部丛刊》影印明张燮本的文字比较好些,同时,它也可能就是《全唐文》和《古文观止》所收此文的祖本,数百年来,为人们所熟诵,因此我们即据张变本,同时又在个别地方参照其他本子作了校改,并附了那首为大家所熟知的《滕王阁诗》。再如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贞观政要》、《旧唐书》本传、《全唐文》等所録的文字,与《古文观止》所选録的文字也有出入,《古文观止》的文字较以上几种要简洁一些,所以我们即从《古文观止》,但个别地方,我们又参照《贞观政要》作了校改。又如魏学洢的《核舟记》,我们查了魏氏的《茅檐集》,没有收这篇文章,又查了一些明文的选本,也没有找到这篇文章,因此,我们只得暂从《虞初新志》。校勘工作,是一项颇为艰巨的工作,由于我们的经验不足和学力有限,我们的工作做得还不够,各篇文章在校勘上所花的工夫也不完全一样。我们希望继续努力,以期不断改善。所有校勘出来的文字异同,我们没有详加罗列,因为这方面对本书的读者来说,可能不是很必要的。
三、本书的注释,力求文字简明而正确,一般我们不采取罗列多种说法的办法,有时遇到两说可通或难以絶对肯定哪一种说法是正确时,我们也采取两说并存的办法,由读者去思考抉择。这样我们觉得要审慎一些。
四、为了帮助读者批判地阅读本书所选的各篇文章和了解我国散文发展的一个简要的轮廓,我们采用了注释、提要、作者小传和前言四方面结合的方法,注释解决疑难字句,提要着重说明一篇文章的思想内容,有时也兼及文章的结构和艺术特色,小传介绍作者的历史,前言概述我国古代散文发展的一个历史过程。这四方面是各有重点而又互相配合的,我们希望读者把这四方面联系起来看。当然这四方面都有做得不够的地方。我们希望在以后不断地改进。
五、本书中有一部份文章,涉及历史上的民族矛盾等问题,因而也有一些对其他民族侮辱性的词句,如“虏”、“胡虏”等等。对于这些词句及这类问题,我们应该历史地批判地看待。我们已经在注释中加以说明,这里再提出来请读者注意。
六、我们感到面对着广大读者的不同的需要,一个选本是很难满足大家的要求的,好在这方面的工作,有许多同志都在着手进行,我们期待着有更多的针对不同要求的散文选本问世,这本书不过是暂时承乏而已。我们虽然尽力作了上述各方面的努力,但一定还会有缺点存在,我们恳切地希望读者和专家的指正。
冯其庸
一九六二年十一月二六日校后
重印说明
本书初版于一九六二年,一九六五年底准备再版,我们曾做了较为细致的修订,后因“文化大革命”开始,未能再版,修订稿亦已不存。最近听了各方面的意见,出版社决定重印,以应目前的急需。因为时间紧迫,且是用原纸型重印,所以除了少数错别字及知识性的错误作了改正外,凡不便于挖版的都未改动,仍是初版时的原貌。
本书因为出版较早,所以对作品、作者及某些历史人物的分析评价,还是当时学术界一般的看法。后来“四人帮”出于篡党夺权的阴谋,大搞所谓“儒法斗争”和“批儒”运动,实际上是把矛头指向我们敬爱的周总理;他们打着学术批判的幌子,把上述问题也搞得非常混乱,目前急需拨乱反正,肃清它的流毒。至于对这些问题如何作出准确的符合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原则的分析,更须要在认真贯彻党的双百方针的前提下,作刻苦深入的研究,因此,本书对上述这些问题,暂时都未作修改。
本书选注时,只是暂时承乏,限于我们的水平,工作中存在很多缺点;现在转瞬间已经十六年过去了,书又要重印,在匆促间我们仍未能作进一步的修订和改进,心里很觉不安。希望读者和专家们多加批评指正,并希望有更好的古代散文选本出版,以满足广大读者的要求。
冯其庸
一九七八年七月十六日
于中国人民大学红一楼
繁体字版后记
《历代文选》自一九六二年初版以来,至今已历经近半个世纪。如今,一大摞繁体版的书稿清样已读校完毕,不久即将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与广大读者见面。我觉得有必要对《历代文选》编撰的缘起作一简要的回顾,并对此书确定排印繁体字版及校勘情况作点说明。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中国人民大学语言文学系(语文系)文学史教研室,为本系和新闻系学生陆续开设了中国古代诗歌、散文、小说、戏曲等作品选的课程,并先选注出诗歌选、散文选两个选本油印成册,作为教材供内部使用。当时社会上类似的出版物很少,而读者的需求却很强烈,这与六十年代初提倡调查研究和多读好书也有很大关系,一九六一年夏,中国青年出版社古代文学编辑室的同志得知我教研室已编印出诗歌、散文两种选本后,主动登门联系,表示可以先出版散文选,以后再出版其他几种作品选。系和教研室的领导很重视这一事情,同意交由中青社出版,认为此举可以推动系里的教材建设。于是由时任教研室副主任的冯其庸同志牵头,组织人员,安排工作。在确定选取标准后,大家按朝代分段,分工翻阅古代作家的文集及宋元明清至民国以来的有代表性的选本,精心筛选,提出推荐篇目,经共同讨论,最后确定全书共约一百五十篇,书名定为《历代文选》。然后根据议定的注释体例,选认篇目,分头注释及撰写作者小传、选文题解。最后由冯其庸同志统审全稿并撰写论述中国古代散文发展概要的前言。当时参加此项工作的除本书列名的六位选注者之外,尚有钟贤培、焦伯华两位同志选注了少量篇章。当时未曾设立主编,冯其庸同志实际上起了主编的作用。《历代文选》分上下两册,先后于一九六二年夏、一九六三年秋出版。
原来选注《历代文选》考虑到的只是适应教学之需,“暂时承乏而已” 〔1〕 。但此书问世以后,却产生了远远超出我们预料的影响和效果。《历代文选》入选之文,除传统名篇外,增加了从元明清三代新发掘出来的精品佳作,给人以新感新意。对入选作者,均立本人小传,简要介绍其生平和著作。对入选之文,设题解,深入浅出分析文章的思想和艺术特色;选文有注释,简明扼要诠释疑难字词的含意和相关文句的大意,以减少读者阅读的困难。全书另有前言,简要而又系统地论述古代散文发展的轮廓,帮助读者对散文的发展史取得一个初步的宏观印象。或许是这四个部分相互结合构成了本书的特色,所以它问世之后受到读者广泛的欢迎。中国青年出版社根据读者的反响和本书的水准,将它列为保留书目,收入“青年文库”并多次再版重印,以迄于今。中国人民大学几个系和国内许多高等、中等学校将此书作为教材或选读书目。在七十、八十年代,国内出版了多种古代散文选本,《历代文选》的体例、注释被大量参考使用。北京某高校选本的作者对我面称,他们“是以《历代文选》作为蓝本的”。在六十至八十年代,在两岸被海峡隔絶和香港未回归的情况下,某些港台书商有的将《历代文选》稍作改头换面公开出版,有的则直接大量翻印(盗版)。《历代文选》的影响除在校学生外,也受到那些年代在职的年轻干部和社会知识青年的欢迎,他们把这部书当做自己喜爱的良师益友。可以说,它至少伴随了那三个十年的青年人的成长。至今,那些年代的老读者见到我们,都无不深情地回忆本书对他们的影响。
更使我们感到意外的是本书竟然得到了我国高层领导的关注。大约是在一九六二年秋冬之际,在中共中央召开的一次高级干部工作会议上,毛泽东主席在讲话中称赞《历代文选》选注得好,是一本好书,并由此提出,希望党和政府的高级干部要“学一点散文”。革命老前辈,我们的老校长吴玉章同志,聆听了毛主席的讲话,很快就约见了冯其庸同志,询问编选出版的情况,并作了较高的评价和殷切的鼓励。不久,校长办公室也告知冯其庸同志中央领导同志要阅读《历代文选》,敦促他尽快送交学校几部,以便转交。 〔2〕 此外,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冯其庸同志见到原中共中央华北局第一书记李雪峰同志时,从他那里又听到了他转述的毛主席对本书的称赞。
将近半个世纪已经过去了。《历代文选》出版的一直是简化字版,未有繁体字版,而繁体字版在发扬中华传统文化,促进我国与东南亚、东北亚的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交流上,有着独特的价值。此外,本书的选注者,都是一生在中国人民大学工作或曾经长期在人大工作的“人大人”。人在人大,书回本校,似有合理之处。有鉴于此,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与冯其庸同志商谈取得同意,并与中国青年出版社协商,三方达成一致:由中青社继续出版简化字本;由人大社出版繁体字竖排本。这是一件重大的事情,理应在此向国内外的广大读者交代清楚。
去年十二月三十一日接冯其庸同志的电话,他向我通报了过去一段时间人大出版社与他、与中青出版社磋商出版繁体字版的情况,并委托我与人大社联系和主持审读、校核样稿等事宜,他口述一段意愿,要我写入后记之中,原话如下:
此次《历代文选》由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繁体字版,我非常愿意,但我年事已高,且在病中,无力兼顾。今委托李永祜同志负责主持有关事宜,特敬告读者。
经商定,此次出版繁体字本,对原书的前言、作者小传、选文题解的文字表述和选注者的学术观点均不作更动。读者对注释者的学术观点可能有不同看法,我们认为,见仁见智本属正常,轻易改动,未必妥当,还是以接受历史的检验为好。对各篇的注释,原则上也不作更动,只作最必要的、少量的订正,以保存历史原貌。 管如此,在人大出版社责任编辑李红同志认真、细致地对原书审读之下,仍然发现了一些必须订正的问题。我本人也一直牢记着此书初版前自己撰稿时,就已感到的个别作家小传缺失的遗憾;也牢记着三十多年前就已发现的所选个别文章在断句和注释上的一两处苦无机会订正的失当之处。此次审读繁体字版的清样,概而言之,主要做了下列工作:
一、订正了几个作家的卒年,如吴均、苏轼、文天祥、张岱;增补了原阙的马存、张明弼两人的小传;增补了少数作者的专集名称。一九六二年初版《历代文选》,大多数有专集的作者,在其小传中都列出了集名,但也有少数作者的专集阙如,此次也作了增补,以示全书体例的统一。
二、通读全文,精心复核校勘。在一九六一年编选此书时,选注者们已尽力使用当时可能找到的善本和通行本作为底本,进行了校勘,付出了艰苦的劳动。冯其庸同志在一九六二年初版后记中已作了说明。但是受当时古籍整理、辞书编纂匮乏等条件的局限,在版本选择和校勘上仍未尽如人意。近五十年来,经史子集等古籍大量影印或点校整理出版,使人们有了版本使用上和文字异同上择善而从的余地。此次改为繁体字版,人大出版社编辑李红同志通读了全文,并特别圈记出不同版本文字歧异需要校勘之处。我本人则主要着力于文字歧异的复核和校勘。由于一九六二年初版各选文未注明版本出处,这给此次校勘增加了困难。但当时大抵是以《诸子集成》、《四部丛刊》、《四部备要》、《昭明文选》、《古文观止》等典籍为依据的。此次校勘即以上述典籍对选文复核,再参以明清刻本线装专集、《四库全书》中的作者专集,最终确定取舍。而凡是《史记》、《汉书》、《三国志》等典籍中的选文,如《项羽本纪》、《苏武传》、《诸葛亮传》等各篇选文,则均以顾颉刚先生等点校的、由中华书局出版的上述典籍为据进行校勘。
有的选文如《洛阳伽蓝记》,历来各传世本歧异较大。此次复核《法云寺》篇,即以先师周祖谟先生的力作《洛阳伽蓝记校释》为据,参以商务印书馆一九二○年初版的张宗祥先生的《洛阳伽蓝记合校本》进行校勘的。
又如马存的《赠盖邦式序》,有友人帮冯其庸同志从新影印出版的《四库全书》中查找到两处存文,冯先生据此亲自作了校勘。
再如明代公安派领袖袁宏道为其弟袁中道作的诗序,许多通行本、选本、引文,题名均作《叙小修诗》。此次校勘,从近年新修的《续四库全书》中查到明万历三十七年袁无涯书种堂初刻本《锦帆集》所收此文,题名为《小修诗叙》,因而据以恢复原本题名。至于原缺的马存、张明弼的生平事迹,则从地方志中得到了材料,撰成小传,补入书中。这些新的发现和增补、校勘、订正,弥补了遗憾,是令人欣慰的。
当然,在版本字词异同的取舍上,我们是十分审慎、再三斟酌的,没有充分的根据,絶不轻易更动。如宗臣的《报刘一丈书》中“人生有命,彼将奈我何矣!”查明刻本《宗子相集》、《四部丛刊》本、《四库全书》本、《四部备要》本此文后句均作“吾惟守分而已”,即从而改之;而元好问的《送秦中诸人引》中,“沉涵酒间”之“涵”字,有他本作“湎”。涵、湎义同,但《四部丛刊》本、《四部备要》本、《四库全书》本均作“涵”,与本选文同,故不作更动。归有光的《项脊轩志》中“借书满架”之“借”字,他本作“积”字,查《四部丛刊》本、《四库全书》本,均为“借”,与本选文同,亦不更动。
另有特殊情形者,如李白的《春夜宴桃李园序》,原初版据《古文观止》选入。查清人王琦辑《李太白全集》、《四部丛刊》本、《四库全书》本本文,文题均作《春夜宴桃花园序》,则李文原题应为“桃花”,“桃李”想系吴楚材等擅改。但考虑到《古文观止》近二百余年来流传甚广,影响极大,且“桃李”之内涵似较“桃花”丰美,故权从《古文观止》,不予改动。
遵循本书初版的体例,凡校勘订正之处,一律不列校记,以省烦琐。
三、地名的处理。本书中国青年出版社一九九六年再版时,已据此前二三十年我国政区地名的变化,将本书对古地名的注释作了修订。但近十余年来地名变化频繁,主要是“县改市”之举不絶如缕,且今后仍将继续发生。为应对这种繁不胜改的情况,我们作了如下处理:凡古县名今仍存而为双字名者,即将“县”或“市”字省去,如浙江青田县,省作“青田”;河南商丘市,省作“商丘”。凡古县名今仍存而为单字名者,则“县”字不省,如河北献县,仍作“献县”;山东单县,仍作“单县”。
在本书繁体字版即将付梓问世之际,我们十分怀念文史专家、中国青年出版社的编辑、已故周振甫先生,他在本书选注过程中,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并对有的注释稿亲自作了具体修改;该社的编辑李裕康、杨邦芹(已故)两同志也付出了辛勤劳动。他们对本书初版的贡献,我们一直感念在心。
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的领导同志和策划编辑谭徐锋同志,对繁体字版的出版,十分关注和支持;责任编辑李红同志更是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在此我们一并表示感谢。
由于水平和时间的限制,这个繁体字版本仍会存在着缺点和不足之处,我们恳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最后要说明的是,这个繁体字版的书名,我们仍用一九六二年初版时谢无量先生的题签,以示对这位文化前辈的纪念。
李永祜
二○一○年八月十二日
于北京世纪城时雨园寓所
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