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学名著 > 宋词三百首全解

宋词三百首全解 第37节

周邦彦

章台路① ,还见褪粉梅梢② ,试花桃树③ 。愔愔坊曲人家④ ,定巢燕子,归来旧处。  黯凝伫,因念个人痴小⑤ ,乍窥门户。侵晨浅约宫黄⑥ ,障风映袖,盈盈笑语。  前度刘郎重到⑦ ,访邻寻里,同时歌舞,惟有旧家秋娘⑧ ,声价如故。吟笺赋笔,犹记《燕台》句⑨ 。知谁伴⑩ ,名园露饮(11) ,东城闲步?事与孤鸿去(12) ,探春尽是,伤离意绪。官柳低金缕(13) ,归骑晚,纤纤池塘飞雨。断肠院落,一帘风絮。


【注释】

①章台路:在长安,歌妓聚居处。参见欧阳修《蝶恋花(庭院深深)》注。 ②褪粉:谓花粉萎落,即花落。 ③试花:花蕾初绽。 ④愔愔:静悄悄地。坊曲:原作“坊陌”。郑文焯校《清真集》云:“杨升庵云:‘俗改曲为陌。’按:唐人《北里志》有‘海论三曲中事’,盖即平康里旧所聚居处也。当时长安诸娼家谓之曲;其选入教坊者,居处则曰坊。故云‘坊曲人家’,非泛言之也。本集《拜星月慢》云:‘小曲幽坊月暗’,可证‘坊曲’为美成习用。” ⑤个人:那人。痴小:天真而年轻。 ⑥浅约宫黄:犹言淡妆。古代宫廷妇女以黄涂额为饰,谓之约黄,后来民间也加以仿效。 ⑦“前度”句:唐刘禹锡自贬处朗州召回,重游玄都观,已相隔十四年,以前闻有道士手植桃树满观,今荡然无存,“唯兔葵燕麦动摇于春风耳”。因题诗云:“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此以“刘郎”自指。参见晁补之《忆少年》注。 ⑧秋娘:唐贞元、元和间的长安名妓,常用作妓女的通用名,如白居易《琵琶行》:“妆成每被秋娘妒。”非后来杜牧赠诗的杜秋娘。 ⑨“《燕台》”句:李商隐《柳枝》诗序:洛阳姑娘柳枝,因听人吟咏李商隐的《燕台诗》,产生了爱慕之情,见面后,邀李过访,竟因故而未偕。 ⑩知:不知。 (11)露饮:在露天饮酒。 (12)事与孤鸿去:杜牧《题安州浮云寺楼寄湖州张郎中》诗:“恨如春草多,事与孤鸿去。” (13)金缕:指柳条,形容它好像金线。

【语译】

我走在章台路上,又见到梅花在枝头凋谢、桃花在树上初绽的景象。聚居着艺妓的人家一片寂静。筑巢的燕子,飞回到从前栖宿过的住宅里来了。

我凄然地站着出神,当时的情景又呈现在眼前:她是那样的天真烂漫、娇小稚气,才刚刚开始倚门接客。一清早,她淡妆打扮,涂着浅色的额黄,以衣袖映面,遮挡寒风,姿态迷人地说笑着。

我像再游玄都观的刘郎那样,重新来到这里,访寻左邻右舍打听消息;同时的歌舞中人,只有原来的秋娘还在操旧业,听说她的名声和身价都依然如故。还记得那时我吟诗填词,她见了爱慕不已,就像从前洛阳女听人吟《燕台》诗而对李商隐倾倒一样。如今又有谁陪伴我再在名园中露天饮酒,去东城散步呢?往事已随孤飞的大雁一去无踪影了,我想寻找春天,却处处引起离散的愁绪。街旁的杨柳,长条如金线低垂,我骑马回去时天色已晚,池塘上正飘着濛濛细雨,看那令人伤心的院落里,只有风吹柳絮,扑向门帘。

【赏析】

此词写故地重游,不见昔日恋人的感伤。故周济评此词有“桃花人面,旧曲翻新”之语(《宋四家词选》)。全词分作三叠,前两叠较短,句式相同,称双拽头,结构犹一个段落分作两小节;第三叠才真正过片,另起一个段落,较长。三叠各有所述,层次井然。

“章台”,借长安说汴京事,点地点又表明所述事关妓女。“还见”二字是一叠之关键:(一)可知是重游;(二)以梅、桃点时令,又是“桃花依旧笑春风”的意思。“坊曲”应合“章台”,是二叠中“个人”所居处。花木依旧,而坊曲人家却“愔愔”不闻弦歌喧闹,已暗示“人面不知何处去”。燕子但知物是,不知人非,故仍“归来旧处”,亦刘禹锡“旧时王谢堂前燕”诗意。以安巢之燕子反衬不得见之人。

二叠由黯然神伤伫立引出“因念”,领起伊人在自己记忆中留下的难忘印象:豆蔻年华,天真幼稚,初出茅庐,倚市门而招徕过客。又写她晨起的妆饰风韵。“障风映袖”,用语取自下面提到的洛阳女听《燕台》诗思慕李商隐的诗序文字,又与“窥门户”和“侵晨”多风有关。“盈盈笑语”则是“痴小”的形象化表现。将记忆中人尽量写得可爱动人,正为三叠之失望惆怅蓄势。

正面说到“重到”,用刘禹锡诗最活,刘诗本亦借桃树讽咏人事变迁,自可移用,不待此词有“试花桃树”始可。否则,重到之刘郎所见本兔葵燕麦、荡然无一树景象,此则桃花依旧,岂能切合!或又拉扯刘晨入天台逢仙女故事(沈祖棻说),亦非美成本意。写“同时歌舞”散尽,置“访邻寻里”四字,情况已不言可知;举“声价如故”之“旧家秋娘”作反剔,加“唯有”二字,意味尤为凄凉。秋娘虽尚操旧业,人也已经离去,只是不曾说出。至于所思“个人”之不见,更不说破,只说“吟笺赋笔,犹记《燕台》句”。前面写过妆饰风姿,这里则说慕才情事,由表及里,自浅入深,以见其人秀外慧中,令人难忘。“名园露饮,东城闲步”,本昔日之事,却由自怜今日处境之“知谁伴”三字带出,造句最有情致。“恨如春草多,事与孤鸿去。”杜牧诗正好切合此时境况,故直取原诗后句而藏其前句,借此结束回忆,略无痕迹。此即周济之所谓“化去町畦”也。“探春尽是,伤离意绪”八字是全篇主旨;这“春”当然不是指季节、梅桃之类,而是绮梦、是欢乐,是情感上的春天。

末了四五句是离去归家时所见所感。“官柳”,关合开头之“章台路”,唐传奇中所咏曰:“章台柳,章台柳,往日依依今在否?纵使长条依旧垂,也应攀折他人手。”“归骑晚”,说留连难舍。“池塘”、“院落”,即前之“坊曲人家”、昔日“个人”之所居。此时回看,景随情移,但见池塘飞雨,纤纤如愁;风来絮乱,帘幕翛然。不忍去而又不得不去,故曰“断肠”。周济谓“由无情入,结归无情”。此词起结正是以无情的景物来写不尽的“伤离”情怀的。


风 流 子

周邦彦

新绿小池塘,风帘动、碎影舞斜阳。羡金屋去来① ,旧时巢燕;土花缭绕② ,前度莓墙。绣阁里、凤帏深几许?听得理丝簧③ 。欲说又休,虑乖芳信④ ;未歌先噎,愁转清商⑤ 。  遥知新妆了,开朱户、应自待月西厢⑥ 。最苦梦魂,今宵不到伊行⑦ 。问甚时却与,佳音密耗,寄将秦镜⑧ ,偷换韩香⑨ ?天便教人,霎时厮见何妨⑩ !


【注释】

①金屋:《汉武故事》:刘彻幼时,其姑母长公主指其女问曰:“阿娇好否?”于是乃笑对曰:“好。若得阿娇作妇,当作金屋贮之。”后有“金屋藏娇”之语。阿娇,即陈皇后。 ②土花:青苔。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三十六宫土花碧。” ③丝簧:泛指弦管乐器。簧,乐器中用以发声的片状振动体。 ④虑乖芳信:因为没有她的消息而烦恼。 ⑤愁转清商:一本作“愁近清觞”。 ⑥待月西厢:元稹《莺莺传》:莺莺与张生诗:“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 ⑦伊行:她那里。 ⑧秦镜:汉秦嘉妻徐淑以明镜赠夫,秦嘉赋诗答谢。 ⑨韩香:晋贾充女贾午爱韩寿,窃父所藏之奇香赠韩。贾充闻韩寿身上有香,知贾午所赠,因以午与寿为妻。见《晋书·贾充传》。 ⑩厮见:互相见面。

【语译】

小池塘呈现一片新绿,风吹帘动,细碎的影子在斜阳下乱舞。我羡慕年年在她屋内筑巢的燕子,可以随意地飞进飞出;还有上次见她时那长着蛇莓的墙垣边的青苔,总是环绕在她居处的周围。闺阁里挂着绣凤的帷幕,它究竟有多深呢?我听到房中有试着弹吹弦管的声音。我想说而又作罢,因为得不到她的信息而烦恼;还没有唱出歌来,喉咙就堵住了,凄清的乐声也带着我的忧伤。

我虽在远处,也知道她现在已重新打扮完,开了朱红的房门,像莺莺那样,该是在西厢房等待月儿上来罢。最痛苦的是我的梦魂,今夜却不能去到她那里。试问要到什么时候,能给我带来秘密的好消息呢?像古时的秦嘉得到爱妻寄予的镜子,韩寿偷偷地换上情人所赠的香囊?老天爷啊,您就给人片刻相见的机会又有什么关系呢!

【赏析】

王明清《挥麈余话》云:“美成为溧水令,主簿之姬有色而慧,每出侑酒,美成为《风流子》以寄意。‘新绿’、‘待月’,皆主簿厅轩名。”这类所谓本事轶闻,只可资助谈,却未必可信。词是情歌,写恋人相思相望而不得相见的心情是无疑的。

头三句写心上人居处环境。“新绿”“斜阳”,知时间在春天傍晚。池塘生春草,水面浮绿萍。“风帘动”,知目光专注,总在居处;“碎影舞”,门外有花木,也可想而知。接四句用一“羡”字领起,既写所见,又借景物作反衬,写自己不得与伊人相见相亲之憾恨。巢燕可出入金屋,藓苔可围绕深闺,所以令人羡慕。黄蓼园解云:“因见旧燕度莓墙而巢于金屋,乃思自身已在凤帏之外,而听别人理丝簧,未免悲咽耳。”(《蓼园词选》)他是把“前度莓墙”的“度”误当成动词,解作“鸟影度寒塘”(杜诗)的“度”了。其实,这里的“前度”与上一首中“前度刘郎”用法同,是“上一次”的意思。这四句除领字外,是隔句对(又叫扇对),故沈际飞云:“‘土花’对‘金屋’工。”(《草堂诗余正集》)“前度”对“旧时”也恰好,不是动词。我想,莓墙之下应是他们曾经相会的地方,与小晏词中“不消红蜡,闲云散后,月在庭花旧阑角”(《六幺令》)情景相仿佛,所以隐其事而只说上一次。接写绣阁深深,不得见其人,但闻隐隐有人弄弦管,愈觉相思难忍,则“理丝簧”者当即伊人,未必另有“别人”。芳信乖违,愁情谁诉,虽欲歌唱自娱,反引得悲感难遏。至此,与情人不得见之苦似乎都说到了,但情犹未畅,故下片再剖白内心,多放笔直言。

先说对方想必也同样盼望能相见,只是因为客观条件限制,不能公开化,只能像崔莺莺与张生那样私下里相会。“遥知”,所谓“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也。“新妆”,时已至晚,不卸妆反而重新打扮,当然是为了见心上人。“待月”,就是待郎的隐语。自己想去,偏说对方在等自己去,是无中生有,虚处实写。“到伊行”,本梦寐以求之事,却因有某种障碍而不能到,所以内心“最苦”。也许是因为没有事先约定(古人密约很不易,不像今天可以打电话),不敢冒险罢。所以有下面几句问话,急切地盼望对方能及早捎来“佳音密耗”,以成全其秦嘉、韩寿那样的好事。庾信《燕歌行》:“盘龙明镜饷秦嘉,辟恶生香寄韩寿。”秦镜、韩香二事并用,当本此。末句是无可奈何下情极之词,如呼天可怜见。此类直抒胸臆语,重雅驯词风者或有微词,然总不免偏见,故况周颐《蕙风词话》云:“元人沈伯时作《乐府指迷》,于《清真词》推许甚至,唯以‘天便教人,霎时厮见何妨’、‘梦魂凝想鸳侣’等句为不可学,则非真能知词者也。清真又有句云:‘多少暗愁密意,唯有天知。’‘最苦梦魂,今宵不到伊行。’‘拚今生对花对酒,为伊泪落。’此等语愈朴愈厚,愈厚愈雅,至真之情,由性灵肺腑中流出,不妨说尽而愈无尽。”


兰 陵 王

周邦彦



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登临望故国① ,谁识、京华倦客!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  闲寻旧踪迹。又酒趁哀弦,灯照离席。梨花榆火催寒食② 。愁一箭风快,半篙波暖,回头迢递便数驿。望人在天北。  凄恻,恨堆积。渐别浦萦回,津堠岑寂③ ,斜阳冉冉春无极。念月榭携手,露桥闻笛,沉思前事,似梦里,泪暗滴。


【注释】

①故国:故乡。 ②榆火催寒食:谓准备榆火,寒食将到。清明前一二日为寒食,习俗禁火三天。唐宋时,朝廷于清明日取榆柳之火赐近臣,以顺阳气。 ③津堠:渡口的土堡,可瞭望。

【语译】

两行柳影笔直伸向远处,烟雾里条条绿丝带炫耀着自己的葱翠。在这道隋堤上,我曾经有多少次见它轻拂水面,扬起飞絮,为人送行。登高临远,我眺望那故乡所在,有谁知道我只是一个厌倦了京城生活的旅客!这经过长亭的道路,年复一年,人们折下那些赠别的柔条,连在一起恐怕都不止千尺了罢!

我多余地去寻找旧时共游的踪迹。不觉又是酒伴着哀怨的琴筝,灯照着饯别的宴席。这是正当梨花开放,准备取榆柳之火,快到寒食节的时候。行客愁看风送船行,其快如箭,在春水暖波中点篙而前,待回头时,早走了不少路,过了好几处驿站了。再望送行之人已远在天北了。

我黯然凄怆,离恨在心头积聚起来。渐渐地只留下眼前的河水曲折回绕,渡口的土堡静寂无声,太阳慢慢地向西,春色无边无际。记得从前我们在月下的楼台上,曾手拉手共赏夜景;也曾在露水沾湿的桥头,倾听远处传来的笛声。往事回想起来,好像做了一场梦,不觉暗暗地流下了眼泪。

【赏析】

杨柳依依,恰似柔情;折柳赠别,又是古来的习俗,所以写送别的诗文,多不离杨柳。此词以“柳”命题,实则主题只抒别情,不过借柳引入而已;特别是后两叠,几乎撇开了杨柳而只说送别。这种咏物而不说物,专说与物相关之事的写法,被人称之为“兴体作法”。它与通常咏物之作多缀集相关典故、前人用语,处处句句不离本题的写法是很不一样的。

一叠写柳,也写别离。顶头说柳,点题直起,一“直”字已画出两行堤柳,而“烟里丝丝弄碧”则暗含惜别之意。“隋堤上”即“长亭路”,“曾见几番”与“年去岁来”前后呼应;见柳丝送行的是自己,折其柔条的是众人,由己及人,推而广之。其中“登临”二句突接,笔法奇崛,是一篇之主。见离别之多,识离恨之深,是“倦客”之感的根由;因为对京华这名利场产生了厌倦,所以生“故国”之思。“送行色”三字,开启下两叠。“应折柔条过千尺”,语奇而意新。

“闲寻旧踪迹”一句承前。“闲寻”由“登临”而来;“旧”字由“曾见”、“年去岁来”而来;交游相继别去,往事都成旧梦。至此束住上片。接一“又”字,回到本意,开出此叠写眼前别离情景,且说明“酒趁哀弦,灯照离席”之饯别往昔屡经,非今始有。“梨花榆火催寒食”点节令,无意中又到“拂水飘绵”时候。这以后转换角度,从对方落笔,想像离去者此刻的感受和心情,所谓“客中送客,一‘愁’字代行者设想”(周济《宋四家词选》),且纵笔放言,尽情抒发,直说到行客望送别之人已渺不可见。笔法变幻,措辞灵巧,意境生动,如周济所说“词笔亦‘一箭风快’”。这一叠是正面写送别。

三叠说别后情怀。“凄恻”,是一时客去浦空的心态;“恨堆积”,是惆怅的延续和扩展,逗下文之“念”与“沉思”。“渐别浦”三句与前叠舟如箭疾数句对看,前者虚拟,此是实写,反差之大,更衬出别后凄凉意味。“斜阳冉冉春无极”一句,情景交融,无迹可求,真神来之笔!梁启超云:“‘斜阳’七字,绮丽中带悲壮,全首精神振起。”(梁令娴《艺蘅馆词选》引)并非过言。然后以“念”字转出“月榭携手,露桥闻笛”等“前事”,是“旧踪迹”的具体落实。“沉思”比“念”更递进一层,一经回味,前事都如梦里,此所以淹留京华而生厌倦也。写黯然消魂的重拙之笔“泪暗滴”,留待最后作收,自能压住全篇。

《兰陵王》词调是从周邦彦开始的。周词是创制还是根据失传的旧谱填词,已不可考。此调结句六字都用仄声,“梦里”用上去,“泪暗”用去去,不可变易。韵押入声,到了南宋,如张元幹等人也有押上去声的;又第一叠中“谁识”是句中韵,南宋人也有不押的,但这些地方毕竟都应该以清真词为标准。张端义《贵耳集》谓宋徽宗幸李师师家,值周邦彦在,闻其谑语,作《少年游》词以记之,因得罪,被押出国门。临行,作《兰陵王》词,闻于徽宗,又复召为大晟乐正。此类附会之说甚可笑,不可引以为据。

首节 上一节 37/97下一节 尾节 返回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青春前期

下一篇:菩提道次第广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