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穿越大明之朕有帝国时代系统

穿越大明之朕有帝国时代系统 第99节

妻子周氏早在门首张望多时,见熟悉的骡车驶来,后面还跟着一辆满载货物的车子,惊得捂住了嘴。

“夫君,这……这是……”看着车夫和小厮合力卸下堆积如山的米粮、布料、点心、甚至还有一只褪了毛的肥鸡,周氏声音都有些发抖。

贺晨笑着制止她的疑问,温柔地拉她进了正屋。关上房门,他望着妻子这些年因操劳而显得憔悴、身上粗布衣衫也洗得发白的面容,一股酸涩涌上心头。

他轻轻握住妻子略粗糙的手:“娘子,这些年,苦了你了。”

周氏眼圈泛红,勉力笑道:“夫君何出此言?家中清寒些,但只要你在,妾身与孩子们心便是暖的。”

“不,不一样了。”贺晨郑重地摇摇头,眼中闪烁着光彩,“陛下仁德,恩准实发足俸,三倍于常例!”

他小心翼翼地从怀中掏出一个精致的锦囊,倒出几枚明晃晃的天启银元,轻轻放在周氏掌心,

“你看,这便是圣上所铸的新钱,天启银元!足银足重,做工精美更胜古玩!更难得的,此钱在市面极受欢迎,人人争藏,一枚能兑二两多银子!

往后啊,莫说米粮布匹,便是添些脂粉头面,也使得了。再不用你如此拮据度日!”

看着手中那精美绝伦、温润沉手的银币,感受着那份从未有过的厚实安稳,周氏的泪水再也忍不住,扑簌簌滚落下来。

她低头哽咽道:“皇恩浩荡……真是皇恩浩荡!夫君定要勤勉办差,报答陛下……”

贺晨动情地将妻子拥入怀中,用下颌轻轻蹭着她的鬓发,感受着这份饱含希冀的踏实暖意:

“会的,一定会的。这次的年货我都置办齐了,待会儿让人裁了那松江细棉,先给你和孩子们每人做两身簇新的冬装。咱们……好好过个年。”

油灯昏黄的光晕下,夫妇二人相依的身影被拉长在墙壁上,虽无声,却胜过千言万语。

这份沉甸甸的银元带来的,不仅是物质上的缓解,更是精神上的支柱,让这对清寒小官夫妻看到了清操可守、家业可兴的希望。

第164章 布局世界

此刻,紫禁城深处,乾清宫东暖阁内,烛火通明,映照着满案的奏章文牍。与外间朝臣们的忙碌奔波不同,刚刚颁布了诸多“仁政”与新政的少年天子朱由校,却显得格外悠闲。

书案之后,他身姿笔直地坐着,手指轻轻点在一份刚刚送抵的加急密报上,神态沉静,甚至算得上从容。案头堆积如山的章奏文书,被分门别类,整齐地码放在几个硕大的檀木文函中。

自从京城晋商的家产陆续入库以来,他便借系统之力,悄然从系统翰林院训练了数名才具学识皆为当世顶尖的中枢阁部大员,组成了专属自己的精英辅政团队。

他们或许名不见经传,或许尚未得授实职,却拥有了经世济民、刑名律法、钱粮赋税等最顶尖、最务实的政务处理能力,直接对朱由校负责,专司辅佐处理庞杂政务。

这些“系统出身的官员”们拥有令人惊骇的效率,精通各类文书格式与律例条文,能将海量的奏章依钱粮、刑名、工程、吏事等,以及紧急、重要程度迅速分级批注。

凡属常规流程、不涉重大人事国本的日常琐务,他们以其超越时代的眼光和效率,直接就能给出最优的处理建议或拟定好执行方案;偶有疑难需斟酌的,亦会附上数条明晰可行的备选提议;

唯有真正关乎国策走向、宗藩大计、或触及核心权力层面的“红头文件”,才会被郑重其事地挑选出来,单独放置于御案左手边那只带铜锁的朱漆匣内,由天子亲自裁断。

此刻,御案上几乎已空。朱由校的目光,正从容地扫过面前摊开的这份由秘书记录、梳理的“政务摘要”。

寥寥数页,笔迹工整,用词精准,提纲挈领地汇总了过去几天内朝廷各部院的重要动向、地方督抚的奏报要点、以及‘秘书团’对所有已处理事务的扼要概述和后续跟进建议。所有流程,都只待他用朱笔在最后一行做出最终的钩批确认。

阁内温暖如春,静谧无声。年轻的皇帝放下朱笔,端起手边温度恰好的参茶,轻轻抿了一口。

窗外,是京师岁暮的严寒与隐约的市井喧嚣;窗内,帝国的心脏在高效而无声地搏动着。朝堂上的纷繁忙碌,仿佛成了衬托这份掌控力的背景音。

术业有专攻,朱由校深谙此理。他将繁琐的日常政务托付给这支精干的秘书团队,得以从案牍劳形中解脱出来。

而自己则是专注于研究系统的布局和安排,以及刚刚从山西晋商处查抄、正源源不断运抵京师的巨额财富。这笔泼天的财富,如同一块巨大的、尚未雕琢的璞玉,正等待着他这位帝国掌舵人去规划、去布局。

他心中默念:“系统”

【叮】

【帝国时代:亚洲王朝系统】

宿主:朱由校

年龄:15

身份:大明帝国皇帝

时代:堡垒时代

黄金:200万

白银:5150万

人口上限:10700/60万

城镇中心:中国(1/4)--可生产农民--制造费用5两:基础单位。

建造建筑:皇家军事学院(10/10);大型兵工厂(6/6);大型村镇(10/10);大型船坞(5/10);领事馆(1/1);铸炮厂(2/5);铸币厂(5/5);

特殊建筑:翰林院(1/1);寺庙(1/1);商场(2/5);纺织厂(0/20);钢铁厂(0/3);

拥有村民:23000人

装备:山文甲一万八千领,鱼鳞甲六万五千领,镶铁棉甲十二万四千领、雁翎刀二十万把,精铁长枪三十五万根,弓三万张,箭三千一百二十万支;

燧发枪一万八千杆;刺刀三万柄;虎蹲炮×2500门;佛朗机炮×1200门;前膛野战炮×800门;红夷大炮×300门;万人敌10万枚;

军队:龙骧军:步兵:17500人,骑兵:8500人,支援:9000人(3千胸甲骑兵、3千掷弹兵、60门长炮),大明帝国陆军天策军25000人;锦衣卫4762人,蒙古骑兵4531人;

物资:粮560万石、羊54000余头、鸡鸭30万余只、渔获20吨/日

看着这华丽的面板数据,朱由校心中也是豪气万丈,随着这一次从山西晋商、牵连的官员、查抄的现银陆续押送到库,他的腰包又一次前所未有的鼓了起来;

加之系统升级后,每月通过渔获、木材、粮食贸易及内务府盈利带来的稳定百万两收入,他已然拥有了布局未来的雄厚资本。

国内改革如同烹小鲜,急不得。朱由校深知,每一次急功近利都可能引发动荡,最终受苦的还是底层黎民。

他计划在未来三年内,稳步推进国内初级改革,同时将目光投向更广阔的天地;而系统赋予的额外三座城镇中心,便是他撬动世界的支点。

要知道新的城镇中心也是可以建造一定数量的村镇和兵营进行训练的,这就是天然的后勤基地,更是未来帝国力量投射的核心节点。只要将三个城镇中心发展起来,他就可以以一己之力征伐诸国,重建大明天朝的宗藩体系。

看着5150万余额的白银,他心中也是开始衡量,首先将空余的三座城镇中心训练出来,但是具体的部署位置确实让他犯了难;

目光落在巨大的大明疆域图上最西边的哈密卫,“嘉靖六年‘封疆之狱’,桂萼、张璁之流鼠目寸光,致使哈密卫沦丧,我大明西陲门户洞开,河西走廊暴露于吐鲁番铁蹄之下,煌煌丝绸之路就此断绝!”朱由校眼中闪过一丝锐利,

“此地乃帝国西出之咽喉!夺回中亚故土,震慑青藏诸部,非以此为根基不可!在此设立城镇中心,将为王师西征提供源源不断的粮秣补给,重铸汉唐西域都护之荣光;毕竟这些地方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的固有领土。”

至于东南地区就定在厦门,“厦门,天赐良港!水深港阔,可泊巨舰,扼守台海之咽喉,控驭南洋之门户!以此为基,向东可抚台湾、琉球,向南可通吕宋、马六甲,乃连接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海上锁钥’!”

掌控‘闽南—台湾—吕宋’贸易圈,以丝绸、瓷器换取滚滚白银。未来,大明舰队将以此为母港,扬帆远航,重掌马六甲,经略爪哇,构建‘据点—航线—贸易’三位一体之大明海洋帝国!再现三宝太监下西洋之盛景,令日月所照,皆为明帆!”

西南地区则选择位于云南的腾冲卫,此地位于高黎贡山以西,东接保山(滇西军政中心),西临缅甸克钦邦,向南经陇川、瑞丽通往缅甸八莫,向北连接西藏察隅,是“中国—缅甸—印度”三角地带的陆路枢纽。

从腾冲由此西进,可直抵缅甸腹心,掌控伊洛瓦底江航运命脉;南下,可慑服中南半岛诸邦;北上,可固我藏南疆土;在此设点,既可弹压西南土司,又能为未来经略西南亚大陆奠定基石。”

至此,一幅清晰的帝国战略蓝图在朱由校心中成型:以京师为核心,坐镇中枢;以嘉峪关为西进堡垒,经略中亚,收复故土,拱卫河西;以厦门为海上利剑,开拓南洋,贯通海贸,建立海上霸权;以腾冲卫为西南锁钥,震慑土司,连通缅印,进取南亚大陆。

“一主三辅,经略四方!”朱由校的目光扫过地图上这四处关键节点,胸中激荡着前所未有的雄心壮志。

这泼天的财富,这强大的系统,这精干的班底,都将化作他手中最锋利的刻刀,在这幅名为“天下”的巨幅画卷上,刻下属于大明、属于他朱由校的——不朽篇章!

第165章 纺织厂的妙用

而且目前,十个皇家军事学院正在以每个月一个【大明帝国陆军营级部队】的训练速度满负荷训练军队;

他那耗费700余万两白银、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火力恐怖的四个整编军团(十万人),预计在来年三月便可成型。在朱由校看来,这样的十万人,已足以在当世任何一片大陆上摧城拔寨,奠定霸权!

然而,相比起的军事力量,朱由校此刻更感兴趣,或者说更着眼于未来的,是系统面板上新解锁的钢铁厂与纺织厂!

这两座看似不起眼的工业设施,在他眼中,却是具有深远战略意义的“经济利刃”与“工业脊梁”,是他用来撬动东南沿海富庶之地、重塑蒙古草原格局的关键支点!

大明作为 16世纪末至 17世纪初的当世冶铁大国,据后世学者估算,万历年间全国生铁年产量已达 40万吨,这一数字不仅远超欧洲诸国总和,更相当于 18世纪英国工业革命初期的铁产量规模,堪称当时全球冶金业的“巨无霸”。

然而,这一“冶铁帝国”的光环下,隐藏着生产模式的深层缺陷:其产业形态极度分散且技术停滞于传统框架:全国数万座冶铁炉中,90%以上是佛山石湾、遵化铁厂周边的“土法小高炉”,单炉日均产铁仅数百斤,且依赖人工鼓风(多为皮囊或水力风箱),炉温难以稳定控制。

这种粗放模式直接导致“铁质参差、杂质盈炉”:山西阳城产铁含硫量常超 3%,铸造的铁锅易脆裂;广东佛山虽以“广铁”闻名,却因木炭燃料供应不稳定,年产量波动可达 30%以上,丰年能产铁 3万吨,歉年则不足 1.5万吨。

更关键的是,优质钢材的极度匮乏成为军工与器械发展的“致命瓶颈”。

明朝虽掌握比较先进的“灌钢法”,但受限于小作坊生产,难以批量炼制含碳量均匀的高碳钢;

特别是万历年间仿制的欧洲“红衣大炮”,因炮管钢材韧性不足,多次在试射中炸膛,迫使工匠不得不加厚炮壁,导致重量增加,严重影响机动性;

而在甲胄制作中,因优质熟铁稀缺,北方边军的“柳叶甲”常以低碳铁拼凑,防护力较宋代“冷锻甲”下降近半。

这种“大而不强”的悖论,恰是大明手工业文明的缩影:庞大的产量依托于人口红利与传统技艺的积累,却因缺乏技术革新动力与规模化组织能力,始终未能突破“量增而质滞”的困境,最终在 18世纪后被欧洲的冶金革命逐步超越。

但是现在不一样了,系统钢铁厂的出现,将带来颠覆性的变革,它具有先进成熟的冶铁技术,使用焦炭替代木炭,炉温突破 1500℃,导致系统的生铁量激增;

而且使用后世18世纪才使用的“搅炼法”和“反射炉”等技术,实现大规模、标准化、高质量的钢铁生产。重点是这种技术还可以通过本土工匠的研究实现普及,提高大明现有的冶炼水平和技术。

到时候,充足且优质的钢铁,是打造燧发枪管、重型火炮、战舰龙骨、精良板甲的核心保障!它将使“火力恐怖”的陆军和未来远洋舰队拥有可持续的、强大的装备基础。

而且钢铁是近代工业的骨骼,有了它,才能制造更好的机床、蒸汽机,推动矿业、造船、机械制造等产业的飞跃。

朱由校心中更有一幅宏伟蓝图——铺设铁轨,通行火车!虽然蒸汽机车尚需时日,但利用钢铁厂产出的优质钢轨,先行建造马拉轨道车系统,连接关键城市与矿区、港口,便能数倍提升运输效率与运载量!

这将彻底改变帝国疆域内物资与兵员调动的速度,使“万里山河,朝发夕至”成为可能,极大增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与资源调配能力。

还有系统的纺织厂那夸张地生产效率,当前大明民间,棉布(尤其松江布)与麻布是百姓最主要的衣料来源,丝绸则属奢侈品。生产方式以家庭作坊和手工工厂为主,效率低下,成本高昂。

江南苏杭一带的豪商巨贾,凭借对原料、渠道和技术的垄断,操控着庞大的布匹市场,攫取巨额利润,形成盘根错节的利益集团。

当下大明的羊毛纺织技术,仍停留在极其原始粗放的阶段,主要局限于北方边镇小规模制作毡毯、粗呢等低端产品,远未形成规模化、产业化的生产体系。

而系统纺织厂配备了先进的水力驱动多锭纺纱机、飞梭织布机,能实现规模化、高效率、低成本的生产。其技术优势可以高效处理棉、麻、丝、羊毛等多种原料。

其产品线从结实耐用的粗布到光滑细腻的精纺呢绒、绸缎一应俱全,可以满足不同阶层需求。而且规模化生产与先进技术带来的成本优势,是传统手工业无法比拟的。

凭借纺织厂恐怖的产能和成本优势,朱由校可向市场大规模倾销质优价廉的棉布、丝绸!

这将如同洪水般冲垮东南传统纺织业,沉重打击依赖垄断获利的豪商巨贾及其背后的政治势力,将布匹这一重要民生产业和经济命脉逐步收归国家掌控,削弱地方豪强,充盈国库。

首节 上一节 99/119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红楼:开局从军,杀倭寇筑京观!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