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穿越大明之朕有帝国时代系统

穿越大明之朕有帝国时代系统 第92节

“你通晓典故,掌管内档,今日便当着诸位爱卿的面,将这优免之制的来龙去脉说个明白”

他环视群臣,语气中带着几分意味深长:“免得有人说朕不教而诛,坏了君臣相得的体面。”

刘若愚躬身应是,向前一步,声音清晰平稳,内容却令人不寒而栗:

“回陛下,列位大人。优免此事,确为太祖高皇帝开国时,为抚恤开国功勋与苦读士子所定之制,但也只是免役不免赋。

且洪武年间,天下初定,有品级可享优免之权的官员,不过数千;全国拥有功名生员、可免自身徭役的生员”

他顿了顿,环视一圈,“不过三万之数。”

暖阁内一片寂静。三万生员,对比大明疆域之广,确实不多。

“然,及至嘉靖朝,天下生员已突破五十万!这尚不包括凭借‘恩荫’、‘捐纳’等捷径获得优免资格者!

算上这些人,拥有优免资格之众,较之国初,已膨胀近二十倍!”

倒吸冷气的声音零星响起。二十倍!这是何等恐怖的增长速度!

“但事情远不止如此”刘若愚的声音带上了一丝讽刺

“即便如此,这些士绅非但不思报效皇恩,反而结党营私,通过宗族关联、师生情谊、同乡之谊,结成盘根错节之网!

地方士绅常与朝中京官勾结,动辄以‘维护儒家纲常、体恤士民艰难’为由,抵制、阻挠地方官府核查其名下实际田产数量!”

他仿佛想起什么,补充道:“更有甚者,士林中人还著书立说,编纂《士绅家礼》等文典;

将‘收受投献’、‘隐匿田亩’以规避朝廷税赋,美化为‘维持士绅体面所需之常例’,使得此等侵占国税之举,竟成了‘法不责众’的‘共识’!”

此言一出,方从哲几人脸色煞白。他们也没想到,陛下竟然连这些私下为优免特权辩护的“体面话”,都抖落到朝堂之上!

刘若愚看了一眼御座上的皇帝,见朱由校微微颔首,便继续道:

“至于神宗皇帝期间,”他语气复杂,带着一丝无奈,

“神宗皇帝对优免之弊,亦非毫无察觉。万历二十四年、三十八年,都曾降旨颁布‘新例’,试图约束官员生员滥占优免田亩之数。然……”

刘若愚的声音低沉下去:“然,神宗皇帝自身也……难以抗拒亲近者之请托、宗室藩王奏请田产赏赐、内廷太监索要庄田香火地,每每优渥远超常例。上行下效,优免之事反而愈演愈烈。”

他抬头看了一眼面色铁青的文官们,点到即止:

“再者,当时朝局东林与各党相争激烈,无论何派何党,皆以‘维护士绅优免特权’为拉拢人心、巩固根基之核心手段!

朝廷上下,无人肯真心触此雷池,以致积弊日深,贻害无穷!”

户部尚书毕自严听到此处,神色悲愤地出列,声音沉重如铁:

“陛下!刘公公所言,句句切中要害!优免特权之泛滥,确已至触目惊心之境!

据吏部密档所载,至前年(1618年),全国实质上不纳赋税或仅纳极少赋税的田亩,已占全国耕地的百分之四十五至五十!

而弘治朝前尚仅百分之十至十五!更为可痛者,这些逃避国税的良田沃土,其应缴赋税‘十不存一’!”

他猛地抬头,眼中几乎喷出火来:

“这意味着当时全国九成以上的田赋重担,全数压在了三成无特权护身的普通农户身上;他们守着仅存的薄田,却要承担远超其承受能力的苛捐杂税!此等极端不公,令黎民绝望,流民四起!”

毕自严的话,如同重锤,狠狠砸在众人心上!那高达五成的免税田数字,那九成的税赋落在三成小民头上的残酷现实,将优免政策带来的危害赤裸裸地暴露无遗!

朱由校缓缓站起,俯视着寂静无声的群臣。毕自严与刘若愚的陈述,已将这所谓“祖宗成法”的毒素剖析得淋漓尽致。

他声音不高,却带着年轻帝王的威严与斩断积弊的决绝:

“诸位爱卿,都听明白了?优免之制,始于太祖体恤,然自弘治十五年《问刑条例》滥觞,经百年演变,已成盘踞国本之上的毒瘤!”

他目光如寒星,一字一句:

“此例不废,国无宁日!此瘤不除,民无活路!朕给卿等加三倍俸禄,以实银发放,就是要卿等体体面面地为官!

一、即刻起,废除官员优免之权;自天启元年始,天下田亩,无论官绅庶民、勋贵皇亲,一体纳粮当差!一体按章输税!

二、即日起,停止加征辽饷!前为辽东战事所迫,加征辽饷,实乃剜肉补疮,徒增民困。所欠边饷,由户部自抄没逆案及新辟财源中统筹拨补!”

他目光转向都察院左都御史顾昭,声音沉稳有力:

“三、顾昭!”

“臣在!”顾昭肃然出列。

“着你统领都察院,即刻抽调精干御史,分派南北两京、十三省!专司监察新政推行,尤以宗室庄田、士绅田产是否依旨纳粮输税为要!”

“凡有勋贵、宗室、官绅,胆敢隐匿田产、抗拒纳粮、或行‘投献’、‘诡寄’、‘飞洒’等旧日恶习者——一经查实,无论何人,即以‘违抗圣旨,图谋不轨’论罪!

地方官府若有包庇,同罪论处!尔可就地调动锦衣卫锁拿人犯,若遇大规模顽抗,可请旨调派附近驻军弹压征讨!”

“此乃关乎国本之要务!朕知积弊深重,不可操之过急,故予尔等五年之期!自天启元年始,至天启五年底,务必使新政深入州县,令天下田亩尽数归册纳粮!届时,朕要看到一份清明的田亩黄册与税籍!”

优免之政,就此终结!其衍生之‘投献’、‘诡寄’、‘飞洒’等一切侵蚀国本、盘剥小民之恶行,一并禁绝!敢有违抗者,即为窃国之贼!朕必以雷霆手段,铁血剿除!绝不留情!”

他目光如寒星,一字一句,宣告着旧时代的终结:

“五年为期,只许成功,不许失败!朕将以举国之力,支持尔等肃清积弊!望尔不负朕望,为大明重塑税基,为万民开太平!”

“退朝!”

随着朱由校拂袖转身,那散落在地上的《优免新例》册页,仿佛预示着维系帝国特权阶层利益数百年的铁幕,正在这位年轻帝王的铁腕之下,被彻底撕裂!

第152章 犯我大明天威者,虽远必诛!

待诸位重臣怀着各异的心思退出暖阁,殿内只剩下朱由校与几名心腹内侍。

炭火依旧噼啪作响,却驱不散那股凝重的余韵。

朱由校并未立刻起身,他沉默片刻,目光转向侍立在一旁、如同阴影般安静的魏忠贤。

“魏大伴”朱由校的声音低沉,

“方才朕览锦衣卫密报,吴苍在奏报杀虎口参将通虏逆案时,提及一事……”

他顿了顿,目光锐利地看向魏忠贤:“奏报中说,捉拿那通敌叛国的参将时,竟有蒙古骑兵参与阻挠?”

魏忠贤闻言,立刻趋前一步,躬身垂首:

“回皇爷,奴婢正要禀报此事。吴同知密报确凿无误,据锦衣卫安插在边镇及口外的探子回报,此次参与阻挠擒拿逆将的蒙古骑兵,并非散兵游勇,而是来自土默特部的多罗土蛮部。”

他语速平稳,却清晰地勾勒出草原的势力轮廓:

“多罗土蛮部乃土默特部强支,骁勇善战,素来与关内晋商、边镇将吏暗通款曲,走私货物,牟取暴利。此番出手,显系为庇护其走私网络,阻挠朝廷清剿逆党!”

魏忠贤微微抬头:“更可虑者,据锦衣卫外情司探得,此番行动背后,似有察哈尔部小股游骑的影子。虽未直接出手,但其默许甚至暗中纵容之意,昭然若揭!”

他总结道,声音带着一丝忧虑:

“皇爷,草原形势,今非昔比。自林丹汗继位以来,野心勃勃,意欲重振黄金家族声威,一统漠南诸部,其兵锋西指,已迫得土默特部东迁避祸,惶惶不安!且虽与建虏努尔哈赤不睦,然对我大明亦非真心臣服。

此番察哈尔部小股势力暗中窥伺,或为试探朝廷反应,或欲借机挑动边衅,从中渔利。

而多罗土蛮等部,身处夹缝,为求自保,或已暗中向林丹汗输诚,或欲借其势以自重。此次杀虎口之事,便是明证!若不早图,恐成北疆大患!”

朱由校听完,眼神愈发深邃,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御案。

“哼!”他冷哼一声,声音带着凛冽的杀意,“晋商通虏,边将资敌,如今连蒙古诸部也敢插手我大明内务,阻挠朝廷擒拿逆贼!真当朕的刀锋不利吗?”

他收回目光,看向魏忠贤,语气不容置疑:

“传朕口谕给吴苍:杀虎口涉案人等,但凡参与此次行动的部落,一个都不要放过,给朕调查清楚其部落营地所在。此部落既敢公然助逆,便是自绝于大明!”

“时值隆冬,草原苦寒,牲畜羸弱,部落聚居越冬,虽不利于行军,却正是犁庭扫穴的绝佳时机!命禁卫军总兵王国军,若其营地靠近边墙,易于奔袭,且防备松懈……”

(王国军这个名字,大家反应太出戏,就改为王毅)

朱由校眼中寒芒爆射:

“则即刻出塞,以雷霆万钧之势,踏破其营!焚其帐篷,驱其牛羊!斩其敢于持刀者,悬首辕门!既敢伸爪,朕便断其爪牙!灭其部众!以儆效尤!”

朕要让草原上的这些个部落知道,犯我大明天威者,虽远必诛!”

“再传谕九边,严加戒备,整饬边备!凡有蒙古部落胆敢借机叩边生事,或庇护逆党残余者,可相机剿抚!务必将此风压下去!”

“奴婢遵旨!”魏忠贤肃然领命。

-----------------

文华殿内,方从哲、李邦华、毕自严等人刚带着一身凝重气息踏入值房,孙承宗、王在晋等几位重臣便闻讯匆匆赶来。

“元辅大人,”孙承宗看着方从哲紧锁的眉头和众人疲惫的神色,关切地问道,“陛下今日召见,所议何事?怎地诸位面色如此凝重?”

方从哲长叹一声,还未开口,一旁的毕自严已忍不住,带着一丝复杂的情绪将今日暖阁中的奏对一一道出:

“陛下今日乾纲独断,连下数道旨意:宗室改制,废除世爵,编入民籍;废除万历三十八年《优免新例》,天下田亩一体纳粮;统一国朝货币,文武百官俸禄,以洪武旧制为基,翻增三倍,实发银元!”

“什么?”王在晋闻言,如同被一道惊雷劈中,整个人猛地从座位上弹起!

他捻着胡须的手僵在半空,眼睛瞪得溜圆,脸上血色瞬间褪去,嘴唇哆嗦了几下,才从喉咙里挤出难以置信的声音:

“宗室改制?废除优免?俸禄……俸禄还翻三倍?陛下……陛下这是……这是要……”

他“这是”了半天,竟一时找不到合适的词来形容这石破天惊的举措。

殿内一时陷入死寂,只余几位部堂面面相觑,消化着这石破天惊的消息。

良久,孙承宗才缓缓开口,打破了沉默,他捻着胡须,眉头紧锁,语气深沉:

“陛下所思所虑,实乃雄主之志!大明立国二百余载,沉疴积弊,已入膏肓。宗室禄米,已成国库难以承受之重负;优免之政,更是蛀空税基、盘剥小民、滋生特权之渊薮!陛下欲除此弊,乃拨乱反正、重振乾坤之举。”

他话锋一转,带着一丝痛惜与无奈:“昔日我等身陷党争泥淖,虽有革除旧弊之心,却无……无陛下这般乾纲独断之魄力,更无调和鼎鼐、破除万难之手段。以致积弊日深,终至今日!”

首节 上一节 92/119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红楼:开局从军,杀倭寇筑京观!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