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穿越大明之朕有帝国时代系统

穿越大明之朕有帝国时代系统 第83节

与此同时,飞骑来报:宣府方面行动顺利,在锦衣卫指挥佥事朱耀杰率领的一千锦衣卫缇骑和一千铁骑的威慑下;借着圣旨,宣府涉嫌走私通敌的数名将领已被顺利锁拿,所有涉案府邸、仓库、走私通道及囤积物资,皆被严密控制、查封!宣府大局已定!

随着大同的血战与宣府犯官的落网,皇帝朱由校针对晋商及其边镇保护伞的雷霆清算,在九边重镇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剩下的就是统计胜利的果实了。

第134章 三千多万两现银!

自十月末那场席卷三晋的雷霆风暴掀起,至十一月初五,整整五日时间。

太原、大同、宣府、蒲州、汾州、平阳……山西境内各府、州、县,以及边镇要害之地,皆是一片肃杀与忙碌交织的景象。

钦差王命璿坐镇太原巡抚衙门,统筹全局。方正化、许显纯、冯梓良、吴苍等一众干将,如同皇帝撒出的鹰犬,分赴各地,指挥着锦衣卫、东厂番役、龙骧军以及新到任的“系统文官”队伍,进行着规模空前、细致入微的查抄、清点、封存与登记造册工作。

这五日,是清点帝国蛀虫百年积弊的五日,是让见多识广的厂卫精锐都为之瞠目的五日,更是让冰冷的数字都散发出血腥与铜臭气息的五日!

十一月五日,太原府,钦差行辕。

一份份由各地汇总而来的初步清册,如同雪片般呈送至王命璿案头。

这位素以清介刚直闻名的左都御史,此刻看着手中那触目惊心的数字汇总,饶是早有心理准备,也不禁倒吸一口凉气,手指微微颤抖!

他深吸一口气,强压下心头的惊涛骇浪,提笔在奏报皇帝的密折上,写下了足以震动朝野、颠覆认知的骇人数据:

“臣王命璿谨奏:自十月奉旨查办山西通敌走私巨案以来,经五日昼夜清点查封,涉案晋商巨族、贪墨官吏、蠹害军伍之赃私,已初步厘清。其数额之巨,触目惊心,罄竹难书!谨将概要呈报陛下御览:

查抄张、范、王、靳、梁、田、翟、黄、卫等重要晋商共十七家,抄没现银(含金锭折算)总计:二千五百八十五万七千六百余两!其中,仅张、王两家地窖所藏需数人合抱之“没奈何”银球及散碎银锭,即逾千万两之巨!

查抄涉案晋商各处隐蔽粮仓、商号囤积之所,其储粮规模令人骇然。共计抄没待售、屯居准备转运蒙古及辽东之米、麦、豆、粟等各类粮食:两百八十万七千五百余石!堆砌如山,仓廪爆满,陈米与新谷混杂霉烂之气刺鼻,其价值(以时价计)约合三百六十一万五千余两白银!

其余各家库藏,亦皆金山银海,骇人听闻!统计位于山西、北直隶、陕西、河南乃至江南等地之票号、粮店、布庄、当铺、货栈等各类商铺,总计:二千七百三十五处,其地段之繁华,规模之宏大,遍及通衢要津。

查没晋商通过“低价强买”、“通债逼田”、“诡寄飞洒”等毒计,疯狂兼并之良田沃土,总计一千八十六万四千三百余亩,遍布晋中、晋南膏腴之地。

查封河东盐池及关联盐场十三处,没收非法持有及用于走私之盐引价值折银共三百七十余万两!

总计拿问:八百七十三员:自巡抚吴仁度、巡按御史李若星以下,至布政使、按察使、知府、知州、知县,并及户、工、税、漕等衙门胥吏,上至二品封疆,下至九品末流,蛇鼠一窝,触目惊心!

自各犯官府邸、密室、钱庄票号查抄之受贿、索贿、侵吞库银等赃款,总计:四百八十二万九千余两!此尚不包括其挥霍及转移隐匿之资。犯官及其家族倚仗权势,巧取豪夺之民田,总计:六十七万八千余亩,民脂民膏,尽入私囊!

涉案军官:自参将陈洪范(杀虎口)以下,至游击、守备、以及各卫所千户、百户,总计锁拿:两百八十九员!边镇要隘,几成贼巢!

历年克扣、拖欠、虚报冒领之军饷,并吃空饷所得,查实赃银总计:一百五十八万四千余两,此乃戍边将士之血汗!军官及豪强勾结,侵占之军屯田、卫所公田,总计:九十四万三千余亩,戍卒无立锥之地,军户流离失所!

经查证,凡确系被晋商、犯官以非法手段强占之民田,共计约:四十二万五千余亩,已由新任地方官主持,陆续发还原主或其亲属。

剩余查没之田,总计:三百一十二万零六百余亩,一律收归国有,设为“官田”。着由新任布政使司统筹,招揽无地、少地之佃农耕种,租赋从轻,以安民生。

所有查抄之现银、金银器皿、珠宝古玩、绸缎布匹、粮秣盐铁等物资,总价值高达六千万两,皆已登记造册,严密封存,听候陛下圣裁!

晋商之富,竟可敌国!粮秣之囤,塞破仓廪!蠹吏之贪,犹胜硕鼠!军伍之弊,动摇根基!此等滔天罪孽,非雷霆手段,不足以荡涤!非煌煌天威,不足以震慑!

所有赃证、账册、图舆,臣等已严密封存,择日押解进京。人犯亦分批严加看管,候旨发落。山西天翻地覆,然民心渐安,新政初行。伏乞陛下圣鉴!

臣王命璿顿首谨奏

泰昌元年十一月初五日”

王命璿写完最后一个字,放下笔,长长吁了一口气。他望着窗外太原城铅灰色的天空,心中百感交集。

这五日,他亲眼见证了盘踞山西百年的毒瘤被连根拔起的过程,也见证了那足以颠覆常人想象的泼天富贵与触目惊心的腐败。

三千多万两现银!近一千两百多万亩良田!数以千计的商铺货栈!还有那数百名从封疆大吏到基层胥吏、从边镇大将到卫所百户的蠹虫!

这些数字,冰冷而沉重。它们不仅仅是财富,更是无数百姓的血泪,是边关将士的困苦,是帝国肌体被蛀空的证明!

它们无声地诉说着,这场席卷三晋的血雨腥风,是何等的必要!何等的及时!

“山西的天,是变了。”王命璿低声自语,眼中闪过一丝疲惫,但更多的是一种完成使命的释然与沉重。

他知道,这仅仅是开始。押解人犯进京,朝堂上的风暴,对这笔巨额财富的处置,以及对山西乃至整个帝国未来的治理,才是更大的挑战。

但无论如何,这震惊天下的财富清单,为即将到来的中兴大业,奠定下最坚实、也最令人震撼的物质基础!

pS:具体的查抄结果,可以在作者有话说中,有具体的数额公示,请各位老爷查看。

第135章 只要你张嘴,朕就给他送来!

凛冬已至,辽东大地银装素裹,寒风如刀。沈阳城头,经略熊廷弼裹着厚重的貂裘,凝望着城外冰封的原野。

虽然不久前那场酣畅淋漓的沈阳大捷,重挫了努尔哈赤的锋芒,基本恢复了辽沈边墙的防线,朝廷的封赏也如雪片般飞至。

他本人以文臣之身获封‘宁远侯’,悍将贺世贤晋封‘靖虏伯’,其余诸将皆有升赏,金银财帛亦是不菲,但熊廷弼的脸上却并无多少喜色,眉宇间反而凝结着化不开的忧思。

然而,封侯拜伯的荣耀,此刻在熊廷弼心中却激不起多少涟漪。他眉宇间凝结着化不开的忧思,目光越过城头飘扬的旌旗,落在城下粥厂前蜷缩在寒风中、面有菜色的流民身上。

战争的创伤尚未抚平,溃败之地涌入的流民、戍守边墙的将士、修缮城池的役夫……数十万张嗷嗷待哺的嘴,像一座沉重的大山压在熊廷弼心头。

按照他对朝堂的效率了解,目前天寒地冻,关内漕运因天寒几近断绝,后续补给遥遥无期。

而辽东的粮仓正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见底,若粮尽,军心必散,流民必乱,这刚刚稳固的防线,恐将一夜崩塌!

“经略大人,”一名粮官面色凝重地呈上簿册,“辽阳仓存粮仅余两万五千石,沈阳仓不足两万石……流民粥厂每日耗粮甚巨,各营军粮也已减半发放……恐怕…恐怕撑不过下个月了。”声音在寒风中显得格外微弱。

熊廷弼沉默着,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冰冷的城砖。

他望着城外连绵的雪原,仿佛看到了饥饿的流民在寒风中瑟瑟发抖,看到了怨气渐生的士卒放下刀枪……一股无力感悄然蔓延。纵有经天纬地之才,无粮,亦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就在熊廷弼忧心如焚之际,一骑快马顶着风雪,如离弦之箭般冲入沈阳城,带来一个石破天惊的消息!

“报——!经略大人,盖州卫急报,海面出现庞大船队,打着大明旗号,为首战船悬挂‘龙骧’军旗!押运官称,奉陛下密旨,押送内帑所拨粮秣十万石、白银二十万两,特来驰援辽东!”

“什么?”熊廷弼猛地转身,眼中爆发出难以置信的光芒!内帑?十万石粮?二十万两银?还是由天子亲军龙骧军押运?!这简直是雪中送炭,不,是绝境中的天降甘霖!

“快!备马!本官亲往盖州迎接!”熊廷弼的声音因激动而微微发颤,多日来的阴霾一扫而空!

盖州卫码头,寒风凛冽,海面尚未完全封冻。一支由数十艘福船、海沧船组成的庞大船队,正缓缓靠岸。

船头猎猎作响的“龙骧”军旗,昭示着这支队伍的身份。为首一艘高大的福船上,龙骧军游击将军黄梓伦,一身亮银山文甲,按剑肃立,目光如电。

他身后,是三千名同样甲胄鲜明、肃杀之气凛然的龙骧军精锐,登莱水师的战船则在周围海域警戒游弋。

十万石粮秣,堆积如山的麻袋,在码头卸下;二十万两白银,沉重的银箱,被龙骧军士卒严密看守。这一幕,如同炽热的暖流,瞬间驱散了辽东的严寒!

熊廷弼亲至码头,看着那堆积如山的粮袋和闪耀着金属光泽的银箱,激动得几乎老泪纵横。他紧紧握住黄梓伦的手:“黄将军,陛下隆恩!辽东数十万军民,感念陛下天恩!将军一路辛苦!”

黄梓伦抱拳回礼,声音铿锵:“熊经略言重了!奉陛下旨意,解辽东燃眉之急,乃末将本分!此乃首批,后续粮饷、军资、御寒衣物,将源源不断运抵辽东!

“陛下临行前特意嘱咐末将:‘告诉熊蛮子,朕有的是粮食,辽东缺什么,只管开口!只要他张嘴,朕就给他送来!’”

熊廷弼闻言,身躯猛地一震!

他征战半生,宦海沉浮,自诩心志如铁。然而,这句直白、霸道、甚至带着点“蛮横”的天子口谕,却如同重锤,狠狠砸在他心坎上!

“只要他张嘴,朕就给他送来!”

短短十一字,重逾千钧!没有文臣奏对时的含蓄委婉,没有朝堂旨意中的繁文缛节,只有最赤裸、最直接的承诺与担当。这是何等的信任?何等的魄力?

一股难以言喻的热流,瞬间冲上熊廷弼的喉头,几乎让他眼眶发热。他仿佛看到了紫禁城中那位年轻天子,在御案前说出这道口谕时,那不容置疑的眼神和睥睨天下的气势!

熊廷弼深吸一口气,强行压下胸中翻涌的激荡。他整理了一下有些凌乱的衣冠,对着京师方向,郑重地、深深地一揖到地,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哽咽,却异常坚定:

“陛下…天恩浩荡!臣…熊廷弼,代辽东数十万军民,叩谢天恩!陛下但有此谕,臣…纵粉身碎骨,亦必为陛下守此辽东,寸土不失!”

他抬起头,目光如炬,看向黄梓伦,也看向那堆积如山的粮袋银箱,更仿佛穿透风雪,望向了那遥远的紫禁城。

心中最后一丝阴霾,彻底消散。皇帝陛下已将话说到如此地步!将信任与支持给到如此程度!

他熊廷弼,还有何惧?还有何疑?唯有以辽东之安,报陛下知遇之恩!

粮饷抵达沈阳后,分发工作立刻在熊廷弼的主持和黄梓伦龙骧军的严密监督下展开。

这一次,与以往截然不同。在龙骧军士兵锐利目光的注视下,一袋袋粮食被直接运抵各营驻地。没有经过层层盘剥的粮官胥吏,没有克扣损耗的“惯例”!

士兵们按名册,在龙骧军和锦衣卫的双重监督下,亲手接过足额的口粮,沉甸甸的米袋入手,那真实的触感,让许多士卒眼眶发红。

二十万两白银,被换成便于发放的铜钱和碎银。在龙骧军重兵把守的校场上,一筐筐钱币被抬上高台。熊廷弼亲自坐镇,黄梓伦按剑立于一旁。

士卒们排队上前,在众目睽睽之下,亲手从锦衣卫校尉手中接过属于自己的那份赏银,铜钱碰撞的清脆声响,敲打在每一个士卒的心坎上。

“足额!真的是足额!”

“陛下…陛下没忘了咱们!”

“陛下的亲军看着呢,谁敢克扣?”

一些辽东本地的将领,远远看着这一幕,脸色阴晴不定。他们习惯了在粮饷上“抽水”,习惯了中饱私囊。看着那白花花的银子、黄澄澄的铜钱直接发到丘八手里,心中自然肉痛不已,面有不善。

然而,当他们目光扫过校场四周那些身披重甲、眼神冰冷、按刀肃立的龙骧军铁骑。再想想自己刚刚领到的、同样没有文官克扣的、远超以往的丰厚封赏,以及皇帝陛下此次展现出的雷霆手段……所有的怨气和小心思,都被硬生生压了下去。

反抗?看看那些龙骧军!看看他们身上的精铁重甲和腰间的马刀!再看看沈阳城外那数千打的建虏抱头鼠窜的帝国重骑;脑袋没了,要再多的钱也是徒劳!

终究,这些将领只能强压下心中的不甘,选择了沉默。

皇帝的意志和力量,此刻如同无形的枷锁,牢牢锁住了他们的野心。

第136章 军功授田!

粮饷危机暂时缓解后不久,另一批人马随着后续的粮饷悄然抵达辽东。他们并非军队,而是一群身着青色官袍、气质沉稳干练的官员。

这些人手持盖有吏部大印和皇帝中旨的任命文书,悄无声息地进入了辽东的户曹、工曹、屯田司等要害衙门。

他们行事风格如出一辙:铁面无私,雷厉风行!对任何试图攀附、贿赂的行为,都报以冰冷的拒绝和严厉的训斥。私底下,大家们都称呼这些官员为“帝党”!

很快,一场比寒冬更凛冽的风暴,在辽东的卫所军屯刮起。

首节 上一节 83/119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红楼:开局从军,杀倭寇筑京观!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