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穿越大明之朕有帝国时代系统

穿越大明之朕有帝国时代系统 第77节

第122章 重启‘传奉官’之制

朱由校微微颔首,不容任何人再有异议,继续下令:“方正化!”

方正化一步跨出:“奴婢在!”

“着你为钦差协理大臣,带东厂精干人手,随钦差一同启程,清查山西及宣大等地镇守太监衙门!凡涉案者,即刻缉拿!专司缉捕要犯、搜查密证、查封产业、追缴赃款、查抄府邸等机密事宜!”

“持朕手谕,往南海子,命龙骧军游击将军常少杰点步军两千,精骑一千!一人双马,着甲携械,为钦差队伍及办案人员护驾清场!”

他目光如冰刃,“凡有持械聚众阻拦办案者、冲击钦差仪仗者、煽动军士哗变者、意图劫夺囚犯或毁坏证据者,无论军民士绅,勿需奏请,就地格杀勿论!遇有衙门公然抗法,则一并拿下!”

王命璿听着这杀气腾腾的指令,心中彻底明了,皇帝这是将自己这个都察院首脑推至台前,以“清流领袖”之身,总摄名义,堵住天下悠悠众口。

而真正执行雷霆抓捕、血腥镇压、抄家灭族的,则是皇帝绝对信任的锦衣卫和太监。自己这钦差,更多是“持正守中”的象征。

“另!”朱由校声音转冷,“传旨许显纯,令他调动锦衣卫一切力量,务必在行动中,将涉案晋商往来草原、走私军需之秘密渠道、详尽舆图、核心向导,尽数掌控在手!”

此乃事关朝廷后续方略之绝密要件,不容有失!若有泄露,”他目光扫过方正化和王命璿,“唯你三人是问!”

“臣、奴婢明白!必竭尽全力,万死不辞!”王命璿和方正化齐声应诺,心中均是一凛。

朱由校最后看向一直待命、气息沉凝的锦衣卫指挥同知张天纵,声音斩钉截铁:“张天纵!”

“末将在!”张天纵轰然跪倒,甲叶铿锵。

“着你坐镇京城,总督京畿及天津卫缉捕事!”朱由校目光如电,

“晋商在京产业、货栈、钱庄、暗桩,及其在天津卫之码头、仓库、海路走私关联,尽在掌握!”

“严密监控所有在京晋商核心人物、管事、账房,及其天津卫之关联人员、船主、把头。”

“查封晋商在京所有商铺、货栈、钱庄、暗宅;查封其在天津卫所有码头仓库、涉私船只;查抄其在京钱庄银两!人、财、物,尽数封存!”

“重点搜查其账房、密室,务必搜出其在京行贿官员之账簿、密信,及其与天津海路走私之铁证!若遇抵抗或煽动,立斩!确保京畿、天津,波澜不惊!”

张天纵眼中精光爆射,抱拳沉声,杀气凛然:“末将领旨,请陛下放心!晋商在京畿、天津之爪牙暗桩,末将早已布下天罗地网!”

“只待命令,必以雷霆之势,将其连根拔起;人、财、证,定无一疏漏,若有差池,末将提头来见!”

“好!”朱由校猛地一拍御案,声震殿宇,“内阁即刻拟旨,山西的天,该亮了!”

“臣等遵旨!”阶下众臣齐声应道,声音带着劫后余生般的复杂与沉重。

殿内肃杀之气稍缓,但空气中弥漫的压抑感并未散去。他们知道,在皇帝如此强势的姿态和如山铁证面前,山西的结局已无悬念。

他们唯一能做的,就是遵从旨意,尽力弥补“失察”之过,以期在后续的清算中,能稍稍挽回一点颜面。

然而,朱由校并未宣布散朝。他端坐御座之上,目光深邃,仿佛在酝酿着更大的风暴。

短暂的沉寂后,他缓缓开口,声音平静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穿透力:

“山西巨蠹,盘踞数十年,侵蚀国本,荼毒黎庶。其罪滔天,固当严惩。然,此案亦暴露出我朝选官、任官、察官之制,存有积弊!”

此言一出,刚刚松弛些许的神经瞬间再次绷紧!众臣心中警铃大作,皇帝这是要借题发挥,直指根本了。

朱由校目光扫过吏部尚书和几位堂官,语气转冷:“吏部选官,本当为国举贤。然山西巡抚吴仁度、巡按御史、乃至诸多府州县官,或贪墨,或庸碌,或与奸商沆瀣一气,竟能稳坐高位多年。

都察院风宪之司,监察百官,却对此等蠹虫视若无睹!此非制度之弊乎?非用人失察乎?”

被点名的吏部堂官和都察院官员脸色瞬间一变,却不敢辩驳。毕竟山西案就是铁证,此时任何辩解都苍白无力。

朱由校话锋一转,声音陡然拔高,带着一种不容置疑:

“非常之时,当行非常之法!为涤荡官场积弊,广纳贤才,以应时艰,朕意已决——重启‘传奉官’之制!”

“轰——!”

仿佛一道惊雷在殿中炸响!所有文臣,包括首辅方从哲在内,无不骇然变色!

“传奉官”!

这三个字如同魔咒,瞬间勾起了文官集团最深的恐惧和厌恶。这是宪宗皇帝为了对付他们专门设立的,可以绕过吏部铨选和内阁票拟,直接由中旨任命官员。

它破坏了“廷推”、“部选”的祖制,给了宦官、幸臣、甚至市井之徒躐等进身的机会,一直被视为败坏吏治、紊乱朝纲的祸源。自嘉靖以降,此制已被视为禁忌,几近废除!

“陛下!万万不可!”吏部左侍郎顾秉谦再也按捺不住,出列跪倒,声音因激动而颤抖:

“‘传奉官’之制,乃一大弊政,坏祖宗成法,开幸进之门,易使宵小得志,贤良退避!长此以往,吏治崩坏,国将不国,恳请陛下收回成命!”

“臣附议!”

“陛下三思啊!”

“祖宗之法不可轻废!”

数名官员紧随顾秉谦之后,纷纷跪倒,悲愤的劝谏声此起彼伏,在殿中回荡。这已非寻常政见之争,而是触及了他们安身立命的核心利益!

十年寒窗,皓首穷经,方得金榜题名,宦海浮沉,方至今日之位。凭什么那些仅凭帝王一己好恶、甚至可能是宦官引荐的“幸进之徒”,就能与他们这些“正途”出身的官员平起平坐,甚至分庭抗礼?

第123章 你们也配跟朕谈“吏治”?

首辅方从哲立于阶下,心中如同打翻了五味瓶,苦涩翻涌,更夹杂着一股难以言喻的悲凉与无力。他侍奉神宗、光宗两朝,宦海沉浮数十载,历经无数风波,早已是须发皆白、垂垂老矣。

本以为熬过了惊心动魄的“红丸案”,得以在首辅任上勉力维持,待新君根基稍稳,便可功成身退,求一个“三朝元老,荣归故里”的善终结局,在史书上留下个“持重老成”的清名。

然而,眼前这位少年天子的手段与掌控欲,远超预料;皇帝借山西巨案之威,竟悍然将手伸向了文官命脉——官员任命权;重启“传奉官”,无异于在动摇文官根基!

看着阶上威压凛然的年轻身影,再看看殿中惶恐的同僚,方从哲只觉一股冰冷无力感浸透全身。

他老了,精力锐气皆已消磨。面对这位挟血案之威、手握绝对权柄、意志如铁的君王,他这位“首辅”、“元老”,又能如何?

硬顶?皇帝手握铁证,气势如虹,硬抗无异于自取灭亡!

顺从?那便是亲手葬送百年文官选任之制,沦为千古罪人!

进亦忧,退亦忧!两难绝境,莫此为甚!

他这艘宦海老船,已无力对抗少年天子掀起的滔天巨浪。此刻,他所能做的,或许只剩在这惊涛中,为摇摇欲坠的文官体统,做一次徒劳却不得不为的挣扎。至于安然归乡的奢望?早已不敢再有。

他深吸一口气,出列躬身,声音带着前所未有的沉重与恳切:“陛下……‘传奉官’之制,确有其弊。宪宗一朝殷鉴不远,吏治因此淆乱,朝堂因此纷争。”

“陛下欲广纳贤才,励精图治,其心可昭日月。然,祖宗所设廷推、部选、科道监察之制,乃维系纲纪、选拔真才之基石。骤然重启‘传奉’,恐……恐非善策。臣恳请陛下,另觅良法,既可拔擢英才,又不坏朝廷法度……”

朱由校面无表情地听着,眼神却越来越冷,他等得就是这一刻。

“哼!”一声冷哼,如同冰水浇下,瞬间压住了殿中的劝谏之声。

朱由校缓缓站起身,目光如寒冰利刃,扫过跪倒一片的劝谏之臣,最后定格在方从哲身上,声音不高,却字字如重锤砸在众人心头:

“祖宗成法?吏治基石?”

“方先生,还有诸位爱卿,”他嘴角勾起一丝冰冷的弧度,

“你们引以为傲的‘部选’、‘廷推’,选出了吴仁度这样的巡抚;你们口中的‘祖宗成法’,让张应昌、陈洪范这等国贼窃据总兵、参将之位;你们倚重的‘科道监察’,对山西滔天罪恶视而不见,甚至同流合污!”

他猛地一拍御案,声震殿宇:

“这就是你们所谓的‘吏治基石’?这就是你们维护的‘祖宗成法’?难道选出来的,是一群蛀空国本的硕鼠?为何维护的,是一个上下勾结、通敌卖国的烂摊子!”

“山西千里之地,饿殍遍野!边军将士,粮饷被克!国之膏腴,资于敌寇!这一切,就在你们眼皮底下发生!就在你们引以为傲的‘法度’之中滋生蔓延!

你们现在跟朕谈‘祖宗成法’?谈‘吏治基石’?”

他向前一步,威压如山,目光锐利得仿佛要刺穿每个人的灵魂:

“国朝选贤任能、整肃吏治之制,虽有祖宗成法,然于非常之时,或需非常之策以作补充,方能涤荡积弊,应对时艰!”

“山西一案,已证明旧制不足以涤荡污浊,不足以选拔真正为国为民之干才;为补现有铨选、监察之不足,广开才路,破格擢用实干之才,朕意已决,重启‘传奉官’。”

“此制,将由朕亲自主持,选拔通晓实务、清廉干练、心系社稷之才,不拘出身,不论资历,唯才是用!所授官职,皆关乎国计民生、整军经武之紧要处。”

“其任命、考核、升迁,皆由朕躬亲裁断,或委朕亲信重臣专司其事。东厂、锦衣卫将严加监察,若有贪渎无能者,立黜!绝不姑息!”

他目光如电,扫视全场,带着不容置疑的决绝:

“朕知尔等心中不服!然,山西巨案在前,卿等失察之责未消。此乃朕革新吏治、挽救危局之策,非为与尔等商议。”

“不过,选贤任能,贵在至公。为示公允,亦为堵天下悠悠之口,朕特允:凡‘传奉官’之人,其履历、策论、实务考校之评断,皆抄送吏部、内阁!”

“内阁会同吏部,可对候选者之德行、才能、过往履历,进行复核!若觉其才不堪用,或德行有亏,可具实情密奏于朕!朕将亲览,再作圣裁!”

此言一出,殿中气氛微变。方从哲等重臣眼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惊异。皇帝竟主动提出让吏部和内阁参与复核?

朱由校的声音陡然转冷,带着不容置疑的决断:

“但是此复核,乃为拾遗补缺,非为掣肘;吏部、内阁需于限定时日内完成复核,最终授职与否,权在朕躬;若有借复核之名,行打压排挤、推诿拖延之实,贻误国朝急务者……”

他目光如冰刃,扫过吏部尚书和方从哲:

“朕,必以‘沮挠新政’、‘妨害国事’论处,绝不姑息!”

“臣……遵旨!”吏部尚书和方从哲连忙躬身应道,心中五味杂陈。

皇帝给了他们一个“复核”的名义,与其说是分权,不如说是让他们分担部分“背书”的责任,同时堵住朝野“用人唯私”的议论。

朱由校看着阶下心思各异的众臣,心中冷然;恩威并施,敲山震虎,火候已到。他不再多言,拂袖转身:

“内阁即刻拟旨,昭告天下:朕为社稷计,重启‘传奉官’之制,广求贤才!凡有志报国者,无论出身,皆可自荐或由地方官举荐,经朕亲试或委派重臣考核,合格者即授官职!”

说罢,不再看任何人,径直大步离去,沉重的脚步声在死寂的殿宇中回荡,如同宣告一个旧时代的落幕,和一个由皇帝绝对意志主导的新时代的开启。

留下满殿重臣,在无言的震撼与沉重的挫败感中,久久无法回神。

首节 上一节 77/119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红楼:开局从军,杀倭寇筑京观!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