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大明之朕有帝国时代系统 第29节
“老夫人为国效死,将士们风餐露宿,为国效忠,朕……朕岂能让他们冻馁之外,连身像样的盔甲都没有?”
他声音提高了些,带着一股不容置疑的决断:“传旨,从将作监库藏中为秦秦将军拣选一副上好的鱼鳞细铠,要合秦将军身形的。连带全新的护臂、护胫、战裙,一并备好。
秦将军为国戍边几十年,风霜都刻在这甲上了,如今进京面圣,朕不能让国之柱石,还披着这身满是磨痕的旧甲。”
“还有这刀!刀是军将的胆魄,岂能如此简素。从朕武库里挑一柄上好的的鱼鳞精钢腰刀来,要锋快合用的,连同那新甲,一并赏赐秦秦将军。”
他凝视着秦良玉那张饱经风霜却依然坚毅的面容,语气渐趋温和,却愈发恳切:"秦将军,朕深知你素来不重这些虚名浮利。然此番封赏,既是朕的拳拳之心,亦是朝廷对忠勇将士的应有之义。"
“将军与麾下将士浴血沙场、披肝沥胆的功勋,朝廷岂敢或忘?这副鱼鳞甲、这柄鱼鳞,权作朝廷对忠魂的些许慰藉。”
“另外传旨南海子兵工厂,调拨镶铁棉甲四千套、熟铁札甲一千五、鱼鳞甲、山文甲五百套,精钢钩镰枪五千柄,腰刀五千,弓弩一千具、箭十万支,另命工部督造大车一百驾”
朱由校大手一挥,壕气万丈,南海子兵工厂经过将近一个月的制造,他现在不缺的就是武器装备,不说多的,装备个五六万人还是不在话下的。
秦良玉原本听到皇帝前面要赐予自己新甲佩刀时,还想着按惯例推辞几句谦让一下。
毕竟树大招风,厚赏于大将,有时未必是好事,但此刻,后面那一连串天文数字般的调拨清单,如同汹涌的浪潮,把她嘴边的谦辞彻底冲垮了。
她的呼吸微微停滞了一下,老成持重的面容上,那份几十年战火硝烟也未曾磨去的震惊,第一次如此清晰地显露出来,那双饱经沧桑的眼睛,难以置信地望着御座上的少年天子。
四千套镶铁棉甲?还有札甲?山文甲?这不是将官才有的嘛,还有五千把兵器?弓弩箭矢……一百驾大车?
这笔整个四川都凑不出来的铁甲数量,这几乎能立刻武装起一支数千精锐的重甲步兵,就这样从皇帝口中轻描淡写却又斩钉截铁地批出来了?
在秦良玉此刻的眼中,年轻的皇帝陛下身形仿佛真的被一层无形的光芒笼罩——什么叫帝王之气?什么叫天子之威?无外乎如此,壕!太壕了!
这份震撼和信服,如同一股滚烫的热流,瞬间冲垮了老将心中最后一丝因岁月和朝堂倾轧而生的暮气与疲惫。
一股久违的、为国效死命亦在所不惜的热血,骤然在她胸中澎湃奔涌!
“陛……陛下……”秦良玉的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她那挺直的脊梁,竟也因为这巨大的、如同雪中送炭般的恩典而微微前倾,深躬下去。
这一次,是发自肺腑的臣服与感动,“陛下如此恩典,厚赏三军,老臣……老臣……”
这位铁骨铮铮的女帅,一时竟也有些哽咽,“老臣唯有粉身碎骨,以报陛下。臣此去,必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我等必为陛下、为大明,流尽最后一滴热血!”
殿内的空气,仿佛被这掷地有声的誓言所点燃,朱由校看着殿下那激动得肩背微颤、心意决绝的老帅,年轻的面庞上也不由得动容,眼中闪烁着欣慰和坚定的光芒。
第43章 布局西南,扩土开疆。
朱由校凝视着眼前这位戎马半生的老将,目光在她斑白的鬓角和铠甲上的战痕间停留。殿内鎏金香炉升起袅袅青烟,在两人之间缓缓流动。
这位向来神情刚毅、甚至带着一丝麻木的老帅,此刻眉眼间那份压抑不住的欣喜,却是怎么也藏不住了。
看到她这副模样,朱由校心头那份掌控一切的舒畅感简直要满溢出来。对他来说,这些装备真不算什么。
他心里盘算着:南海子兵工厂开足马力的话,光这些装备,也就是四五天的产量,而钱?更不是问题!
想想就痛快——光是最近魏忠贤查抄那帮御史和贪官,就源源不断地往他内帑里塞进了不下三百万两雪花银!
这还只是开胃菜呢,真正的大鱼还在后头。他眼前仿佛已经看到自己派去山西查抄晋商的锦衣卫,正满载而归的景象。
等那些堆成山的银子进了库房,很长一段时间内,他这皇帝绝对不会再被“没钱”两个字憋屈住!
只要手里握着这深不见底的钱袋子,他就能靠着系统安心积蓄力量,训练士兵,彻底整顿京营这支天子亲军。
朱由校眼神中燃烧着强烈的渴望,只等熬过这个冬天,待到明年春暖冰消时节……
到那时,他就可以统帅大明铁军,挥师北上!
他要一路扫荡过去,犁庭扫穴!
让关外那片广袤的大地,彻底匍匐在大明铁骑的赫赫天威之下!
“咳咳咳”停下来自己跑飞的思绪,朱由校清了清嗓子。
“秦将军,今日召你前来,还有一事”
朱由校略作停顿,待秦良玉凝神细听后沉声道:“秦将军久镇四川,对西南土司了如指掌。
“如今朝廷为辽东战事抽调川中精锐,致使防务空虚。近日锦衣卫密报,水西安位、永宁奢崇明等土司正暗中勾结,恐有不轨之心。”
秦良玉闻言,眼窝中寒光乍现,这位久经沙场的老将面色虽未改,呼吸却明显沉重起来。
那是她生于斯长于斯的故土,是她戎马半生誓死捍卫的疆域,那些层峦叠嶂间潜藏的野心与险恶,她再熟悉不过。
"将军明察秋毫。"朱由校的声音平静中透着肃杀。
"可恨辽东战事胶着,朝廷钱粮泰半耗于彼处,国库已然捉襟见肘。若西南再生变故,重演当年杨应龙之乱,后果不堪设想。"
殿内一时寂静,唯有烛火轻爆之声与铁甲摩擦的细微响动。秦良玉沉思片刻,右手不自觉地抚上腰间佩刀,那是万历年间平定播州之乱时先帝所赐。
她缓缓抬头,目光如炬:"陛下所虑极是,臣在西南四十余载,深知这些土司最是狡诈。
他们表面上恭顺,实则暗中积蓄力量,每逢朝廷有事,便蠢蠢欲动。弘治初年水西之变、万历二十七年播州之乱,莫不如是。"
她话锋一转,周身骤然迸发出久经战阵的凛然气势,连殿中烛火都为之一颤:“不过正是因为山川险阻,朝廷官军难以速至,这些土司才敢如此猖狂。”
“若待其公然造反,只怕川、黔、湖广皆受波及,届时耗费之巨,更甚今日辽东之需!"
秦良玉斩钉截铁道:“当务之急,须防患于未然。臣请陛下准三事:其一,授臣全权总制川东、川南军务;其二,许臣即刻率白杆兵返石柱备战;其三,准臣便宜行事之权。今蒙陛下赐予精良军械,有这五千重甲坐镇,臣必能确保西南无虞!”
她目光炯炯,胸有成竹地继续道:“石砫、酉阳、平茶等地仍有忠于朝廷之士,臣可以命犬子马祥麟暗中联络,可集结土司精兵八千余人。”
“到时候只要臣亲临川中,晓以利害,整军设防,扼守要害之处,也能让安、奢之流明白:朝廷明察秋毫,天威犹在!同时暗中布置精锐,恩威并施,探查其动向。"
朱由校看着这位古代闻名的女将军,挥斥方遒,短短几句就将西南局势分析的清清楚楚,不由的欣喜,大明还是有良将的。
“将军何以应对啊?”朱由校忍不住好奇道。
稍作停顿后,秦良玉条理分明地阐述方略:“臣拟分三步应对:其一,派细作混入土司村寨,探查虚实;其二,在乌江、赤水等要道设伏,断其联络;其三,若安、奢见我军严阵以待,或可打消反叛之念;即便有冥顽不灵者,臣亦能据险制敌,为朝廷赢得先机!”
“好!秦将军果不负朕望!”朱由校的声音洪亮,
“朕自然信你!此次返川,朕再从内帑拨付白银二十万两予你,着你在川东、川南诸地就地募选精壮两万!武器装备后续朕会为你运过去,同时下旨任命你为重庆总兵,全权负责指挥调度川东、川南等地的所有土司兵和兵力,一切军务由你便宜处置!
“另外朕会任命四川右布政使朱燮(Xiè)元为四川巡抚,全权负责四川行政、确保钱粮民夫供应秦部防线,贵州那边朕也会与内阁商议,排除人手,整肃边防,确保万无一失!”
“不过水西、永宁等地反复无常,朝廷靡费甚巨,所以朕有一个要求。”
“此次布防整肃要外松里严,尽量不要让其发觉,川中府司照常文书往来,宣慰有司切莫露了痕迹!”
“对其商旅、使者亦照常放行。若有周边土司控诉奢、安二家跋扈不法,地方官可稍作推诿,示之以‘朝中空虚、心有余力不足’之态!务必让其认定,朝廷目光尽在辽东,西南几近真空!”
“陛下难道是想毕功于一役?”秦良玉震惊道。
朱由校双掌重重按在御案之上:“哈哈哈,朕要的,就是让他们得意忘形,真以为自己时机到了!
“等他们按捺不住野心,公然竖起反旗的那一刻,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一战将这西南魑魅魍魉,尽数打服,让这川黔之地,从此再不敢有丝毫异动!你可明白?”
秦良玉单膝跪地,铿锵抱拳,声音斩钉截铁:“臣领旨,请陛下安心!”
“臣必依旨而行,外示和缓以安贼心,内铸利剑以候蛇蝎,叛旗既举之日,即是贼酋授首之时。此战若起,臣必一战定乾坤,永靖西南!”
朱由校微微颔首,眼中闪过一丝满意:“善!西南托付于卿,朕无忧矣!”
秦良玉深躬告退,乾清宫门在她身后合拢。
深秋的寒风扑面,却吹不凉她胸中滚烫翻涌的心潮。
陛下的慷慨和豪气远超想象!那庞大到不可思议的军需清单:六千五百副铁甲、五千柄钢刀、弓弩箭矢、辎重车辆……瞬间在她脑海奔涌,他为将这么多年,也没有一次性见过这么多军械。
这非止恩赏,是要将她和她的白杆兵,铸成朝廷刺向西南的破天利刃啊!
她脚步微顿,紧攥拳头,少年天子的霸烈豪气更令她心悦诚服。
当陛下谈及永宁、水西时,那年轻的眼眸里没有一丝踌躇,唯有掌控生杀的帝王决绝,那种视万里山河为棋盘,枭雄如草芥的气魄。天佑我大明!
深吸一口寒冽夜风,陛下“犁庭扫穴”的言语锋芒却如利刃悬于心头。
仰望紫禁城深沉的夜空,繁星如碎冰。前所未有的复杂心绪翻涌——震撼于帝王的霸道,是感激这倾国托付的信任。
宫影重重,她的步伐沉似山岳,却又稳如磐石,最终彻底融于深秋无边的夜色。
第44章 三千门佛郎机炮
秦良玉离去后,朱由校独自在空旷的大殿中踱步,靴底敲击金砖的声音在寂静中格外清晰,如同他心头纷乱的鼓点。
这些日子借着整肃朝纲的雷霆之势,确实处置了不少蠹国硕鼠,血染刑场的结果暂时震慑了宵小,然而,想要让这艘千疮百孔的大明巨舰重现洪永年间的辉煌,路途何其遥远?
今日秦良玉觐见,她那身磨损黯淡的甲胄,像一根冰冷的针,刺破了他心中尚存的一丝侥幸——连统御一方、功勋卓著的将领尚且如此,前线那些普通士卒的甲胄兵器,又该是何等不堪?
史书所载“火器炸膛如爆竹,刀剑相交即寸断”的惨状,恐怕并非虚言。
“兵部的军械质量...”朱由校眉头深锁,指尖无意识地敲击着御案。虽然自己有系统提供的兵工厂,但要供应百万大军仍是杯水车薪。
他想起后世史家笔下的定论:明朝军械制造史,正是一部从冷热兵器并存走向火器技术巅峰,却又最终因体制僵化而轰然坠落的兴衰实录
特别是火炮制造,大明素来以火器见长,若能在这方面有所突破...
“来人”朱由校突然转身,“速召内阁和六部尚书入宫议事。”
侍从领命而去,朱由校的目光落在案头的奏折上。他知道,整顿军备这件事,不能再拖了。
啊~,后世的小说里面也不是这么写的啊,传说的后宫佳丽三千呢?那些个整天微服寻访,享受民间乐趣呢?怎么到自己这里就每天各种事情不断。
从登基开始,他几乎没有一天消停过,不行,明日必须给自己放一天假,放松一下!
他开始回忆后世对明朝军械制造的记录,可以说明朝的军械制造史,是一部从冷热兵器并存走向火器技术巅峰,但是最终又因体制僵化而衰落的兴衰实录。
明初的时候,朱元璋设工部军器局与内府兵仗局,形成中央两大制造系统。军器局主造常规兵器(如洪武碗口铳、手铳),兵仗局专为禁军生产精锐装备。
地方卫所仅限冷兵器自造,火器需中央特批,如建文时期对火器实施“天字”统一编号管理。
上一篇:红楼:开局从军,杀倭寇筑京观!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