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大明之朕有帝国时代系统 第20节
朱由校听明白了,这不就等于是给每个部门安排好项目,定好期限,还要多部门互相监督,动不动就开除你,甚至还要治罪砍头,这可比后世的公务员狠多了。
怪不得张居正死后,没有一个人为他发声,万历将他这位老师视为敌寇,大臣们也是纷纷赞同,将新政彻底推翻,导致人息政消。
李邦华亦接言:“今朝廷若欲重振国计,当以江陵遗策为法。臣请陛下:
一则明谕中外,为张江陵平反正名;二则命户部、工部重修黄册、鱼鳞册,逐一丈量田亩,核实赋额。
三则令考成之法再行于百官,使地方不得上下其手,虚报逃避。四则严禁豪强寄籍,抑兼并之风,庶几可救赋役之弊,固社稷之本。”
朱由校闻言,眸光炯炯:“善!张江陵之法,固有失当处,然其大节未可诋毁。朕自当敕谕百官,昭雪江陵,昭示天下—朕不惮行其遗法,重整朝纲!”
说罢,他顿了顿“若国用不充,兵食不继,纵有百万劲旅,何以御敌?若豪强兼并不抑,田赋名存实亡,何以庇民?此皆江山社稷之大患。”
其实从后世的角度来讲,张居正的改革是有些是成功的但也是失败的,就拿考成法来说,那个就相当于现代的KPI考核系统,每年、甚至细化到每个月给每个官员发“任务清单”,而六科给事中就相当于“HR专员”,按月核查,然后内阁再进行复核,如果有官员全年3次未达标,就会被直接开革。
这虽然极大程度的提高了官员的行政效率,但是在古代这个官员一手遮天的时代,不少地方官员为了完成自己的业绩,会采取极端手段。比如为了让自己的“账面数字”好看,往往会层层摊派、加派杂捐,甚至逼迫百姓提前缴纳。就像是后世有些公司为了业绩,年底拼命冲刺、滥竽充数一般。
结果是:一方面,财政收入和军费供应得以充盈;另一方面,基层百姓负担骤增,苦不堪言。
再加上张居正去世之后,朝廷内部党争再起,东林党人视其为“敛财酷吏”,群起而攻之。地方上那些曾被张居正压制的豪强大族,也趁机翻案,指责考成法的严苛与弊端。
于是,考成法虽在短期内收效显著,却也埋下了民间怨愤和吏治浮华的种子。终究,“成效”成了数字游戏,“政绩”成了门面文章。
然而,张居正毕竟看到了明朝财政与兵备的危机,以铁腕整饬,力图挽救颓势。这段历史,既是明代的写照,也是后世官僚体系永恒的困境——如何让考核不沦为表面文章?如何让吏治不成为百姓之灾?
朱由校听罢李邦华、方从哲的奏言,也不免陷入沉思。他知道,若要继承张居正之遗策,既要汲取考成法的长处,也要避免其激化矛盾的弊端。最要紧的,还是守住“为民请命”的初心,不使数字成为压榨百姓的刀。
朱由校沉吟片刻,指出了此政的弊端:
“考成法虽然有助于提高朝堂效率,却也有其流弊。地方官员为了考绩达标,往往铤而走险,搜刮民财,或虚报冒领。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导致这原本是为督促吏治、整肃朝纲的利器,反倒成了苛政横行、民不聊生的祸根。
“再者,考成法本意在于令吏治有章可循,按月考核、按年定功,六科给事中又时时督察。然因制度过于严苛,稍有差池,官员即有贬黜、罢斥之虞。久而久之,朝野上下,惟恐考成不合,遂生事功浮夸、报喜不报忧之风。政绩虽在纸面光鲜,实则掩盖民间疾苦,酿成了基层官吏的“数字政绩”,而非“民生政绩”。”
朱由校语声低沉,似自言自语:“考成法,犹如双刃之剑。若无良吏奉公,便是酷吏催科;若无圣主明察,便是粉饰功绩。然其初衷,仍为国计民生,不可全废。”
第27章 人事任免
说到此处,朱由校转而看向两人,目光炯炯:
“朕近日思来想去,一直在想能不能既保住考成法的精义,又能消除他的弊端?这样就能使我大明钱粮有序,兵备无虞,百姓不苦,江山不摇。”
李邦华与方从哲闻言,面面相觑,竟是面色微变。二人俱是满朝才俊,自认博通典章、精通吏治,为官数十年,也未能洞察出考成法这等深弊。此刻被皇帝一语道破,心头皆是又惭又敬。
方从哲连忙躬身,语带钦佩:“陛下洞若观火,实非常人所及。臣方才只顾考成之利,未察其流弊,惭愧至极。”
李邦华亦拱手称是,眉宇间仍带几分惊讶:“陛下所言,直中利弊之本。臣等方觉考成法虽严,然若为数字所役,岂不失其本心?幸赖陛下高见,方得醒悟。”
这就是眼界的问题了,朱由校在后世饱经流量之毒,每天都有一群人试图教他掌控天下风云,掌握天下百艺,这张居正的考成法在后世不知道被翻来覆去研究多少次。
“两位爱卿谦虚了,朕也是偶有所得,”朕拟了一个《大明官员考核制度》,也就是新的考成法,说罢,就拿起御案上的一份文书,让刘若愚递给二人。
方从哲与李邦华小心接过,翻看片刻,皆是神色肃然。
“第一,考成虽不可免,但不宜拘泥死板。可按户部、都察院各部院所议,设三等九级之考成:上功者赏赐、迁升;中者保任;下者诫勉。凡政务有违,视其轻重,先行申饬、再行黜革,以缓和地方官之惧、激励其上进之心。”
“第二,可增设实地巡按与田亩清丈官,不单凭纸面报表、吏员自报,而是令各巡抚、按察使轮流巡察地方,随机抽点查验。真伪立见,自可遏制虚报冒领之风。”
“第三,户部可设‘实征簿册’,定期由地方造册、巡按复核、京察抽查。此三重核查,不使数字空转,务必见诸实效。”
“第四,尤为要者,乃是体恤民生。陛下可明令,凡考成之中,民生疾苦当居首要。若催科逼征、加派重役,虽政绩辉煌,亦列劣等;反之,若能抚恤安民、息讼解纷,虽岁额未满,亦可从宽议处。此以正‘政绩’之风,扶‘民生’之本。”
方从哲率先低声道:“陛下此制,真可谓洞彻时弊,既守纲纪,又不失仁政,实乃社稷安稳、万民之福也!”
李邦华亦由衷感叹:“陛下以圣明之心,成此良法,臣等必当竭诚辅佐,使之尽善尽美。”
朱由校点头,神情庄重:“善。然此法初定,尚未颁行,尚需卿等与内阁同议,广集群策,使其既合时宜,又能避虚浮之弊。之后现在京师和北直隶试行,三个月之后推向全国,朕也会让锦衣卫和东厂不定时巡查核实。”
一番奏对,君臣和谐,两人只觉得陛下虽然年少,但是对于政事见解独到,每每能让两人恍然大悟,不由的心生敬佩!
想到当今朝廷遇到缺乏官员的问题,方从哲主动奏请:“陛下,自神宗皇帝以来,朝廷各部缺员严重,再加上这次贪污大案,罢黜官员甚众,朝廷急需补充官员啊”
朱由校点了点头,确实得给提拔补充一些官员了,不然别说改革了,连基本的运转都实现不了,而且乘机将自己熟知的那些有才华的官员提拔上来,一改朝堂之风气。
“当前朝廷当务之急是要稳定辽东局势,朕打算加熊廷弼兵部左侍郎兼辽东经略,赐尚方宝剑,总理辽东军政,原辽东巡抚周永春在任期间,固后勤以稳军心,绘险要以利边防,退强敌以护桑梓,特旨夺情,加封兵部左侍郎,负责辽东民政后勤,遇战守分歧则“经略主决,巡抚协办。
右佥都御史袁可立升右都御史兼登莱巡抚,调度辽东后勤,命原蓟镇东路副总兵沈有容为登莱总兵,整顿登莱水师,查抄海上走私。几位爱卿以为如何?”
如今朝廷缺乏官员,所以朱由校就将自己内心中意的官员提了出来,这些人,已经在历史上证明了他们,有他们在必然能保证辽东不失。
方从哲和李邦华回想了一下上面几位官员的履历,互视片刻,皆点头称是,心中暗自钦服,陛下所擢用之人,俱是能臣干吏,且多在地方或军中积累功绩。
朱由校见二人默契,微微颔首,随即沉声道:“另外,关于朝堂之上,内阁空员。朕意欲首辅方卿加文华殿大学士,李尚书入阁加武英殿大学士,另补周嘉谟进阁加东阁大学士,三阁齐力,以拱中枢。”
二人闻言,忙起身拱手,齐声谢恩:“臣等谨遵圣命,必当竭忠竭力,辅佐陛下。”
这就是投桃报李了,特别是李邦华听到自己的任命也不由一喜,他也曾想过入阁辅政,可是这么多年的生涯,早就磨平了他的期望,现在陛下,让他有一种君视我为国士,我必以死报之的激动。
“另外升原太仆寺卿毕自严为户部尚书、李长庚为户部左侍郎;
原刑部侍郎王之寀(Cài)起复为刑部左侍郎,刑部员外郎洪承畴升刑部右侍郎。
兵部左侍郎王在晋升任吏部尚书、大理寺少卿杨应聘升吏部左侍郎、巡按淮扬御史崔呈秀升吏部右侍郎。
任命孙承宗为兵部尚书、原宣大总督崔景荣为兵部左侍郎,右佥都御史张鹤鸣升兵部右侍郎。河南永城知县孙传庭升兵部武选司主事,河南洛阳知县陈奇瑜升职方司主事。”
原兵部左侍郎徐光启升工部尚书,升右佥都御史袁应泰升工部左侍郎,整修全国水利。李之藻升工部右侍郎举人孙元化赐同进士出身升南海子大营兵工厂主事,从五品;原辽东右参议王化贞有外交之才,调为鸿胪寺卿。
另外太常寺少卿王三善刚正不阿,升为督察院左都御史,负责整顿督察院,刑部侍郎王命璿为督察院右都御史。
随着一连串的任命如洪流奔涌而出,方从哲和李邦华对视片刻,皆见对方眼底的震撼与敬畏。
第28章 京官外放
果然是一朝天子一朝臣,如此大的人员调动,陛下怕是早有准备。
终于,李邦华小心翼翼启齿道:“陛下,如此多的官员任命,恐群臣有所议论,是否需开大朝会,宣示群臣,合议施行?”
朱由校原本温和的神色,忽地转冷,眉头一挑,声音沉如山岳:“朝廷风雨飘摇,辽事未靖。朕若再逡巡迟疑,如何安天下?群臣多嘴,议而不决,朕岂容姑息!”
方从哲与李邦华顿时俯首,不敢再言。陛下最近刚威压朝堂,这样安排虽然不合情理,但也不是不能搞。
“不过陛下,如此调动,朝中恐有职事重叠之弊。”李邦华一语道破关键,乾清宫暖阁内顿时一片沉寂,只有炭盆中银骨炭燃烧的噼啪声作响。
方从哲也立刻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陛下此番擢升,如孙传庭、陈奇瑜等直接由地方知县升任兵部要害司官,王化贞由辽东参议调任鸿胪寺卿,洪承畴更是连跳数级……这固然是破格简拔能员,但骤然涌入如此多“新人”,京城六部各司郎署位置本就有限,必然造成官职重叠,原有的官员如何安置?
更关键的是,这严重触动了官场根深蒂固的潜规则——“非翰林不入内阁,非科道不掌风宪,非久历部曹不任堂官”!这些骤然得居高位的官员,资历浅薄,根基不稳,恐难服众,更易引发清流科道和那些熬资历的“老部堂”们群起攻讦。
朱由校将二人凝重神色尽收眼底,非但没有不悦,嘴角反而勾起一丝意味深长的弧度。他缓缓起身,踱步到悬挂的《大明舆地总图》前,目光如炬,扫过辽阔疆域。
“官职重叠?”朱由校的声音不高,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力量,“元辅,李卿,你们只看到了京城的拥挤,可曾看到这万里江山之下,有多少州府县衙缺了能员干吏?有多少地方积弊丛生,亟待整饬?”
他猛地转身,目光灼灼地看向两位重臣:“朕擢升的这些官员,多是地方历练出身,熟悉民情,通晓实务。既然如此,朕也给他们一个证明自己的机会!”
朱由校停顿片刻:“将京城里那些久坐衙署、惯于案牍、却不知民间疾苦的‘老部堂’们,给朕放出去!”
“凡郎中、员外郎、主事等中下层官员,有年富力强、可堪造就者,一律外放地方州县,任实职正印官!知府、知州、知县,哪里缺人,就补到哪里去!品级可酌情保留或略作调整,但必须离开京城这个安乐窝!”
此言一出,方从哲和李邦华皆是一震,几乎以为自己听错了。外放?对于许多京官,尤其是那些熬到部院中高层、眼巴巴等着入阁或升任堂官的官员来说,外放地方无异于贬谪!是仕途的挫折!
“陛下,这……”李邦华一时语塞,这想法太过惊世骇俗。
“有何不可?”朱由校目光锐利,“京官清贵,地方实务,本应互通有无!然长久以来,京官视外放为畏途,地方官视入京为登天,壁垒森严,此大谬也!致使中枢不晓地方实情,地方难通中枢政令!”
“但是也要告诉他们,外放不是贬官,外放期限定为三年,三年后视其才具、功勋与历练之所急需,擢拔于关键位置,考绩卓越者,官升两级,擢升回京;考绩优良官升一级,循例回京或在他省升任;考绩中等或下等者,着经都察院、吏部查实无误后,训诫或降级调用,情节严重者革职拿问,永不叙用!
方从哲动容,这位万历年间有幸的糊裱匠,也被朱由校的锐意进取打动了,唉,若是陛下早登记十年,我大明又何曾沦落至此,他那已经习惯明哲保身的心态也有了一丝变化。
而一旁的李邦华本来就是实干家,自然知道陛下如此安排的好处,自是鼎力支持。再说了,谁敢反对,那就是站在大明千千万万基层官员的对面,那不是自绝于天下人嘛!
“陛下新政,意在选贤与能,唯才是举!臣请旨明令:凡经三年外放考核得优者,升迁不受翰林出身、非进士资格、京官年资等成例限制!只以其外任实政之功过为断。此乃激励天下士子官吏,皆知功名富贵皆由实务中来,而非空谈翰苑之内!”李邦华此言直接针对“非翰林不入阁”等清贵潜规则,为实干官员打开顶级晋升通道铺平制度保障。
“善!然吏部、都察院必须派出精干之人定期巡查复核,严防地方虚报、夸大之弊!有功必赏,有过必罚,方能使人真正心服口服,为新制立信,朕也会派遣锦衣卫随机巡查”
“即刻拟旨!诏旨中务必明言:‘三年外放,实为国储栋梁之深谋!’功绩显著者,虽布衣可至卿相;尸位素餐者,纵翰林亦如粪土!务使天下百官皆知朕唯才是举、励精图治之决心!此事,着内阁领吏部、都察院,十日内详拟章程细则,报朕御览后,明发天下!”朱由校一锤定音,为这次君臣奏对画上了句号。
乾清宫外,冬日的寒风呼啸而过。但暖阁之内,随着‘考成法’、新的官员任命、以及这份充满变革魄力的京官外放历练制度细则的敲定,一股虽隐而不发却足以涤荡积弊的新风,已然在君臣之间悄然形成。
那些曾经以为京官外放是贬谪的官员们即将面临一场真正的考验,而大明官场升迁的道路,在朱由校的亲手擘画下,正被悄然拓宽并指向了更务实的方向。
第29章 拨云见日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
国有良臣,邦乃安定。前张居正,昔以首辅之职,振理庶务,厘定财赋,正纪纲,实为国朝中兴之臣。然流言蔽日,谤讟盈耳,遂至身后蒙不白之污。朕今亲阅旧牍,钦察旧事,张居正公所施政令,皆有益于社稷,岂容谗言污蔽?今特赦其冤,昭告天地,复其官爵,庙堂有光。尚祈在天之灵,俯佑斯国。钦此。
又,朕惟官员考成,关系国是,前考成法拘泥死板,亦或流于文牍,不能尽知吏治之良窳。今特颁布《大明官员考核制度》,期以公正平允,励精图治,昭示天下,咸使百官知所勉力。其制如下:............”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
辽东重地,危急在旦夕。朕惟辽事倚赖良将干吏,特擢兵部左侍郎熊廷弼为辽东经略,总理军政,赐尚方宝剑,许便宜行事。前辽东巡抚周应春,历守险要,抚恤士民,功劳卓著,特旨夺情,晋兵部左侍郎,专理辽东民政后勤。遇战守分歧,则“经略主决,巡抚协办”,期以协同一致,克靖边疆。
右佥都御史袁可立,历有干绩,今升右都御史兼登莱巡抚,统筹辽东后勤,悉心调度,务资边防。原蓟镇东路副总兵沈有容,升任登莱总兵,整顿水师,缉查海上走私,毋容疏漏。”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
朕意念忠贤,益图治平。兹补朝堂空阙,命首辅方从哲加文华殿大学士,李邦华入阁加武英殿大学士,另以周嘉谟进阁加东阁大学士,三阁并立,以拱中枢。又擢原太仆寺卿毕自严为户部尚书,李长庚为户部左侍郎......”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
朕惟邦治有道,必先上下相通,京官历练地方,实可广见闻而通民瘼。自古庙堂之臣,久居案牍,未尝践履田野,虽谋国计而不谙民情,非治国之长策也。今特制《大明京官外放历练条例》,以昭示天下,庶几上下齐心,政令畅达。........”
随着一道道圣旨的颁布,一潭死水的大明朝堂瞬间燃起来了。
上一篇:红楼:开局从军,杀倭寇筑京观!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