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大明之朕有帝国时代系统 第103节
“叩见陛下!”
“叩见陛下!”
“叩见陛下!”
呼喊声起初有些杂乱,但迅速汇聚成一股洪流,响彻营区!许多士兵激动得声音颤抖,甚至热泪盈眶。他们终于亲眼见到了那位改变他们命运的圣明天子!
朱由校看着眼前跪倒一片、激动万分的将士们,心中亦是激荡。他抬手虚扶:“众将士平身!”
“谢陛下!”士兵们齐声应道,纷纷起身,但目光依旧灼热地聚焦在皇帝身上。
“三位将军辛苦了!”朱由校看着风尘仆仆赶来的王英卓、陈策、戚金,由衷说道,“将士们练得很好!吃得饱,穿得暖,精气神都提起来了!朕心甚慰!”
“全赖陛下洪福,将士用命!”三人齐声道,脸上也带着欣慰的笑容。他们带兵多年,深知只有让士兵无后顾之忧,才能真正练出精兵。
特别是陈策、戚金二人,心中更是感慨万千,自入京营以来,所见所闻,才让他们知道什么是大手笔,那源源不断的铠甲,粮食、肉食、古往今来,何曾有过如此厚待士卒的皇帝?
还有那先进的燧发枪和新式野战炮,还有那火器营万铳齐放的新型战法,让他们对朱由校又敬又畏。
朱由校点点头,目光扫过周围渐渐聚拢、好奇又敬畏地看着他的士兵们。他深吸一口气,朗声说道:
“将士们!”
声音不大,却清晰地传遍这片区域,所有士兵都下意识地站直了身体。
“朕今日来营中,看到尔等刻苦操练,军容严整,朕心甚慰!尔等乃我大明之干城,社稷之基石!”
“年关将至,尔等为国戍守,远离家乡亲人,朕心念之!”
他顿了顿,声音陡然拔高,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与慷慨:
“传朕旨意:京营所有将士,无论官阶高低,每人赏赐上好羊肉五十斤!银元五枚!让尔等带回家去,过个肥年!也让尔等的爹娘妻儿知道,他们的儿子、丈夫、父亲,在为国效力,朕,没有忘记他们!”
此言一出,全场先是一片死寂!
五十斤羊肉?!五枚银元?!这简直是做梦都不敢想的厚赏!许多士兵下意识地掐了自己一把,怀疑是不是在做梦!
短暂的死寂之后,不知是谁先发出一声压抑的呜咽,士兵们的情绪如同压抑的火山终于爆发!
“陛下万岁!!”
“陛下万岁!!”
“陛下万岁!!!”
震天的欢呼和呐喊声瞬间响彻云霄!士兵们激动得跳了起来,挥舞着拳头,热泪盈眶!许多士兵激动得热泪盈眶,他们当兵多年,何曾受过如此厚待?
五十斤羊肉,五枚银元,足够一个六口之家过一个油水十足的年,这份赏赐,不仅是物质上的丰厚,更是对他们身份和付出的莫大认可!
王英卓、陈策、戚金三位老将也深深拜下:“臣等代京营全体将士,叩谢陛下天恩!”
朱由校看着眼前群情激昂、忠诚满溢的将士们,胸中豪情激荡。他知道,今日之后的京营,将会是一支真正愿意为他、为大明效死力的铁血雄师!
寒风依旧凛冽,但京营大校场上,却弥漫着前所未有的暖意与忠诚。朱由校知道,他播下的种子,已经开始生根发芽。
第171章 铸炮技术的突破
南海子·大明火器厂试炮场
腊月的寒风掠过空旷的试炮场,卷起地上的尘土和枯草。
与京城年关将至的喧嚣不同,这里的气氛凝重而紧张,空气中弥漫着硝烟、铁锈和一丝不易察觉的焦灼。
试炮场中央,四门黝黑锃亮、造型迥异于传统明军火炮的新式大炮,如同沉默的巨兽般一字排开。
炮身线条流畅,炮口高昂,在冬日惨淡的阳光下闪烁着金属特有的冷硬光泽。
炮身关键部位,如炮耳、炮口等处,可以看到锻造精良的熟铁炮箍紧紧箍住,更显坚固。
周围,一群身着粗布短袄、脸上沾着煤灰和汗渍的工匠们正紧张地进行最后的检查,低声交谈着,眼神中既有期待,也有一丝难以掩饰的忐忑。
人群中,一个身影格外显眼。他身着七品文官的青色鹭鸶补服,这本该是代表身份与威严的官袍,此刻却显得异常“狼狈”;
他袖口沾满了黑乎乎的油污和铁锈,下摆甚至被火星燎出了几个小洞,衣襟也皱巴巴的。
头发有些凌乱,眼窝深陷,布满血丝,显然是连日操劳、睡眠不足所致。但那双眼睛,却异常明亮,紧紧盯着眼前的四门大炮,闪烁着近乎狂热的专注与期待。
此人正是大明火器厂主事——孙元化。
几个月前,他还只是一个醉心于火器奇巧、屡试不第的举人。谁曾想,因缘际会之下,他精心绘制的火器图说,竟入了深居宫禁的年轻皇帝的法眼!
一道圣旨,将他从江南召至京师,委以重任,成了这新设火器厂的主事。这份知遇之恩,让他感激涕零,更激发了他胸中压抑已久的抱负。
特别是数月前老师亲自送来、由陛下特赐的几门“天启四马重炮”。
那精妙绝伦的设计、远超明军现有火炮的威力和射程,让孙元化如痴如醉。
他废寝忘食,日夜钻研,带领工匠们反复拆解、测绘、试验,誓要将这“天启四马炮”的精髓吃透,并融入大明自身的工艺之中。
然而,最大的难题在于铸炮之法。传统的泥范铸炮,工序繁琐,耗时漫长,且成品率低,炮身常有砂眼、气孔,极易炸膛。
更棘手的是,大明缺铜,纯铜炮造价高昂,难以大规模装备;而纯铁炮,受限于当时冶铁工艺(杂质多、延展性差),同样面临炸膛风险。
孙元化没有退缩,他大胆地抛弃了沿用数百年的泥范法,提出了一个创造性的想法——铁模铸炮!
用铸铁制造可重复使用的模具,此法一旦成功,将极大缩短铸炮周期,提高成品率。但难度也极高,对铁模的精度、耐热性、脱模技术都是严峻考验。
同时,为了解决材料问题,他结合自己前期铸炮的经验和从天启重炮中获得的灵感,创造性地提出了铁芯铜体复合结构的铸炮方法:
先制作好铁胎,待其冷却后,再将铜水浇筑在铁胎外,形成铜壁,利用铜冷凝时的收缩特性压紧铁胎,使两者紧密结合。
用后世科学的观点来讲,这一工艺可以说是材料力学与热加工工艺的完美结合:
一方面,铸铁具有高硬度、高抗压强度的特性,能够有效承受火药燃气爆炸瞬间产生的超高膛压,可以为炮身所需的结构刚度和强度基础。
而外层铜体的延展性好,可缓冲应力,减少炸膛风险,同时铜的致密性好,能降低火药燃气泄漏,提升火炮射程和精度。
特别是在在高温铁芯上浇铸熔融铜液,利用巨大的温差:确保铜液流动性极佳,能充分填充铁芯表面的微孔和缝隙。在铁芯与铜液的界面发生元素扩散,形成一层冶金结合层。
冷却过程中,铜的收缩率大于铸铁。冷却后,铜层对铁芯产生强大的箍紧力,提高了铁芯在承受膛压时的抗拉强度。
另一方面:由于铜层提供了良好的韧性和应力缓冲作用,铁芯的厚度可以大幅减薄(减少40%),同时复合结构的整体抗压强度反而提升五成。
这使得火炮在保持甚至超越威力的前提下,重量减轻三成,机动性显著提高。
而且采用铁芯铜壁工艺制造的火炮,相比全铜炮可节省约 70%的铜料,且管壁较薄、重量较轻,铸造花费也相应减少。
此法通过复合结构实现了性能和成本的最优解,在 17世纪上半叶处于全球领先地位。
例如崇祯十五年使用此法铸造的“定辽大将军”铜炮,全长 3.8米,内径 10厘米,采用该工艺后耐用性比纯铁炮提高 5倍,早于美国南北战争时期的罗德曼法 200余年,
为了这个目标,孙元化几乎住在了火器厂。他与工匠们同吃同住,在炽热的熔炉旁挥汗如雨,在冰冷的铁模前反复调试。
失败了一次又一次,图纸堆满了案头,废品堆成了小山。他那身官袍,便是无数次亲临一线、与工匠们并肩奋战的见证,早已不复当初的整洁。
“孙主事,”一位头发花白、经验最丰富的铸炮老师傅走上前,声音带着一丝沙哑的激动,
“四门炮都已检查完毕,铁模严丝合缝,铜壁浇铸均匀,无砂眼、无气孔!铁胎铜壁结合处也打磨光滑,堪称……堪称完美!”
老师傅的手微微颤抖,他干了一辈子铸炮,从未见过如此精良的炮身。
孙元化伸出手,粗糙的手指缓缓抚过炮身那独特的、由内而外透出的金属质感。内层是深沉坚硬的铸铁,外层则是相对温润的铜,两者在高温下熔铸结合,浑然一体。
“孙主事,您看这结合处……”老工匠头儿老张凑过来,指着炮身中段一处接口,声音带着一丝忐忑,
“按您说的法子,铁芯刚铸好,还烫得吓人,咱就赶紧浇铜……这铜汁子跟铁芯子,真能‘咬’得这么死?”
孙元化用力按了按那结合部,感受着其下传来的坚实触感,脸上露出一丝笃定的笑容:“张师傅,放心!这法子,妙就妙在一个‘趁热’和一个‘咬合’!”
他指着旁边一块冷却的边角料断面,对围拢过来的工匠们解释道:
“各位师傅请看此断口:内里铸铁为芯,性刚,承力之骨也;外层裹铜,性柔,纳力之皮也!”
他拿起一块小铁片,用力掰了掰,铁片纹丝不动,却发出脆响:“寻常铁炮,便如这纯铁,硬则硬矣,却少了些回劲。
若炮膛内药发之猛力骤集,便如以石击卵,稍有些微砂眼、应力,便要崩裂——此乃往日炸膛之根由!”
又取过那薄铜片,以指弯折数次,铜片弯而不断:“铜则不然,其性柔而有韧性。咱这铁芯铜体炮,妙就妙在‘刚柔相济’!”
他指向炮身,语气愈发笃定:“药发之时,膛内雷霆之力,首冲铜层。这铜皮先受其力,柔化之,再散于全炮。
如此一来,铁芯所受之力便缓了几分,且匀了几分,不致于一处受力过巨而崩裂。”
“更有一层,”他加重了语气,“铜善导热。炮内药火之烈,可借铜层速散,不使积于一处而烧炙铁芯。铁芯不受骤热,铜皮缓其猛力,这炮身自然稳如泰山!”
一番话,以工匠们熟稔的“骨”“皮”“刚柔”作比,却又句句落在器物特性与受力之理上,既通俗晓畅,又透着股子格物致知的道理。
张老头恍然大悟,拍着大腿:“原来如此!妙!妙啊!主事!您这法子,神了!简直是鲁班爷再世!”
旁边另一位负责材料的工匠也忍不住插话,脸上带着精明的笑容:“主事,还有这用料,省大发了!铜多金贵啊!咱这铁芯铜体的法子,比造纯铜炮,足足省下四成的铜料!”
第172章 文化自信
“孙主事,时辰到了!”一名年轻的工匠跑过来报告,声音带着兴奋。
孙元化深吸一口气,压下心中的激动与忐忑,沉声道:“好!按计划,开始试炮!”
工匠们立刻各司其职,动作透着股练了千百遍的熟稔:
先验炮:三人一组,一人用细铁丝探引火孔,一人拿锤子轻敲炮身听声,一人用灯照炮膛查裂纹。
“引火孔通!”“炮身无杂音!”“膛内光洁!”三声报完,才算过了头关。
装药装弹:按孙元化定的规矩,药包得用细麻纸裹紧,药量过秤称准,实心铁弹也得量过直径,确保与炮膛严丝合缝。
上一篇:红楼:开局从军,杀倭寇筑京观!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