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大明:帝师之路,从科举开始

大明:帝师之路,从科举开始 第874节

第四代子孙因为年少,更没什么存在感。

古代讲究嫡长子继承制,徐闻一生只专心培养嫡出一脉,庶出一脉的子孙,他基本不管,也没时间去管。

如今打下日本,这些庶出子孙被封往日本各地担任镇守职务,职位虽然不高,却也足以确保他们一生安稳,过上不愁吃穿的生活,子孙无忧。

徐闻不知道的是,在他死后,越王府第五代庶出中,又出了一位天纵之才。

那位年轻的庶出子孙,继承越王遗志,开疆拓土,在那片陌生的美洲大陆自立为帝,建立庞大帝国,将徐氏带到了新的高度!

第1043章 新的时代

成化帝朱见深即位后,继承越王之志,延续景泰之政,汇百家学说,纳海内英才,开启了属于大明的“东方文艺复兴”。

成化六年,大明帝国沐风披霞,步入空前繁盛。

京城棋盘街北段,一座宏伟恢弘的建筑揭幕。

朱红立柱,鎏金飞檐,上悬黑底金字巨匾:“四海股票交易所”。

这是由户部直接监管、通政司记录股市信息的金融中枢,开创世界证券市场之先河。

交易所内,每日聚集万商千行,来自南洋、东非、波斯、琉球、占城、暹罗的商队络绎不绝。

银票、商券、股份、期单在玉石印台上交割如流,声如潮涌。

“大明四海交易所”,成为全球首个公开证券交易市场,象征着资本与制度之革新。

经济之外,文化科技亦是空前高涨。

成化七年,工部主持修建的大明科学院在宣德门外正式挂牌,分设数学院、物理院、舆地院、火器院、造船院五大科。

学子入院,不再以八股为门槛,而以实学为重:

火器院成功改进“燧发枪”点火结构,使三排兵交替射击成为现实,战法全面革新;

舆地院首次绘成《地球大图》,以天文测绘与洋行数据勘定新大陆位置;

数学院用“算盘演算术”设立“对数表”,精度直逼后世近代;

医学院翻译波斯《本草辑录》、欧罗巴《四体论》,融合中西,医道大进;

造船院仿造大西洋风帆结构,开创双层龙骨巨舰,航速破千里。

而这一切,都归功于越王徐闻提出的核心思想:

“学,不止为仕;术,不止为利;以天下为学堂,以万民为施教。”

在南直隶苏杭一带,江南银行、瓷业股份行、丝织联合号接连挂牌,工部赋予“工司印鉴”作为标准认证,贸易自由开放。

各省盐铁茶矿税权部分民营,朝廷设监守司监督,实现“半官半民、权责对等”制度。

沿海设七大港口贸易试点:广州、泉州、宁波、杭州、上海、东都、旧港,号称“海上七星”,大明海权辐射至五洋。

来自欧罗巴的学者,在礼部主持翻译院任教,与婆罗洲画匠一同讲学,掀起大明“百语进京”风潮。

京师内外,百业兴旺,千舶入港。

太医院公开发布种痘术手册《人痘接种考》,推广至全国府县;

钦天监联合数学院编制《大明农时历法》,首次普及“昼长日照表”与“寒热气候分段”;

文渊阁则设“校书局”,聘请天下书匠抄校、雕版、铅字印书,年印图书百余种,流传九边四域。

一位辽东来的少年读书人在《成化纪实》序言中写下:

“今日之大明,文似汉唐,制法似秦汉,商贸似日不落,诸国来朝,世界五洲之书,皆在京城可读,九天十地之人,皆愿学我中华礼仪。”

而这一切,皆因一场成化新政的开始。

年轻的皇帝,在一个老人的引导下,以民为本,以学立国,以商济政,以海图强,带领大明走进了一个将以文明、学术、航海与金融主导世界的时代。

自那之后,大明皇帝的寝宫中,不再是山水美人图,而是一幅由纸笔、火药、航图、契券与诗书交织而成的巨幅山河图卷。

那是一个帝国真正迈入现代的起点。

.......

成化八年,大明科学院物理院与火器院联手,成功复刻欧罗巴炼金术士赫鲁南所述“火风引动之器”,以燃煤生火、水气鼓轮,推动金属活塞往复。

这便是,蒸汽机的雏形。

初名“火车机”,后改称“火轮机”。

最初仅用于水车灌溉、鼓风冶铁,不足为奇。

然至成化九年,江南织造行尝试将其装配至纺纱机轴,顿时一机代百工,引发“织造大转”。

随后,户部与工部联手于苏州、杭州设立“大明蒸轮局”,推行“蒸汽带动机关制造”政策,掀起第一波“机器化工坊”之潮。

成化十年,工部铸船司打造出首艘装配火轮机的“铁身龙舟”,全船以铆接铁骨为架,蒸汽轮桨为驱,舟行破浪千里,朝发泉州、暮抵琉球。

这一年,被后世史家称为“大明海铁元年”。

同时,大明科学院增设“机关制造院”“热力研术部”,研究齿轮传动、金属压制、蒸汽控制等要术,开启系统性机械技术教育。

农部则推广“蒸轮犁车”,使关中平原与江南湖田耕作效率大增。

民间称之:“火牛神犁”。

蒸汽工坊兴起之后,原有手工业模式受冲击,大批商号联合设立“股份工厂局”,募资设厂、招工成营,推动“雇佣工制”蔚然成风。

户部发布《工厂法录》五十七条,首次确立工人“日计银”、工时上限、安全规范等制度。

江南士绅中,亦有转而办厂之人,时有评论道:

“昔日士人悬梁刺股以求一官,今则开局制器以建一业。”

于是“士商并重,工贾同贵”成为成化后期社会新风气。

成化十一年,葡里牙贡使于京中见蒸汽铁船首航,惊为天启之器,回国后引发欧罗巴各国求学之潮。

大明礼部设“广言学堂”,教授中文、数算、机械术、造图法,开放诸国子弟入学。

短短三年内,京城外语之声盛如市井百戏。

而西域诸汗国见大明蒸汽辎重兵车驰骋沙海,纷纷遣使求和,改朝廷“羁縻制度”为“互市制”,准其通商纳贡,互派常驻使团。

此后,西南五宣、东北辽东、北部蒙古三部皆通火车轨道,列车辚辚,织就“大明国道网”。

至成化十二年,大明各郡广建“工学馆”,平民子弟入学不问出身,以测验入级,形成“举工才”制度,堪与科举并列。

朝中言官曾请废八股制,皇帝亲谕道:“文以明志,术以致用,士不可偏废。”

于是设“文武术三试制”,举人分三途,各成体系。

民间亦兴“技艺世家”,以工匠传承为荣;诸子百工之家子孙入科学院者,比肩书香门第。

辽东少年张晟,在火器院学习五载后,考入机关制造院。

他在日记中写道:“昨日校中演练蒸汽升空飞车,虽仅离地三尺,然众皆起立欢呼,吾知,天地之大,或可步虚飞升者,非仙人,乃工士也。”

......

第1044章 哥伦布的梦想

成化十二春天,地中海水光潋滟。

意大利半岛东岸的小港口热那亚,被一种从未见过的船影所笼罩。

那是一支来自遥远东方的大明船队。

五艘巨舰停泊在港口之外,

船身漆黑泛蓝,钢铁龙骨下的船体隐约腾起蒸汽。

主桅高耸如塔,风帆与蒸汽轮交替并行,旗帜猎猎,赫然写着“大明通商使团”的汉字。

这样气吞万里、气势磅礴的巨船,让港口的渔民甚至开始跪在沙滩上画十字祷告,以为是天使来临的征兆。

不仅是普通民众,港口的市政官员、贵族们也匆匆赶来迎接这支船队。

他们中许多人自豪于自己国家的海上力量,却从未见过如此规模的异国船只。

神父雷蒙多在圣经中翻阅,苦苦寻找关于“东方巨人”的启示,试图解读这些神秘的海洋来客。

“船是活的铁龙。”

十七岁的少年克里斯托弗·哥伦布站在人群中,双眼紧盯着那艘名为“万里光”的旗舰。

他的父亲是一名船员,母亲则常年卧病在床。

年幼的哥伦布早早便离开学校,靠在港口帮忙打杂为生。

他懂些拉丁文、会算术,且自学了星图与航线,为了追逐远方的梦想,默默积累着航海知识。

然而这一刻,站在人群中的他,看着远方那五艘庞大的船只,心中感受到一种从未有过的震撼。

这些船,只在他从书本中见过,从未想象过它们会如此真实地出现在眼前。

船身三层楼高,巨大的船帆像一座移动的城堡,船上的蒸汽管道嘶鸣作响,仿佛有生命般地喷出白气。

首节 上一节 874/892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最强皇子我有最强开挂系统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