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大明:帝师之路,从科举开始

大明:帝师之路,从科举开始 第824节

“越王殿下,英国公张辅求见。”

这时,门房快步入内禀报。

徐闻放下报纸,颔首道:“请。”

片刻后,张辅拄杖而入,满脸倦意。

徐闻亲自起身迎上:“老兄今日怎得大早便来?”

张辅拱手一礼,苦笑:“我这把老骨头啊,夜里连梦里都挂念着一件事。”

徐闻请他落座,亲斟一盏茶,道:“我猜得出,是为爵位之事?”

张辅点头:“正是,忠儿这几年,身体日益不堪,如今连出门都要人抬,勉强还活着一口气。”

徐闻沉默片刻:“可按祖制,嫡长子当承爵。”

“是啊。”张辅叹道:“可忠儿非但身体不堪,其子张杰……世上都说,那孩子来历可疑。”

面对老朋友,他没有隐瞒,实话实话。

徐闻眉头微皱:“我听过些传闻,但从未放在心上。”

张辅低头道:“老实讲,我也心中难安,忠儿成婚多年瘫卧榻上,张杰却是后来突然有的……我不是说孩子不好,只是这爵位一旦传下,若惹朝廷非议,怕是砸了我张家的祖坟。”

徐闻点头:“你的顾虑有理。”

说实话,英国公世子戴绿帽的传闻,徐闻十几年就听说了。

毕竟这个时代没有亲子鉴定,不好辨别。

张辅叹息道:“所以我想……能否让懋儿承爵?虽是庶出,可这些年我家中大小事,皆由他操持,文能理财,武能掌军,不比忠儿逊色。”

徐闻沉吟良久,答道:“你这话我信,懋儿确是能人,只是庶出承爵,需有堂皇名义。”

张辅起身,躬身一拜:“我愿上疏自请,请求将爵位传于次子张懋,还请越王帮忙,助我老张一臂之力!”

如今的越王,权倾朝野,连皇帝都是徐闻一手带出来的,只要徐闻肯帮忙,绝对没什么问题。

所以张辅厚着颜面来请求帮助。

徐闻起身,扶住他肩膀,笑道:“你只管上疏,后面之事,我自会安排。”

他和张辅自靖难时期相识,不仅是政治上的朋友,亦有着数十年的深厚私交。

这点小事对他来说,举手之劳罢了。

勋臣爵位继承,由吏部负责,当下的吏部尚书,不就是自己的儿子徐谦么?

......

第990章 舆论压制

数月后,张辅于病榻之上安然辞世。

临终时神情安详,面带微笑,仿佛放下了心中重担。

成化帝亲赐谥号“忠毅”,下令三日内百官吊唁。

京师百官自内阁至六部皆亲往吊祭。

越王徐闻身着素服,拄杖缓步,面色凝重,亲临灵前祭拜。

灵堂中香烟缭绕,哀乐低鸣。

张辅次子张懋主持丧礼,行礼周全,衣冠整肃,颇得人心。

而此时,府中最不安的却是张忠。

他自听闻宾客交谈中道及父亲张辅临终奏表,意欲由次子张懋承爵,不禁面色大变,胸中怒火翻涌。

“我是嫡长子,凭什么不让我承爵?”

第二日,张忠叫来仆人,抬着轿子,直奔吏部,讨要说法。

彼时尚未等朝廷下诏,张忠便趁张辅葬礼未毕之时,大闹朝廷。

吏部正堂之上,官员们正商议礼制,忽闻外头鼓噪。

门外轿子抬进,一人瘫坐其中,面容愤怒,竟是张忠。

张忠挥手大呼:“我是英国公嫡子!太祖《诸司执掌》有明文规定,勋臣爵位须由嫡长子承袭!如今要传给庶出,岂非乱纲常?!”

他一面大声念诏令,一面挥舞手中册本,怒不可遏,吏部群官面面相觑,场面一时混乱。

正当其喧嚣之际,一阵寒风入堂。

锦衣卫指挥使徐林带队赶来,身着飞鱼服,神色肃然。

未待众人反应,徐林当即走上前,扬手便是一巴掌:“你还知道什么叫纲常?连你儿子是不是你亲生的都说不清楚,还来这里争爵?”

张忠被扇得一头偏转,哑口无言。

徐林怒喝:“你既不尊父命,又不顾国礼,更敢在太祖祖制前搅浑水,若不是念你父亲旧情,今日便叫你进诏狱吃牢饭!”

“若你还认得家门,就赶紧回去守灵,别在朝廷门前丢人现眼。”

张忠伏在轿中,不敢还口。

他沉默片刻,最终让仆人抬着轿子回府。

这场闹剧传开后,朝中舆论一时纷乱。

原本只是吏部内部的小事,竟然被闹上了台面。

此事引发了许多议论,朝堂上下对此纷纷发表意见。

在《诸司执掌》中,的确有明确规定,勋臣的爵位应当由嫡长子继承。

如果嫡长子因故无法继承,则由嫡长孙承袭;

如无嫡长孙,则由嫡次子承袭;

若再无嫡次子,则庶长子可以继承。

按照这一规定,张忠应是英国公爵位的第一继承人。

然而,由于张忠的残疾和无法自理的身体状况,他显然不能继续担任这一职位。

根据惯例,若嫡长子有问题,继承人应该是张忠的长子,张杰。

关于张杰是否为张忠亲生之事,虽然坊间有诸多猜测,但至今未能实锤。

因此,虽然张杰的身份仍处于疑云之中,但既没有确凿证据证明张杰非张忠亲生,也就无法因此完全排除张杰继承的可能。

朝廷内外,关于张忠争爵的声音此起彼伏。

许多人开始质疑,是否应该因为一些未被证实的疑点,就轻易地让一个庶出的张懋继承英国公的爵位。

既然徐闻已答应张辅的请求,英国公爵位承袭之事自然需要妥善处理。

不仅张辅要死得体面,身后的事同样不能马虎。

深知张辅一生功勋卓著,理应得到应有的尊重与安排。

为此,徐闻亲自召集了《皇明日报》编辑部,将一封署名“越王徐闻”的社论置于头版:

《论英公遗志与国法大义》

“国之爵位,非子孙之私产,乃国家之所托也,英国公张辅,历三朝之功臣,征战沙场半生。

其遗疏所言:‘传位次子张懋,以社稷安宁、军政无虞为重’,此志堪比古人,至于嫡长之议,虽有律可循,然礼义为先,诚实为本,凡人臣不应私斗争恩,而应以国法为念。”

文末更附张懋平日理政纪略、张忠病史公案,娓娓道来,不怒自威。

此日傍晚,工部灯火渐亮,印房内《皇明日报》夜刊正在飞速排版。

数十位书吏挥汗如雨,编辑们分列案前,仔细校对每一个词句,确保文意准确、用字谨慎。

一名年轻抄工边誊写边问身旁老人:“咱这份报纸,为何如今比六部都还大?”

老吏人称“胡老纸”,已在印局干了三十年,呵呵一笑:“你懂什么?咱这不是纸,是国之言,是风头上的剑,你以为那些大臣怕谁?不是怕皇帝,是怕上报,怕百姓议论,怕笔墨伤身。”

年轻人睁大眼:“原来这样啊!”

胡老纸摸着下巴:“可记住一句话,百万人不如一张纸,一张纸不如一个字,那个字,要是登在‘头条’,杀人不用刀。”

纸页哗然翻动间,一份份新时代的《皇明日报》,悄然出炉。

仅半天,就被销售一空。

京师百姓街巷传阅之声如潮。

有人在煮茶夜读,有人在屋檐下念给孩子听。

越王的文章一出,京中官民顿生敬意,众言:“张家之事,老国公早有安排,不容子孙违志争名。”

越王府。

徐谦走入书中,手中也捏着一份报纸,笑道:“父亲,舆论反响不错,连刑部尚书的悼词都登出来了,看来张懋那边民意也稳住了。”

“其实这是小事,我在吏部压一压就过去了,父亲何必亲自执笔下场登报?感觉有失身份了。”

徐闻点头,放下报纸,抿了口茶:“这是我们自己开的报纸,不登这些,还想登谁的?”

首节 上一节 824/892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最强皇子我有最强开挂系统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