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帝师之路,从科举开始 第823节
“好看,贵气中带着灵气,皇上见了准得笑不拢嘴。”
万贞儿一边温柔回答,一边轻抚她鬓边。
看着这位聪明乖巧的姑娘即将嫁入皇宫,成为国母,她心中不无欣慰。
这个姑娘,自己也看着长大,如今能与那个曾孤苦无依的少年执手共度,她再放心不过。
梳完最后一缕青丝,徐冉忽而转头,握住万贞儿的手,认真说道:“万姑姑,你们看着我们长大的,今日我入宫,你也要一起去。”
万贞儿一怔,随即眼眶泛红:“我一介旧宫婢……”
“可你是陛下最信任的人,也是我亲近的人。”
徐冉坐于镜前,轻轻拉住万贞儿的手,认真说道:“你就随我一起进宫吧,以后做我的女官,帮我打理后宫,好不好?”
万贞儿微怔,眼神一闪,片刻后缓缓点头:“好,我陪你们一起走下去。”
她出身宫廷,自幼在深宫长大,太了解后宫的风雨冷暖。
徐冉虽聪明,却终究太过单纯,一旦踏入那充满权谋与心机的围墙之内,若无人相伴,难保不会受尽委屈。
更何况,皇帝年纪尚轻,将来必定纳妃充后宫。
那些贵族女子、外戚千金,不乏嫉妒刻薄之人,争宠夺利、暗潮汹涌。
冉冉是自己看着长大的孩子,既是主子,又如亲人。
万贞儿知道,自己不能袖手旁观。
既然不能再守在皇帝身边,那么守护皇后,便是她此生最后的执念。
三月初八清晨。
宫中钟鼓齐鸣,红绸满道,皇帝大婚,百官朝贺,举国欢腾。
成化帝朱见深身披绣有金龙的冕服,在文武百官引导下,于奉天殿前接受百官朝贺。
随后,在万众瞩目中,凤舆自越王府而来。
皇后徐冉着正红霞帔,面覆珠帘,仪态端庄,乘大明正礼之凤舆,缓缓入宫。
至乾清宫前,太监宣旨,皇帝亲迎。
朱见深挽其手,合卺而饮,金瓯交盏,拜天地、拜高堂、夫妻对拜,礼成!
自此,徐冉正式册封为皇后,中宫有主,凤印加身。
婚礼后三日,皇后谒太庙,奉香于祖宗。
朝廷设宴于交泰殿,五品以上命妇皆得赴宴。
宫内宫外同庆,民间自发焚香放灯,孩童口中皆唱:“冉娘娘凤仪天成,成化帝有情有义。”
越王府更是门庭若市,亲族宾客纷至沓来。
徐闻于正堂设酒,亲自举杯:“老夫一生,忧国忧民,今日得见儿孙成龙成凤,满门忠义,此生足矣!”
门房老丁守门守了三十年,此日望着宫中来人络绎不绝,忍不住抹泪:“咱越王府的小姐,真成了皇后喽……”
门前卖糖葫芦的小贩大柱则对着食客吹嘘:“你们瞧我这糖葫芦,一根一文钱,咱卖给皇后娘娘家的仆人都没涨价,这叫老实人有好报!”
越王府上下,满是骄傲与欣喜。
而京师百姓更是口口相传:“越王一门,三代忠臣,今又出皇后,真是我大明的擎天柱!”
这场大婚,不仅成就了一段佳话,也让整个帝国的士气与民心,再次凝聚于皇权之下。
朱见深自此真正走向独立自主之路,徐家之名,也随徐皇后之册,永载史册。
那一日,万贞儿随凤辇入宫,不再是皇帝的贴身侍女,而是后宫女官之首,总管宫女宫务,人称“万姑姑”。
她不再亲近皇帝,却时时守在皇后身旁。她知分寸、知进退,也终于守住了自己的本心。
从此宫中再无风波传言,后宫井然。
第989章 爵位继承
成化四年,暮春。
京城的夜晚微凉,英国公张辅却独坐书房,眉头紧锁。
案几上灯火摇曳,映出他鬓边雪白的发丝和满脸沉思的皱纹。
他年过八十,愁容满面,心事重重。
几天来,心头的烦恼如山般压得这位老国公喘不过气来。
爵位继承问题,令张辅寝食难安。
他一生戎马,立下赫赫战功,封为英国公,位高权重。
然而,随着年岁渐长,身体渐弱,张辅不得不面对一个现实问题:
自己的爵位能否顺利传给下一代?
尤其是在他一心想要确保家族基业延续的情况下,这个问题显得尤为迫切。
张辅有两个儿子。
大儿子张忠是嫡长子,理应继承爵位。
然而,张忠自幼体弱多病,年轻时便已瘫痪在床,动弹不得。
即使张辅在朝堂上颇有声望,许多人也清楚地知道,由于其子张忠残疾,将无法接替英国公的爵位。
朝廷对这种“先天失德”的继承者历来有严格规定。
张忠因其健康问题,几乎被排除在继承人之列。
而张忠的长子,张杰,虽然年纪尚轻,身份却更加复杂。
作为张忠的儿子,张杰理应继承英国公爵位的长子之位。
然而,由于张忠的身体状况,张杰的出生引起了不少人的猜疑。
长期瘫痪的张忠很少与妻子同房,坊间有传言称,张杰是否为张忠的亲生骨肉,尚未可知。
此事一度成为朝廷及张家内部讨论的焦点,许多人私下对张杰的身份表示怀疑。
这一问题若得不到妥善解决,朝廷恐怕不会允许张忠的儿子继承爵位。
在此种种复杂局面下,张辅渐渐产生了另一个打算。
将爵位传给次子张懋。
张懋虽然聪明能干,且一直致力于家族事业,但他却是庶出,无法享有嫡子所拥有的正统继承资格。
张辅深知,庶出的地位意味着在朝廷眼中,张懋继承爵位的可能性极低。
对此,他十分担心,担心朝廷不会允许庶出继承,担心家族的未来会因此陷入困境。
门外脚步轻响,贴身家将小魏轻声问道:“老国公,是否歇息?”
张辅摆了摆手:“睡不着,你去歇吧,我再坐会儿。”
小魏退下后,张辅轻叹一声,自语道:“唉……百战归来身是老,一朝传位意难安。”
片刻后,他唤道:“传信,明日一早,备轿,去越王府。”
......
次日清晨,越王府后堂,晨曦初起。
庭院中的腊梅尚挂露珠,一名青衣内侍快步而入,将一叠新鲜印成的纸张恭敬奉上。
徐闻披衣而起,坐于书案前,接过报纸,慢慢展开。
他目光如炬,先扫一眼要闻,再细读评论,半晌不语。
这些年来,徐闻养成了一个习惯:每日必看《皇明日报》。
这报纸早年创办,初名《大明月刊》,后因传播广泛、笔锋犀利,逐渐发展成京师第一大报,又改名为《皇明日报》。
如今已有近四十年历史,在文士百官间影响极大,甚至连成化皇帝朱见深每日也会让人送一份到御案前。
最早创办时,是为了堵住江南士子的嘴。
那时的徐闻,年不过四十余,初入内阁为辅,权势未稳,虽为太宗驸马、越王加衔,却遭江南清流名士不断诟病,说他“外戚干政”。
对此,徐闻既怒且笑。
他没有争辩,而是写了一篇文章,题为《论士道非天命》,直接刊登在自家创立的《大明月刊》上,文中直指:“士大夫者,非上天之胄也,乃读书而衣冠者耳,若以言治国,不如以行论政。”
此文一出,轰动天下。
无数江南文人奔走相告,却又无法反驳其中道理。、
一时间,《大明月刊》成了朝中文争的前沿阵地,各派学者纷纷投稿,参与辩论。
徐闻顺势招揽文人,扩建书局,开设刊房,又增设《内阁纪事》《军政辑闻》等栏目,使之成为传播政务、民情、言路的主流媒体。
再后来,朝廷正式将其列入“官署协刊”,改名《皇明日报》,每日由翰林院与内阁共同审校,传播至京畿十三府,甚至远至辽东、江右、闽广等地。
徐闻以一纸笔墨,打破世家门阀对于“道统”的垄断,也为新政开路,为士民立言。
上一篇:最强皇子我有最强开挂系统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