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大明:帝师之路,从科举开始

大明:帝师之路,从科举开始 第754节

大军尚未完全反应过来,他已在长城内游弋如鱼,下一步,便是寻找机会,一击重创!

或许目标是辎重,或许是京营,亦或是……天子御驾!

“让大明皇帝铭记这一仗吧!”

也先冷声开口,面无表情地望向黄沙滚滚的天际:“草原之狼,不会轻易远遁。”

八月十三,晨风初起,黄沙弥漫。

朱祁镇率领大军抵达宣府,正准备转道南下,途经居庸关返京。

就在营寨尚未完全收整之时,忽有一骑快马自北方疾驰而来,锦衣卫军服猎猎作响,风尘仆仆,直冲中军大帐。

“报!”

快骑翻身下马,拱手跪地,声嘶力竭:“瓦剌骑兵!大股敌骑自北逼近,已抵四十里外,来势汹汹!”

霎时间,大营震动,帐内诸人尽皆色变。

朱祁镇眉头一蹙,起初还未回过神来。

但下一刻,他眼中却闪过一丝异样的光彩,脸色不但未现惊惧,反倒隐隐激动。

“瓦剌蛮子,居然胆敢犯朕御驾!”

皇帝拍案而起,语气凛然:“来得正好!朕正愁无处建功,如今他们送上门来,岂不是天赐良机?”

原本班师回朝的行军安排,此刻仿佛一下子被逆转。

朱祁镇只觉心潮澎湃,仿佛已经看见自己在战阵之上策马扬鞭、凯旋而归的景象。

王振在旁更是喜形于色,急忙附和:“陛下英明!这正是成就万古功业的好机会,天命所归,草原贼子岂能是我天兵对手?”

此时的王振,满脑子也全是“衣锦还乡”“主辅同光”的幻想。

他们主仆二人。

一个是沉浸在“马上封侯”幻想中的天子朱祁镇;

一个是一心想着“衣锦还乡”、毫无兵事经验的王公公王振。

他们看似踌躇满志,实则心中毫无章法。

根本不清楚敌人兵力几何、部署如何,甚至不了解地形气候会带来怎样的战术影响。

此刻,草原风起,北天昏沉,已是典型的大风前兆。

若是徐华仍在军中,他定会第一时间关注气候走势、敌军动向、斥候回报;

若是张辅尚掌帅印,他也绝不会在无备之下草率迎战,必定坚守营寨,稳中求胜。

他们极有可能据守营垒,稳扎稳打,守住要道不出,利用火器与弓弩筑起钢铁防线,等瓦剌攻势露怯,再以骑兵反扑。

因为他们都知道,现在虽身处大明腹地,但地势空旷无险,瓦剌骑兵机动极强。

与之硬碰硬,实乃不智。

守,是唯一正确的策略。

尤其在徐闻完成军改之后,五军营与三千营已不再是明初那种松散编制的乌合之众。

经过数年实战锤炼与严格操典训练,大明步兵防守力极强。

尤其是对抗游牧民族的骑射战术,已有一整套应对方法。

哪怕面对瓦剌主力,只要不乱动、不出击,固守不动,顶多被咬掉几层皮,绝不会伤筋动骨。

然而如今,徐华和张辅都不在。

整个主力营的指挥权,落入了两个从未带兵的人的手中。

面对敌军靠近,朱祁镇只是觉得自己可以扬威天下,名载史册了!

王振更冷笑不屑:“瓦剌?一群草包,上回不就被徐华那点人马打得抱头鼠窜?如今连武国公都没出手,咱家就能摆平他们!”

于是,两人一拍即合,迅速定下迎战之策。

“传令!”

朱祁镇下旨:“命恭顺侯吴克忠率五千五军营精锐出战,拦截敌骑于野,勿使其近朕辎重半步!”

“领旨!”

传令官应声而去。

军令一下,整个大营顿时沸腾。

大明主力第一次与瓦剌主力的正面对抗,就在漫天风沙中骤然展开。

吴克忠虽勇,并非无脑之将。

他一眼就看出瓦剌骑兵远比预想中要多,且列阵森严、进退有序,绝非散兵游勇。

更令他警惕的,是前方不断涌现的瓦剌骑兵,兵力至少在万骑以上,并呈现出三面包抄的战术趋势。

大明五军营本是劲旅,吴克忠又非庸将,纵在仓促之际,仍然迅速列阵,布防有序。

但连日行军,兵马早已疲惫,辎重沉重,不少士卒连马匹都显得气喘吁吁。

反观瓦剌骑兵,虽也是长途奔袭,但自越境进入大明以来,所经村镇已被连番掠夺。

不仅获得了充足的补给,还抢夺了大批战马、兵器、干粮、甚至换下来的明军铠甲。

更重要的是,他们精神亢奋。

一夜之间,普通士卒从赤贫寒门,手中多了金银、绸缎、干粮和女子,他们已经尝到掠夺的甜头。

“只推平了几个乡堡就有这般收获……”

一个瓦剌老兵舔了舔嘴唇:“那若能抓住那个明国小皇帝……”

他没说完,身旁的骑士已经发出野兽般的咆哮声,挥刀高呼:“杀啊!谁抓住大明皇帝,长生天都会庇佑你!”

杀意如潮!

但这一切,朱祁镇与王振根本没有意识到。

在他们眼里,眼下不过是一次“可控的胜利机会”,一次足够写进实录、镌刻史册的光辉战例。

当吴克忠披挂上马,率五千兵马列阵出营之际,营中将士虽无一人言语,却个个心头沉重。

谁都明白,此战胜算渺茫。

只有王振站在皇帐外,满脸得意地向远方挥手:“好好杀几个瓦剌贼子,让他们知道大明天威不可辱!”

说话间,前军双方已经交战。

第915章 全军覆没

瓦剌主力,以也先麾下亲军为锋,阿剌知院部居中,两翼由草原各部盟军夹击,迅速向明军阵线压来。

“结阵!”

吴克忠勒马抽刀,五千京营子弟,迅速结成空心方阵。

长枪兵列于外,内层为弓弩与火枪,盾兵护翼,炮兵则布于中央。

这正是《新军操典》中的“草原拒骑阵”,专为对抗草原骑兵而设。

在初交锋中,明军的阵型表现出应有的坚韧。

短暂交锋中,明军火器果然占优,瓦剌前排顿时人仰马翻,死伤惨重。

吴克忠亲率中军指挥,屡次奔走于阵前,鼓舞士气,硬生生顶住了前三轮冲杀。

但问题很快暴露出来。

风沙太大。

天色愈暗,风声愈烈,尘土铺天盖地。

士兵视野不及三十步,明军的燧发枪和其他远程武器,根本就无法完全发挥威力。

而小型火炮这类东西,朱祁镇确实带了部分神机营,但是这等天气条件下,根本没办法发挥战力,而且因为王振的渗透。

徐华又远赴中南半岛,没人制衡,神机营因为待遇好,都混进了不少关系户。

尤其是这次御驾亲征,很多人的想法和朱祁镇差不多,瓦剌当初都被自己打的举手投降了,有什么好怕的。

不过是一次大型的武装游行,去混混经验,当成以后的晋升之资,更是让这次神机营随行人员质量奇低无比。

很多人连炮都没开过,随军携带的火炮,都成了摆设。

吴克忠所率领的五军营,在开火两轮后,只能用血肉之躯来阻挡瓦剌的骑兵。

事实证明,在这种开阔地带上,无险可守的半火器单位,根本无法阻挡狂暴的蒙古骑兵。

瓦剌骑兵如影随形,利用风势四面突袭,忽左忽右,袭扰不绝。

尤其是也先麾下的亲军,这支曾与徐华鏖战月余、最终未被歼灭的核心部队,如今重整旗鼓,斗志正盛,战力更是恐怖。

他们一改传统冲锋方式,分组绕阵,破坏防线,用骑射、冷兵、钩索轮番试探。

再坚固的阵型,也经不起这样的持续碾压。

首节 上一节 754/892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最强皇子我有最强开挂系统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