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大明:我才是皇太孙

大明:我才是皇太孙 第92节

  老朱叹了口气,说道,“常家是什么样子你们也知道,就一个蓝玉就足以让允熥头疼。徐家出了两个王妃,和他魏国公有关系?”

  这话说的是有些乱,可是安庆公主和宁国公主也反应过来。无非就是徐家和皇家的绑定看起来够深,但是还是不够深。

  老朱继续说道,“真要是按礼制来说,汉惠帝刘盈的皇后是谁?皇太孙以后是要当皇帝,就是祖宗之位。皇后,也该是如此。”

  安庆公主沉默半天,才说道,“允熥要是知道了,真要和你拼命了。”

  “他敢!”老朱气势十足的说道,“小事由着他闹,咱让着他,大事能让着他?你们大哥走的那会,咱觉得若是立个资质愚钝的太孙,十年功夫教不出来,五年能教个守成之君。允熥不让咱操心,五年够他当个明主了。”

  安庆公主就劝道,“那就给他寻个普通些的女子,他也省心。”

  “你真是他亲姑?”老朱就不满说道,“他一出生没了娘,十几年一直藏拙,跟人不亲近。他眼里就是江山社稷,咱是喜欢这个孙儿,能守好江山。咱孙儿你不疼,咱疼!得找个和他能说上话的,要不让他像咱现在这般?”

  宁国公主和安庆公主顿时不敢说话,自从马皇后过世之后,老朱绝口不提复立皇后之事,文武百官也绝对不敢提。

  不管是此前的李淑妃,还是现在的郭宁妃,都是管着后宫的事情,好像权力和皇后一样。

  但是大家也都明白,那只是‘代管’,她们可没有真正的地位和权力。

  就算老朱侍妾、妃嫔不少,可是要说能够和他知心的人,现在真没了。

  “你别总是想着你家里那点事情!”看着宁国公主,老朱恨铁不成钢的说道,“多看着点,在外头好好寻一寻,看看有没有能配得上允熥的!”

  随即老朱调转火力,对着安庆公主,“你也别老是想着嫁人、嫁人,允熥对你那么好,你这个亲姑不帮着操心谁帮他!”

  安庆公主和宁国公主还有什么好说的呢,这时候也只能是乖乖听话,不过她们也都明白,那是大事。

  看着两个女儿都离开了,老朱也忍不住摇头叹息,指望她们能够帮点忙实在够呛,完全靠不住。

  回到东宫的安庆公主和宁国公主可不会透露风声,她们也都是聪明人,如果太孙和皇帝闹了起来,得她们来背锅。

  所以最聪明的做法就是按照皇帝的吩咐去做事,事情成不成就要看皇帝和太孙的斗法了。

  朱允熥心情挺好的,对梅殷说道,“姑父,过两天我去趟国子监,你先安排一下。”

  作为老朱最喜欢的女婿,以及现在最被朱允熥信任的姑父,梅殷也算是春风得意。

  “臣回去就安排。”梅殷笑着应下,“殿下此次去国子监,是安排教授、讲习听讲,还是见见学子?”

  朱允熥毫不含糊的说道,“都见一见,到底是栋梁之材。”

  朱允熥随即看向傅忠,说道,“九姑父,你安排一下人马,护卫的事情你来办。”

  憨直的傅忠立刻起身,“罪臣不敢。”

  朱允熥立刻严肃起来,说道,“九姑父,再这么说我就生气了,咱们不是外人。九姑的事谁也不愿见到,怨不得你!”

  傅忠的妻子是寿春公主,婚后两年生了两个儿子,六年前就病逝了。

  朱允熥有些恼火的说道,“你这个样子,我两个弟弟如何才能有男子气概?这事回头再说,家里头先准备着,过几天我去国公府!”

  安庆公主和宁国公主对视一眼,父皇的担心不是没原因的。

  允熥不只是要管好江山社稷,还要管好宗室外戚。要是没个镇得住场子的贤内助,那得多累啊!

  所以父皇动了那些心思,好像也是可以理解。

  只是给允熥找一个温婉的女子肯定不行,得灵动机敏,这样才有可能和允熥说上话。

  出身、品行当然得好,要不然后宫乱起来不说,说不定还有很多麻烦事。

  这样的女子可不好找。

  安庆公主压低声音,说道,“长相好些的才行,允熥看着是不说话,说正妻得看品行。要是咱俩个做媒,找了个样貌不出众的,他明面上不说,私下里说不定得唠叨。”

  宁国公主抿嘴笑着说道,“你不说我也心里有数,哪个男人不是如此!回头我仔细寻一寻,这个差事不好做啊!”

  安庆公主感同身受,父皇不好得罪,侄儿也不能招惹,实在太难了。

第126章 国子监

  别管朱允熥是不是对于一些士子有偏见,该重视的时候还是要重视。

  他和勋贵集团的关系不用说,可是这些勋贵打仗没问题,治理天下也不能全指望这些武人。哪怕朱允熥想要打破一些垄断,那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现在的识字率低,朱允熥也没办法一口气找出来太多的人才。

  就算是大明,现在还有很多元朝时候留下来的官。

  说到底就是官员的缺口太大,一下子很难找到很多的替代,只能不断的换血、换新。

  皇太孙莅临国子监,这当然是大事了。尤其是此前刚刚结束不久的会试风波,能够在国子监读书的或多或少也都有些渠道,多少能知道一些。

  这位皇太孙手里的权力很大,能够在大明最高学府就读,出身也好、才学也罢,都是一顶一的,也都是有着一些自己的抱负和理想。

  虽然梅殷现在是掌管国子监,但是他不是国子监祭酒,这是从四品的官。

  看到朱允熥下马,梅殷立刻跪下,“臣等恭迎皇太孙殿下,殿下千秋。”

  随着梅殷一起跪下的,自然是国子监的师生了。

  朱允熥笑着开口,说道,“都起身吧,用不着多礼。”

  梅殷等人,随即也介绍道,“殿下,这是龚斆,代掌祭酒。”

  明朝第一任、第二任祭酒是许存仁、魏观,第三位是宋钠,四年前才过世,这也是大明第一位赐祭葬的四品文官。也就是这一位不妄言笑、学问广博的祭酒格外严格,吃住在国子监,因为管理严格导致学生不满。

  朱允熥看着龚斆,微微点头,心里头有些话要说,但是不适合现在说。

  梅殷又继续介绍道,“宋复祖,现为国子司业。”

  这是宋钠的儿子了,现在也是在国子监供职。

  仔细的参观了一下国子监的学舍,询问了国子监的生活起居等情况,朱允熥这才来到正堂。

  等到所有人都来齐,朱允熥才说道,“宋卿治学严谨、严立学规,我是喜欢的。国子监此前科举,也是连战连捷。”

  看着一众师生,朱允熥也说道,“只是张弛有度,汝等也要明白,国子监到底是大明文采之地。有些学官只讲学问、不讲亲谊,是不是有些过了?”

  龚斆等人立刻跪下,而不少国子监的学子就有些振奋了。

  国子监的学子闹起来也不是一回了,在宋钠时期就闹过,不过结果是学子被砍了脑袋。

  朱允熥接过张福生递上来的折子,翻看看到,“举人监生赵彝、李敏复告侍亲,不许。监生杨恕等五人,愿回籍侍养,不许。”

  朱允熥叹了口气,说道,“说是侍亲,真真假假也难说。国子监治学严谨是好事,只是一味欺压、苛求也非好事,物极必反的道理你们也该明白。”

  国子监的学子们激动了,他们基本上都是举人,都是当地首屈一指的学霸,有身份、有地位。但是在国子监,敢不最拼命的读书就是一顿打,敢有半点懈怠还是一顿毒打......

  读书都读傻了,国子监的这些学官们还不满意,恨不得这些人一天十二个时辰都是在读书。

  学子受不了,诬告学官或者直接自杀的例子,此前也出现过。

  朱允熥继续说道,“此前监生赵孝先的父亲年老病笃,学官还是不许回乡侍亲。我就是要问问了,你们这些学官也是知晓圣人之言,学风严谨是好事,只是用的着让学子们不近人情、不遵人伦常理?”

  龚斆等人此刻还能说什么呢,自然也就是跪下磕头请罪。

  这些事情是他们做出来的,以前宋钠在的时候,国子监的学风严谨,他也因此得到了皇帝的重视和信任。后来的学官们自然有样学样,立的规矩更严。

  包括宋复祖,他也是将老父亲留下来的规矩执行的非常严格。

  这就有些过犹不及了,严谨的学风现在也确实有些变味了。起码宋钠在的时候,他也能以身作则,哪怕是重病的时候也都是住在学舍,在坚持着祭孔后在学舍过世。

  宋钠的严格,更多的是严师。而现在的国子监,有些压榨学子的意思了。

  梅殷这时候主动站出来,说道,“殿下明鉴,臣等只是希望学子们学有所成、报效朝廷。”

  朱允熥就不置可否的说道,“道理是这个理,只是我不想看着朝堂上都是些只会读书,不通人性的臣子。”

  “以后但凡侍亲、守孝的,学官不得阻拦,礼部当批准。”朱允熥直接说道,“若是国子监学子连续三年科举不中,发回原籍。”

  龚斆等人也不好说什么了,只能领这个旨意了。

  皇太孙的态度也没错,毕竟这个年代讲究孝顺,侍亲、守孝是人伦纲常。而连续不中之后被发回原籍,这也可以督促学子们上进,免得他们贪玩。

  朱允熥继续说道,“我记得也有不少功勋、文臣子弟也是在就学,若是连续考评不上进,退回去。敢扰乱学宫学风,到时候不只是治你们的罪,你们父兄都落不了好!”

  恩威并施谈不上,朱允熥只是觉得现在的国子监有些矫枉过正了。

  不过学子们肯定是开心了,不说好日子肯定要来,但是生不如死的苦日子可能是到头了。

  朱允熥笑了笑,又说道,“读书,一来是该明理,二来当报效朝廷,三来当救济民生。不要死读书,要落到实处。过些天安排国子监学子分赴天下诸州府,领百姓兴修水利。”

  这一下不只是学官们傻眼了,学子们也傻眼了,太孙这是要让他们直接去做事了!

  朱允熥不在乎这些人的意外,继续说道,“好多人这些年多半也是只会寒窗苦读,也不知晓民生。分赴各地去看看,极好民生之本是什么!好好历练,才能有所长进!”

  这可不是免费的劳动力,在国子监读书朝廷是要给一定的优待。

  而且这些人不管出身如何,能够在国子监读书,肯定是有过人之处。让他们带领百姓兴修水利,虽然不见得个个都是水利专家,不过好歹是有一定的基础,能力的下限低一点,能够及时派上用场。

  大道理,自然是锻炼国子监学子,让他们知晓民生之艰,可不是单纯的让这些学子免费的给大明社稷打工。

  有些学官、学子也想要吐槽,可是憋回去了。

  仔细想一想,。这也不见得就是什么坏事情。虽然非官非吏的,可是现在是正经朝廷给的差事,做的好就有可能被皇帝或者太孙注意到,到时候就能正式进入官场了。

  这些年从国子监直接进入官场的可不少,也有不少人发展的很好,在朝堂位高权重。

  朱允熥在安排一下事情后,立刻就是春风细雨的样子,“今科胡嗣宗、石允常,也都是在国子监就读,上一课的六首状元也曾在国子监读书,让我看看现如今这些学子们的才学。”

  这话也没问题,虽然许观这些人都是在老家中的举,不过也曾经在国子监短暂进修,这也算得上是国子监的一些政绩了。

  这一下不只是学官们激动,学子们也都忍不住期待起来了。

  在知道皇太孙要来国子监的时候,不少学子们都在发力,就算是一些学官也都忍不住动心。

首节 上一节 92/334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汉官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