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我才是皇太孙 第332节
朱允熥笑着点头,“水师将领有了,不过还是要靠步兵上岸厮杀,现在步兵的将领也有了,这么安排朕也能放心。”
现在单纯的就靠水师打败所有敌人是不现实的,即使大明的舰队十分威武、强盛,只不过最终还是需要步兵上岸。
“这一次出海,说不定也会遇上海盗。”徐增寿就说道,“臣此前就与第一次出海的将士交谈,知晓海上不只是倭寇流窜。”
倭寇一直都是心腹大患,这些人有些时候就是恶心无比,上岸滋扰、劫掠等,打了就跑,想要将这些人彻底剿灭有些难度。
更让朱允熥不高兴的是有些倭寇,实际上是‘假倭’,是一些商贾、士绅派的人剃了头冒充倭寇,或者是直接招募真倭来滋扰大明。
虽然倭寇这个麻烦迟早是要解决,不过目前来说最为重要的事情,显然还是出海了。
好在虽然出了一些波折,但是整体来说情况可控,船队按期出海根本就不是什么问题。
军中的那些人士气也比较高涨,对于出海根本不会觉得抵触。毕竟现在陆地上的战争越来越少,出海还是可以建功立业,说不定就可以升官升爵。
而对于普通的士兵来说,他们确实没有太多的选择权,必须要随军出征。不过出海的话,军饷等暂且不说,打破了番国的话也可以发点小财。
仁义等等或许会有,只是朱允熥显然也不会有着更多的一些要求,有些时候军队的战斗力想要持续保证、士气想要高昂,就是那么回事。
有着徐增寿这边仔细汇报了情况,朱允熥也算是吃了一颗定心丸,看似他主导的海贸可以正常的展开了。
只是想想看也觉得有趣,历史上背叛朱标一系的最大间谍,现在正在尽心竭力的出谋划策,这还是有些意思的。
好在朱允熥对此也都是习以为常了,说到底就是对于有些人物他不会有过多的滤镜,也不会有太多的厌弃等,就看这些人到底是做了什么事情就好。
就比如说朱棣从来都不担心朱棣造反,对于朱允炆在杭州游山玩水也不会有什么不满,那么徐增寿这样的人自然谈不上容忍不了。
只要现在好好的为大明效力,这也就足够了。
等到徐增寿离开,蓝玉就小心翼翼的奉诏而来。摆出这么个姿态不是蓝玉犯了错,而是在为小外甥常森求情。
“刚刚徐增寿来了,准备让他随驾回凤阳。”朱允熥也直接,“他正好也回一趟凤阳祭祀先祖,小舅以后就回定远好了。”
蓝玉小心翼翼的问道,“陛下,这是不是重了些?”
让常森回定远,基本上就是意味着仕途告终,只能回定远当一个闲散富家翁了,这就是在看守着常家的祖坟了。
朱允熥瞪了蓝玉一眼说道,“怎么?还要给他升官?要不是因为他是我舅舅,这件事情岂能如此?”
蓝玉也不敢说什么,主要就是因为常森看似没犯大错,但是那也只是直接的大错。他是没有贪赃之类的,可是定个玩忽职守等等,那实在是太容易了。
朱允熥没好气说道,“要不然因为外祖母的事情,我恨不得现在就让他回去。大舅在外头,二舅也平庸,三舅现在也给我闯祸!”
蓝玉这一下更加没底气了,常茂当年犯事被安置在外病死了。常升现在虽然是帮着执掌京卫,可是大家都知道他能力平庸帮不上忙,只剩下不添乱了。
可是现在倒好,常森在朱允熥登基后首先来了个玩忽职守,还是赶在整顿吏治的风口浪尖,偏偏还是朱允熥最为重视的海贸这件事情上。
这可不就是彻彻底底的闯祸么,连这么个亲舅舅都在帮倒忙,朱允熥的心塞也是显而易见了。
另一方面来说自然也就是对常森的处置了,什么都不管显然也不合适,要不然就有些难以服众了,毕竟现在朝廷在整肃吏治。
蓝玉这时候也只能低头说道,“臣明白,这事情确实是他做的太让人失望了。这么点事情都做不好,回老家看守祖业也是好事,反正他也没什么本事。”
有些时候蓝玉也郁闷,他的姐夫是那么厉害的人物,怎么偏偏生了三个一点都不开窍的儿子呢?
现在现在想想,常森回去也确实是好事,能力不够、官职太高,现在留在应天府反而是坏事,因为说不定什么时候又犯了错,到时候说不定更难收场。
回去当个富家翁也是一生安逸,再者就是本身就是子嗣艰难,多生几个孩子开枝散叶,这也是一桩美事。
甚至是常森自己没了前途不要紧,子孙后代的地位等等也没什么可担心的,毕竟还有常升这个开国公可以关照一二。
假如常森的子嗣当中有个稍微有点出息的,朱允熥也好提拔等等。
毕竟常森就算是被闲置回家,他的子孙也会有很多资源,即使是没有爵位等等,以后子孙后代进入官场也是有着极高的起点。
一个勋卫的出身,外放出去起码是三四品的官职,能力出色一点的话高居一二品,这也根本就不算是什么太难的事情。
朱允熥随即关心问道,“小舅回来,外祖母没有多想吧?”
蓝玉赶紧回答说道,“现在都瞒着她呢,就以为是自个儿身体不好,耽误了常森。”
可怜天下父母心,或许在常蓝氏的眼里,她病的不是时候,因为常森现在还有大用呢,现在还做着要紧的事情呢。
可是现在只能回来侍奉,说不定还要守孝等,这孩子身上可没有爵位,这不就是在耽误他的前程吗!
“那就更要瞒着她老人家了,外祖母现在就是担心我和舅舅们。”朱允熥严厉的说道,“府里上下都给我嘴巴严实点,去拜访的人也都叮嘱好了。”
蓝玉连连点头,这件事情其实也根本不需要朱允熥多操心,因为开国公府上下都是这么做的,哪能在这个时候让常蓝氏生气呢。
真的要是给她老人家气出来一个好歹,谁也承担不起这样的责任。
所以该瞒着的时候也只能瞒着了,这也就只能是最为无奈,可是现在看起来也是最为合适的办法了。
朱允熥随即问道,“先前曹国公说火器改良的事情,你去看了吗?”
蓝玉立刻回答说道,“去看了,就是火鸦罢了,飞的远了些,声音大了点。”
所谓火鸦也就是一种看似是像鸟一样的火器,里头装着火药,等飞到了敌人的上方时可以爆炸,可以杀伤和焚烧敌军的人马,是破阵攻城的利器。
听到蓝玉这么说,朱允熥自然也明白这是有些让凉国公不太满意了。因为蓝玉最喜欢的还是骑兵,对火器也只喜欢火铳。
不过想想大明现在也有火箭弹,这也算不错。虽然这种火鸦的射程有限、杀伤力也有限,可是好歹也是有了。
最主要的是这种武器放在合适的将领手里,说不定就是可以带来不小的惊喜,这种武器可不是一无是处。
只要有着一些进步,朱允熥就比较满意。他自然也希望有着一个大突破,可是他同样明白很多的技术是需要不断的积累,这是不能操之过急的事情。
对于新式火器的发展和改造等,朱允熥自然是非常重视,也确实还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为了保持大明军队的战斗力,朱允熥也算是绞尽脑汁了。
在他的观点里,只是这几年不打仗而已,过了这几年财政宽裕了,该打的仗肯定还是要打的。
这自然也就意味着大明的军队需要持续保持战斗力,绝对不能在这个时候出现怠战的情绪,军中上下也应该明白这一点。
好在现在看起来没有怠战的情绪,现在的大明军队依然是战斗力十足。
继续保持下去,有必要的时候就更进一步,这些才是朱允熥最希望看到的局面。
至于其他的烦心事也不算什么,事情出现了处理就好,没必要一直都是因为已经发生的事情内耗,那不是解决问题的方式。
第399章 得有人分忧
礼部尚书陈迪来到了武英殿,这不是要打算劝谏的,这是要奏报政事。
毕竟他这个礼部尚书的资格不算老,要不是此前任亨泰知法犯法,陈迪说不定还只是那个云南右布政使呢。
不过他也有自己的优势,才学不错又有主政一方的经历。所以在六部尚书当中资历比较浅,也算是比较得朱允熥的信任。
“陛下,加开恩科之事已经有了些定论。”陈迪直接说道,“只是此次加开恩科,取士人数尚且需要陛下定夺。”
去年才开了一次会试,那是正常的流程,肯定没什么可说的。只不过出现的变化就是分为南榜、北榜,说是照顾南北两方学子,可是大家心知肚明。
无非就是当初还是皇太孙的当今天子觉得南方士子在科举中表现太好,北方士子想要中榜很难,所以就以北方士子来京太远为由,直接分为两榜了。
就算是到了现在,不少南方的读书人还是有怨言,看似是分为两榜等,好似和北方学子没有直接冲突。
可是朝廷总共选取的进士才那么几个,专门给北方人划出去一些,南方学子就认为是挤占了他们的名额。
“这事情要仔细些,抡才大典一直都是朝廷大事。”朱允熥认真说道,“至于今科取士人数,先看这届学子们到底才学如何吧!”
陈迪对此自然也不会有任何意见,他当然也明白科举取士是现在朝廷最主要的招募贤才的方式了。
大明开国三十年了,很多的规矩就开始完善了,不存在像开国初年那样科举办几届停几届的,现在的会试等会按照三年一届的规矩正常执行。
当然加开恩科就是另算,今年的加开恩科也算是大明第一次加开恩科,这也算是为以后加开恩科定下来了标准,基本上只有新君即位才有资格加开。
朱允熥随即看向陈迪问道,“鸿胪寺那边的事情你也该过问,随船队出使的使臣准备的如何了?”
陈迪立刻回答说道,“回陛下,都是仔细挑选出来的使臣,定能令诸番国知晓我大明威仪。”
对于陈迪的这个回答,朱允熥自然是比较满意的。
他不希望自己派出去的使臣一个个的都是汉使,不希望那些使臣有事没事搞点事情出来。
可是他也不希望自己派出去的使臣只会之乎者也,或者是说想着要感化一些番国蛮民等,该有威仪的时候就有威仪,有些时候就是拳头大才有硬道理。
或者是说将人给打服了,才可以慢慢的去讲道理。毕竟有些时候风俗、文化不同,对于一些事务的认知也不同。
可以感同身受、设身处地的去想一想,只不过更多的还是需要站在大明的立场上来考虑一些事情,而不是说为了感化就是给那些番国许下很多好处。
这个道理朱允熥是这么理解的,大概也是因为他的原因,这一次挑选出使的使臣,陈迪等人也是比较用心的,基本上都知道该做些什么。
随即陈迪小心翼翼的奏报说道,“陛下,开国公府那边,臣等也有些准备。”
朱允熥有些不高兴的说道,“用不着你们多操心,这些事情朕心里有数。”
陈迪果断的选择闭口不言,常蓝氏的健康情况越来越糟糕,现在已经不是太医一日一请了,而是有些太医基本上现在就是留在开平王府了。
作为常遇春的妻子、当今天子的外祖母,常蓝氏的一些事情也是朝廷大事,尤其是礼部这边肯定也是需要做好足够的准备才行。
甚至就是常蓝氏以后的葬处这也都是有些说法的,毕竟常遇春算是陪葬孝陵。
正常来说陪葬帝陵这是真正的有功之臣和帝王的直系亲属才有的待遇。
这些其实也很好理解,比如说常遇春就是陪葬孝陵,肯定是不能葬回老家了。但是常蓝氏以后到底是和常遇春合葬,还是葬回老家,这也有说法。
总之可以肯定的事情就是有些功臣的妻子或者子女,都是要葬回老家的祖陵。帝陵这边就不用考虑,这是不可能成为功臣的家族墓地。
虽然不乐意陈迪提起这些事情,可是朱允熥也不得不考虑这么些比较现实的一些问题。
真要是仔细想一想,有些事情也确实只能是老朱或者是他来做主,其他人就没办法了,包括蓝玉、常升等人都做不了主。
其实有些事情朱允熥自己也做不了主,毕竟他的‘帝陵’基本上是确定了,哪怕现在没有开建,可是老朱基本上是选定了地址。
老朱虽然是当了十几年皇帝才开始修帝陵,可是那时候是刚开国,情况自然是和现在有些不太一样。
但是到了朱允熥这里,哪怕只是稍微做个样子,也是在他登基的时候就开始准备修建帝陵了,这也是历朝的一个习惯,自然也不用觉得犯忌讳。